语文(心得)之试说阅读教学中的“读悟结合”_第1页
语文(心得)之试说阅读教学中的“读悟结合”_第2页
语文(心得)之试说阅读教学中的“读悟结合”_第3页
语文(心得)之试说阅读教学中的“读悟结合”_第4页
语文(心得)之试说阅读教学中的“读悟结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语文论文之试说阅读教学中的“读悟结合” 安徽省庐江县城南小学 夏晓春【摘要】:读悟结合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要把握住读悟结合中“读点”和“悟点”就必须从文本细读入手。抓住文本的语言、细节、结构等特点,抓住语言的意义、情感和写法的特点等。读悟结合的方法有很多种。理想的读悟结合是一种无痕的结合,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结合,它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理念。【关键词】读悟结合 读点 悟点 揉读前不久,我参加了一个县级语文教学研讨会,教研员老师提出这样的一个语文阅读教学思想: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读悟结合,但是重在读,而不在悟。也就是说,读是悟的手段,悟是读的保证;读是起点

2、和重点,悟是中点和拐点,从悟转折再拐回读,落脚点依然在读。起先听了这句话,觉得很有道理。但是细细分析读悟结合中读什么、又悟什么?怎样进行读悟结合,到底读和悟的合理比重是多少,也就是读悟结合,孰轻孰重,这真是值得深思的。读悟结合:读什么,悟什么读,似乎不用说,大家都知道,但是读悟结合这个词语中“读”的含义很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辨析,比如,从个体阅读的形式去辨析,可能包括朗读、默读、诵读等等;也可以从群体阅读角度去分析,包括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演性朗读等等;但这里的读更多侧重的是朗读,是一种理解性的朗读,一种感受性的朗读或者说是一种情感性的朗读。语文教育专家田若英很早就指出:阅读教学,第一

3、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知道读的重要性,但是为什么要朗读,知道的却不是很多,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觉得这个段落很重要,就读这个段落;觉得那个段落重要,就读那个段落,没有抓住朗读的重点。对于为什么要加强朗读训练,于永正也做过这样的阐述:读是理解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读是识记的需要。读是培养认真阅读习惯的需要。这里无需进一步地展开论述。知道了朗读的重要性之后,我们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寻找朗读训练点,或者说是“读点”。朗读训练点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一般说来,可以从文体特点和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等角度加以考虑。窦桂梅在她的文章我这样细读文本中提到这

4、样的观点:语言、细节、结构、背景等角度去解读文本。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应该利用好文本细读这样的的手段,来寻找课文最具有教学价值的朗读点,而不是仅仅凭借个人的感觉。(当然我也不排除语感的重要性,只是强调在寻找朗读训练点时,理性分析十分重要)悟,简单地说,就是想。读悟结合,简单地说,就是一边读一边想。细细地说来,读悟结合这个词语中的悟也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当然也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悟什么?从哪里方面悟?这些都是理解读悟结合这个词语中“悟”的关键。关于悟什么?于永正曾经这样论述过:“首先是悟其语,悟其义,语言文字的障碍要基本扫除,课文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

5、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从于永正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即如何去寻找文章的体悟点,或者说“悟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找准了文本的朗读训练点和情感体悟点,当朗读训练点和情感体悟点在教学中得到恰当的融合,读悟结合就得到有效地实施,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情感,培养语感,形成能力等目标也就很容易达成了。读悟结合:怎么读,怎么悟至于怎么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教师又不同的引导方法。于永正是这样说的:“怎么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方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方法。”这里于永正把朗读看成是理解课文的根本方法和重要手段。他在另

6、一篇文章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中写道:阅读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口诵心惟”即边读边想。老师把一篇篇课文作为例子,教学生知道从哪里想(如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想什么(如它的意思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它告诉人们什么)。而他倡导的“五重教学法”中(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也特别强调感悟的重要性。文章这样写道:什么是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凡是告诉的都比不上“自得”的好。很多优秀的学生的成绩好得益于多读课外书,可见教师的讲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当然,教师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其中“看老师读”

7、是于永正大力提倡的朗读引导方法之一。他说:“小学生模仿能力真是惊人,看老师读后,他们读得相当好,不仅语气、语调,就连老师的表情也仿到家了。”看老师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需要说明的是,课文的重点,课文中最能传神、传情而学生又不易读好的地方,最有必要让学生“看老师读”)于永正强调朗读,也强调悟,他的许多课例都反映出他的读悟结合的特点。比如他在教学翠鸟一文第一段中有这样的片段。师:读的一字不差,很了不起的。我再提出一个要求,能不能让人一听你的朗读,就好像见到翠鸟一样?大家练一练,把表现翠鸟特点的词语做个记号。生练习读后,指名读师:这次听他读,我真的

8、像见到了翠鸟。为什么呢?因为他把“红色”“橄榄色”等词语读得特别清楚,特别响亮。让我听了以后,印象特别深刻。看谁能赛过他?(老师再请了两位学生读第一段,一个比一个好。)师:你们很喜欢翠鸟,是吗?可是从你们的朗读中,我还是不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 看谁既能把翠鸟的特点读出来,又让人听了感觉到你很喜欢它。先练一练。在这个片段中,于老师从读准字音到读出特点、读出喜爱不断地提升朗读的层次和感悟的水平,这就是读悟结合的典型。的确,在朗读中实现读悟结合的成功范例还有很多,比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雷英提出“扣词揉读法”就是其中的一例。王雷英强调的揉读是指在搓揉语言中理解文本的要义,得其神韵,获其语感。她指

9、出,朗读要抓住朗读的点,并且让朗读得有层次,有提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可以采用这种揉读的方法。她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揉读方式:引读、复沓读、补文读。王雷英的引读方法并不复杂:教师用引语领着学生读,或者教师读前半句,学生接下半句。其中教师的引导的语言(引语)非常关键,它是构建学生和文本的桥梁。教师表现要根据引读的内容设计准确、贴切的语境,营造一种氛围,渲染一种情感,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带有体会地读课文。复沓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常常在诗歌中被运用,比如诗经中关雎。从形式上看,复沓可以是词语反复,句子反复,段落反复,也可以是连续反复,间隔反复。王雷英将诗歌的表现手法运用到教学中,运用到朗读指导中,让学生

10、一遍遍地复沓,一遍遍地叩击文本,一遍遍地走进文本的情感深处。补文,是对文本空白点的补充;补文读是一种升华,一种深化,是对读的升华,对悟的深化。补文一出现,语境巧妙地还原出来了,情感也就自然生发了。请看王老师的教学野百合也有春天的课例:师:什么是“令人窒息的寂寞”,老师也写了一段话,读-生:万籁俱寂的山谷,经不起鸟儿的一声呜咽。大片寂静的林莽,衬这孤立的老树和扶疏的枝条,小溪弹奏着空藤的琴音,伴着落叶被风带走的凄然。远处的山头,淡淡的云隐隐地飘过野百合静静地开放着,伴着溪水,伴着微风,伴着孤独寂寞的凄凉。师:假如我们是百合,我们可以选择环境,你想选择什么样的环境进行生活呢?生有的说鸟语花香的田园

11、,有的说五彩缤纷的花园师:可是野百合无法选择自己的环境,它只是一朵花,它(再读补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悟出寂寞是不太容易的,悟出令人窒息的寂寞就更难了。怎么办,王老师的补文读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实现了读悟结合。揉读,需要翻来覆去,但不是单调去重复;需要勾连,但不是面面俱到;需要读通读够,但不是求深求异可以这样说,揉的不仅仅是语言,而是语言、声音、心灵、情感这就是读悟结合。我们再来看一看王崧舟对朗读和感悟的理解。他说,诵读是感悟作品的基本策略,是唤醒感觉的过程,是激活诗意的过程。 王崧舟在他的文章好课三味中提到:第一味就是语文味,这是对语文本体的一种守护,它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第二

12、味就是“人情味”,第三味是“书卷味”。而在语文课堂中要实现这三味,就离不开读悟结合。下面,先请看他是怎么样在课堂上实现读悟结合的。以下是他执教的慈母情深教学片断。生填空、并校对后齐读: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的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一元五角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师:孩子们,“鼻子一酸”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生:想哭的感觉。生:鼻子酸酸的,心里很难受。生:特别伤心,都快掉下眼泪了。生:内心很痛苦。师:想哭,难受,伤心,痛苦,这一切搅在一起,就是“鼻子一酸”。但是孩子们,不对呀!母亲明明已经将钱给了我,一元五角,一份没少,一句责怪的话都没有,按理,我应该感到-生:高兴。生:满足。生:幸福。生:喜气洋洋。师:没错!但是,此刻的“我”不但没有丝毫地高兴、丝毫地激动、丝毫的快乐,相反,此刻的“我”只有想哭、只有伤心、只有难受、只有痛苦,只有-生:(齐读)鼻子一酸。师:再读生:(齐读)鼻子一酸。师:再读,读出那种想哭的感觉。生:(齐读)鼻子一酸。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鼻子一酸”字面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王老师却在这个字眼上大花功夫,反复感悟,反复朗读,并且要求读出想哭的感觉。,像这样读悟结合的例子在王老师的课堂上还有很多。至于读和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