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5下第3单元_第1页
人教版语文5下第3单元_第2页
人教版语文5下第3单元_第3页
人教版语文5下第3单元_第4页
人教版语文5下第3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320142五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第三单元备课:语言的艺术单元结构: 人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机智巧妙的语言,有时会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生活;生动优美的语言,能愉悦身心反之则不然。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就是这样奇妙。凡是精练、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本组教材就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

2、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单元导学目标:1、会认11个生字,会写2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用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4、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文言文、剧本、相声等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5、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6、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7、口语交际: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习作:学习书写发言稿。8、“回顾拓展”引导学生交流

3、学了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和感受,积累对联,展示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单元导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2、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3、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单元导学难点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单元导学策略:教法:讲解法 、自读自悟法、示范朗读 学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感悟法单元导学准备:教师:准备关于本单元各课的ppt、生字卡片。学生:提前预习各篇课文,熟练掌握生字新词.单元课时安排: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杨氏之子、晏子

4、使楚各用2课时,半截蜡烛打电话各1课时,语文园地三5课时,考试2课时。 10杨氏之子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过程与方法: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导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导学难点 :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5、,能够让班里的学生学以致用,充分体会语言的魅力。导学策略: 导学法:引导教学 示范朗读学 法:合作学习法、朗读法、练习法、自读自悟法导学准备:教师:生字卡片、关于本课的课件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导学内容: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初读课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五年级时我们一起学习过一课卜算子咏梅,你们还记得吗?谁来背一背。(指一名学生背卜算子咏梅)二、疏通课文你们真不简单,这两首词我们学过一年多了,你们还记得这么清楚。 (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注视屏幕。)今天这篇课文你发现与我们上次学

6、的有什么不同?(生说)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生说)同学们,学好古文能增长很多知识。我们不但要把唐诗、宋词、元曲学好,还要学一些文言文。 谁愿意把这篇古文读一读? 同学们要注意啊,梁国是一个地方。(老师一边读文,一边指导学生断句,反复示范文中人物对话。) 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大声读。(生读完一句,老师再指导,再示范,让这位学生读,直到读完。)(评价:很好,太棒了。完全正确。)再请一位同学读。“你读,要超过刚才的同学啊。”再听我读一遍。现在你们都不要看书,看老师的脸。(于老师一边读,一边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杨氏之子”。“子”是个小男孩,读的时候,心情是轻松的,是高兴的

7、,要好玩。因为是小孩的事。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个古人的话说成现代的话,把古文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一说。“梁国杨氏子九岁。”谁来说?说错了没关系。你也真聪明!谁还愿意再说一遍?或者重复一遍,或者说得更好?生重复:梁国有位姓杨的,他的儿子九岁了,非常聪明。梁国这个地方有一户姓杨的人家,这个姓杨的人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了。这个孩子姓什么?生:(齐)杨要记住啊!他是杨家的后代,当然姓杨啦!咱们班有没有姓杨的?站起来。(两名学生站起来,老师拍着一位同学的肩头)哎哟!你们杨家的上辈、上上辈、上上上辈,(众笑)有一个男小孩,甚聪慧。这是值得骄傲的啊。你们也甚聪慧,是吧!(面向全体同学)这小孩姓什么来着?生:

8、杨记住了!我为什么反复问同学们小孩姓什么,有用意的,后面再讲的时候你们要注意啊。我还有一个字想给大家写一下。(老师一边板书一边讲)“惠”,卧钩卧倒,要写好这个字,“心”字底要写大点。把手伸出来,再写一遍,大点啊!卧钩卧倒。两点要生动点。关键要写好心字底。 “惠”和“慧”在古代是一个意思。(板书“慧”)接着往下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你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说师:“乃”就是“就”。“父不在,乃呼儿出。”谁叫的?预设:生:孔君平。师:孔君平叫的吗?师: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父不在家,就叫他的儿子。这里省略了许多内容。我们推想一下,可能是哪些人开门?生:我觉得第一种可能是妈妈见孔先生来拜

9、访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在家,她把孩子叫出来的。 师:学一学。生:嗯,这样吧,先生,要不你见见我家的孩子吧,我家的孩子也很聪明的。师:(笑)噢,这是一种可能。妈妈还可能会说哎!孩子,快出来!快出来!你孔叔叔来了,你先过来陪孔叔叔坐一坐。如果是佣人,譬如说,他一开门,一见孔先生忙说,对不起,孔先生,我家主人不在家。(以不同角色描述)孔君平问:“哎!他小孩在家吗?我就喜欢那小孩。”“在在。哎!快出来!快出来!孔先生来了!”我们知道古文十分简练,像这篇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叙述文字,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补充。再往下说。“为设果,果有杨梅”。什么意思?谁能用现代的话说一说。预设;生:那个孩子给他端上来一盘杨梅

10、。师:有不同意见吗?你(指刚才发言的学生)注意听别人的发言。 生:孩子为孔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师:(问前一个发言的学生)你接受这个意见吗?生:接受。他端来的水果不光有杨梅。师:对,不是一种水果,有几种,其中有杨梅。师:你看这个姓杨的小男孩为这个姓孔的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杨梅的“杨”字怎么写的?看清楚,怎么写的?木字旁。和杨氏的“杨”怎么样? 生:一样。师:孔君平跟他幽默一下。“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句话意思是什么?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我们家的果子。师:“我们?”“君”是“我们”吗?“君”是什么意思?是客气。坐下思考,思考好再举手。生:孔君平指着杨

11、梅说:“这可是你家的果子啊!”师:这是你家的果子,明白啦?这话听清楚啦?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几句,你来试试。生:孔君平指着杨梅问师:不是问,是说。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们家的果子。”师: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上几句,我的意思谁明白啦?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杨梅和你一个姓,是你们家的果子。”师:明白了吗?你呀,姓杨;杨梅呢,它也姓杨。两个“杨”是一个字。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果喽。清楚了吗?往下说。“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禽,先讲禽。 生:禽是家养的一种动物。 师:这里的“禽”不是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嘛。用今天的话来说生:最后一句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儿子听了

12、这话回答说:“孔先生,您姓孔,孔雀也姓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师:“未闻”是什么意思?生:没有听说过。师:好的。既然读懂了,再朗读一遍吧。大声地读。(生读)三、背诵积累 看谁记忆力超常,现在就会背了,站起来,勇敢试一试,考一考记忆力。四、布置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2.将课文默写一遍。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导学内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过程:一、复习背诵二、品读文本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这篇课文的意思,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你从哪儿看出这小孩“甚聪惠”?(板书:聪惠) 先告诉老师“聪惠”是什么意思?是的,“惠”是个通假字,它和“慧”一

13、个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慧”呢?这个“惠”的意思多啦,仁爱,善良,温顺,好处,等等。眼睛看着它,再看杨氏之子的表现,你们觉得这个小男孩怎么样?预设:生:我觉得这个杨氏之子不但很聪明,而且很乖。师:好一个乖孩子!一个懂事的孩子!你讲得多明白!小孩又聪明又乖,明白啦?生:(齐)明白了。师:先看他聪明在哪儿?默读思考。(生默读)师:知道了吧?请后面的那个同学说。生:他聪明在反应很快,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他马上想到了孔君平他的姓和孔雀这个动物,马上就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反应快”,是不是啊?生:(一齐)是师:反应快,而且立即就进行“反击”。这叫什么?生:会说。师:他的聪明还表

14、现在哪里?生:还会听。师:嗯,还会听。(板书:会听 反应快 会说)他是怎么会听的?从哪儿看出他是会听的?(较长时间的等待) 生:在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的时候,换了别人,可能会想:这不就是我们家的果子吗?这有什么可说的。可是他却从中听出了另有意思。师:说出来。生:听出了孔君平是拿他的姓及杨梅的“杨”跟他开玩笑的。师:拿他的姓和杨梅的“杨”字跟他开玩笑。你姓杨,杨梅也“姓”杨,这么说杨梅就是你们家的果子了!真会听!他听出了话里有话。能听出话中话的人是会听的。听话听音,锣鼓听声,你们看聪明不聪明?紧接着回应一句,再把下一句读一读,齐读,未闻生:(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这小孩的确是聪

15、明过人,会听,反应快,会说。下面老师想问一下,他乖在哪儿呢?生:“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他很乖,很懂事,有教养。师:他乖在什么地方,说清楚。生:他很会招待客人。师:以礼待人啊!非常热情,非常好客,非常大方,不只端一种杨梅果,而是拿出好多水果装在一个大盘子端出来了。热情吗? 生:热情 师:大方吗? 生:大方 师:懂礼不? 生:懂礼 师:还从哪里能看出这个小孩乖,有教养?这一点很难看出来,(生思考,师期待着)看出来了我一定给他掌声。 生:从第二句“乃呼儿出”。他看到父亲不在家,有人来了,自己出来招待客人。师:嗯年纪不大,很懂事。还从哪儿看出他乖?请说。生:最后一句,他非常聪明,听出

16、孔先生话里有话,如果他不懂礼貌,他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师:嗯,那他怎么说的?生:他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从哪个词中看出他乖。 生:从“未闻”。 师:为什么?生:因为他要是不乖的话,他就直接说:“那孔雀也是姓孔的,它也就是你家的鸟儿了!”加上“未闻”就有礼貌。 师:他如果不礼貌,对孔君平不尊重的话呢,就会说:“如此说来,孔雀就是你家的鸟儿啦!”是不是?他表达的时候拐了个小弯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儿啊!很巧妙地“回击”了他。加上“未闻”多么得体呀!多么尊重长辈呀!乖不乖? 生:乖 师:聪惠不聪惠? 生:聪惠师:读书要读出里面的味道来。不要放走关键的字啊!抓住它,思考它,你的收获就很

17、大。要好好读书,带着思考读书,带着思考走进课堂。读出味道来,才能体会出读书的乐趣。 师:让我们再把课文读一遍。(学生再次读全文)五、读写结合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有人考证说,杨氏之子叫杨修,但不是三国时期的那个杨修。这是一家之言。这个杨修也聪明过人啊。杨氏之子是记叙文,下面于老师请后面三排同学一、二、三,把第一句话,改写成一段话。杨修九岁了,他长得什么模样?想象一下?外貌、穿戴,都写下来好不好?当中的一、二排同学,从“孔君平诣其父”到“果有杨梅”,写一段话。杨修家是大户人家,谁来招待,谁来开门呢?小孩子出来是谁叫出来的?小孩出来以后,会怎么样跟孔君平见面?发挥想象。这个是重点

18、。前一排,从“孔指以示儿曰”到结束,小杨修拿出水果以后,他们怎么说的,不会只说两句话,要展开想象,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利用5分钟时间构思一下,写一段话,发挥想象力,来个“故事新编”(板书:故事新编)加油吧!快写吧!(生写文,师巡视,辅导。) 写好了,朗读一遍,声音放开。三、布置作业1.完成小练习册杨氏之子。2.预习晏子使楚。板书设计:课堂反馈: 11晏子使楚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盗贼、取笑、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

19、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导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导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2、导学策略: 导学法:引导教学 示范朗读学 法:合作学习法、朗读法、练习法、自读自悟法导学准备:教师:生字卡片、关于本课的课件学生:1、提前预习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查

20、找有关晏子春秋的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学内容: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盗贼、取笑、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导学过程:一、了解背景,初识晏子。 导入:上节课,我们结识了杨氏之子这位小朋友,感受了一个九岁孩子的聪慧。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历史上的大朋友。他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群雄纷争的春秋时期,此人曾做过齐国的宰相,他有个特点身材矮小(据古书记载,此人身高五尺,

21、相当于一米四左右。举例),但是此人有一大特点非常聪明,能言善辩,口才极好,经常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 (板书:晏子) (说起晏子,他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都收录在一本书里了,同学们可以去看晏子春秋) 晏婴被称“晏子”呢?他肯定也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出使楚国的故事。(板书:使楚) 好,请大家一起齐读课题:晏子使楚。(“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晏子出使楚国)。 是啊,今天啊,晏子受齐王的派遣只身出使楚国,为

22、了能及时了解他出访的情况,来,现在我们就出发吧!把课本翻到50页,跟随晏子出使楚国! 二、初读感知,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2)想一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按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新词 晏子 春秋 乘机 敝国 大夫 大臣 囚犯 盗贼 侮辱 规矩 淮南 柑橘 枳子 笑嘻嘻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读准字音;质疑问难,强调“敝国 大夫”的意思,并指导“臣”和“敝”的写法。 解疑后,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 (2)整理脉络 起因(1、2):楚王想侮辱晏子。(指名读“起因”,强调“乘机”的

23、读音。浓缩成一个词表达(侮辱) 经过(3、4、5): 三次斗智 结果(6):楚王尊重晏子 指名读“结果”,也浓缩成一个词表达(尊重) (3)概括主要内容 (同学们刚才读课文,我们不仅把字音读准了,而且还读出了这篇课文的大意,还理出了这篇课文的思路和脉络,那么,你们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顺序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醒:板书的脉络图是最好的提示) 总结:(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最终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晏子最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根据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当然了,概括文章

24、主要内容的办法有很多:还可以从课题入手,把它拓展成一句话;还可以把段意叠加起来;还可以抓住故事的主要要素,比如说人物、时间、地点等;那么这些方法,我们在今的教学中还进一步学习)。 你看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大家注意看文章的起因和结果。楚王想侮辱晏子是这个故事的因,不得不尊重晏子是这个故事的果。我们说:有什么样的因,结什么样的果,可是我们来看,有了这样的因,却没有这样的果,而且侮辱和尊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为什么短短的时间内楚王的态度有这么大的变化?在事情经过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在晏子的语言中又隐藏着怎么样的智慧,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

25、一起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我们想想,晏子出使楚国就是使节,到别的国家去访问,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楚王第一次就让晏子受到难堪,什么难堪啊?-钻狗洞),一起来读一读第3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晏子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第3自然段) (1)找出能体现晏子智慧的句子,并在旁边作上批注(师巡视:有的同学并没有急于动手,而是把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有些同学,思考已经成熟了,便开始奋笔疾书了,每一种读书的方式都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谁愿意和同学们分享你的读书成果?)。 提示:从语言和神态两方面来找。 神态:看了看(说明晏子反应敏捷) 语言:自由朗读晏子说的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有

26、杀伤力。(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言下之意就是: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如果要我从狗洞进去,那么(楚国是狗国)(让学生明白:晏子这种巧妙的回答是借力打力,将计就计) 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当时晏子为什么不把话说透呢?如果晏子不采用这种说话的方法,而采用最直接的回答方式,该怎么说? 想想这两种反驳的方式哪一种好?为什么?(讨论、悟理) (一个人说的话要和身份相称,晏子是外交官啊,作为大使说话既显得彬彬有礼,又让楚王不得不打开城门迎接,绵里藏针)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

27、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气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不卑不亢的 冷静地)。 总结: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让我们一起冷静地、不卑不亢的读读晏子的反驳。 一起用不卑不亢的的语言来朗读。 ()接待的人把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听了只好?(指导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一个词语集中体现了楚王毫无办法(只好)。()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让我们再次读读第自然段,领略晏子的智慧和勇气!) 结语: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对第一次斗智的讨论,知道了晏子的语言特别巧妙,它是一种借力打力、将

28、计就计。正是因为楚王想侮辱晏子,被晏子的智慧搞得反受其辱,而晏子不辱使命,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那么在接下来的两次斗智中,他有更加精彩的对白。让我们下节课继续期待! 课文拓展: 有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正巧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碰上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那位傲慢无礼的批评家对歌德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是从来不给傻瓜让路的,”机智敏捷的歌德回答说:“而我却恰恰相反。”说完闪身让路。 你理解他说话的妙处了吗?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小练习册晏子使楚。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导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导学过程

29、:一、复习导入:1、用上“侮辱”、“尊重”两个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齐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体会晏子说话的巧妙。二、晏子的几番话,将当初想狠狠羞辱晏子的楚王改变了态度,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这些话到底妙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将文中剩下的两处自选一处晏子的话,体会,并作批注。(一)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人们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能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了呢?”1、晏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生答: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30、”2、楚王是怎么说的这句话,读。(冷笑)由此可以看出什么?(蔑视晏子)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再读。3、师引读:面对楚王的质问,晏子严肃地回答:“”(生齐读)4、师引读:楚王不甘示弱,一再追问:“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说谎吧,怕犯欺君之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5、可以看出晏子是用什么语气在说这句话?(假装为难)该读出晏子什么样的语气?再读一读。 (分角色朗读这两句)6、师引导:在得到楚王的允许后,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说着

31、他故意笑了笑,楚王也只好陪着笑。7、晏子的笑容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说说你的体会。拱了拱:可以看出晏子还是很有礼貌,懂得出使之道。8、“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这句话言下之意是什么?9、晏子和楚王都在笑,他们的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给这句话加上“因为所以”该怎么加?并读一读。10、晏子的话让楚王无懈可击,哑口无言,可以看出,晏子反应敏捷,说话有条理,句句在理。11、指名分角色朗读楚王和晏子的对话。男女生朗读。12、师小结:好一个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假装为难的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再一次显示了使者的大家风范。(二)哪知晏子面不改色,他站起来说:“大王难道不知道吗?橘

32、树种在淮南,结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容易做盗贼吧!”1、当得知齐国人犯了盗窃罪的时候,楚王和大臣们的反应怎样?在课文里找一找。(笑嘻嘻、得意扬扬)而晏子的反应怎样?(面不改色)从晏子的反应里看出他的智慧、冷静、沉着。(读这句话)2、晏子用了一个什么方法来证明他的道理。(举例子、作比较)(读这个句子)3、句子中出现了两个“水土”,他们的意思相同吗?(第一个:气候水分土壤;第二个:社会风气)4、师引读:晏子真是聪明,楚王一再咄咄逼人,晏子都面不改色,他站起来说:“

33、”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指名生读)5、师:楚王原本想取笑晏子,却反倒被晏子取笑。这样的行为,我们可以用哪个词语来概括?(自取其辱)6、楚王是怎样自取其辱的?再读!(再读这两个句子)7、有这样一段古文,师范读。出示古文: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8、学生自读该段,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对这段古文的理解。(指名反馈)9、师出示译文。10、师引读:正因为晏子的能言善辩,沉着机智,让楚王屡次被晏子反驳,而且无言以对,最终结果是:(齐读)(出示课件)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楚王也

34、只好陪着笑。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11、这几话里有一个词语反复出现“只好”。可以体会到什么?12、从楚王的一系列行为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13、你从晏子身上看到了什么?(维护自己的尊严,更要维护国家的尊严。)三、总结1、出示名言警句,生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不会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 _德国 席勒2、师总结。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题。 2、预习半根蜡烛 板书设计:课堂反馈: 12* 半截蜡烛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解释、负责、无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 2、正确、流利、

3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过程与方法:3、 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体会伯诺德服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导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导学难点 : 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导学策略: 导学法:引导教学 示范朗读 引导感悟学法:合作学习法、朗读法、练习法、自读自悟法导学准备:教师:生字卡片、关于本课的课件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掌握生字新词,查找二战的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导学

36、过程: 一、课前交流,组织教学:课前,根据我们的预习提示,大家搜集了二战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推荐有价值的集体交流。仔细的预习真是一个好习惯,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有价值的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有关二战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1939年德国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一次战争,1940年5月,德国侵略者攻占法国巴黎,德国法西斯在这里制造了一起又一起屠杀惨案。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情报争夺战,交战双方谁获取了情报,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法国人民同凶残的德国法西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情报人员冒着生命危险,默默地为祖国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37、。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当时的一个关于情报人员的真实故事。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今天我们学习第六课半截蜡烛(点击课件),看老师板书课题,指导生字“截”的写法(横要长,斜钩要写得舒展),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一)根据预习提示,我们先来交流一下预习收获1、检查生字。2、读一下下面的句子,指读齐读。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灯芯重新点燃。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强调,怎样读?)杰克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3、出示重要的词语:杰奎琳 伯诺德厄运、摇曳少校 中尉指导:词语中有两个词:少校 中尉,是军衔,课前大家查阅了资料,这两个军官谁大?继续交流。4、谁再来说

38、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导:叙事性的文章,怎样总结?只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就能很好的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谁再来总结?板书:一家人 周旋 德军5、在预习中,你提出了哪些问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通过学习来解决。三、初读课文,了解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通过预习,同学们对故事情节有了大概的了解。下面,我们先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默读课文第二段。(点击课件)(一)认识半截蜡烛重要:1、文中有两个词,绝密、绝妙(板书),用上这两个词来说一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指生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过渡:就是这样重要的半截

39、蜡烛,万一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二)认识半截蜡烛的危险1、引读:(点击课件)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2、你从这段话感受到了什么?(危险)3、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重要、危险)齐读。(点拨:这是一份绝密情报呀,如果暴露了,仅仅是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和情报站的破坏吗?还会有什么更可怕的后果?)师引说:这半截蜡烛非常,也非常为了保护这藏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四、品读文字,感受险情,品析人物出示自读要求:仔细默读课文37自然段,画出描写伯诺德一家人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重点词句,想象他

40、们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体会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家人?在词句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体会,学完后先同桌交流交流。(一)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镇定。1、下面,我们先交流伯诺德夫人是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注意要抓住描写伯诺德夫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来交流。(点击课件)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2、生交流:机智、镇定“急忙、轻轻”这是对伯诺德夫人什么的描写,谁对这个词有感受?谁还对这个词有感受?为什么要这么做?“急忙”联系着前面这句话感受一下。“脸色苍白”写的是什么?你从孩子的神态中看出什么?小

41、结:从对孩子神态的描写,我们感受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更感受到了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勇敢,正是有了母亲这样的镇定机智才稳住了孩子们的情绪,才有了两个孩子更出色的表现。语言:联系着对“急忙、轻轻”的理解,她会怎样地说这句话,谁来读一读,你为什么这样读?读出你的感受。你们都是(好一个)聪明的、镇定的伯诺德夫人!点拨:你们是抓住哪个方面来谈的体会;刚才是抓住了语言、动作来谈的感受,谁再交流;你能不能通过读来感受到,我们一起来读。3、小结指导:刚才,同学们抓住了伯诺德夫人的语言、动作、神态,读出了自己的体会,让我们感受到了在危险面前的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勇敢、镇定,谁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一下。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

42、,再来体会一下。自读(放开声音,试着读一读)-指读,评价(哪一个词够够,好不好)-齐读。(抓住描写伯诺德夫人语言、动作、神态的关键词,读出自己的感受)过渡:刚才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谈了自己的体会,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机智、镇定的伯诺德夫人,那么杰克又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运用刚才的方法继续交流。(二)体会杰克的勇敢、机智。1、生交流。34人(动作、语言)2、是啊!杰克也非常镇定、机智,可是他的办法也失败了。当中尉凶狠地夺回烛台的一瞬间,杰克想到了什么?(点击课件)出示:厄运即将到来了师:这是抓住了杰克哪方面来写的?生:心理(板书)厄运是什么?(点击课件)出示:三方面结果,当时德国法西斯处

43、置情报人员有三种方式:1、2、3、无论哪一种都是极其凶残的!同学们,这些懂事的杰克都想到了,他是怎样做的?生:齐读(点击课件)出示:在斗争的最后时刻,坐待着师:面对死亡和危险,杰克默默地坐待着,他在想什么?生:他在等待着下一个机会,他在等待着与敌人作最后的殊死搏斗哇!男生读。师:从这里,我们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杰克,(临危不惧)再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一个临危不惧、不怕牺牲、沉着冷静的杰克。(点击课件)出示:孩子是懂事的,点拨:他仅仅是在等着厄运的到来吗?一个在如此危急的时刻能从容搬回木柴生火的小男孩会只是等待着厄运吗? 师:同学们,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蜡烛仍在燃烧。课件)齐读,读这段话,你感受

44、到什么?(紧张、危险)是啊,连伯诺德夫人都紧张到:(点击课件)“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变红)这句话直接写了伯诺德夫人的什么?(伯诺德夫人紧张的心理)再读这句话,进一步感受当时的紧张和危险的气氛。生:联系上文,从机智镇定的伯诺德夫人都紧张到了极点,我感到了当时的万分危机这时,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当时的紧张和危险?齐读。在这千钧一发,生死攸关的时刻,奇迹出现了,自由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看小女儿杰奎琳是个怎样的孩子?我们继续交流。(三)体会杰奎琳的机敏、勇敢、镇定。1、生交流。(聪明、机智、勇敢、镇定)师:谁能通过读来感受杰奎琳的聪明和机智。师

45、: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一评,他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语句读得还不够好?2、一生读,其他评价(她读出了娇声的语言,读出了她的镇定、聪明她读出了商量,征求意见的语气,麻痹了敌人有礼貌)好,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男生读少校,女生读杰奎琳,老师读旁白。3、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齐读最后一段,板书:熄灭师:蜡烛熄灭了,绝密情报保住了,一场危机真正的过去了。板书(结果)五、总结写法,拓展实践1、那么,在危险面前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会如此镇定、机智、临危不惧?默读课文第一段,用一个词告诉老师(板书:爱国),第一段也同时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什么?板书:背景(一般故事发生的时间比较久远,要简单介绍一下的背景

46、,今天我们学的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二战期间)2、小结板书:围绕着半截蜡烛,先介绍了背景,接着简单的介绍了起因,然后详细地写了事情的经过,最后简单的交代了故事的结果,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写故事经过时,用了大量的笔墨,具体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让我们感受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镇定和炽chi热的爱国心。大家以后写叙事类文章的时候也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3、小练笔:续编故事同学们,今天,我们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感受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的机智、勇敢、镇定。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

47、写一写。如果杰奎琳的方法也失败了,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熄灭了续写这个故事。交流,没写完的同学课下完成,下节课接着交流。交流时,其他同学仔细听,交流完后,对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进行评价。六、布置作业:1、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演一演。2、预习13课。板书设计:课堂反馈: 13*.打电话导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 3、在上课的过程中学习浏览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导学重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

48、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和幽默。导学难点 :1、 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和幽默。2、 让学生尝试写写笑话或是相声。导学策略: 导学法:引导教学 示范朗读学法:合作学习法、朗读法、练习法、自读自悟法导学准备:教师:生字卡片、关于本课的课件 学生:1、布置学生找几段经典相声。 2、事先录制相声打电话片断。课时安排 :1课时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话呀,要讲究艺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风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晏子的能言善辩让我们领略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打电话一文,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2.揭题:打电话。3.谈打电话。(1)导语: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尽量地节约时间)(2)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3)模拟计时表演。(两个学生上台模拟表演,教师计时。)板书特写:_ 分钟小结板书:简练、得体、明白。(4)这么一点儿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相声主要内容。(1)学生自学,自由读课文。(2)检查自学,正音。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