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020/6/25,1,传 递 现 象 导 论 Introduction to Transport Phenomena,2,2020/6/25,2,传递现象导论,教学安排: 32学时(1-8周),2学分,考试课程。 星期二:7-8节 星期五:3-4节 学习章节 1、绪论、第一章 分子传递现象(8学时) 2、第二章 有限控制体分析(2学时 ) 3、第三章 动量传递(12学时) 4、第四章 能量传递(6学时) 5、第五章 质量传递(4学时),3,2020/6/25,3,传递现象导论,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介绍动量、热量和质量三种传递过程的 原理、规律、研究方法、计算及应用的一门技术基 础
2、课程。它作为数学、物理课程的延伸,置于化 工原理课程之前开设,有利于学生由基础课学习 向专业课学习时,尽快适应思维方式的转变,即由 严密的逻辑推理转向工程上综合判断,在数理基础 课与技术基础课化工原理间起桥梁作用。,4,2020/6/25,4,传递现象导论,本门课程的任务是: 研究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过程的规律(速率) 及影响因素: 探讨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之间的类似性及共同 的研究方法。 介绍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规律的应用。 学习以动量传递为主。,特点: 数学推导多,理论性强抽象; 研究方法统一,逻辑性强前后关联大; 工程应用性强。,5,2020/6/25,5,传递现象导论,课程教学紧密联系
3、数理基础,从工程问题出发, 以物理概念、工程简化、建立模型、一维处理为主。 通过对工程问题的物理分析,阐明如何进行合理简化 、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学习解析计算的方法及 在工程上的典型应用。 要求掌握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基本特点和基 本规律;掌握利用守恒原理和特征方程建立数学模型 的方法;熟悉三种传递现象的类似性和研究方法,了 解传递现象在工程中的典型应用。,教学基本要求,6,2020/6/25,6,传递现象导论,教材: 传递现象导论(第二版) 戴干策等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 化工传递过程基础,陈 涛、张国亮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年。 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王绍亭
4、、陈涛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传递现象相似,夏光榕等,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年。,7,2020/6/25,7,绪 论 1、化工生产过程,什么是化工生产?,化工生产过程(或技术)化学工艺 (Chemical Technology)。,化工生产就是人们利用 原料(矿物、植物、空 气和水等)经过化学加 工,以生产人们所需的 各种产品的一门产业。,8,2020/6/25,8,绪论 聚氯乙烯流程图,乙炔、氯 混合器,氯乙烯 反应器,水洗塔 (吸收),碱洗塔 (吸收),冷凝器 (换热),精馏塔 (精馏),聚氯乙烯 聚合釜,冷却器 (换热),离心机 (过滤),干燥器 (干燥),旋风分离 (沉降
5、),C2H2,Cl2,成品,热风,水,放空,水,碱液,9,2020/6/25,9,绪论 合成氨流程图,10,2020/6/25,10,绪论,对任何化工生产过程,不管其工艺如何千差万别,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在很多相同的设备中进行着原理相同的物理过 程。,任何化工生产过程中都包含两大类过程: 化学反应过程和物理转化过程。,11,2020/6/25,11,绪论,2、化学工程 任何一个化工过程,不管其规模如何,都可以分解 为为数不多的 通用物理过程。这些物理过程有相同的 规律、使用同样的设备,称其为单元操作(Unit Operation)。,把具有共性的单元操作抽出来,可以深入研究其原 理、设计方法、操
6、作应用等。,12,2020/6/25,12,绪论,传递过程( Transport Process ) 单元操作之间也存在着共性。单元操作中最基本的过程是动量、热量、质量的传递,简称“三传”。在单元操作中,三个传递过程有时单独起作用,如过滤;有时两个、三个传递过程同时起作用,如对流传热、传质。,13,2020/6/25,13,绪论,化学工程(Chemical Engineering): 研究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共同规律,用 以指导化工装置放大、设计和生产操作的学科。,传递过程(单元操作)、反应工程组成了 化学工程学科的两大支柱,简称“三传一反”。 在两个支柱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一些其他分支 学科,
7、如解决过程极限问题的热力学,解决工艺过程配置组合的化工过程设计及优化等。,14,2020/6/25,14,绪论,所谓“化工”即是化学工业、化学工艺和化学工程的总称。,15,2020/6/25,15,绪论,反应工程(reaction Engineering ) 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也可归纳为数不多的几种类型,从而形成了反应工程这个学科,以研究化学反应的规律,从而探讨化学反应器的设计方法和操作应用等。,16,2020/6/25,16,绪论,3. 传递过程 传递过程是单元操作的基础。实际上三种传递过程在自然界无处不在,例如:用洗衣机洗衣服、电扇降温、暖气取暖、泡茶等等日常活动都会受传递过程规律支配。
8、传递过程的研究内容: 任何学科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统一的研究对象;二是要有统一的研究方法。,17,2020/6/25,17,绪论, 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流体动量、热量、质量的变化速率(传递速率)规律及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一是数学模型法。即在对过程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简化的物理模型,进而写出数学模型,经简化引入的模型参数,由实验确定,因此该理论也称半理论半实验法。另一方法为经验法,即直接通过实验测定过程参数的变化,拟合出过程规律。,18,2020/6/25,18,绪 论,传递过程研究中用的最多的是半理论半经验法。经验法在工程上应用广泛。而纯理论法只能用来解决一些很
9、简单的传递现象。 传递过程所回答的基本问题: (1)阐述“三传”基本理论; (2)定量描述“三传”现象的基本方法 (其 基础为:质量、能量、动量守恒); (3)“三传”理论在工业上的典型应用。,19,2020/6/25,19,绪论,4、学习要点 (1)转变思维方式,树立工程观点; (2)掌握基本概念,熟悉数学模型法; (3)重点学习“方法”;看淡烦琐推导; (4)重视学习过程预习、笔记、作业。,20,2020/6/25,20,第一章 分子传递现象,1.1 静态过程和动态过程平衡和速率 宏观上,物体的运动状态只有两种,即: 静态和动态。, 静态和动态是相对而言的。当原有条件 被破坏,静态可以转化
10、为动态,而动态可以转 化为静态。平衡过程和速率过程即是如此。,21,2020/6/25,21,概 论,1、平衡过程 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正反两个方向的 变化,如:盐的溶解与解析、蒸发与凝结、 吸附与脱附、氧化与还原反应等。当这些正 反两方向的变化达到势均力敌的状态即极限 状态,就是所谓的平衡状态,如相平衡、化 学平衡。,22,2020/6/25,22,概 论,平衡时净速率为零,如平衡条件发生化, 则物系将偏离平衡状态,发生某种物理量的转 移,使物系再次趋向平衡。平衡过程的规律是 热力学要探讨的问题。,23,2020/6/25,23,概 论,2、速率过程 不平衡时,正反两个方向上的速率不相 等,
11、过程的某些量将随时间而变,过程的净 速率不为零。速率过程的规律是动力学要探 讨的问题。,24,2020/6/25,24,概 论,动力学分为化学动力学和传递动力学。化 学动力学探讨化学变化的速率及各种因素对化 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传递动力学探讨物理变化 的速率及有关影响因素。,本门课中讨论传递动力学即动量、热量、 质量传递过程的速率。,25,2020/6/25,25,概 论,速率与速度的区别:,速度指单位时间内物理量的变化。,任何传递过程的速率均可写成: 速率 = 推动力 / 阻力,速率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物理量的变 化通量。,26,2020/6/25,26,概 论,1.2 传递过程的基本变量和
12、基本概念,1、质点与连续性假定 质点(微团)含大量分子的流体微团 分子自由程 质点尺寸T2T3T4,无内热源。,多层平壁,110,2020/6/25,110,分子传递现象,假设: a、每层导热系数 均为常数i=C。,b、层与层间为光 滑接触,不存在附加 热阻,即两接触面上 温度相等。定常时, 对每一层有:,111,2020/6/25,111,分子传递现象,由加和定律:,推广到n层平壁,112,2020/6/25,112,分子传递现象,讨论: a、定常时,对多层平壁 Q1= Q2 =Q n, A1= A2 =An。 q1 = q2 =q n。,b、由每层传热速率知: t1:t2:t3 = R1:
13、R2:R3 即:温差大的层,其热阻也大。,113,2020/6/25,113,分子传递现象,1.4.1.2 圆柱体定常导热 1、简化物理模型,a、设圆柱长为L,半径 为R,且LR,可看成沿 r 方向的一维导热;,b、设为常数;t1t2; 圆柱体具有内热源 q J/m3s。,114,2020/6/25,114,分子传递现象,2、热量衡算,取厚度为d r的微 元薄壳,进行热量衡 算(选用柱坐标)。 因圆柱中 r不同,传 热面积不同。,Q x+Q生=Q x+d x+Q积 Q积 = 0,t w,t0,115,2020/6/25,115,分子传递现象,代入热量衡算式, 并忽 略高阶无穷小。,t w,t0
14、,116,2020/6/25,116,分子传递现象, 热量衡算式,特征方程 ,117,2020/6/25,117,分子传递现象,3、温度分布与导热速度 具有内热源的圆柱导热,积分上式:,再积分:,118,2020/6/25,118,分子传递现象,边界条件:柱体在定常时,发热量,由,r = 0 时d T/d r不可 能。 C10,又: r =R, T=T w ,119,2020/6/25,119,分子传递现象,温度分布:,当r0时,T=T0,有最大温升:,120,2020/6/25,120,分子传递现象,圆柱内平均温度: 即:,121,2020/6/25,121,分子传递现象,平均温升与 最大温
15、升之比:,即:,热通量:,导热速率:,122,2020/6/25,122,分子传递现象,有内热源的导热实例:电热棒、电线、 管式反应器等。,123,2020/6/25,123,分子传递现象,1.4.1.3 圆管壁的导热 对圆管壁中的 导热,如无内热源,积分:,124,2020/6/25,124,分子传递现象,由边界条件: R = r1 ,T = T1; r = R2, T = T2。,温度分布:,125,2020/6/25,125,分子传递现象,温度分布:,热通量:,导热速率:,126,2020/6/25,126,分子传递现象,变形,令: 对数平均直径, 壁厚,127,2020/6/25,12
16、7,分子传递现象,上式与平壁式有相同的形式。因此对多 层圆筒壁(例如,带有保温层的圆管和容器 等)有:,(两点假设同平壁)。,128,2020/6/25,128,分子传递现象,讨论: a、对多层圆筒壁 Q1=Q2=Q n; A1A2An,则q1q2q n,b、由每层传热速率知: t1:t2:t3R1:R2:R3,即温差大 的层,该层热阻也大。,129,2020/6/25,129,分子传递现象,1.4.1.4 导热速率式应用,x,t4,t1,r4,r1,t,t2,t3,例1:确定保温材料的施加位置 。603 的钢管,145W/m2,外包一层厚 30mm石棉网,其 20.16W/m2,石 棉外再包
17、一层30mm 软木, 30.04 W/m2。,130,2020/6/25,130,分子传递现象,()已知管内壁温度-110,软木外侧 温度10,求每米管长上损失的冷量。 ()若将两层保温材料互换,假设:此 时石棉外侧仍为10。此时每米管长上损失 的冷量为多少? ()若大气温度20,将两保温材料互 换后,求每米管长实际损失的冷量及外层温 度。设互换前后,空气膜对流传热系数不变。 即9.21 W/m2。,131,2020/6/25,131,分子传递现象,解: 三层圆筒壁 d1 = 54mm, d2 = 60mm, d3 =120mm,d4 =180mm。 (1),由计算可知,小的(即绝热性能好的)
18、 材料应放在内层。,(2),132,2020/6/25,132,分子传递现象,(3)若考虑大气对流带走的热(冷)损失, 保温层外有一层空气膜,该膜的热阻为 1/(A ) 1 /(A),,即 1/气膜/气。 因 A = 2R4 L =d4 L。,133,2020/6/25,133,分子传递现象, T4=12.6C,134,2020/6/25,134,分子传递现象,例2:保温层临界厚度,确定保温层厚度,既要考虑管壁的导热, 又要考虑环境(大气)对流传热。,135,2020/6/25,135,分子传递现象,保温层厚度增加,R3增加,R01R02 (因表面积增加,对流散热增加)所以对给 定半径 R2
19、的圆管, 必定有一临界 R 3, 即保温层临界厚度。,136,2020/6/25,136,分子传递现象,上式对R3求导,并令 d Q / dR3 = 0,即:R3 = R c r =2 / 或:R c r/2 = 1。,137,2020/6/25,137,分子传递现象,R c r/2 = 1,所以工业管路上不会出现增加R, Q损的 情况(工业上管R 5mm)。只有电线R 1时,R3, Q损 / L。,讨论: 1、当R 3/21时,R 3, Q损/L,不 利于保温。此种情况多见于小管径管,工程上 保温材料= 0.05 0.15W/m,空气=10 W/m,此时 R c = 5 15mm。,138,
20、2020/6/25,138,分子传递现象,1.4.2.1 运动流体中的分子扩散 费克定律描述的是物质在静止介质中发 生的分子扩散,即介质无净运动或无对流运 动。若流体发生对流,各组分的运动速度各 不相同,在讨论组分扩散时,就会出现许多 复杂问题,这是动量和热量传递中所没有的。 由各组分扩散性质和扩散速率不同,引起各 组分分子统计速率不同,即出现各组分间相 对运动速度。,1.4.2 分子质量传递,139,2020/6/25,139,分子传递现象,1、平均速度与扩散速度 在质量传递中,流体中的各组分以绝对速 度(宏观速度)u i 运动,而流体的运动速度 常取各组分速度的平均值。平均方法有多种, 最
21、常用的是质量平均速度和摩尔平均速度。,140,2020/6/25,140,分子传递现象,固定坐标系: 对n组分,质量平均速度定义为:,同样,摩尔平均速度定义为:,141,2020/6/25,141,分子传递现象,取平均速度后,所 有组分(即混合物)均 看成以u或u M流动 总体流动。其方向与扩 散方向一致,一维时与 流动方向垂直。,总体流动,142,2020/6/25,142,分子传递现象,运动坐标系:对流体中的任意组分i,定 义相对速度: u i D = u i - u u i D = u i u M,相对速度也称为扩散速度,表明i组分因 分子扩散造成的扩散运动。,143,2020/6/25
22、,143,分子传递现象,2、扩散通量与扩散速率 指垂直于速度方向上,单位时间,单位 面积上扩散物质量,即浓度与速度的乘积。,固定坐标系: 质量通量 n i =i u i n = n i = u 摩尔通量 Ni = C i u i N = N i = C u M,144,2020/6/25,144,分子传递现象,运动坐标系: 质量通量 j i =i u i D =i (u i - u) =i u i i u = n i i n,摩尔通量 J i = C i u i D = C i (u i - u) =C i u i C i u M = Ni x i N,注意:上述各通量中,n、N为总体流动 的
23、通量。而j i 、J i为组分i分子扩散通量。,145,2020/6/25,145,分子传递现象,由以上定义可知:对双组分混合物,在 静止坐标中,可得到如下通量关系式:,对A组分: n A = j A +A u = j A + w An = j A +w A ( n A + n B),同样: NA = JA + CA u M = JA+ x AN = JA + x A ( N A + NB) 上式即是双组分物系分子扩散速率方程。,146,2020/6/25,146,分子传递现象,注意: NA= JA + x A ( N A + NB) 对A组分,其扩散通量由两部分组成, 即右边第一项为叠加在主
24、体流动上的分子 扩散通量;,第二项为主体流动带动的物质对流通 量。两者方向一致。,147,2020/6/25,147,分子传递现象,1.4.2.2 流体中两种典型分子扩散(对双组分物系),1、一维等分子反向扩散 (单相流体中),当流体中总浓度或总 压力为常数,即: C = CA+ CB = 常数 或 P = PA+ PB =常数,d CA / d y + d CB / d y = 0 即 d CA / d y = -d CB /d y 说明A扩散,必然有等量的 B反向扩散。即:NA = -NB,148,2020/6/25,148,分子传递现象, NA = JA + x A ( NA + NB
25、) = JA 定常时:NA = JA = -DAB d CA /d y = 常数,上式积分:, NA = DAB ( CA1 - CA2 ) / ( y2 - y1 ),149,2020/6/25,149,分子传递现象,NA = DAB ( CA1 - CA2 ) / ( y2 - y1 ) 上式表明在扩散方向上组分A的浓度分 布为直线。即: (CA- CA1)/ ( CA2 - CA1) = ( y - y1 ) / ( y2 - y1 ),150,2020/6/25,150,分子传递现象,传质速率:,对气体: CA = n A / V = PA / RT ,151,2020/6/25,15
26、1,分子传递现象,2、单项扩散(通过静止膜的扩散) 组分A通过静止气体(A+B) 层扩散,A+B为理想气体混合物, P、T恒定,B不溶于A液体。 NA = JA + x A ( NA + NB ), 气体静止,B不扩散 NB = 0(净扩散量),,JA = - DABC d x A /d y NA = - D AB C d x A / d y + x A NA,152,2020/6/25,152,分子传递现象,将DAB 、C等并入常数项C1 , 则:,边界条件:y = y1 ,x A = xA1; y = y2 ,x A = xA2 。,153,2020/6/25,153,分子传递现象,得:,带入得:,上式即为浓度分布,154,2020/6/25,154,分子传递现象,浓度分 布求导:,传质 速率:, xA1-xA2= (1-xB1 )-(1-xB2 )=xB2-xB1,令: 称为组分的对数平均浓度。,NA = - D AB C d x A / d y + x A NA,155,2020/6/25,155,分子传递现象,若是气体 C = P / R T,P/PB m 、C/CB m 称为“漂流因子”,无因次。, 传质系数,156,2020/6/25,156,分子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新版药品GCP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大学物理考试分数提升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医院感染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卫生与健康知识竞赛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儿童童车智能照明与夜视辅助系统考核试卷
- 流程再造与客户需求分析考核试卷
- 安全文化建设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考核试卷
- 设施维护公众满意度调查考核试卷
- 绿色环保丝织品品牌建设策略考核试卷
- 快递店长管理办法
- 2025广西公需科目真题续集(附答案)
- 2025年安徽交控集团财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全国一卷)含答案
- 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18年版)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教案
- 调机品管理规定
- DB11T 1068-2022 下凹桥区雨水调蓄排放设计标准
- 分层走班制教学
- 童年简谱-儿童经典歌曲-罗大佑
- GB∕T 30501-2022 致密砂岩气地质评价方法
- 水泥砂浆找平施工工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