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制度汇编_第1页
检验科制度汇编_第2页
检验科制度汇编_第3页
检验科制度汇编_第4页
检验科制度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检检验验科科工工作作制制度度 1、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 程流 2 2、危急值报告项目和范 围围 4 3、检验科开展新项目管理审批程 序序 6 4、易燃、易爆物品的储存使用制 度 度 8 5、职业暴露后应遵循的应急预 案案 10 6、针对不同情况的消毒措施及实 施施 18 7、实验室废弃物、废水的处理流 程 30 8、微生物菌种的管理规定与流 程 32 9、检验科化学危险品管理制 度 35 10、检验科化学危险品清单 42 11、实验室化学危险品溢出与暴露应急预案 43 12、检验报告单签发制度 47 13、检验人员资质与能力管理制度 51 14、检验结果报告时限 53 15、标本接收时间及发放检

2、验报告时间规定 54 16、检验报告的格式书写要求 55 17、检验科试剂及校准品管理制度 57 18、检验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60 19、检验科关于成立质量管理小组的通 知知 61 20、检验科质量管理制度 63 21、室内质控制 度 65 22、临床检验室室内质控操作制度 66 23、临床生化室室内质控操作制度 流 70 24、尿液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制度 度度围 71 25、实验室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制度序 74 26、室间质评制度 度 76 27、标本采集及送检制度 案 77 28、标本接收处理及核对制度 施 80 29、拒收标本标准与流程 81 30、紧急意外事件的预案与流程 83 3

3、1、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 97 “危急值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报告制度及流程 为加强临床检验“危急值”的管理,确保“危急值” 及时反馈,保证医疗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 制度,请各科室遵照执行。 第一条 “危急值”是指检验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偏 离较大,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 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 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否则就可能出现 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条 各医技科室在确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 后,应立即报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不得瞒报、漏报或延 迟报告,并填写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登记本

4、 ,详细记录检 验日期、患者姓名、住院号、病床号、检验项目、检验结 果、复查结果、临床电话、临床联系人、报告人等项目, 并将检查结果发出。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填 写详细临床科室危急值报告处理登记本 ,应立即采取相 应措施,抢救病人生命,保障医疗安全。 第三条 “危急值”报告程序 1、检验科工作人员发现检验“危急值”时,在确认仪 器设备和检查过程正常的情况下,立即复查,复查结果与 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立即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并填写 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登记本 ,详细记录检验日期、患者姓 名、住院号、病床号、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复查结果、 临床电话、临床联系人、报告人等项目,并将检查结果发

5、出。 2、临床科室接到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报 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并在临床科室危急值报告处理登 记本详细记录,主管医师或值班医生接到通知时应立即 确认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等环节是否正常,如果认为该结果 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相符或标本的采集有问题,可重新留 取标本送检复查。检验科必须立即复检,及时向临床报告 “危急值”复检结果。确认出现危及生命的“危急值”报 告时,下级医师应立即报告上级医师并进行相应处理。 3、接到“危急值”电话报告后,临床科室在进行相应 处理的同时应立即派人前往检验科领取签收危急值报告单。 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按照规定用红笔标明异常项目及异常 值,并粘贴在住院病历中,将相应

6、分析、处置情况在病程 记录中反映。 4、 “危急值”报告重点对象是急诊科、手术室、各类 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5、 “危急值”报告科室包括:检验科、核医学科、输 血科、病理科、放射科、CT 室、超声医学科、药剂科等科 室。 危急值报告项目和范围危急值报告项目和范围 临床实验室应根据所在医院就医患者情况,制定出适合 本单位的“危急值”报告制度。 “危急值”报告有规定的可靠途径,检验人员能为临 床提供咨询服务,重点对象是急诊科、手术室、各类重症监 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认定,至少应包 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凝

7、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对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其是 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如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 处理规定,并认真落实。 附件一:检验项目、危急值、临床意义附件一:检验项目、危急值、临床意义 检验项目检验项目生命警戒线低值生命警戒线低值危险性危险性生命警戒线高值生命警戒线高值危险性危险性 血清 K+ 2.8mmol/L 呼吸肌麻痹、心律失 常 6.2 mmol/L 呼吸肌麻痹、心律失 常 血清 Ca2+ 1.50 mmol/L 低血钙性手足抽搐3.0 mmol/L甲状旁腺危象 电解质 血清 Na+ 120 mmol/L 低渗状态 160 mmol/

8、L 高渗状态 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 移酶(ALT) 500U/L 严重肝细胞损伤 血肌酐 530umol/L 肾功能 血尿素氮 35.7mmol/L 急性肾功能衰竭 成人2.8mmol/L成人22.2mmol/L 糖代谢血糖新生儿 1.6mmol/L 缺糖性神经症状、低 血糖性昏迷 新生儿 16.6mmol/L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 昏迷 肌红蛋白 110.0 ug /L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 1.5 ug /L 急性心肌梗死 血红蛋白50 g/L 急性大量失血或严重 贫血 0.5109 /L高度易感染 30109 /L 急性白血病,严重感 染 1.0109 /L

9、 血液病患者有可能引 发致命性感染 白细胞 2.0109 /L 普通患者有引发致命 性感染的可能 血常规 血小板 30109 /L 严重出血倾向;临床 输注血小板阈值 PH 7.2酸中毒7.5碱中毒 PCO2 20 mmHg急性呼吸衰竭50 mmHg急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 PO2 50 mmHg急性呼吸衰竭 凝血酶原时间30s 活化部分凝血 酶原时间 70s DIC 凝血功能 纤维蛋白原1.0g /L DIC 细菌培养 法定传染病细菌培养结果阳性,无菌部位细菌培养结果阳性 其他 HIV 阳性 检验科开展新项目管理审批程序检验科开展新项目管理审批程序 1 目的 规范新检验项目的管理过程 2 范围

10、适时开展新检验项目适应医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和需 要删减的检验项目的管理。 3 职责 3.1 科主任审核新项目申请表、检验项目增减申请表。 3.2 技术负责人组织开展新增项目的准备、试运行和 对是试运行情况的评审。 3.3 项目负责人进行新项目的试运行。 3.4 技术负责人组织开展删减项目的评审。 4 工作程序 4.1新项目的提出 新检验项目由技术负责人根据临床医生、病人及本科 室工作人员的建议提出并填写相应表格。 4.2 新项目的确定 负责人在接收到建议后,记录并向科主任提交。经科 主任研究同意,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其可行性,并同时将其 讨论结果记录。 4.3 新项目试运行 如认为可行,负责人应进

11、一步搜集资料,将该新检验 项目的所有有关情况作详细记录,并组织试运行。 4.4 新项目的评审 试运行结束后,技术负责人组织 相关人员召开评审会议,确认结果是否完全符合要求,并 将结果报告科主任审核,报医务科批准。 5如认为不可行,负责人应及时向提出人反馈,并 解释清楚原因。 6 支持性文件 6.1 检验方法确认程序 6.2 检验结果质量保证程序 易燃、易爆物品的储存使用制度易燃、易爆物品的储存使用制度 为了加强易燃、易爆物品的安全管理,保证安全,提 高科室的安全防范工作,保障各室组的安全,特制定本制 度。 一、易燃、易爆物品在入库前,必须进行检查登记, 入库时必须两人在现场,并在登记薄上签字,

12、入库后应当 定期检查。 二、易燃、易爆物品必须设立专用仓库,储存易燃、 易爆物品的仓库,应当配备消防设施。 三、储藏易燃、 易爆物品的库房,应冬暖夏凉、干燥、易于通风、密封和 避光。 四、易产生静电的生产设备与装置,必须按规定设置 静电导除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查。 五、易燃、易爆物品应当分类存放,它们之间的主要 通道应 有安全距离,不得超量储存。 六、化学试剂危险物品保存时要避免混存。不同灭火 性质的化学危险物品绝对不允许在同一地点存放。即:氧 化剂不得与易燃易爆物品同存一处; 能自燃或遇水燃烧的 物品不得与易燃易爆物品同存一处。 七、对于遇水易爆,遇高温、低温、暴晒会发生分解 的化学危险物品,

13、以及液化气体分别不得在潮湿、易积水、 高温处贮存。 八、 易燃、易爆物品专人保管,领用时需经批准,必 须两人在现场,做好领用及库存登记,准确登记用量,使 用时应妥善保管。 九、进购和领用易燃、易爆物品要及时办妥手续,库 内易燃、易爆物品要随时保持账、物、卡相符。 十、进购易燃、易爆物品时,必须有产品安全说明书 和防火灭火、安全储存的注意事项。 十一、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仓库内,禁止吸烟,控 制电源应经常检查,保证完好。 十二、易燃、易爆物品的装载、搬运、进出库,挪动 时必须轻拿轻放,严防震动、撞击、摩擦、重压和倾倒。 十三、使用和保管易燃、易爆物品的工作人员必须经 过安全消防培训。 十四、库区

14、及其范围区域禁止一切明火。 十五、配置的安全消防设施,未经安全部许可,任何 人不得挪动。 十六、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保管人员必须协助和 配合消防安全人员的检查监督。 十七、严格操作规程,严禁违章作业。 职业暴露后应遵循的应急预案职业暴露后应遵循的应急预案 1、及时局部处理 2、报告与记录 3、及时风险评估 4、预防性治疗 5、提供咨询与定期随访监测 6、资料整理上报与总结 锐器伤后处理流程图锐器伤后处理流程图 向主管部门报告并填 写职业暴露登记表 消 毒 冲 洗 医务人员被患血源性传播疾病患者使用过的锐器损伤 风险评估预防用药定期追踪 一、局部处理 清洗:及时挤压伤口周围刺激出血,在流动水下

15、清洗伤口 5 分钟;皮肤粘膜的暴露以流动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眼睛 受到血液喷溅,用生理盐水冲) 。 消毒:用消毒液,进行伤口消毒(75%酒精、0.5% 碘酊) 。 二、报告与记录 发生职业暴露 报告护士长、科主任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填写职业暴露登 记表 组织评估风险 医 务 科 报告记录内容 1、暴露人个人资料 2、时间、地点、经过 3、暴露方式与经过 4、部位、伤口类型(深浅、大小、有无出血) 5、污染物名称(血、体液、培养液等) 6、损伤器具类型 7、患者病种(乙肝、丙肝、HIV)和含有病毒的情况、是 否正接受治疗,何种药物治疗 8、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 时间

16、、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 三、HIV 职业暴露后的风险评估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 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医务人员发生 HIV 职业暴露后,风险评估的步骤: 1、暴露程度分级:根据暴露类型、损伤程度、暴露量、暴 露时间、部位等分三级; 2、暴露源分级: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 明三种类型。 3、确定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确定暴露级别确定暴露源级别 决定是否用药 与用药方案 (病毒载体量、CD4水平) 低传染性 高传染性 情况不明 一级暴露 二级暴露 三级暴露 (部位、深度、暴露时间) 四、血源性职业暴露后预防性治疗 暴露后如需预防性治疗愈早愈好 1、暴露于HB

17、V 医医 务务 人人 员员 HbsAb(-) HbsAg(-)未接种乙 肝疫苗 HbsAb(-) HbsAg(- ) 接种后无抗体产生 HbsAb(+)定量 100iu/ml, 肌注 HBIG 200u (24h内) 一周后完成乙肝 疫苗全套注射 肌注 HBIG 200u (24h内) 强化注射乙肝 疫苗一次 HbsAb(+)定量 100iu/ml,;或 HbsAg(+) 不需进一步处理 2、暴露于 HCV 目前尚无统一预防用药标准。 有专家建议:可酌情应用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 3、暴露于梅毒 可预防性注射长效青霉素 240 万 U/次,每周 1 次,连续 23 周。暴露后三个月追踪 T

18、P 梅毒初筛试验(UCR)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TRUST) 梅毒确诊试验(TPPA) 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测定(凝集、印迹法) 4、暴露于 HIV 根据暴露级别及暴露原的病毒载量,选用预防方案。 二级暴露 暴露源重度 二级暴露 暴露源轻度 暴露于HIV后预防用药评估 暴露级别 暴露源级别 不需预防用药 一级暴露 暴露源重度 基本用药程序 三级暴露 暴露源轻度 、重度 强化用药程序 暴露级别不明 暴露源级别不明 一级暴露 暴露源轻度 HIV 职业暴露后预防性治疗 基本用药程序:两种逆转录酶制剂,常规治疗剂量,连续 用 28 天强化用药程序: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 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常规

19、治疗剂量,连续用 28 天。 一旦决定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 HIV 职业暴露后 4 小时内 实施,最迟不得超过 24 小时;即使超过 24 小时,也应当 实施预防性用药。 五、提供咨询与定期随访监测 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管理部门要对血清学结果进行跟踪随 访,并做好随访登记。 每半年对全院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特别是 HIV)汇总上 报。 每年对职业暴露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危险因素,提出 安全防范建议。 职业暴露后的追踪与监测 暴露后 HBV 感染的监测:半年内每月查肝功、乙肝二对 半。 暴露后 HCV 感染的监测:暴露后 1、3、6、9 个月、1 年 定期追踪肝功、丙肝抗体(Anti-HCV)

20、 暴露后 HIV 感染的监测:暴露后的 0、4、8、12 周及 6 个月和 12 个月后检测 HIV 抗体,有条件时可作 HIV P24 抗 原和 HIV RNA 测定。并监测所用药物不良反应,如血常规、 肝肾功能等. 消消毒毒灭灭菌菌药药械械管管理理 目录目录 消毒剂选用的原则 19 消毒因子作用的水平 22 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 24 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 25 常用化学消毒剂名称、浓度、 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度、配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26 消毒剂选用的原则消毒剂选用的原则 (1)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药、械,并按照 批准使用的范围和方法在医疗卫生机构和疫源地等消毒中 使用。

21、 (2)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灭菌的方 法。 1)高度危险性物品,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可选用 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但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要求并 不相同,有些要求严格,例如内窥镜、体温表等必须达到 高水平消毒,需采用高水平消毒法消毒。 3)低度危险性物品,一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只作 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仅在特殊情况下,才作特殊的消毒 要求。例如,在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针对所污染病 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3)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 消毒、灭菌的方法 1)对受到细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

22、血传播病 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 染的物品,选用高水平消毒法或灭菌法。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 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可选用中 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 4)对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毒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 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5)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药剂 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4)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 选择消毒方法时需考虑,一是要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 二是使消毒方法易于发挥作用。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耐高温

23、、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材,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耐高温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可选用干热灭菌。 2)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可选择环氧乙烷或 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灭菌。 3)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 剂。 4)选择表面消毒方法,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可选 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或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孔材 料表面可采用喷雾消毒法。 1.4.4.5 消毒、灭菌基本程序 被甲类传染病病人,以及肝炎、结核、艾滋病、炭疽 病等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等污染的器材和物品, 应先消毒再清洗,于使用前再按物品危险性的种类,选择 合理的消毒、灭菌方法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普通病

24、人用 过的物品,可先清洗后消毒。 1.4.4.6 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 消毒因子大多对人是有害的,因此,在进行消毒时工 作人员一定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 以防止消毒事故的发生和因消毒操作方法不当可能对人体 造成的伤害。 (1) 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 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 紫外线、微波消毒: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 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 漏,经常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 定的安全范围之内;对环氧乙烷气体消毒剂,还应严防发 生燃烧和爆炸事故。 (4) 液体化学消毒剂:应防

25、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黏膜的 损伤。 (5) 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避免可 能对人体的刺、割等伤害。 消毒因子作用的水平消毒因子作用的水平 根据消毒因子的适当剂量(浓度)或强度和作用时间 对微生物的杀灭能力,可将其分为四个作用水平的消毒方 法。 (1)灭菌: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 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灭菌、电 离辐射灭菌、微波灭菌、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 以及用甲醛、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 消毒剂进行灭菌的方法。 (2)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 孢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这类消毒方法应能杀灭一切 细菌繁

26、殖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 、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 绝大多数细菌芽孢。属于此类的方法有:热力、电力辐射、 微波和紫外线等以及用含氯、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 化氢、含溴消毒剂、臭氧、二溴海因等甲基乙内酰脲类化 合物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消毒因子进行消毒的方法。 (3)中水平消毒法: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 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包括超声波、碘类消毒剂 (碘伏、碘酊等)、醇类、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 铵盐(包括双链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 进行消毒的方法。 (4)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 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 除菌法。如单链

27、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 毒剂如氯己定、植物类消毒剂和汞、银、铜等金属离子消 毒剂等进行消毒的方法。 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 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是指物品污染后造成危害的 程度。根据其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三类: (1)高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或黏膜而 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或与破损的组织、皮 肤、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例如,手术器械和用品、 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的药物和液体、透析 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 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查钳等。 (2)中度危险性物品:这类物品仅和破损皮肤、黏膜 相接触,而

28、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例如,呼吸机管道、胃 肠道内窥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子宫帽、避孕环、压 舌板、喉镜、体温表等。 (3)低度危险性物品:虽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 况下无害,只有当受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 危害的物品。这类物品和器材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 的皮肤相接触,包括生活卫生用品和病人、医护人员生活 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例如,毛巾、面盆、痰盂(杯) 、地 面、便器、餐具、茶具、墙面、桌面、床面、被褥、一般诊 断用品(听诊器、听筒、血压计袖带等)等。 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 一般认为,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 序为: (1)亲脂病毒(有

29、脂质膜的病毒) ,例如乙型肝炎病 毒、流感病毒等。 (2)细菌繁殖体。 (3)真菌。 (4)亲水病毒(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 ,例如甲型肝 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5)分枝杆菌,例如结核分枝杆菌等。 (6)细菌芽孢,例如炭疽杆菌芽孢、枯草杆菌芽孢等。 (7)朊毒(感染性蛋白质) 。 常用化学消毒剂名称、浓度、配制方法及常用化学消毒剂名称、浓度、配制方法及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 1、戊二醛:、戊二醛: (1)特性 为无色或浅黄色液体,有醛气味,易溶于 水和醇。戊二醛水溶液在酸性条件下稳定,碱性条件下不 稳定。pH 为 6 时,单体戊二醛开始聚合;当 pH 达到 9 时, 极速聚合成多聚体。p

30、H 7.58.3 的戊二醛溶液,通常在 2 周内逐渐减弱其杀菌活性。pH 4.09.0 范围内,戊二醛的 杀芽胞活性随 pH 升高而增强;pH9 时,戊二醛迅速聚合, 杀菌作用迅速丧失。 有机物对戊二醛杀菌作用的影响比对其他消毒剂小。 表面活性剂对戊二醛的杀菌活性有增效作用。 戊二醛对人体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尤其 对呼吸道粘膜有明显刺激作用。可固化组织,影响肉芽组 织再生。作业场所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 1mg/m3。对金属 有一定腐蚀作用。 (2)应用 碱性戊二醛 用碳酸氢钠将 2%戊二醛溶液调至 pH7.58.3,溶液不稳定,室温放置 2 周,随时间延长 pH 上升,戊二醛浓度下降

31、,杀菌作用明显减弱。 碱性戊二醛主要用于不耐热的医疗器械消毒与灭菌, 国内尤其多用于内窥镜消毒或灭菌,2%戊二醛溶液灭菌处 理时,浸泡 10 h;消毒处理时,浸泡 20min。 (3)注意事项 戊二醛不宜用于食具、皮肤、粘膜及环境的消毒。 对金属有一定腐蚀性,使用前应先加入防锈剂。 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操作时应戴橡胶手套,并 防止溅入眼内,应在通风良好室内操作,防止吸入,注意 个人防护。 医疗器械消毒前应彻底清洗、晾干、消毒后,用无 菌水冲净残留戊二醛,尤其对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复方戊二 醛消毒液应严格冲净。 2、含氯消毒剂 是指溶于水后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此类消毒剂具有 杀菌谱广、杀菌速度快、

32、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缺 点是对人体、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织物有漂白作用。 大多数产品对金属有很强的腐蚀性。该类产品为现有消毒 剂最大一类,值得注意的是,含氯消毒剂各产品之间杀菌 有效含量差别很大,其浓度以有效氯含量表示,因此使用 时稀释倍数有很大不同。应用液有效氯浓度,多以 mg/L 表 示。含氯消毒剂在医院消毒方面,多用于传染病病人排泄 物、环境、物表、餐饮具、医疗用品、医院污水等消毒。 消毒方式多以浸泡、擦拭、喷洒等进行。使用剂量可参考 下表: 含氯消毒剂常用消毒剂量 消消 毒毒 对对 象象 有效氯浓度有效氯浓度 (mg/Lmg/L) 用用 量量 作作 用用 时时 间间 (minm

33、in) 污染物品 结核杆菌 1000-45 肝炎病毒或 HIV 1000-30 细菌繁殖体、一般病毒(一般医 疗用品消毒) 500- 1530 细菌芽胞 (医疗用品灭菌) 2000- 60120 一般环境表面 500 100300ml/m21530 污染环境表面 1000 100300 ml/m260120 餐具 250- 1530 医院污水3050作用 2h 后余氯3.5mg/L (一般医 疗机构) 作用 2h 后余氯6.5mg/L (传染病 医院) 粪便、呕吐物2500050000 -120 尿液50007500 -120 传染病人用过的便器 2000- 3060 3、含碘消毒剂 包括碘及

34、以碘为主要杀菌成分制成的各种制剂,碘伏是碘 与表面活性剂及增溶剂形成的不定型络合物,属中效消毒 剂,适用于皮肤、粘膜等的消毒。如用含有效碘 25005000mg/L 的消毒液消毒手术部位及注射部位的皮肤, 用有效碘 250mg/L 的消毒液消毒阴道黏膜及伤口黏膜创面。 4、醇类 属中效消毒剂,国内常用的品种为乙醇,国外则为异丙醇, 主要用于皮肤消毒,是许多复方消毒剂的主要成分,医院 也可用 75%乙醇浸泡体温计。 5、胍类 氯己定(洗必泰) ,属低效消毒剂,难溶于水,一般多制成 盐酸盐、醋酸盐与葡萄糖酸盐使用,醇类作为溶剂,可加 强其杀菌效果,多制成复方制剂用于皮肤黏膜消毒,为外 科洗手消毒液

35、及速干手消毒剂的重要成分,如 0.5%葡萄糖 酸洗必泰+70%乙醇复合消毒剂。 6、烷基化气体类:环氧乙烷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气体,不 损害灭菌的物品且穿透力很强,是目前最主要的低温灭菌 方法之一,但过量环氧乙烷残留可引起病人灼伤和刺激, 灭菌手物品需经解析后才能使用。 7、过氧化氢(H2O2低温等离子体灭菌 国内外均已研制出 H2O2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广泛用于不耐 湿、不耐高温医疗用具的灭菌,成为内镜等器械灭菌有效 的方法。具有灭菌温度低、速度快、不产生有毒残留物等 优点。但是 H2O2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也有其适用性:待 灭菌物品应洗净、干燥;不能处理尼龙、聚纤维和液体 制品;不适用于过长或过

36、细物品,长度不超过 31cm,内 径不能6mm;需特定的馐材料如聚丙烯罩、聚烯烃盒。 实验室废弃物、废水的处理流程实验室废弃物、废水的处理流程 一、医院垃圾分类: (一) 、生活垃圾:包括废纸、一次性生活及办公用品、 以及其他未被病人体液、试剂以及药物等污染的物品。用 黑色垃圾袋装。 (二) 、医疗废物:包括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 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五类,用黄色垃圾袋装。 其中: 1、感染性废物: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 物品如棉球、棉签、纱布、一次性医疗用品与器械等; 疑似传染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废弃的血液、血清; 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与器械。 2、损伤性废物:医用针头、缝合针

37、;各类医用锐 器;载玻片、玻璃试管、安瓶等。 4、药物性废物: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废弃的细胞 毒性药品和遗传毒性药品;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5、化学性废物: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废弃的 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废弃的汞血压计、汞 温度计。 二、检验科人员将产生医疗垃圾按照上述标准分类放 置,由专人收集并登记,专人按照规定时间和路线运送至 医疗废物贮存房贮存,隔天交由市绿洁公司回收处置。 三、全自动仪器下排液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 理系统。 六、废弃标本如尿、胸水、腹水、脑脊液等每 100mL 加漂白粉 5g 或二氯异氰尿酸钠 2g,搅匀后作用 2h-4h 倒入 厕所;痰、脓、血标本

38、加 2 倍量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拌 匀后作用 2h-4h;若为肝炎或结核病者则作用时间应延长至 6h 后倒入厕所。 微生物菌种的管理规定与流程微生物菌种的管理规定与流程 1目的 对本科室菌、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 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 病预防与控制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科室医学微生物菌、毒种的管理。 3职责 31 相关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 等日常管理。 32 科室必须指定 2 名菌、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 日常管理。 33 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 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 3

39、4 技术管理层批准本中心实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 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 4工作程序 41 报送及入库 411 当地所检出的地方菌、毒株应及时报送省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 412 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 行复核确认,报送时须 2 人参加。 413 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 批准后入库 414 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 编号、登记入库管理 415 菌、毒种入库时,2 名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 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42 日常管理 421 保管人员应由 2 名检验人员组成。 422 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

40、收,统一编号, 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HJKJL-20) 。 423 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 应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 。 424 菌、毒种库应由 2 名保管人员双锁管理,铁门与锁 必须牢固有效,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未经各科室负责人 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 425 菌、毒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 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 做好记录。 426 菌、毒种保管人员根据菌、毒种的保存期限,及时 通知分管病种的检验人员进行传代,定期鉴定,并详细记 录。 427 菌、毒种保管人员发现菌、毒种发生变异和死亡, 应及时向科室负责

41、人报告。科室须将变异及死亡的一、二 类菌、毒种通报技术管理层。 43 索取、领用和发放 431 因工作需要索取、领用和发放一、二类菌、毒种时, 须严格按国家有关的规定,科室负责人审核,技术管理层 批准后方可索取、领用和发放。 432 三类菌、毒种的领用和发放时,应有 2 人参加。 433 一类菌、毒种,须报卫生部批准,二类菌、毒种须 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未经上级批准,不得进行国际 间各类菌、毒种交流。 434 进行菌、毒种索取、领用和分发时,须做好记录。 435 一、二类菌、毒种不得邮寄,三类菌、毒种在邮寄 时,应执行有关规定。 44 销毁 441 菌、毒种使用过程中须接受保管人员的监督,

42、工作 结束后,立即做好善 后处理,销毁时应有二人以上参加,并做好销毁记录。因 工作需要暂时保留的菌、毒株也应该按规定的时间销毁。 检验科化学危险品管理制度检验科化学危险品管理制度 1.1.目的:目的:为了加强化学危险品的储存和使用的管理,预防 和应急火灾、爆炸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2.2.适用范围: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化学危险品的储存和使用的管 理。 3.3.职责:职责: 3.1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化学危险品购置的管理。 3.2 各使用部门负责化学危险品使用和储存的管理。 4.4.工作程序:工作程序: 4.1 化学危险品范围主要包括检验用的化学试剂等。 4.2 在购买化学危险品时,应要求供应

43、商在运输及装卸过程 中有防止泄漏、倾倒的预防措施。 4.3 采购化学品应要求供应商提供化学性能方面的资料,并 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配送到储存室。 4.4 危险化学品仓库的管理 仓库管理员职责 a.防火、防泄漏安全的管理; b.化学 危险品入库、发放的管理; c.废弃化学危险物品处置的管 理。 4.5 化学危险品的储存 4.5.1 化学危险品必须存放于专用仓库、专用场地或专用储 存箱内,进行分类存放,文字标识清楚。 化学药品贮存 室应符合有关安全规定,有防火、防雷、防爆、调温、消 除静电的安全措施。室内环境应干燥、通风良好,温度一 般不超过 28,照明应是防爆型。 4.5.2 化学药品贮存室应有

44、专人保管,并有严格的账目和管 理制度。 4.5.3 室内备有消防器材。 4.5.4 贮存化学危险品应符合下列要求: a.化学药品应按类存放、特别是化学危险品按其特性 单独存放。堆垛之间的主要通道应当有安全距离,不得超 量存放。 b.遇火、遇潮、易燃易爆、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药品、 不得在露天、潮湿、漏雨、低洼容易积水的地方存放。 c.受光照射容易燃烧爆炸或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药品 和桶装、瓶装的易燃液体,应当在阴凉通风的地点存放。 d.化学性质不同或灭火方法相抵触的化学药品不准同 室存放。 e.氧化剂不得与易燃易爆物品同库存放。 f.剧毒性危险化学品应放于专用的保险柜内,并执行 双人保管制度。 g

45、.仓库和现场的化学品应有仓库管理员定期、定点检 查。 4.6 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和使用 4.6.1 在化学品的运输和使用时,应注意不要洒落、碰撞并 戴好防护用品。如有洒落应采取安全可靠的方法处理好现 场。 4.6.2 在化学品使用完毕后应密封放于指定位置。 4.6.3 化学危险品使用现场应有化学品性能资料,便于查阅。 4.6.4 作业人员要根据需要使用口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 等用具。 4.6.5 剧毒性化学危险品的使用要执行双人领用、使用制度。 4.7 化学危险品应急、预防措施 4.7.1 防火与防爆 物质起火的三个条件是物质本身的可燃 性、氧的供给和燃烧的起始温度。一切可燃物的温度处于 着火

46、点以下时,即使供给氧也不会燃烧。因而控制可燃物 的温度是防止起火的关键。 a 毒害物品 分为剧毒物品 和有毒物品。毒害物品应锁在固定的铁柜中,由专人负责 保管,每次取用有严格的用量登记。 b 腐蚀性物品 对 人体的皮肤、粘膜、眼、呼吸器官和金属等,有极强的腐 蚀性。应放置在用抗腐蚀性材料制成的架子上贮存。 c 放 射性物品 人体受到放射线过量照射或吸入放射性粉尘能 引起放射病。所以放射性物品应放在专用的安全贮藏所。 4.7.1.1 起火和防爆的预防措施 根据化验室着火和爆炸的 起因,可采取下列针对性预防措施。 A.在火焰、电加热或 其它热源附近严禁放置易燃物。 B.加热用的酒精灯、喷 灯、电炉

47、灯加热器使用完毕时,应立即关闭。 C.灼热的 物品不能直接放置在试验台上,各种电加热器及其它温度 较高的加热器都应放置在石棉板上。 D.倾注或使用易燃 物时,附近不得有明火。 E.蒸发、蒸馏和回流易燃物时, 不许用明火直接加热或用明火加热水浴,应根据沸点高低 分别用水浴、砂浴或油浴等加热。 F.在蒸发、蒸馏或加 热回流易燃液体过程中,分析人员决不能擅自离开。 G.实 验室内不宜存放过多的易燃品。 H.不应用具有磨口塞的 玻璃瓶储存爆炸性物质,以免关闭或开启玻璃塞时因摩擦 引起爆炸。必须配用软木塞或橡皮塞,并应保持清洁。 I. 不慎将易燃物倾倒在试验台或地面上时,必须: 迅速 断开附近的电炉、喷

48、灯等加热源; 立即用毛巾、抹布 将流出的液体吸干; 室内立即通风、换气; 身 上或手上沾有易燃物时,应立即清洗干净,不得靠近火源。 4.7.1.2 预防化学反应热起火和起爆 A.分析人员对于要进 行的试验,须了解其反应和所用化学试剂的特性。对有危 险的试验,要准备应有的防护措施及发生事故的处理方法。 B.易燃易爆物的试验操作应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人员 应戴橡皮手套、防护眼镜。 C.在未了解试验反应之前,试 料用量应从最小开始。 D.及时销毁残存的易燃易爆物。 4.7.1.3 预防容器内外压力差引起爆炸 A.预防减压装置爆 炸,减压容器的内外压力差不得超过一个大气压。 B.预防 容器内外压力增大

49、引起爆炸的措施: 低沸点和易分 解的物质可保存在厚壁瓶中,放置在阴凉处。 所有 操作应按操作规程进行。反应太猛烈时,一定要采取适当 措施以减缓反应速度。 不能将仪器装错,使加热过 程中形成密闭系统。 对有可能发生爆炸的试验一定 要小心谨慎,严加管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绝对不允许 不了解试验的人员进行操作,并严禁一人单独在实验室工 作。 4.7.1.4 实验室灭火 灭火的原则是:移去或隔绝燃料的来 源,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对不同物质引起的火灾,采取 不同的扑救方法。 a.防止火势蔓延,首先切断电源、熄灭 所有加热设备;快速移去附近的可燃物; 关闭通风装置, 减少空气流通。 b.立即扑灭火焰、设法

50、隔断空气,使温 度下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火势较大时,可用灭火 器扑救。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扑救电器、油类和酸类 火灾,不能扑救钾、钠、镁、铝等物质火灾,因为这些物 质会与二氧化碳发生作用;泡沫灭火器:适用于有机溶剂、 油类着火,不宜扑救电器火灾;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扑灭 油类、有机物、遇水燃烧物质的火灾。 4.8 常见的化学毒物及中毒预防和急救 实验室中引起的中 毒现象有两种:一是急性中毒;二是慢性中毒,如经常接 触某些有毒物质的蒸汽。 4.8.1 急救措施: a 立即将中毒者抬到空气新鲜处,注 意保温,勿使受冻; b 呼吸衰竭者立即进入人工呼吸, 并给以氧气,立即送医院。 B.CL

51、2 CL2 为草绿色气体, 比空气重 2.49 倍,一旦泄漏沿地面流动。CL2 是强氧化剂、 溶于水、有窒息臭味。一般工作场所空气中含氯不得超过 0.002mg/L。含量达 3mg/L 时,呼吸中枢突然麻痹、肺内引 起化学灼伤而迅速死亡。 C. H2S H2S 为无色无味气体, 具有腐蛋臭味,对空气相对密度为 1.19。H2S 使中枢神经 系统中毒,使延髓中枢麻痹、与呼吸酶中的铁结合(生成 FeS 沉淀)使酶活动减弱。H2S 浓度低时,头晕、恶心、呕 吐等,浓度高或吸入大量时,可使意识突然丧失、昏迷窒 息而死亡。 因 H2S 有恶臭,一旦发现其气味应立即离开 现场,对中毒严重者及时进行人工呼吸

52、、吸氧、送医院。 D.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主要成分是 NO 和 NO2。氮氧化物中 毒表现为对深部呼吸道的刺激作用,能引起肺炎、支气管 炎和肺水肿等。严重者导致肺坏疽,吸入高浓度氮氧化物 时,可迅速出现窒息、痉挛而死亡。 一旦发现中毒,要 立即离开现场、呼吸新鲜空气或吸氧,并送医院急救。 4.8.2.酸类 H2S04、HNO3、HCl 这三种酸是化验室最常用 的酸。受到三酸蒸汽刺激可以引起急性炎症。受到三酸伤 害时,迅速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 2%的小苏打水冲洗患部。 4.8.2.3 碱类 NaOH、KOH 它的水溶性有强烈腐蚀性。皮 肤受到伤害时迅速用大量水冲洗,再用 2%稀醋酸或 2%硼酸 充

53、分洗涤伤处。 4.8.3 氰化物、砷化物、汞和汞盐 a.氰化物:KCN 和 NaCN 属于剧毒剂,吸入很少量也会造成严重中毒。发现中毒者 应立即抬离现场,施以人工呼吸或给予氧气,立即送往医 院。 b.砷化物:As2O3、Na2AsO3、AsH3,发现中毒时立即 送往医院。 c.汞和汞盐、HgCl2、Hg2Cl2,汞和 HgCl2 的 毒性最大,发现中毒时立即送往医院。 4.8.4 有机化合物的种类很多,几乎都有毒性,只是毒性大 小不同。因此在使用时必须对其性质详细了解,根据不同 情况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a.脂肪族卤代烃 短期内吸入 大量这类蒸汽有麻醉作用,主要抑制神经系统,刺激粘膜、 皮肤以至

54、全身出现中毒症状,这类物质对肝、肾、心脏、 有较强的毒害作用。 b.芳香烃 有刺激作用,接触皮肤 和粘膜能引起皮炎、高浓度蒸汽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 大多数芳香烃对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有的还会损伤造血 系统。急性中毒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吸氧、送医院治疗。 c.致癌物质 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诱发癌症,被称为 致癌物质。以下物质有较明显的致癌作用:多环芳烃、 3,4 苯并芘、1,2 苯并蒽、亚硝酸氨类、-萘氨、联苯 氨、砷、镉、铍、石棉等。在使用这些物质时必须穿戴工 作服、手套、口罩,避免进入人体。 检验科化学危险品清单检验科化学危险品清单 化学危险品用途使用地点责任部门备注 1 75%酒精台面、

55、紫外灯消毒细菌/免疫室细菌/免疫室 2 无水酒精酒精灯燃料细菌室细菌室 3 过氧化氢试验用试剂细菌室细菌室 4 冰乙酸配制试剂临检室临检室 5 甲醛配制试剂临检室临检室 6 二甲苯脱油剂临检/细菌室临检/细菌室 7 苯酚配制试剂临检室临检室 8 联苯胺配制试剂临检室临检室 9 甲醇固定临检室临检室 10 氢氧化钾配制试剂临检室临检室 11 次氯酸钠配制试剂生化室生化室 12 浓盐酸配制试剂生化室生化室 实验室化学危险品溢出与暴露应急预案实验室化学危险品溢出与暴露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为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迅 速、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救援。防止事故蔓延、扩大,最 大限

56、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保护环境,维护实 验室生命安全,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 援预案编制导则 、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相关 文件制定本预案。 1.3 适应范围:危险化学品溢出和泄露事件的应急处理。 2. 预防和预警机制 2.1 预防: 2.1.1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对实验室设备的配置、 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按检验科安全管理制度 作出明确规定。 2.1.2建立完善的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尽量减少危险 化学品的储存,储存在专门指定的房间内,双人双锁, 实行严格的领用管理制度。 2.1.3各个专业组只保存满足日常使用量的化学品,储 存在专门的柜子里,要有醒目的标识。 2.1.4提高警惕,加强安全防卫,防止不法分子盗窃危 险化学试剂,用于对人群进行生物化学恐怖攻击,影响 社会稳定。 2.1.5加强应急反应机制的日常性管理,在实践中不断 运用和完善应急处置预案。 2.1.6加强人员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