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_第1页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_第2页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_第3页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_第4页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编制单位: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编制时间:二OO六年十月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说明为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提供技术规范,研究不同区域、不同地貌条件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相关技术课题已提到当前工作日程。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编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5120号)的要求和省厅工作部署,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积极开展了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工作。现将课题编制情况汇报如下:一、成立课题项目工作小组成立由厅长任组长、分管厅长任副组长,厅耕保处、财务处、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领导为成员的领

2、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各部门工作、实施过程中涉及的重大决策的审定、项目经费的落实和项目成果资料的检查验收组织工作。成立由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项目编制单位组成的工作小组,负责项目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制定实施计划、工作布置,制定内、外业相关的技术路线、技术方法,处理各环节的技术问题、项目成果和图件制作。成立由国土资源厅、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农机局和城乡规划院的专家组成的特聘专家组,负责项目初步成果的审查和项目完善建议。二、课题项目的分工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拟分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工程和农村居民点工程,分区域开展工程建设

3、标准研究。结合各科研单位的专业所长,省土地统征整理中心负责土地平整工程,四川大学农田水利学院负责灌溉与排水工程,四川省水利厅农水局负责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工程工程,四川省公路设计院负责田间道路工程,川大房地产策划研究所和成都市规划设计院负责农村居民点工程和其它工程。三、项目工作流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工作先成立工作小组,成员一周(也根据项目实际进展情况确定)进行一次碰面,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主要针对所编写的内容进行讨论。编制先以部颁标准为指导,结合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实际编制初步成果,然后分区域进行实地调研,组织当地专家、技术人员进行论证、征求意见,根据反馈信息,完善方案。在完善方案的同时,

4、组织省国土、农业、水利、林业等相关进行4次送审、2次会审,根据专家意见补充完善,请形成实施方案送审稿,于2006年10月底送国土资源部审查。四、项目编制时间安排2006年1月2006年3月:以部颁标准为指导,结合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实际编制初步成果,根据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区、盆周山区、攀西地区、川西北高原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和编制工作内容,确定实地考察的代表县(市),并确定实地考察的内容。2006年4月2006年6月:实地考察,征求当地专家、技术人员意见,收集所选县(市)的基本情况,分析现场收集到的资料,完善工程编制内容。2006年7月2006年8月:将完善的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通过

5、地方征求意见、省上特聘专家评审,进一步完善编制内容。2006年9月2006年10月: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补充完善,请形成实施方案送审稿。五、项目进度控制严格控制项目进展,省土地统征整理事务中心负责对课题研究进展进行监督,每两周向领导小组作一次工作汇报,总结经验和不足,改进工作思路,保证课题研究安排顺利开展。目前,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课题项目的编制初稿已完成,工作小组根据实际经验正在进行补充完善,各项工作开展井然有序。六、专项课题研究为更好开展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研究,课题组对类型区划分、工程体系、专业术语、相关标准引用研究,作为其技术支撑。附件一: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的划分研

6、究附件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研究附件三: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专业术语研究附件四: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标准引用研究附件一: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分区是揭示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异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体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因地制宜)。1.分区的原则和依据1.1分区原则1.1.1地貌组合相似原则同一分区内,自然环境基本相似,其主导因素是地貌组合。地貌类型差异是产生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地资源特性分异的主导因素。在同一分区内由大地貌类型的差异引起的气候、植被、土壤和土地利用等条件的变异最小,而不同分区之间的变异则很大。1.1.2土地利用

7、相似原则同一分区内,土地利用结构相似,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土地资源的优势和问题、改良利用方向和耕作习惯相似。而不同分区之间有很大的不同。1.1.3以工程类型区覆盖全省的原则为便于操作和应用,分区以工程类型(工程组合模式)基本相同统一为相同的工程类型区,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全省不同的工程类型区,在省级区域内,以其工程模式在何种环境为主来确定其归属。1.2分区依据分区依据是省内已有的科研成果和正式的统计数据。地貌类型划分采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与灾害研究所的研究资料,土壤母质岩性分布采用四川省地矿局的研究资料,土地资源数据采用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和变更调查资料,经济数据采

8、用四川省统计局正式公布的数据。2.分区划分的指标和方法2.1分区的主要指标2.1.1自然环境指标以大地貌类型组合为主要指标,四川省划分为平原(含丘陵区的沟谷平坝)、丘陵(含台地)、山地和高原4大类型,参考指标为土壤岩性分类和气候类型。土壤母质分类按岩性与土壤形成的关系分为新冲积、老冲积、沙泥岩、碳酸岩、碎屑岩、花岗岩、玄武岩、变质岩八大类;气候类型分为湿润亚热带、偏干型亚热带、高寒气候三大类。2.1.2土地利用结构指标以农用地中的主要二级地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占该区总面积的百分比为主要指标。参考指标为耕地田土比、森林覆盖率、建设用地率等。2.1.3人均土地资源拥有量包括人均土地面积、

9、人均耕地、人均园地、人均有林地、人均牧草地、人均建设用地、人均荒草地等,以人均耕地为主要指标。2.1.4社会经济指标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地区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肉类产量、粮食总产量、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主要指标。2.1.5土地生产力指标主要有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每亩耕地农业总产值,每亩耕地粮食总产量、耕地复种指数、耕地分等级别等,以每亩耕地农业总产值为主要指标。2.2分区方法类型区划分仍采用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方法,以本省的资料为基础,用区域要素与类型特征结合类型区的概念来确定本省分区类型。

10、实际操作上以各县耕地分布的主要地貌类型作为分区的主导因素,同时结合气候和土壤母质类型划分区域。如,同样以山地为主,则按气候类型偏湿或偏干划分为盆周山地和川西南山地。在此基础上,统计各分区的自然环境、土地利用结构、社会经济状况、土地生产力等各项指标。3.分区结果表1 地理位置及工程模式区域名称地理位置工程组合模式盆西平原区中部成都平原综合治理工程类型盆地丘陵区中部、东部紫色土丘陵综合治理工程类型盆周山地区北部、南部、东部山地综合治理工程类型川西南山地区西南攀西山地保、蓄水工程类型川西北高原高山区西北高寒山地治理工程类型表2 土地利用限制性条件 主导因素区域名称主要因素次要因素盆西平原区灌溉保证率

11、排水条件和土壤剖面构型盆地丘陵区有效土层厚度地面坡度和灌溉保证率盆周山地区地面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川西南山地区灌溉保证率地面坡度川西北高原高山区海拔高度地面坡度表3 四川省各大区地貌特征耕地按地貌分布统计表 分类分区地貌类型(km2)平原(占%)丘陵(占%)山地(占%)高原(占%)盆西平原区47.021.331.70.0盆地丘陵区26.750.323.00.0盆周山地区0491.60.0川西南山地区5.02.591.21.3川西北高山高原区0.00.186.218全省8.010.2737.6表4 四川省各大区耕地按地貌分布统计表 分类分区耕地按地貌分布(103hm2)平原(占%)丘陵(占%)山地(

12、占%)高原(占%)盆西平原区70.221.28.60盆地丘陵区3751.1120盆周山地区6.611.182.30川西南山地区22.08.569.10.4川西北高山高原区63.665.626.2全省32.332.4340.9表5 四川省岩性分布统计表 分区分类盆西平原区盆地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全省新冲积物类(占%)37.70.50.21.41.02.9老冲积物类(占%)10.81.50.63.32.52.6沙泥岩类(占%)3595.948.325.11.328.6碳酸岩类(占%)8.21.625.12517.116.2碎屑岩类(占%)2.80.129.10.32.1花岗

13、岩类(占%)2.903.012.69.77.1玄武岩类(占%)1.402.211.40.22.2变质岩类(占%)1.60.516.312.768.138.4表6 各大区代表地点主要气象指标统计表分区地点海拔高度(m)年均温()年降雨量(mm)10活动积温年蒸发量(mm)无霜期(天)蒸发量/降雨量全年日照时数(小时)气候类型盆西平原区成都市区50616.2947.05107.21020.52791.081228.3中亚热带湿润气候绵阳市区45716.3963.15162.01112.02691.151298.0中亚热带湿润气候盆地丘陵区泸州市区25518.01183.85748.01116.63

14、500.941289.8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南充市区27517.61020.15670.71115.73001.091357中亚热带湿润气候达州市区30517.21211.35492.21091.73000.901407.0中亚热带湿润气候盆周山地区广元市中区48716.1973.35065.11480.22631.521389.1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天全县77015.11735.54649.3922.62860.53860.2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古蔺县61017.6761.85629.61380.53001.811311.1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川西南山地区攀枝花仁和区110820.3765.57499.1

15、24233063.172686.1南亚热带半干旱气候西昌市区159017.01013.15329.91945.02751.922431.4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昭觉县213010.91020.72949.81572.72261.541876.5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康定县26167.1803.81599.125351813.151733.3中温带半干旱气候甘孜县34205.6636.51259.41657732.602640.8寒温带半干旱气候红原县35041.1752.4322.01303211.732418.0亚寒带半湿润气候表7 各大区土壤及植被分布状况表 分区项目全省盆西平原区盆

16、地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土壤类型分布面积大小前5位为高山草甸土、紫色土、亚高山草甸土、暗棕壤、水稻土。平原为水稻土,丘陵为紫色土和黄壤,山地为各种森林土垂直分布。紫色土为主,沟谷平坝为水稻土,低山为黄壤。黄壤为主,次为紫色土和石灰岩土、山地上部为黄棕壤。垂直带谱明显,基带为红壤,山地为紫色土和黄棕壤。峡谷区垂直带谱明显,基带为褐土,山地以暗棕壤为主;高原区以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为主。植被类型分布草甸植被占28.4%,森林植被占26%,农业植被占17.9%,灌丛植被占12.2%。农业植被占45.4%,森林植被占20.4%,灌丛植被占7.6%。农业植被占58.6%,森林植

17、被占13%,灌丛植被占1.3%。森林植被占42.3%,农业植被占22%,灌丛植被占11.6%,草甸植被占0%。森林植被占38.0%,草甸植被占18.4%,灌丛植被占13.5%,农业植被占12.6%。草甸植被占48.7%,森林植被占18.5%,农业植被占1.1%,沼泽植被占0.3%。注:农业植被包括耕地、园地和田坎。表8 各大区土地资源统计表一 分类分区农用地建设用地(占辖区%)未利用地(占辖区%)耕地(占辖区%)园地(占辖区%)林地(占辖区%)牧草地(占辖区%)盆西平原区33.95.531.40.912.83.9盆地丘陵区41.73.522.10.110.55.9盆周山地区15.82.760.

18、103.36.9川西南山地区8.21.157.918.41.88.8川西北高山高原区0.750.135.649.10.211.1全省12.31.540.128.13.29.1表9 各大区土地资源统计表二 分类分区耕地结构分析园地结构分析农业后备资源分析难利用土地田坎系数田:土果园(%)桑园(%)茶园(%)荒草地(%)人均面积沼泽地(%)沙地(%)盆西平原区17.775:2565.412.413.01.130.00200盆地丘陵区32.247:5363.426.65.71.330.00200盆周山地区36.245:5522.331.823.82.500.01300川西南山地区40.628:725

19、3.028.72.96.140.06500川西北高山高原区40.91:9962.71.12.10.060.0080.310.92全省31.648:5250.72712.21.440.0080.160.47表10 各大区人均土地资源状况统计表(单位) 分类分区人均土地面积人均耕地人均灌溉水田人均园地人均有林地人均牧草地人均建设用地人均未利用地人均荒草地盆西平原区0.1500.0510.0380.0080.03100.0190.0060.002盆地丘陵区0.1660.0690.0200.0060.02400.0170.0100.002盆周山地区0.5460.0860.0190.0150.2310.

20、0020.0180.0380.013川西南山地区1.0540.0860.0220.0120.4010.1950.0190.0930.065川西北高山高原区13.2340.0770.0010.0102.4506.4990.0201.4690.008全省0.5690.0700.0230.0080.1390.1600.0180.0510.008表11 各大区主要经济条件统计表 分类分区人口密度人/km2农业人口/总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元)人均粮食产量(kg)人均猪牛羊肉产量(kg)人均工业产值(元)盆西平原区66666172432845316.466.811952盆地

21、丘陵区60176.555682335416.379.03049盆周山地区18382.645812393409.090.01832川西南山地区9577.484642755380.791.06629川西北高山高原区882.457422102201.586.41913全省17678.476282473387.079.34899 分类分区人均轻工艺产值(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人均财政收入(元)人均城乡居民存款于额(元)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元)人均农民纯收入(元)盆西平原区458964337661319474883746盆地丘陵区13461974131418617732908盆周山地区4

22、111572111275917642331川西南山地区3672533437479736032296川西北高山高原区691551321327558251400全省17692774447584030812580表12 各大区土地生产潜力估算表 分 类分 区水田占耕地比例(%)耕地复种指数(%)粮食产量(kg/亩)耕地产值(元/亩)耕地分等定级上等(%)中等(%)下等(%)盆西平原区75.47228.34153727.461.535.62.9盆地丘陵区47.12242400.02242.929.753.716.6盆周山地区45.31243.3316.71853.017.168.613川西南山地区27

23、.62208.82962132.019.535.145.4川西北高山高原区0.8493.5135.11409.006.893.2全省47.98232.6368.12351.531.250.518.3注:四川省农用地分等定级划分为10个等级,其中上等地为14级,每亩粮食生产能力850kg以上,中等地为57级,每亩粮食生产能力400850kg,下等地810级,每亩粮食生产能力400kg以下。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成果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基础条件土地资源分布状况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土地开发整理后备资源状况)土地利用限制性条件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和目标土地开发整理

24、工程主要内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组合模式关键指标一级区二级区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基础设施经济水平盆西平原区成都市高新区、锦江区、蒲江县、青白江区、邛崃市、新都县、双流县、武侯区、崇州市、金牛区、成华区、大邑县、都江堰市、彭州市、郫县、青羊区、温江县、新津县、龙泉驿区;德阳市什邡县、旌阳区、罗江县、广汉市、绵竹市、乐山市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峨眉山市、夹江县;眉山市东坡区、丹棱县、彭山县、青神县;绵阳市涪城区、江油市、安县、游仙区;雅安市名山县地貌以平原为主,占47%,次为山地,占31.2%,丘陵占21.3%。耕地分布则平原比例更大,达70.2%,丘陵21.2%,山地仅占8.6%。中亚热带湿润气

25、候。平原为水稻土,丘陵为紫色土和黄壤,山地为各种森林土垂直分布。农业基础设施好,集约化程度高,农业发达。稻田占耕地面积3/4以上,其灌溉水田占99%,是传统的水田农业区。本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经济条件好,区位优势强,城市化水平高,工业基础雄厚,交通方便,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高。耕地90.42万公顷,占33.9%,园地14.71万公顷,占5.5%,林地83.68万公顷,占31.4%,牧草地2.48万公顷,占0.9%,建设用地34.03万公顷,占12.8%,未利用地10.31万公顷,占3.9%。耕地整理、居民点整理。主要因素:灌溉保证率次要因素:排水条件和土壤剖面构型耕地整理与废弃地复垦同时推进。

26、进一步完善项目区农田水利和交通设施,实现排水通畅,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有条件的市县可以对村道和田间路进行硬化,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金土地工程项目的实施,搞好新增耕地的地力培肥,努力提高补充耕地的质量等级。(1)土地平整工程,田块形式以条田、梯田为主,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生态护埂;(2)灌溉工程主要由取水工程、引水工程、配水工程及微灌工程组成。引水方式以明渠分级自流输水为主。(3)排水工程主要有由排水沟及其放水闸等控制建筑物组成,排水方式以明沟分级汇流,集中自流排泄。(4)道路主要按支路、田间道和生产路三级设置,其中,支路是在原有道路基础上作整治。支路、田

27、间道设排水沟,硬路肩,路面以水泥(或沥清)路面为主,生产主要为碎石路面,有条件的市县可以作硬。(5)居民点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工程。(6)景观绿化工程。平原综合治理工程模式。其中,丘陵地带可参照紫色土综合治理工程模式;山地可参照盆周山地综合治理工程模式1田块:规范化,标准化条田,梯田,有效土层厚度60cm,适宜机耕。水田比例80%,望天田比例5%。2灌溉保证率大于85%,灌溉水源引用河流过境水和水库蓄水,灌溉方式为集中、自流或提水灌溉,以沟灌为主,渠道特征为明渠布置,排水采用自排方式。3、防洪标准4道路密度约12km/km2,其中田间道约7.0km/km2 ,生产路约5.0km/km2。支路、田间

28、道为水泥路面、生产路以碎石路面为主。支路为双车道四级公路,路面宽度5.0-8.0m;田间道为单车道四级公路,路面宽度3.5-4.0m;生产路为等外级路,路面宽度1.0-2.0m。盆地丘陵区巴中市巴州区、平昌县;成都市金堂县;达州市开江县、渠县、通川区、达县、大竹县、宣汉县;德阳市中江县、广安市武胜县、邻水县、华蓥市、岳池县、广安区、剑阁县、苍溪县、乐山市井研县、犍为县;泸州市合江县、泸县、纳溪区、江阳区、龙马潭区;眉山市仁寿县;绵阳市梓潼县、三台县、盐亭县;内江市威远县、资中县、内市中区、隆昌县、东兴区、南充市嘉陵区、西充县、仪陇县、阆中市、高坪区、营山县、顺庆区、蓬安县、南部县;遂宁市安居区

29、、船山区、射洪县、大英县;宜宾市江安县、翠屏区、南溪县、长宁县、宜宾县;资阳市雁江区、简阳市、乐至县、安岳县;自贡市贡井区、荣县、大安区、富顺县、沿滩区本区地貌以丘陵为主,占50.3%,平原(含沟谷平坝)与低山各占26.7%和26.3%,但耕地分布则丘陵占51.1%,平原占34.7%,低山只占14.2%。中亚热带湿润气候紫色土为主,沟谷平坝为水稻土,低山为黄壤。区内交通方便,水运之利独占,水利灌溉条件、道路交通条件相对较好。本区是四川省主要农区,也是四川省人口主要聚集区,保护耕地、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本区土地开发利用的中心。本区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耕地322.19万公顷,占41.7%,园地2

30、7.00万公顷,占3.5%,林地170.63万公顷,占22.1%,牧草地9.14万公顷,占0.1%,建设用地80.83万公顷,占10.5%,未利用地45.47万公顷,占5.9%。耕地整理、零星荒草地开发、庭院整理主要因素:有效土层厚度次要因素:地面坡度、灌溉保证率和道路交通耕地整理与废弃地复垦同时推进。以坡改梯为主要治理手段,加强水利建设,提高有效灌溉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交通条件,大力开展以水利建设和改造中低产田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开发利用非耕地为园地、林地,建立生态农业区,提高土地生产能力。(1)土地平整工程,以坡改梯为主要治理手段,田块形式以条田、梯田为主;(2)灌溉工程主要由蓄水

31、工程、取水工程及引水工程组成。灌溉水源引用河流过境水和水库、山平塘、蓄水池蓄水,灌溉方式为集中、分散、自流或提水灌溉,以沟灌为主,渠道特征为明渠布置。(3)排水工程主要为排洪沟、排水沟和排湿沟等控制建设物组成,排水方式以明沟分级汇流,集中自流排泄。(4)道路主要按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设置,路面以泥结石路面、弹石路面、水泥(或沥清)路面为主,生产路为碎石路面、石板路、间隔石板路(生态路)、废弃预制板路为主。(5)农田防护工程主要由河堤防护工程、绿化林、护路(沟、渠)林组成。(6)渠系及交叉建筑物等。紫色土综合治理工程模式。其中,平坝地带可参照平原综合治理工程模式;山地可参照盆周山地综合治理工程模式

32、1、田块:规范化,台面清晰,有效土层厚度40cm,大弯随弯,小弯取直,以规则梯田为主,望天田比例10%,下湿田5%。2、灌溉保证率大于75%,采用节水灌溉方式,非充分灌溉区有效蓄水12m3/亩,抗旱天数2030天。3、防洪标准4、道路密度约9km/km2 ,其中田间道约4km/km2 ,生产路约5km/km2。田间道为单车道四级公路,路面宽度3.0-4.0m;生产路为等外级路,路面宽度0.5-2.0m。5、少量居民点搬迁和庭院整理。6、农田生态防护工程。盆周山地区巴中市南江县、通江县;达州市万源市、;广元市朝天区、青川县、广元市中区、元坝区、旺苍县;乐山市马边县、沐川县;凉山州雷波县;泸州市叙

33、永县、古蔺县;眉山市洪雅县;绵阳市北川县、平武县;雅安市荥经县、雨城区、宝兴县、芦山县、天全县;宜宾市兴文县、珙县、筠连县、高县、屏山县地貌以山地为主,占地区面积的91.6%,平原及丘陵分别占4.0%和4.4%。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黄壤为主,次为紫色土和石灰岩土、山地上部为黄棕壤。本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土地开发程度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山区地面坡度大,交通困难,中低产田土分布面积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冬水田、望天田、旱坡地面积大,中低产田土比例高。本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土地开发程度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山区地面坡度大,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经济欠发达,中低产田土分

34、布面积大,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严重不足。耕地122.37万公顷,占15.8%,园地21.21万公顷,占2.7%,林地466.93万公顷,占60.1%,牧草地31.26万公顷,占4.0%,建设用地25.60万公顷,占3.3%,未利用地53.60万公顷,占6.9%。耕地整理、零星荒草地开发、庭院整理主要因素:地面坡度和道路交通次要因素:有效土层厚度耕地整理和未利用地开发为主,以坡改梯、拦蓄水工程为主要治理手段,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应注意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开展坡改梯、加厚土层、兴修水利等农田基本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努力开发宜农荒地,增加耕地面积,大力兴修山区公路和田间路,改善本区交通条件,适当加大水

35、源涵养林面积,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以坡改梯、拦蓄水工程为主要治理手段,田块以直角梯形、圆弧形形式为主,灌溉水源引用河流过境水和水库、山平塘、蓄水池蓄水,灌溉方式为分散或提水灌溉,以沟灌为主,渠道特征为明渠布置,排水工程主要为沿山沟、排洪沟、排水沟和排湿沟等控制建设物组成,采用自排方式;田间道为泥结石路面,有条件的市县可以作硬化,生产路以碎石路面、石板路、废弃预制板路为主。盆周山地综合治理工程模式。其中,平坝地带可参照平原综合治理工程模式;丘陵地带可参照紫色土综合治理工程模式1、田块:规范化,台面清晰,有效土层厚度30cm,大弯随弯,小弯取直,以规则梯田为主。望天田比例10%,下湿田2.5%。

36、2、灌溉保证率大于75%,采用节水灌溉方式,非充分灌溉区有效蓄水10m3/亩,抗旱天数2530天。3、防洪标准4、道路密度约7km/km2 ,其中田间道约3km/km2,生产路约4km/km2。田间道的等级标准低于四级公路,路面宽度3. 0-4.0m,条件较好的项目区等级标准可为单车道四级公路;生产路为等外级路,路面宽度0.5-1.5m。川西南山地区乐山市峨边县、金口河区;凉山州宁南县、甘洛县、美姑县、喜德县、越西县、冕宁县、普格县、布拖县、德昌县、会东县、西昌市、昭觉县、盐源县、会理县、金阳县;攀枝花市米易县、东区、盐边县、仁和区、西区;雅安市汉源县、石棉县区内山地占91.2%,平原占2.5

37、%,高原占1.3%,境内山地与河谷南北纵向排列,形成峡谷地貌。南亚热带半干旱气候、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垂直带谱明显,基带为红壤,山地为紫色土和黄棕壤。水利灌溉条件,道路交通条件较差。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差,农业生产水平低,其中水是主要的限制因素,光热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耕地48.77万公顷,占8.2%,园地6.51万公顷,占1.1%,林地345.69万公顷,占57.9%,牧草地110.06万公顷,占18.4%,建设用地10.46万公顷,占1.8%,未利用地52.47万公顷,占8.8%。耕地整理、零星荒草地开发主要因素:灌溉保证率和道路交通次要因素:地面坡度耕地整理为主,以保、蓄水

38、工程为主要治理手段,进一步改善项目排灌渠系和蓄引提水设施(如水窑),新修田间路,搞好项目区道路建设,控制水土流失,达到农田排灌较为完善,耕作较为便利,灌溉保证率达到70%以上,尽快搞好新增耕地的地力培肥。以保、蓄水工程为主要治理手段,田块以条形、圆弧形形式为主,采用新叶合欢、山毛豆护埂,灌溉水源引用河流过境水和水库、水窖、山平塘、蓄水池蓄水,灌溉方式为集中或提水灌溉,以管灌为主,渠道特征为明、暗渠、管道布置,排水采用截流沟、蓄水沟、排洪沟自排方式;田间道设置排水沟,为泥结石路面、生产路以碎石路面、石板路、废弃预制板路为主。农田防护工程主要由坡面防护工程、护路(沟、渠)林、绿化林等组成。攀西山地

39、节水治理工程模式1、田块:陡坡放缓,薄改厚,有效土层厚度40cm,等高梯田,望天田比例5%。2、灌溉保证率大于70%,采用节水、蓄水、提水灌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区采用喷灌、滴灌、微灌,抗旱天数2530天。3、防洪标准4、道路密度约8km/km2,其中田间道约5km/km2 ,生产路约3km/km2。田间道的等级标准低于四级公路,路面宽度3. 0-4.0m,条件较好的项目区等级标准可为单车道四级公路;生产路为等外级路,路面宽度0.5-1.5m。川西北高山高原区阿坝州阿坝县、九寨沟县、马尔康县、茂县、汶川县、小金县、理县、金川县、黑水县、若尔盖县、红原县、壤塘县、松潘县;甘孜州新龙县、雅江县、色达

40、县、白玉县、得荣县、甘孜县、泸定县、炉霍县、康定县、理塘县、巴塘县、丹巴县、德格县、九龙县、石渠县、乡城县、道孚县、稻城县;凉山州木里县全境属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山峡谷及高原区,按地貌类型分:高原占13.8%,山地(以高山为主)占86.2%。中温带半干旱气候、寒温带半干旱气候、亚寒带半湿润气候三种气候类型随海拔高度变化“立体气候”十分显著。峡谷区垂直带谱明显,基带为褐土,山地以暗棕壤为主;高原区以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为主。水利灌溉条件,道路交通条件差。以种植青稞、药材等作物为主,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差。耕地18.79万公顷,占0.75%,园地19.79万公顷,占0.08%,林地891.65万公顷,

41、占35.6%,牧草地1228.49万公顷,占49.1%,建设用地37.72万公顷,占0.15%,未利用地277.71万公顷,占11.1%。耕地整理主要因素:海拔高度和道路交通次要因素:地面坡度虽然本区土地资源丰富和荒草地面积大,但由于热量条件差,本区不适宜大规模进行土地开发,只有少量低海拔地区且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适宜零星土地开发。搞好新增耕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建好青稞、荞麦生产基地,基本上达到引水灌溉,逐步提高新增耕地的质量等级。(1)土地平整工程,田块以条形、圆弧形形式为主;(2)灌溉工程主要引用河流过境水,灌溉方式为引水灌溉,渠道特征为明渠布置,蓄水方式以塘堰、蓄水池为主;(3)排水工程主要

42、有由排水沟、沿山沟及其放水闸等控制建设物组成,排水方式以明沟分级汇流,集中自流排泄。(4)道路主要按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设置,部分地区只设田间道一级,田间道设排水沟,硬路肩,路面以碎石路面为主,生产路也以碎石路面为主。(5)农田防护工程主要由坡面防护工程、沟谷防护工程、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拦沙坝工程、淤地坝工程、护路(沟、渠)林、绿化林等组成。高寒山地治理工程模式1、田块:陡坡放缓,薄改厚,有效土层厚度40cm,等高梯田,望天田比例10%。2、灌溉保证率大于75%,采用节水灌溉方式。3、防洪标准4、道路密度约6km/km2 ,其中田间道约2.0km/km2 ,生产路约3.0km/km2。田间

43、道的等级标准低于四级公路,路面宽度3. 0-4.0m,条件较好的项目区等级标准可为单车道四级公路;生产路为等外级路,路面宽度0.5-1.5m。附件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研究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目标和任务,按照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建设内容,参考预算标准中的项目划分,研究制订“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1.基本原则1.1科学性原则根据水土保持、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工程相关基础研究和相关体系划分,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对工程建设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做到与其他行业部门的相关体系衔接。1.2整体性、系统性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面广,从土地到工程和生态环境等,内容

44、丰富,与相关行业关系密切,建立的体系要充分考虑到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形成一个为土地开发整理服务完整体系。1.3独立性原则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尽量做到每项工程具有独立性,分类清楚,体系清晰,内容不应出现重复和交叉。1.4实用性原则工程体系应为土地开发整理目标而服务,应满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规划设计、招标和工程施工的需要。2.工程体系的划分方法在研究土地开发整理现有工程体系(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及预算编制的实际情况,吸取工程建设标准座谈会上的专家意见,采取逐级分解的方法,形成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基本框架。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

45、程体系成果表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三级项目序号名称序号名称序号名称1土地平整工程11耕作田块修筑111田块方向112田块形状113田块长度114田块宽度115田面高程116田面平整度117田坎材料118田坎断面12耕地地力保持工程121有效土层厚度122耕层土壤质地123耕层土壤养分124土壤剖面13中低产田土改造131渍水潜育型132贫瘠薄瘦型133红黄壤粘瘦型134水土流失型2灌溉与排水工程21水源工程211塘堰工程212引水工程213机井工程214雨水集蓄工程22输水工程221灌溉渠道工程222管道输水工程23喷、微灌工程231喷灌工程232微灌工程24排水工程241排水沟渠工程242暗管(沟

46、)排水工程25渠系建筑物251水闸252渡槽253倒虹吸254农桥255涵洞256跌水与陡坡257斗门及农门258量水设施259小型隧洞26泵站、农村输配电工程261泵站工程262配电装置3田间道路工程31田间道312平曲线设计312平面视距313路基设计314路面设计315纵断面设计32生产路321路面设计4农田保护与生态环境工程41岸坡防护工程411堤防工程412岸坡防护工程42坡面防护工程421坡改梯422截水沟423排洪沟424蓄水沟43坡面蓄水工程431蓄水池432水窖433山平塘44沟道治理工程441谷坊工程442淤地坝45农田防护林工程451梯田埂坎防护林带452护路(沟、渠)林

47、带453护岸护坡林带454村庄民居防护风景林5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程51村庄折迁工程511废弃房屋折迁513居民点归并52新村建设工程521农村公共道路522公共设施工程523农业生产、仓储设施工程524公用工程附件三: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术语研究依据术语工作原则确定工作流程。本课题研究主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1.确定术语工作范围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体系分类,划分不同的专业(一级项目),分别建立以“工程内容”为核心的术语工作范围,确定目标群体。2.编制术语清单按照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涉及内容收集术语,其来源主要为:1)国家标准、部颁标准的规范、规程中的有关术语;2)地方标准的规范、规程中的有关术语;3)书藉

48、、手册等中有关术语。4)当地群众长期的叫法,长期公认的一些惯用术语、名词。3.术语定义的选择术语选择有四种处理方法:一是直接摘抄现有术语标准;二是现有术语标准规定不符合土地开发整理总体建设目标的,修改原术语内容;三是摘抄参考书(包括教科书)中的概念,经加工形成术语;四是直接确定。本课题研究鉴于涉及术语面太广太多,所以主要是就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实际,结合四川地方特点编制的术语,标准中没有特殊说明的相关术语与全国其他部分地区含义基本一致。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没有涉及改造的术语。1)工程类型区简称类型区,体现土地开发整理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的单元。在同一工程类型区,其建设条件基本一致,对应

49、工程建设内容基本一致。2)工程模式简称模式,为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目标而确立的各项工程的组合方案。3)工程关键指标简称关键指标,表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的主要参数。4)冬水田、囤水田南方地区种植水稻等水生农作物的农田,由于缺少水源,每年大春收割以后,利用秋冬季节天然降水进行蓄水保水,以备第二年春天种植大春作物。这种冬季进行囤蓄大春灌溉水源的农田,叫冬水田;由于一年仅能种植一季大春作物,又叫一季田(一年中既能种植一季大春作物、又能种植一季小春作物的农田叫两季田)。部分秋冬季囤蓄灌溉水源而水深较深、水量较多的农田,不仅能解决大春本田的泡田水源,还可以解决其他农田的泡田水源,这种囤蓄深冬水的农田,叫

50、囤水田。5)中低产田地南方地区单产低于一般田地的耕地,本省包括丘陵山区的石骨子、死黄泥田地和平坝区低槽的下湿田。6)石骨子地土石山区特别是紫色砂页岩或石灰岩区的耕地,由于土层薄,有效土层少,感到耕地中多含有石粒或石块,称此种耕地是石骨子地。7)死黄泥地土石山区丘岗地上的红黄壤耕地,有机质含量低,质地粘重,矿质养料缺乏,土质偏酸,俗称此种耕地叫死黄泥地。8)梯地为了保持水土,发展农业生产,在坡耕地上修筑的团面匀整、埂坎水平、种植水稻的台阶式田块叫梯田。本省将旱作梯田叫梯地。9)作物供作农田有机肥用的作物,包括紫花苜蓿、苕子、豌豆、胡豆和一些蔬菜等作物。10)坝冲田平坝或山丘区山冲里的田。11)丘

51、岗地山丘区山坡和山顶上的地。12)河漫滩濒临河床,地势平坦或略有起伏、平水期高出水面,洪水时又被淹没的部分,叫做河漫滩。13)河流阶地河流阶地是分布于河流两岸、高出于一般洪水面的阶梯状地形,是由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14)坝带丘地形以平坝为主,山丘为辅。15)丘带坝地形以山丘为主,平坝为辅。16)小改大主要指平整土地中,在地形起伏不大的平坝地区,平整田块规模较大,一般采取局部平整的方法,小块田合并为大块田的工作。17)薄改厚对现有耕地中土层较薄的田块进行客土移殖或就地深层爆破增厚土层。在四川土石山区(紫色砂页岩或石灰岩区)的耕地,由于土层薄,有效土层少,需采用爆破方法增厚土层或补充客土,以达到耕作土层增厚的目的。18)田块耕作田块是末级田间工程设施所围成的田地块,是田间作业的基本单元。它包括田面及其田埂坎。本省田块即是格田。19)耕作区根据地形决定的并布置了为之生产服务的水利、交通工程设施、相对独立连片的农田(地)。20)生物护埂为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单位土地生物生产能力和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