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客家民俗客家人有其极富魅力的民俗。客家保留的传统民俗,大多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带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客家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系的交往中吸收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民俗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万象纷呈。 尽管如此,客家民俗的基本内涵又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故颇具凝聚力,把客家民系始终凝聚在一起。客家民俗反映着客家人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宗教信仰和其他各种社会生活事项。或是对神明及祖先的祭祀,或是节日的叙情、娱乐和竞技,或是繁多的禁忌、服饰、生产客
2、家人在民俗中表达着“慎终追远”的思亲之心、对先贤丰功伟绩的景仰、对民族正气的崇尚以及乡党联欢和亲友款叙之情的抒发。 一 客家衣着风俗 客家衣着最突出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一个民族或民系是否讲究穿戴,从妇女身上反映尤为明显。客家妇女以勤劳、俭朴、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她们不崇尚时髦,朴实无华,对衣服十分爱惜,平日穿打补丁的衣服,新衣服除过年或走亲戚偶尔穿一两回外,总舍不得穿。在家唔怕旧,出屋唔怕新,这些俗语很能说明她们的穿戴观。客家人的简朴是与整洁连为一体的。客家人常用服饰因城乡贫富而有不同,乡村居民大都穿着朴素,但求耐穿、舒适、大方,而城里人穿着较讲究,注意时尚和整洁,一般都讲求身份和环境。旧时有句俗
3、谚不怕衫烂,最怕人烂。衣服虽破,只要补得好,洗得干净, 穿得整齐,就不会被人见笑。客家人重面子,极为注意正式场合的穿戴。如梅县人有谓锅里无米煮,出门衣官样。客家人对于破旧衣服不会随便抛弃,有句俗话说:烂衫烂裤不要丢,留待年老好遮羞。更典型的是,大裆裤(约6寸宽)的裤头,多用质地较差的白布接成,驳接部分被上衣遮住,无伤大雅。有的妇女的嫁衣,一辈子都舍不得穿,压在箱底柜角,一年又一年,往往成为死后的残衣。客家人做衫裤的布大部分是用棉纱、苎麻,自己纺织的,俗称家机布。这种布布面宽为一鲁班尺(相当于12市尺) ,以三丈为一匹(约43. 2市尺) ,故当地称为三丈白。一般来说,面宽一尺、 长三丈就足够通
4、常人制一套衣服,故定俗成规。织布首先要有线, 最初的线也是自纺的。不过这种纺线很粗,织成的布很粗糙。后来有了机线,称之为洋纱,墟镇上亦有了专门的洋纱店,他们把洋纱贷出给村妇织成布,然后以布换纱,投入再生产,这种行为叫做回布。当时梅州城乡很多妇女都会织布,兴宁县尤为普及。这种布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漂染而成黑、蓝、青蓝等颜色,染料是土制靛粉,也有用薯茛、土珠或乌臼树等草木熬水染色的。成人衣服色泽多偏黑,偏深蓝、深灰色。夏季多用芝麻纺织的布。 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传统的衫为大襟衫,裤为宽大的大裆裤。衣着款式偏宽偏长,男女无多大区别,上衣是大襟衫, 右边斜下开襟,安布纽扣,女装则在襟边加一两条花边,以示
5、男女之别。衣袖宽长,其中袖口宽1尺左右。而裤子则男女基本无别,一律宽头大脚,裤管(俗称裤脚)宽1.8尺至2尺。穿时一般用裤头带 (纱布带)扎紧,或将裤头交叉绞紧反扎于内即可。旧时男女都不穿底裤 (内裤) ,讲究者加穿一条较短的裤就是了,但一般都穿内衣,俗称褂哩、留眠衫。寒暑服式无多大区别,只是暑天穿薄的苎麻布(俗称夏布,冬天用厚布。御寒衣服称棉袄或无袖的棉背褡。大襟衫,在胸前不开口不设纽扣,表面不设口袋。其开口从颈部开始向右斜开直至右肋下并沿边而设纽扣。和大襟衫相配套的大裆裤又叫斗头裤 (或交头裤)。由于气候关系,冬天穿棉裤的极少。一般人家不论男女,一件棉袄往往要穿一辈子。一般情况下,梅州城乡
6、人民穿衣服大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哥新,二哥旧,三哥着的烂衫袖。当然,贫富人家的衣着有所不同。在衣料上,少数富家多穿绞罗绸缎。在衫裤式样上,除大襟衫大裆裤开胸褂外,还有穿洒衣、马褂。所谓洒衣,实为下摆延长至膝以下的大襟长衫。所谓马褂,实为无袖的开胸衫。马褂与洒衣往往同时穿着,即穿上洒衣后再穿马褂,称之为马褂套洒衣,又俗称为长衫套马褂。如果再戴上一顶瓜督帽,便是乡绅的穿戴了。富家的太太小姐也穿长衫, 但其长衫不叫洒衣,而称旗袍。一般妇女穿大襟衫交(交叉)头裤要配头帕。头帕多为黑方形, 配有环扣,一端扣于脑后发髻上,一端扣于颏下。头帕夏可遮阳,冬可为头面护暖。另有一种叫围帕,多为做
7、家务劳动时穿。长的围帕称为吊裙,端顶用带挂于颈部或与面衣的颈扣相扣紧,胸前用带扎于腰部。短帕称为围裙,仅系于胸前腰部。二 客家婚嫁风俗客家传统婚嫁风俗多承中原周礼古制沿续下来,而有许多繁琐礼俗到了今天已经在不断简化或被遗弃了。(一)相亲男女双方经媒人介绍以后,如果双方有意,则由男方择日携伴到女家相亲,叫做“偷看”。见面时男方要给女方红包一个,谓“面花钱”。如果双方有心结合,则女方收下男方带来的两包糕点,表示同意结交为伴(“糕”谐“交”),否则退糕,示意辞谢。若男方不满意,则不用午膳便拜辞回家。过去旧俗,客家有“入家女”、“花顿女”、“童养媳”、“等郎妹”、“隔山娶亲”等几种婚嫁形式。相亲一项,
8、只“入家女”、“花顿女”有之。“童养媳”、“等郎妹”因为卖给男家时已按乡俗进行了嫁礼,到时只要在农历年三十晚成亲(俗称“分床”),不必办理任何礼仪,也不一定办席请客,社会上承认其为“合法”婚姻。这种包办婚姻的陋俗,在比较偏僻的山区仍有残存。“隔山娶亲”是以前侨乡的一种特俗婚俗。侨乡男子年轻时出洋谋生,父母在家托媒人替他找个媳妇回来,孝敬父母,照看家乡,拜堂时以雄鸡代替新郎。要是新郎终老不归,则“新娘”徒承妻名,孤灯独宿守一辈子活寡,最后只好买儿女来抚育。(二)定亲相亲以后,双方开始商议女子的“身价银”。讲明由男方出多少“身价银”(一般以九为尾数,谐“久久长”),并交一部分作定金,叫“大注”。这
9、就表明女子已有所属了。男方交了身价银后,便向京方索要嫁妆。过去有钱的人家,嫁妆差不多连新房的全套摆设(橱、柜、桌椅、被帐、冷衫、热衫、及新娘日常起居用品)都包括在内。男方除了给女方一定数的身价银外,还得另外给丈母娘“乳浆钱”,对她的养育之恩表示感谢。姑娘在定亲之后,要为男方全家每人做一双布鞋,随嫁妆送上,叫“满家鞋脚”。这一方面显示女方的勤快灵巧,另一方而也寓了全家和谐相亲的意义(“鞋”谐“谐”)。现在人不穿自制鞋了,便改用商店买回来的布鞋或皮鞋代替。定亲以后,隔段时间男方要将“风水先生”排定的吉二日良辰“送”给对方。送日子那天,男方得事先给女家每人准备一个红包,叫做“满家红”。此外还要准备一
10、只活鸡做“带路鸡”,带到女家以后,对方再回送一只鸡“带路”,意为从此以后可以常来常往了。(三)归婚归婚也就是完婚,这是婚姻的最后定局。归婚前一天的下午,男方先要办好“三荤三斋”或“五荤五斋”和相当数量的猪肉,派人到女家去敬祖公,叫“送家神”。女家接到以后,给来人一个红包示谢,然后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到祠堂祖宗神位前祭拜,讲明缘由,再用来设宴招待族中亲友,在所送“家神”中,另有两块切成长条状外带一小块的猪肉,是特成送给丈母娘和媒人婆的,叫做“肚痛肉”和“媒人肉”。现在男女为自由恋爱,“媒人”只是一种形式,但仍然可以领到“媒人肉”。新娘出嫁那天要在里面穿一件“旧”衣裳,叫“带魂衫”。上轿时,由父母或
11、兄长牵出门,这时新娘要哭嫁,做出很伤心不忍舍家而去的样子,而新娘的母亲(或家中长者)则手持一盆水,朝送嫁队伍泼去,意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样做无非是要女儿从此孝敬公婆,侍侯夫婿,就如同“覆水难收”,不能轻意离异。送嫁队伍中由媒人在前面替新娘“径露水”,接着是新娘未成年的弟弟(胞弟或堂弟),扮演“阿舅”的角色,手里拖一束由柏树、松树扎成的“青”,叫做“拖青”。这里有两重含义,其一替新娘将沿途“凶煞”拖掉,使新娘能平安到达夫家,盖以“青”谐“净”也,其二,松柏象征“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爱情永笃。接着新娘后面是女嫔相,其中有一人专门用花篮装着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用一条九尺红绸带两端绑
12、住双脚,这叫做“子婆鸡”。“子婆鸡”一定要大要壮,最好一带进洞房,放在床下当日就会下蛋最佳。其用意是希望女儿嫁出去以后,能像鸡一样百子千孙、儿孙满堂,而九尺红绸带以“九”谐“久”,寓长久之意。新娘下轿时,新郎用红包从“小舅”手中赎过轿门钥匙,将轿门用脚“踢”开,新娘则往外对“踢”,互相不甘示弱。新娘走出轿门,将手中一包“新娘果子”(里边有花生、糖果、莲子、枣子等)抛给前来接亲看热闹的人,自己则同新郎一起入屋“拜堂”、进洞房。中午设宴请客,以婆媳的“妹”家为中心,他们分坐在正厅厨房来菜的第一、二张桌,称为上席,其他依次安席。在新娘母亲和媒人席上,还专门给她们放了两只大鸡腿,以示殊荣,宴席完后,山
13、新娘、新郎给客人敬茶,被敬的客人则故意出一些难题刁难新娘,新娘也竭尽才智使每个人都接自己的“新娘茶”,因为喝过以后,客人必须在茶盘里放一个红包酬谢。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喜庆的娱乐形式。双方斗智斗勇,尽情玩乐而已。下午由新郎“送”丈母娘回家,这是新郎一生中唯一可以接受丈母娘馈赠红包的一次。聪明的女婿,会让丈母娘多转几个门出去,这样丈母娘每出一次门,都要给新郎一个红包。丈母娘也趁此机会给小俩口道些吉利祝愿的话。新娘过门后的第一次洗澡和洗脸水,都由家中姑嫂代为准备,待新娘淋浴以后,则要在水桶或脸盆里放一个红包答谢。借此沟通彼此之问的感情,以便日后和睦相处。第二天起早,新娘还要偕婆婆到莱园里转一圈,俗谓这
14、样便可以婆媳有缘(“园”谐“缘”),相敬如宾了。闹房不属结婚仪式,或有或无。一般在宾客宴散以后,一些青年男女亲友进新房与新郎新娘逗乐,要新人说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红花(红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颗糖果,唱歌跳舞等。过去还有“坎压油堆”的陋习,就是一个个压到新娘身上。这种现象多少带有人类早期野蛮群婚的遗风,现已革除。过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狭窄,闹房改在厅堂举行。闹房连续三天,这三天内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客家闹房,还受一种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广东客家人闹洞房的习俗中特别突出说四句,以吉祥、祝福、禧戏的语言构成押韵四句词,贯穿着整个闹房过程,典雅、风趣。如月光光,看新娘,新娘肚屎圆丁当,今
15、朝下种子,明年八月生出桂子满天香。这类既带嬉戏又含祝福的四句词常引人捧腹大笑。三 客家丧葬礼俗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病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称“着寿衣”。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客家风俗重视送终。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人断气后,马上烧轿,焚纸,眷属、儿女悲哭喊叫。是为“送终”。 报丧: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
16、。 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落枕: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鼓乐喧天。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讲究排场,以显示儿女孝顺。 安葬:将灵柩放入墓地。墓地选择讲究“风水”。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
17、钱,谓“醮三朝”。 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检金”,然后重新安葬(也称之为二次葬),这才是永久、真正的坟墓。客家人的“二次葬”的形成,与其游耕经济所造成的流动生活息息相关的。“二次葬”,是客家人最普遍采用的葬俗,山区多挖洞穴墓,平原地区多挖仰穴墓。其共同点是把先人的尸体埋葬三五年后尸化干净时
18、,将骨骸拾起抹乾净,按人体骨架结构,自下而上叠放入“金罂”(一种陶缸)内,“金罂”盖内写上死者世系姓名。有条件的将“金罂”葬入新坟,无条件造坟的将“金罂”寄放在安全的山间岩洞中,或在山坎上挖一小龛寄放,如村中筑有集体“阴城”的,则寄放于“阴城”。安葬先人很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福荫后人,因此,要安葬先人的主家首先要请风水先生选择阴宅地点选定吉日,这种墓式选在山地荒坡上,先葬尸体,三五年后把死者骨骸盛入金罂重新安葬。这种二次葬的风俗为绝大多数客家人所采用。 客家人的祖墓是坐椅地堂式。这种坟墓是依山势或坡地而建成,前低后高、左右象靠椅扶手的形式,墓碑前一般有半圆形旱池叫坟堂,这种式样在客家地区流行的时间
19、最长、范围最广,从一些留至今日的宋、元、明古墓,大多都属这类,客家地区举目都是山野荒坡上。传统的“风水阴宅理论”,长期以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如风水先生在为你的祖宗择阴宅时。要是预言你家族中会出读书人,人们会把它当作一种“精神支柱”。父母 、亲戚们对你产生很高的期望,对教育的态度就会变得积极。然而有很多成功者,在他的事业成功以后,他对人和社会并不怀有感激之情,他只有感谢“祖宗风水”。失败者也并不记恨社会,他只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祖宗的风水不好”而死了心。人们把“风水”当作一种“精神力量“,这是一种宿命的思想方法有稳定社会的作用。旧时有些地方则把风水术当作宗族群体斗争的一个“策略”。有人利用
20、人们崇拜祖先,以建造祖先陵墓作舆论,挑拨宗族与宗族之间的冲突、斗争,为害社会,这是不足取的。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别的丧葬礼俗,如比较注重请僧道打醮念经,超度亡魂等。四 客家生育习俗祈望家庭繁衍、生生不息,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特别是当婆婆的,更是盼着早日抱孙子。旧时,若婚后多年尚未怀孕,不论是夫妻双方还是婆家、娘家,皆焦急万分,于是慢慢便形成了各种祈子习俗。其中最常见的是收养儿子或闺女。他们按照“阴阳先生”的吩咐,从附近村子多子女的人家中收养,并依例给孩子的父母一些钱财和衣物后,择吉日良辰举办收养仪式。民间认为,招了干儿子、干女儿后,不久便会使自己怀孕生子的。客家人称这为“引窦子”,“
21、窦”,窝也,意为收养一个孩子后,可引来一窝子女。 如今实行计划生育,晚婚晚育,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谁也不会把自己的独生子女送给别人了。再说,现在科学昌明,医学进步了,婚后不孕者也是上医院求医问药,已经没人再收养“引窦子”,以求子嗣的了。 媳妇怀孕了,这意味着家庭将添丁进口,为此,全家乃至整个家族都喜滋滋的,故而俗称“有喜”。正因为这样,客家地区对妇女怀孕期间的规矩也格外繁杂。现择其要者简述一、二。 首先,怀孕期间有诸多禁忌:不要干重活如今还严禁参与喷洒农药;不要跑跑跳跳;不要踮脚伸手够高处的东西;不要搬动房间里的眠床和大家具;不在房间里乱钉钉子、砸东西;孕妇忌讳看怪相、听怪声,否则会“看猴生
22、猴”,产下怪婴;缝衣服时,不要往自己的衣襟上扎针凡此种种,迷信的说法是为了避免触犯胎神。其实,这些禁忌都是为了保护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以免发生流产、早产及生下怪胎等事故。 孕期要增加营养,以保证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但是,民间习俗也为孕妇规定了一些戒口:不吃姜,以免将来婴儿长出姜似的第六只分叉手指;不吃田螺,免得将来孩子像田螺爬行时流涎般爱流鼻涕;不吃蛇肉,免得孩子皮肤起蛇皮似的皱纹;不吃羊肉,免受羊肉的热毒,带来孩子将来爱烂嘴唇;不吃甲鱼,免得分娩时像甲鱼似的伸头缩头,带来婴儿娩出后又缩回去凡此种种,多属借某物的特性引伸出来的饮食禁忌,实为古代感应巫术的遗俗。不过,像忌吃姜、羊肉一
23、类的热性食物,免得胎儿上火,积下热毒,那是有一些道理的。 怀孕本为“有喜”,但民间却有“喜冲喜”的忌讳,诸如婚嫁迎娶、生日寿诞、孩子满月、祭祀祖先、建造新屋、乔迁新居等等,孕妇皆不得出席或到场观看。民间甚至将孕妇视为不洁的“四目人”,身带邪气,因而处处设禁回避。例如,孕妇不要去抚摸和抱别人的孩子,以免“惊吓”了这孩子,令孩子夜卧不宁,惊醒啼哭。路遇孕妇,行人还得主动避让一侧,以免让“四目人”冲犯了行人自己。自然,孕妇也不能参与或路遇办丧事的,免得“凶冲喜”,冲犯胎神,影响了胎儿的发育。 女儿怀孕九个月时,母亲依俗要来探望。据说,母亲问讯过后,便会如期顺利生产,因而俗称“催生”。此时,母亲还会嘱
24、咐女儿:要是过了预产期还未生产,应把自己的衣箱打开一会,便会顺利生子。不消说,这也是感应巫术遗下的旧俗。 家人忌讳直呼“生孩子”,而雅称为“轻身”。从前,农家孕妇大多请接生婆,在自己家里分娩。若产下儿子,接生婆将毛笔劈开,用笔管的竹片割断脐带,以祈男儿长大后好好读书仕进;如生下女儿,则将烧火的吹火筒劈开,用其竹片割断脐带,使她日后好生煮饭、理家。对于胞衣(婴儿胎盘),客家甚为珍视。依照俗规,应由祖母拿出去,在自家祖居地范围内找个僻静之地悄悄埋掉埋藏地点,则是绝对保密的。 这种落后的旧式接生方法,未作任何消毒,常使婴儿染上破伤风而夭折客家人称之为“中脐风”,并认为这是“锁鬼子”把婴儿锁走了。为防
25、止“锁鬼子”入门,有些地方在产后三天之内,不得给产妇吃雄鸡煮酒,免得“锁鬼子”闻到鸡酒香味进入产房,而把孩子锁走了。现在,这些落后的接生方法和陋俗早已废止,孕妇多在医院或卫生院由助产士接生了。 在一个月的“坐月子”期间,产妇一定要好好休息,增加营养以补养身子。分娩后,家人一般都要用雄鸡煮酒给产妇吃。这是将生姜洗净,切末晒干,下锅用油炒香,再将雄鸡切块,入锅与姜末一同煸炒,加水煮烂,最后放入黄酒、红糖,煮开起锅而成。客家人认为,它既营养丰富,又有热性。最能滋补身子和排除淤血。此后,在整个坐月子期间,产妇皆用它佐餐。分娩后,产妇还要服用中药“生化汤”,以排除淤血;服用”活络丸”,以舒筋活络,化淤排
26、污民间认为,倘淤血未尽,郁积腹内,将会落下伤痛症。 除了雄鸡煮酒,产妇还可吃些瘦猪肉、猪肉蒸梅干菜等。产妇可吃鲫鱼以催奶,可吃草鱼以增加营养,但都要放些姜干末,用油煎黄,以增热性。产妇忌吃鲢鱼、鲤鱼,在客家人看来,鲤鱼性发生毒,万不可食用。产妇还要戒吃冷性食物,因而坐月子期间皆不得吃蔬菜、水果等。 产房要关门闭窗,以免产妇受凉中风,落下日后难以治愈的酸痛症。同时,洗脸、刷牙要用热水,碗筷等食具则要用开水烫洗消毒。客家人素有洗澡的习惯,但产妇洗澡,要用枫树根或山茶子树根入锅同熬至沸,待放温后沐浴。据说,用这两种树根煮水沐浴,有防风除湿,舒筋活血的功能。万一产妇不慎受凉中风,从前民间常用某些土方偏
27、方驱风:或将孵出小鸡之后的蛋壳洗净焙干,研细为粉末,用黄酒冲服;或将晒干的鸽子粪,用黄酒冲服。此外,还可将用开水煮过的头发或生姜片摩擦因受凉而酸痛之处,据说也能收到驱除风寒之效。 坐月子期间,还有其他种种规矩和禁忌:产房门楣,要插些茅草、葛藤、茉草和桃树枝条。这些枝条,茅草似长剑,茉草像铁锏,葛藤像锁链,桃枝则在3000年前便被中国人视为驱鬼的神木。民间认为,有它们把门护卫,妖怪鬼祟便会远而避之,可保产妇、婴儿安宁了。此外,倘有外人入产房探视,主人除在大门口烧起火堆(有的还要放上鸡毛)之外,还在产房门口燃起艾草条,薰过来人,以为驱邪。家人外出归来,也要用烟火薰一薰,把从外边带回的邪气薰掉后,方
28、可进入产房。到了第十二天上午,产妇的母亲或姐妹,带着两只大阉鸡和鸡蛋、煎粄以及糯米粉等食物,前来看望和慰问。这叫“探十二朝”。 经过一个月的休养,产妇可以从产房“解放”出来了;经过种种考验,健康成长的婴儿也可抱出来了;而辛苦了一个月的婆母、丈夫,也可松一口气了。于是,依照传统习俗,家人举办丰盛的满月酒,搓糯米汤丸,宰鸡买肉,招待亲友从产妇的父母、兄弟、姐妹,到邻里、友好,凡接到通知者,皆带着各种礼物前来祝贺。其中,孩子的外婆依例要置办孩子衣服、鞋袜、帽子、斗篷、背带、被子、孩子吉祥佩物和大阉鸡等食物。 这天,婆婆抱着婴儿出来让亲友看看,并接受众人诸如“长命百岁”、“长大能中状元”等美好的祝福。
29、随后便由婴儿的哥哥或姐姐用背带背着,并要使劲地关门、开门,故意发出巨大的响声。同时还要把孩子背到大门外,这时众人连声大呼:“老鹰抓小鸡啦!”据说,有了这些“考验”,孩子才能让别人背,并且胆大不怕惊吓了。人的姓名,本来只是一个人的符号,但当父亲的往往不是那么随便给安上一个“符号”,而是非常重视、慎重,之所以如此,是相信名字会影响孩子前途。所以在正式定名之前,先取个如命,待后才取正名。命名方法最普遍的是按辈分,就是按照族谱所规定的辈分排列顺序,同辈的第一个字都一样,第二个字便可自由选择。我国孔姓是全国统一的排列,而其他是以地区性宗族自行排列,一般是以单独修谱的宗族为一种独立排行。如宁化县石壁村有两
30、个张氏宗祠,尽管他们同一远祖,但各自单独修谱,因此,其字辈也是各自一套,并不相同。第二种方法是以生辰八字推算。缺什么补什么,互补而不犯冲。一般请算命先生或有学问的人排八字,用生辰八字与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对照推算,民间认为,每人最好具有金、木、水、火、土五种部分,忌讳冲犯,不得以相克之字命名。如命中缺水,就不能取火字为名,因水克火,而应补缺,可取水字,或有“水”偏旁的字。命名的第一种方法,选第二个字时,就要根据第二种办法选字。第三种方法,是以父母对孩子前途的向往,望子成龙,常常在名字中表现出来,如取贵、龙、斌等字,希望孩子富贵兼有,文武双全。第四种是父母表现自身的祈望,如生女孩很多,想得一男
31、孩,即称女儿为“满女”,意即生女到此为止,或称“招弟”等。第五种方法是人丁不旺,或数代单丁,或前面所生夭折,往往以为父子相克,母子相克,便给取以贱名,如阿狗、阿猫、丑妹等等。儿子不直称父母,而叫父亲为“邻舍”、“老伯”、“哥哥”,叫母亲为“大嫂”、“嫂嫂”、“姐”。用此以避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客家人喜欢以上述方法选字,然后加上“阿”“妹”等字。如女孩称莲妹、喜妹、宝妹男孩喜欢加“阿”字,如阿财、阿贵、阿勇同时喜欢用排行命名。特别在古代,如大郎、二郎、三郎如客家李氏的附件开基始祖李火德的三个儿子,按长次取名为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三一郎有五子,取名为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千三郎、千四郎。翻开
32、客家人的族谱,以数字顺序取名的随处可见。纵观各种方法命名,都离不开以图吉利为出发点,是一种希望孩子平安、发达的心态表现。五 客家人春节习俗“百节年为首”,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的客家,围龙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入年假 农历十二月廿五开始为入年假。入年假后,农户都暂停下田工作,有大锣鼓乐队的就可以开始打起来了,各个村庄里都可能听到此起彼落的锣鼓声。家家户户开始筹备柴片、食油及过年食品,采购猪肉、鸡、鸭,炸豆腐、蒸年糕、做米馃等,尤其是
33、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打扫卫生,清洗门窗、地板、家具等,叫做“扫尘”或者叫“打弹煤”(“弹煤”即火烧烟熏后的灰尘),男女老幼还要理发淋浴换上新的或清洁的衣裳,干干净净过新年。在此期间,左邻右舍之间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 蒸岁饭 客家人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岁(年)饭”,亦称“隔年饭”,供奉祖先神祗时,“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逢闰年要加一双筷子和一根大蒜)。要烧纸钱,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隔年饭”要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这种吃“
34、隔年饭”的习俗,一直沿袭到现在。 年三十日 年三十日,也就是除夕。这一天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还要挑好时辰全族人一起在祠堂或厅下敬祖公,大家挑着三牲、纸宝二头跑。敬过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公,到最后由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团圆吃年夜饭之用。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除夕晚大家必须洗澡,否则下辈子会变牛。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
35、,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吃年夜饭,一般都有“肉丸”,象征团圆之意,还有用客家娘酒煮的鸡酒。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火笼加炭称之为“沤火桶”。大家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除夕之夜,还有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开大门 正月初一凌晨打开大门,有的地方又称接财神。过去每年选择吉时,现多以零时为准(腊月年三十,如月小年廿九,午夜12点正子时)。大门一开,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万爆齐鸣此起彼伏。人们竞相欢叫,热闹非常,在爆竹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这是一年中第一次开大门,非常隆重,要在门上贴“开门大吉”、“万事如意”的小红
36、联,厅堂、灶堂、大门点上大红蜡烛,焚香礼拜。响亮而频繁的爆竹声,五颜六色的烟花灯火,彻夜不停。在欢腾的鞭炮声中,家家户户男女老幼互相拜年祝福。 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第一天。开大门后,视历书当年的吉利方向出行,面对着吉方行走或跪拜,称为“出天方”或“出方”以迎喜神。同时邻居亲友互相拜年,多说“新年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添福添寿”之类吉利的话。初一早餐,客家人习惯要吃“长寿面”,因为面条长象征长寿。接着小孩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旧称“挂颈”。到亲戚家拜年,一般要带桔饼、糖等礼物,主人备茶果接待,有的还要留饮“拜年酒”吃鸡腿,拜年活动一般会延至元宵后,甚至正月底。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客家人出嫁的女儿,有回娘家探亲的习俗,又称“转外家”。她们带着鸡、糖果等礼品,回娘家看望父母,与家人团聚。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