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散文阅读复习策略,课标要求 1.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藏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考纲要求(一)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
2、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考纲要求(二) 3.鉴赏评价 D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2016年北京卷)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3、分)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 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 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 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考点】考查重点为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的词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B。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散文阅读题型,白鹿原奏响
4、一支老腔(2016年北京卷)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 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 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 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筛选概括题,抓住关键词语组织答案。“变化过程”常分为几个阶段,这要把握全文,找出对认识老腔的不同反应,关键词是“没听过”“神秘”“震撼”“懊丧自责”“偏爱”等。,散文阅读题型,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2016年北京卷) 22.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
5、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赵季平: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出了 老腔的艺术价值。 濮存昕:节目主持人出人意外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 腔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观 众: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 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查艺术手法中侧面描写的特点。侧面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接刻画描绘描写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本文是通过他人的反映来表现出老腔演奏的艺术影响力和震撼力。所以答题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即赵季平、濮存昕、观众。,散
6、文阅读题型,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2016年北京卷) 23.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 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要点一: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 指关中大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 要点二: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 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阐述的是老腔的艺术魅力,从老腔与白鹿原和白鹿原的关系入手。,散文阅读题型,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2016年北京卷) 24.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联想。从老腔的
7、强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 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比喻。将老腔的强调比喻为骤雨击拍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 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 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 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考点】考查艺术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D。,散文阅读题型,在母语的屋檐下(2016年天津) 16.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
8、么作用?(4分) 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 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考查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 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含意,品味精彩
9、的语言表达艺术。层级为鉴赏评价D。,散文阅读题型,在母语的屋檐下(2016年天津) 18. 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 以概括。(8分) 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 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 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 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 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 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化,生动形象。 【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F。,散文阅读题型,在母语的屋檐下(2016年天津)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
10、的舌头”这一形 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 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 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 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 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 有较深的文化意蕴。,散文阅读题型,1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
11、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B.“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15(4分)C E,16文章第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16(6分)生动地刻画出胡杨林坚韧顽强的
12、形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深化主题,以胡杨树的生死暗示河流的变化,表现生命离开河流后的困顿;由河到树,由树到人,承上启下,结构更加严密。,17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6分),17(6分)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坚韧的较量;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慌恐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18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6分),18(6分) 示例一:河流是人类文化的源头。塔里木河曾赋予罗布泊人浪漫的生活气息,长江、黄河乃至家乡的每一条河,都滋养了
13、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地球上的许多河流正像塔里木河一样在萎缩,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破坏自然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示例二:河流具有超越自然生命的文化魅力。塔里木河的率直坦荡,既是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文化人格的写照。在漫长的历史中,自然的河流也许会因为种种原因萎缩乃至消失,但我们依然可以从现存的文化中感知河流的形态与历史,感悟河流的文化意义。,1.标题作用 可能成为线索,便于梳理结构思路。 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感情、态度,。 可能有象征意味、寓意深刻,揭示主旨、哲理。 可能运用表达技巧,能吸引读者。 2.开头作用 总领全文。 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
14、题。 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开篇点题,营造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 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散文阅读知识,3.句段作用 首 句(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埋下伏笔。 尾 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耐人寻味。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中心,统领下文;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看似矛盾而寓意却深刻,表现深刻内涵、见解。,散文阅读知识,4.结语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卒章显志,或含蓄地表明主旨 (借助象征性景物描写)。 升华情
15、感,深化主题。 5.线索作用 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全文。 层层递进,逐层深入。 把感情推向高潮 (线索类型:中心事件、感情、具体事物、时空变化。) 6.景物描写 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暗示社会环境,起象征、暗示作用。 烘托叙写对象的某种特征。 为下文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散文阅读知识,7.引文作用 (表达思想情感,对当前语段或全文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增强感染力,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 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传说: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
16、;引 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 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主题或启迪作用。 史实: 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 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 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散文阅读知识,8.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便于直接表达情绪情感,亲切自然。 写得如同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 拉近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 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 在所写对象
17、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第三人称 : 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以旁观者身份客观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画面和丰富内容。,散文阅读知识,9.表达方式 顺叙:清晰地呈现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增强文章生动性,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可以避免叙述 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题旨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 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散文阅读知识,10.修辞手法 比喻形象生动。 比拟人格化、物象化,富有情趣,表意丰富。 借代突出形象特点,具体生动,含蓄简洁。 夸张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对偶语言简练整齐,意义凝炼含蓄。 排比增强气势,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强化情感。 反复增强语势,强化某种意思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