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常进雄 王丹枫(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 ! 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人力资本回报率的差异是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重 要指标 , 本文基于 CH NS 数据 , 对我国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之间的工资差异进 行了细致的考察 。 1997年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工资要略高于正规就业人员 , 而此后 , 则正规就业人员的工资高于非正规就业人员 , 差距在逐渐扩大 。 研究发现 , 正规就 业与非正规就业在教育回报率和经验回报率的差距在逐渐扩大 , 人力资本配置向正规 就业倾斜是造成两者工资差异逐渐扩大的主要原因 。 考虑到非正规就业在我国城镇就 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 研究结
2、果也揭示了当前收入分配的新特点 、 新趋势 。关键词 正规就业 非正规就业 工资差异 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 F249 24 文献标识码 A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Formal and InformalEmployment of China s UrbanAbstract:The w age differ entials betw een form al and info rmal employ ment are im po rtant indicators fo r considering the info rmal employm ent s operation
3、al efficien cy Based o n the CH N S survey dat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w ag e differentials betw een Chinese form al and info rmal employment in detail In 1997, the info rmal em plo yee s w ag es w 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form al slightly, but there w ere con trarily thereafter and the dif
4、ferences w ere being ex tended g radually T he study finds the dispar ities of the rates of return on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 between the formal and the informal employment w ere being expanded gradually, the human capital w as propi tious to the formal employment, w hich are the main reasons of th
5、e gradual ex pansion of the wag e differentials betw een the two kinds of employmen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ro portion of the non-formal employment in China s urban employment, our study also re veals the new features and new trends of the current income distributionKey words:Formal Employ ment; I
6、nformal Employm ent; Inco me Distribu tion; Wag e Differentials; Inco me Distributio n94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年第 9期作者感谢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劳动报酬在企 业初次分 配中的比 重及决定 因素研究 &(批准号 :09CJ Y027 、%&:引 言在发展中国家 , 非正规就业是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 , 在非农就业人员中占有相当大的份 额 (刘燕 斌 , 2000 , 更 重 要 的 是 非 正 规 就 业 还 是 新 增 就 业的 主 要 来 源。 Funkhouser (1996 通过对中
7、美洲 5个国家的研究表明 , 在 20世纪 90年代中期 , 非正规部门的就业人 员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在 34 4%至 63 8%之间。在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 , 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均出现了快速发展 , 非 正规就业成为我国城镇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 , 一些研究甚至指出 , 非正规就业是解决我国就 业问题的必由之路 , 是未来主要的就业形式 (胡鞍钢、杨韵新 , 2001; 国际劳工局 , 2001 。 尽管缺乏准确的数据 , 但是无论是基于宏观统计数据还是基于微观住户数据的研究都指出 , 在我国城镇就业人员中 , 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比例很高 (张华初 , 2002; 何平等
8、, 2002; 张 彦 , 2009; 吴要武 , 2009 ; 此外 , 这些研究都指出 , 非正规就业是当前我国新增就业的主 要途径 (胡鞍钢、赵黎 , 2006 。相比正规就业而言 , 非正规就业是一种质量较低的就业形式 , 工资水平比较低 , 工作不 稳定 , 工作条件较差 , 还常常缺乏社会保险的覆盖 , 很多以非正规方式获得工作的劳动者成 为 %有工作的穷人 &(常进雄 , 2003; 国 际劳工局 , 2006; 刘燕斌 , 2000 。 Funkhouser(1996 的研究表明 , 非正规部门的就业人员不仅工资要低于正规部门的就业人员 , 而且非 正规部门就业人员在教育回报率
9、、经验回报率等方面显著低于正规部门就业人员。 Winter 和 Gindling (1992 利用洪都拉斯 1988年住户调查数据的研究也表明 , 正规部门就业人员 教育回报率显著高于非正规部门的就业人员 , Pradhan 与 van Soest (1995 对玻利维亚的 研究结果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些研究结果显示 , 非正规就业是一种缺乏效率的就业方 式 ,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 , 部分劳动者不得不选择非正规就业。尽管国内 学术 界对 非正 规 就业 关注 很 多 (刘 燕 斌 , 2000; 常进 雄 , 2003; 张华 初 , 2002; 胡鞍钢、杨韵新 , 2001 , 但是对
10、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问题的研究还非 常少见。吴要武利用 2005年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城镇正规就业者和非正规就 业的教育回报率 , 正规就业者的教育回报率要低于非正规就业者 (吴要武 , 2009 , 研究结 果与国外对非正规就业的研究结果显著不同 , 要证明这个研究结果在中国的普遍性 , 尤其考 虑到其研究对象为 25岁至 40岁的就业人员 , 显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证据。深入考察我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问题 , 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 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 , 由于非正规就业人员在我国城镇就业人员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 正规就 业与非正规就业工资差异及其变
11、化 , 可以揭示我国现阶段不同部门收入分配的一些新特点和 新趋势 , 为调整收入分配的相关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第二 , 我国政府对非正规就业 的政策 , 从 20世纪 90年代起至今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 20世纪 90年代 , 不仅国企改革 产生的大量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寻找新的工作岗位 ,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也到城镇寻求就业岗 位 , 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政府鼓励劳动者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就业 , 包括鼓励 %灵活就业 &和 非正规就业 ,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但是在非正规就业迅速发展的同时 , 工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所下降 , 劳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镇
12、 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的趋缓 , 政府对非正规就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 由鼓励转变为有所限 制 , 如 2008年修订的 #劳动合同法 中增加了许多条款 , 要求雇主提高就业的安全性和稳 , , , 95 我国城镇 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非正规就业的发展。本文认为 , 政策的变化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要考虑两种就业方式的人 力资本回报率 , 即非正规就业人员的人力资本是否得到合理的回报。本文利用 H eckman 的样本选择模型对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进行估计 , 并 用 Blinder-Oax aca 方法对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发现 , 1997年 至 2
13、006年 , 正规就业人员与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工资差异呈现逆转趋势。 1997年 , 非正规就 业人员的工资要略高于正规就业人员 , 而此后 , 则是正规就业人员的工资高于非正规就业人 员 , 而且差距在逐渐扩大。用 H eckm an 的样本选择模型的研究表明 , 无论是教育回报率还 是经验回报率 , 正规就业都显著高于非正规就业。对于大专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来说 , 教育 回报率与经验回报率的差异更大。值得注意的是 , 从 1997年至 2006年 , 正规就业的教育回 报率逐渐上升 , 而非正规就业的教育回报率虽然也趋于上升 , 但是上升幅度要低于正规就 业 , 使得两者教育回报率的差距在扩
14、大。由于正规就业的教育回报率显著高于非正规就业 , 本文还发现 , 人力资本的配置向正规就业倾斜。在考虑选择性偏差的影响之后 , 本文运用 Blinder-Oax aca 方法对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进行了分解 , 研究结果发现正规 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工 资差异中 81 01%由人 力资本等 合理因 素所导 致的 , 工资差 异中的 18 99%是由非市场因素引起的。本文余下部分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介绍数据来源以及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二 部分运用 H eckman 的样本选择模型考察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 , 第三部分运用 Blinder-Oax aca 方法对正规就
15、业和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进行分解 , 最后部分是结论。一 、 工资差异及人力资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1 数据来源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在中国 9个省、自治区 进行的家庭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库 (CH NS, China H ealth and Nutrition Sur vey 。该数据 库是在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河北、湖南、广西、贵州等 9个省区进行的调查 数据 , 调查时间分别为 1989年、 1991年、 1993年、 1997年、 2000年、 2004年和 2006年。 调查方法采取分层、多级、整群随机抽样 , 调查内容包括住户调查、膳食调查、
16、健康调查和 社区调查等多个方面。该调查在每个调查年度调查的农村住户和城镇住户达到 4000个左右 , 涉及的家庭成员有 13000多个。本文所使用的工资数据 , 包括三个部分 :工资、各种补贴和奖金 , 本文按月将这三个部 分加总形成个人的工资指标 , 同时为了便于比较不同年份的工资水平 , 我们用消费物价指数 (CPI 将每一年的工资转换为按照 2006年不变价格衡量的工资收入。研究对象为 18岁至 60岁之间的居民。根据 CH NS 数据库提供的资料 , 我们对城镇非正规就业和正规就业进行了界定。在我 国 , 城镇非正规部门主要包括 :(1 由个人、家庭或合伙自办的微型经营实体 , 如个体
17、经营 户、家庭手工业户、雇工在 7人以下的个人独资企业等 ; (2 以社区、企业、非政府社团组 织为依托 , 以创造就业和收入为主要经营目标的生产自救性和公益性劳动组织 ; (3 还有其 他自负盈亏的独立劳动者。这些非正规部门低收入、低报酬、缺乏有效组织和结构 , 并且规 模很小 , 通常没有固定的场所、收入和作息时间 , 技能和经营水平较低 , 就业不稳定 , 获得 贷款和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很少。非正规就业主要指广泛存在于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中 的 , 96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年第 9期里的短期临时性就业、非全日制就业、劳务派遣就业、分包生产或服务项目的外部工人等 , 即 %
18、正规部门里的非正规就业 &(胡鞍钢、杨韵新 , 2001; 刘燕斌 , 2000 。按照这样一个定义 , 我们界定的城镇非正规就业包括 :有雇工的个体经营者、无雇工的 个体经营者、临时工、领取工资的家庭工人 , 考虑到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城镇非正规就业 , 所 以对于无雇工的个体经营者所包括的农民部分予以剔除。在 CH NS 数据库中 , 把正规部门 (各级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型集体企业、集体农场、私人企业 的就业者划区分为长期工和 合同工 , 长期工也叫固定工 , 属于正规就业的范畴 , 其特点是工作稳定 , 工资较高 , 与雇主 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长 , 是单位的主要劳动人员 ; 而合同工虽然也
19、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 但 是期限相对短 , 很多是临时性的工作岗位 , 属于企业的补充性岗位 , 工资也较低 , 如企业聘 用的临时工、劳务派遣工人等 , 不属于企业的主要劳动人员。根据非正规就业的特征和定 义 , 在事业单位、国有或集体企业的合同工划分为非正规就业人员 , 而在私营企业就业的合 同工则视为正规就业。城镇正规就业包括 :为他人或单位 (包括各级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型 集体企业、集体农场、私人企业 工作的长期工 , 以及在私营企业就业的合同工。表 1正规就业人员与非正规就业者人员的基本特点非正规就业人数 正规就业人数总样本 年份 1997年 2000年 2004年 2006年 户
20、籍城镇 农村 年龄 30岁 以下 3040岁 4050岁 50岁 以上 性别男 女 教育程度 大专及本科 高中和中专 初中及以下 工作经验010年 1020年 2030年 30年 以上 97 我国城镇 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体农场 , 私人企业中的就业人员没有区分长期工和合同工 , 所以没有把这 3年的数据纳入本 文的计算分析。2 正规就业人员与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基本特征表 1显示了正规就业人员与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基本特点 , 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出几个基本 特征 :第一 , 非正规就业规模在逐渐扩大。从 1997年至 2006年 , 非正规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 人员的比重从 26 83%逐渐上
21、升到 42 46%。第二 , 正规就业人员与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户籍 构成有差异。在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中 , 城镇户籍和农村户籍的几乎各占一半 ; 而在城镇正 规就业人员的户籍构成中 , 城镇户籍就业人员的比重则高达 82 6%, 农村户籍就业人员的 比重为 17 4%。第三 , 年龄分布差异明显。正规就业者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分布相对均匀 , 30岁至 50岁居多 ; 而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则呈金字塔结构 , 年青人员居多 , 中老年 就业人员比例少。第四 , 从受教育年限来看 , 正规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11 1年 , 而 非正规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9 43年。第五 , 从性别比例
22、上看 , 无论是正规就业人员 还是非正规就业人员 , 都是男性比例高于女性。3 正规就业人员与非正规就业人员工资差异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 2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人员工资差异(单位 :元 /月 98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年第 9期表 2和图 1我们可以看出 , 从 1997年至 2006年 , 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呈 现逆转趋势。 1997年 , 非正规就业的平均工资要略高于正规就业 , 而此后 , 则是正规就业 的平均工资高于非正规就业 , 而且差距在逐渐扩大。尽管两者的工资都出现了上涨 , 显然正 规就业的工资涨幅要远高于非正规就业。从教育年限上看 , 大专及以上人员的工
23、资差异最大 , 其他组别的差异相对较小。从年龄 来看 , 50岁以上的人员的工资差异最大 , 正规就业人员的工资要显著高于非正规就业人员。图 1 正规就业人员与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工资差异二 、 教育与经验回报率的估计1 估计方法 :H eckman 样本选择模型由于个体选择以正规方式获得就业还是非正规方式获得就业并不是完全随机的 , 而可能 与自身的条件、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方面有关 , 估计正规就业人员和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工 资方程 , 就可能带来部门选择的内生性问题 , 进而可能会产生有偏的估计结果。为了解决部 门选择可能产 生的内 生性问 题 , 学 术界一 般用 H eckman 样 本选
24、择 模型 来研 究此类 问题 (H eckman, 1976; Gaag, Vijverberg , 1988; 张 车 伟、薛 欣 欣 , 2008; 尹 志 超、 甘 犁 , 2009 。研究不同部门工资差异的工资方程一般如下 :H *i =S i + i(1式 (1 是个人选择方程 , 这个方程决定了就业者是否选择进入正规就业 , 其中 S i 为影响就业者进行选择的变量 , 为系数 , i 为随机误差项。如果 H *i 0, 那么就业者选择进入正规就业 , 否则选择进入非正规就业。相应的工资方程表示为 :ln w if =X if i +! ii , 如果 S i + i 0(2 ln
25、 w ii =X ii i +! if , 如果 S i + i 0(3其中 ln w i 表示工资的对数 , X i 表示个人特征向量 , 如教育、经验等 , 为相应的系数 , ! i 为随机误差项 , 下标 f 、 i 分别表示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对于包含部门选择工资方程的估计 , 学术界一般采用 H ecm an 的样本选择模型处理部门 99 我国城镇 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首先估计个人选择方程 (1 , 求得选择偏差修正项 ; 第二步 , 将选择修正项代入工资方程 (2 和 (3 中 , 修正可能存在的选择性偏差。这样加入了选择性偏差修正项后的工资方程 可以表示为 :ln w
26、 ij =X ij j + j #j + ij j =f , i (4#f =i i , #i =i 1-&(S i 其中 , j 为 ! j 与 i 的协方差 , ij 为新的残 差项 , #j 为第 j 个部门的逆米斯比率 (in v erse M ills ratio , 如果 #的系数显著 , 那么表明存在显著的样本选择问题 , 普通的最小二 乘法估计得到的结果将是有偏的 , 而采 用 H eckm an 的样本 选择模型可以获得一致的估计 结果。2 工资方程估计结果本文用 H eckman 的样本选择模型对工资方程进行估计。首先 , 用 Pr obit 模型对部门选 择方程进行估计
27、, 然后根据结果算出逆米斯比率 #, 最后在工资方程中代入 #进行回归。在 第一步选择方程进行 probit 模型估计时 , 因变量为二元哑变量 (正规就业为 1, 非正规就业 为 0 , 自变量包括教育年限 , 工作经验 , 经验平方 , 性别 , 婚姻 , 户籍 , 年份、地区、职 业等控制变量。限于论文篇幅 , 不列出估计结果。第二步 , 对正规就业工资方程和非正规就业工资方程 (4 分别进行 OLS 估计 , 因变量 为月工资的对数值 , 自变量中加入了选择性偏差修正项 (逆米斯比率 #。估计结果见表 3所示。从表 3可以知道 , 在第二阶段的估计中 , #系数在 1%水平下显著 ,
28、这说明样本中存在 选择性偏差 , 采用 H eckman 样本选择模型来分析这一问题是恰当的。对比两个工资方程 , 我们注意到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 无论是教育回报率还是经验回报率 , 正规就业都显著高 于非正规就业。这显示出与正规就业相比 , 非正规就业缺乏效率 , 其原因可能是非正规就业 整体工资偏低 , 部门内工资差异不大。这个结果与国外类似结果相近 , 但是与吴要武的研究 结果显然不同 (Funkhouser, 1996; Winter 、 Gindling , 1992; 吴要武 , 2009 。第二 , 工 资的性别差异比较显著 , 无论是正规就业还是非正规就业 , 估计结果显
29、示男性工资要比女性 工资要高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非正规就业的性别工资差异更大。第三 , 婚姻和户籍因素对正 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影响不同。婚姻因素仅对非正规就业有显著影响 , 已婚的就业人员在工 资水平上要高于未婚的。而户籍因素仅对正规就业有显著影响 , 有城镇户籍的就业人员在工 资水平上要显著高于农村户籍的就业人员。表 3正规与非正规就业人员工资差异 100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年第 9期(续 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 差异 性别 0 1021*(8 87 0 2262*(13 04 -0 1599*(7 70 婚姻 -0 0408*(-1 90 0 0525*(1 81 -0 093
30、3*(-1 90 户籍 0 0450*(2 38 -0 0628*(-2 90 0 1078*(-5 33 选择偏差项 -0 3056*(-10 57 -0 1412*(-4 11 -0 1644*(-21 96 常数项 6 3052*(99 86 6 6558*(74 54 6 6407*(333 45 F 检验值 354 7195 43388 02R 0 54600 38640 4657注 :括号内表示相应估计的 t 统计量。 *,*,*分别表 示 t 统计 量在 10%, 5%, 1%水平 上显著 (双边 。表中未列出的控制项包括 :年份、地区、职业。由于非正规就业整体工资水平偏低 ,
31、教育和经验回报率均低于正规就业 , 我们预计 , 对于具有较高教育程度的就业者来说 , 两个部门的教育与经验回报率的差异将会更大。为此 , 本文进一步分析 大专以上学历就 业者在正规就 业和非正规就 业的工资差异 , 估计结果见 表 4。从表 4可以看出 , 在第二阶段的估计中 , #系数在 1%水平下显著 , 这说明样本中存在 选择性偏差 , 采用 H eckman 样本选择模型来分析这一问题是恰当的。我们对比两个工资方 程 , 发现与预先设想相同的是 , 无论是教育回报率还是经验回报率 , 正规就业都要高于非正 规就业 , 而且两者的差异比整个样本的差异更大。教育和经验两个因素在非正规就业
32、工资方 程中并不显著 , 这说明由于非正规就业整体工资水平偏低 , 而且工资差异较小 , 使得高学历 的就业者得不到合理的教育与经验回报。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样的看法 , 与正规就业相 比 , 非正规就业是一种缺乏效率的就业方式 , 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工作 (国际劳工局 , 2006 。表 4大专以上学历的工资差异 101 我国城镇 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续 正规就业非正 规就业 差异 婚姻-0 0651(-1 63 -0 0659(-0 58 -0 0008(-1 58 户籍0 0154(0 24 -0 1641(-1 55 0 1795*(-2 50 选择偏差项-0 0966
33、(-1 38 -0 3581*(-4 34-0 2615*(-3 36 常数项 6 2100*(50 17 6 9021*(17 35 -0 9621*(142 81 F 检验值 102 079 49100 78R 20 60740 49180 5736注 :括号内表示相应估计的 t 统计量。 *, *, *分别表 示 t 统计 量在 10%, 5%, 1%水平 上显著 (双边 。表中未列出的控制项包括 :年份、地区、职业。表 2和图 1中我们看到 , 从 1997年至 2006年 , 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距在逐 渐扩大。为了更好地观察工资差异的原因和变化趋势 , 我们逐年分析了正规就
34、业与非正规就 业的工资方程 , 估计结果详见表 5。在表 5中我们可以看到 , 从 1997年至 2006年的 8个样本在第二阶段的估计中 , 除了在 2004年非正规就业的样本中的 #系数不显著之外 , 其余 7个样本均存在选择性偏差 , 这说 明本文采用 H eckman 样本选择模型来分析这一问题是恰当的。对比观察正规就业与非正规 就业的工资决定方程 , 我们发现从 1997年至 2006年 , 正规就业的教育回报率从 2 80%逐 渐上升到 4 07%; 非正规就业的教育回报率总体上也是上升的 , 从 1997年的 1 25%上升到 2004年 3 47%, 但是在 2006年又突然下
35、跌到 1 98%。尤其值得注意的 , 两者的教育回报 率的差距在扩大。从估计结果来看 , 由于教育回报率差距的逐渐扩大 , 导致了正规就业与非 正规就业在工资差异的扩大。表 5逐个年份讨论正规与非正规就业人员工资差异 102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年第 9期(续 1997年 2000年 2004年 2006年正规就业 非正规就业 正规就业 非正规就业 正规就业 非正规就业 正规就业 非正规就业户籍-0 0540(-1 440 0501(0 99 -0 0888*(-2 63 -0 0695*(-1 700 0742*(1 84-0 0447(-1 010 0290(0 73-0 07
36、86*(-2 15选择偏 差项 -0 1538*(-2 45 0 1564*(1 75 -0 2786*(-5 44 -0 1238*(-2 02 -0 3327*(-5 47 -0 1059(-1 57 -0 3064*(-5 96 -0 2219*(-4 29 常数项 6 3423*(54 40 5 9896*(30 14 6 5356*(61 73 6 8471*(41 94 6 8693*(46 80 6 9662*(35 93 7 3488*(51 47 7 6271*(42 96 F 检验值 13 8611 4925 524 8828 2311 1425 8812 94R 0 09
37、590 19610 19680 07370 27680 20070 26680 1913注 :括号内表示相应估计的 t 统计量。 *,*,*分别表 示 t 统计 量在 10%, 5%, 1%水平 上显著 (双边 。表中未列出的控制项包括 :年份、地区、职业。基于表 5的估计结果 , 我们预计 , 由于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教育回报率差距在扩 大 , 人力资本更高的就业者更加愿意到正规就业。因此我们还分析了 1997年至 2006年 , 人 力资本在两个部门之间的配置情况 , 详见表 6。表 6各年份正规与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教育比例情况 1997年2000年2004年2006年正规就业 非正规就业
38、 正规就业 非正规就 业 正规就业 非正规就业 正规就业 非正规就业受教育年限 (年 10 408 8810 979 2911 399 8411 719 70大专及本科 (% 14 012 7120 664 7627 568 0632 817 52高中和中专 (% 40 9222 2942 2226 7241 0633 0639 2430 47初中及以下 (%45 0775 0037 1268 5231 3858 8827 9562 01样本量1713628154975610746081027758从表 6中可以看出 , 人力资本的配置向正规就业倾斜。从教育年限来看 , 两者的差距在 扩大 ,
39、 1997年 , 两者的差距是 1 52年 , 而到了 2006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了 2 01年 ; 从大 专及以上学历上看 , 1997年正规就业的比例是 14 01%, 2006年该比例提高了 32 81%, 而非正规就业中该比例也有所提高 , 从 1997年的 2 71%提高到 2006年 7 52%, 但是很明显 , 两者在高学历就业者的比例差距进一步扩大。三 、 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工资差异的分解1 分解方法一般来说 , 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工资差异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就业者人力资本特 征、个体禀赋不同带来的工资差异 , 这个部分是市场作用结果 ; 二是由歧视因素等导致的不 可解释
40、的工资差异 , 这个部分是非市场因素作用的结果。对不同群体间工资差异的研究方 法 , 一般采用 Blinder-Oax aca 方法 , 该方法把工资差异分解为两个部分 :由人力资本特征 等带来的可以解释的部分 (这个是合理的差距 , 以及不可解释的部分。该公式的一般形式 为 103 我国城镇 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 104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 年第 9 期 D= lnw f - lnw i = X f - X i i + X f f - i ( 5 在上式中, D 表示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 lnw f 和 lnw i 分别表示正规就业 与非正规就业的对数工
41、资, X 表示平均特征向量, 表示估计得到特征报酬率向量, 下标 f 和 i 分别表示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等式右边第一项表示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由人力资 本特征、禀赋特征等带来的工资差异, 是市场调节的结果; 第二项表示部门之间由非市场原 因比如歧视所导致的工资差异。 因为本文的工资方程含有选择性偏差项, 在分解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特别的处理, 我们采 用如下处理方法 ( 张车伟、薛欣欣, 2008; Neumark 和 Oax aca, 2003 : D= lnw f - lnw i = X f - X i i + Xf f - i + !f - !i # f # i# f ( 6 X f -
42、 X i i + Xi f - i + !f - !i f # i# ( 7 = X f - X i i + !f - !i + Xf f - i + - !f i # # f i # D= lnw f - lnw i = = X f - X f f + !f - !i + Xi f - i + - !i f # # f i # 的差异, 或者称为系数差异。 2 分解结果 表 7 是我们对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工资差异的分解结果。从分解结果来看, 在两个部 门对数工资的总差异中, 由特征因素引起的差异占总差异的 81 01% , 有非市场因素引起的 差异占总差异的 18 99% 。分解结果说明,
43、 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工资差异中大部分是由合 理因素所导致的, 这些合理因素包括教育、经验等代表人力资本和其他禀赋差异, 由于正规 就业人员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 进而获得了更多的工资收入, 这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 是 合理的。此外, 两者工资差异中的 18 99% 是由非市场因素所引起的, 比如歧视、劳动力市 场的分割所导致的工资差异, 这部分原因所导致的工资差异被认为是不合理的。 表7 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差异分解 特征差异 总差异 ( lo g 教育年限 经验 ( 经验平方 性别 婚姻 户籍 总计 0 2978 0 1942 - 0 0630 - 0 0587 0 0705
44、0 0820 差异值 ( lo g 0 0652 0 0216 0 0017 - 0 0030 0 0203 0 0664 % 21 88 11 13 - 2 74 5 15 28 80 81 01 系数差异 差异值 ( log 0 2326 0 1725 - 0 0647 - 0 0557 0 0502 0 0156 % 78 12 88 87 102 74 94 85 71 20 18 99 在上式中的右边, 前两项相加表示特征差异, 后两项相加表示由歧视等非市场原因造成 注: 负数表示非正规就业具有优势。地区、年份、职业分解系数未列出。 四、结 论 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是我们了
45、解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指标, 考虑到非正规就 业在我国城镇就业中所占的比重, 深入考察两者的工资差异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可以在很大 程度上解释当前收入分配的新特点、新趋势, 为相关收入分配政策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国城镇 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 105 依据。 本文基于 CH NS 数据, 对我国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之间的工资差异进行了仔细的考 察, 从 1997 年至 2006 年, 正规就业人员与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工资差异呈现逆转趋势。1997 年, 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工资要略高于正规就业人员, 而此后, 则是正规就业人员的工资高于 非正规就业人员, 而且差距在逐渐扩大。 第一, 用
46、H eckman 的样本选择模型的研究表明, 无论是教育回报率还是经验回报率, 正规就业都显著高于非正规就业。对于大专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来说, 教育回报率与经验回 报率的差异更大。值得注意的是, 从 1997 年至 2006 年, 正规就业的教育回报率逐渐上升, 而非正规就业的教育回报率虽然也趋于上升, 但是上升幅度要低于正规就业, 这使得两者教 育回报率的差距在扩大。同时本文还发现, 人力资本的配置向正规就业倾斜, 两者教育年限 的差距在扩大。这显示出与正规就业相比, 非正规就业缺乏效率, 其原因可能是非正规就业 整体工资偏低, 部门内工资差异不大。 第二, 在考虑选择性偏差的影响之后, 本
47、文运用 Blinder - Oaxaca 方法对正规就业和非 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进行了分解, 研究结果发现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工资差异中大部分是 由合理因素所导致的, 这些合理因素包括教育、经验等代表人力资本和其他禀赋差异, 由于 正规就业人员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 进而获得了更多的工资收入, 这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 果。工资差异中的 18 99% 是由非市场因素所引起的, 比如歧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所导致 的工资差异。 本文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是, 由于非正规就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远低于正规就业, 所以提高就业安全性、稳定性以及限制非正规就业发展的政策, 都将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人 力资本回报率,
48、 降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程度。使非正规就业走向正规化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一 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 献 1 张 彦: # 对上海市人口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算与分析 J , #中国人口科学 2009 年 第 3 期。 2 张 华初: # 非正规就业: 发展现状与政策措施 J , # 管理世界 2002 年第 11 期。 3 张 车伟、薛 欣欣: # 国有 部门与非国 有部门工 资差异及人 力资本贡 献 J , # 经济研究 2008 年 第 4 期。 4 尹 志超、甘 犁: # 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工资差异的实证研究 J , #经济研究 2009 年第 4 期。 5 吴 要武: # 非正规就业者的未来 J
49、 , # 经济研究 2009 年第 7 期。 6 刘 燕斌: # 面向新世纪的全球就业 M , 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0。 7 胡鞍钢、赵黎: # 我国转型时期城镇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 J , #清华大学学 报 ( 哲学社 会科 学版 2006 年第 3 期。 8 胡 鞍钢、杨 韵新: # 就业模式转变: 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 ( ( ( 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 状况分析 J , # 管理世界 2001 年第 2 期。 9 何平等: # 灵活就业群体社会保险研究报告 R , 中国人 民大学: 两岸 三地 % 变革 中的就业 环境 与社会保障& 研讨会论文, 2002。 10 国际劳工局
50、: # 亚洲的体面劳动: 对 2001 2005 年 结果的报告 R , 第 14 届亚洲区域报告, 韩 国, 釜山, 2006, http: / / ww w ilo or g/ asia/ 14A SRM 。 11 国际劳工局: #世界 就业报告: 1998 1999 M , 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 , 2001。 12 常进雄: #农民市民 化过程中的非正规就业 J , # 财经研究 2003 年第 12 期。 106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0 年第 9 期 Gindling, Women s labo r f or ce p ar tcip ation and ear in
51、gs C , in 13 W int er Caro ly n, and T H Psachar opulos and T zannat os ( Eds Case Studies in Wo men s Employment and Pay in Lat in Amer ica ( Washing ton DC: W or ld Bnak, 1992 , 299 322。 14 N eumar k, S and R O axaca, 2003, Es timating L abor Mar ket D iscr imination w ith Selectiv ity Cor r ected
52、 W age Wq uations : Methodological Consider ations and A n I l lus tr ation f r om I sr ael , w or king paper。 15 M enno Pr adhan and A rther v an So est, For mal and inf or mal s ector emp loy ment in ur ban areas of Bolivia J , L abor Eco no mics 2 ( 1995 , 275 297。 16 H eckman J J 1976, T he Common Str uctur e of Statiscal M odels of T r ucation, Samp al Selection, and L imited Dep endent V ar iables and a Simp le Estimator f or Such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0-2025年材料员之材料员专业管理实务高分通关题库A4可打印版
- 传统散打教学课件
- 七上生物教学课件
- 典型工作任务饱和器工岗位13课件
- 第六章电气安全与静电防护技术化工安全技术10课件
- 怎样描述力教学课件
- 内科护理教学比赛课件
- 口腔知识科普课件下载
- 小学生科普课件知识
- 口腔助理技能操作课件
- 2024中储粮集团财务限公司人员招聘公开招聘历年考点共500题附带答案
- 村务监督主任培训会-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 筑牢基层监督防线
- 药品追溯管理制度培训
- 2025年广东省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版)
- 2024年安徽省合肥市北城片区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农业保险培训课件
- 2021-2025北京高考真题物理汇编:力学选择
- 数字时代亲属关系重构-洞察及研究
- 管理类本科论文
- GB/T 20424-2025重有色金属精矿产品中有害元素的限量规范
- 矿山开工报告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