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教学课件-第7章--小地区的控制测量_第1页
工程测量教学课件-第7章--小地区的控制测量_第2页
工程测量教学课件-第7章--小地区的控制测量_第3页
工程测量教学课件-第7章--小地区的控制测量_第4页
工程测量教学课件-第7章--小地区的控制测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7章 小地区的控制测量,7.1 概述 7.2 导线测量 (重点、难点) 7.3 高程控制测量 (重点) 7.4 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位技术简介,7-1 控制测量概述,一.控制测量的概念 二.平面控制测量 三.高程控制测量,一.控制测量的概念,1.目的与实质,为测图或工程建设提供平面和高程控制基础; 作为各种细部测量的起算基准; 控制误差的累积。,2.控制测量分类,实质:测定具有较高精度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的点位控制点,目 的,国家基本控制,城市控制网,小地区控制网,包括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图根控制网:直接为测图而建立的控制网。,3.有关名词,控制测量:为建立控制网所进行的测量工作。,4.控

2、制网布网原则,整体控制、局部加密,高级控制、低级加密; 要有足够的精度; 要有足够的密度; 要有统一的规格。,控制全局,限制误差积累,起算依据。,控制点:起控制作用的测量标志点。,控制网: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控制点构成的几何图形。,图根点: 图根控制网中的控制点。,作用,二.平面控制测量,建立平面控制网,确定控制点平面位置的工作。,等级关系:分一等、二等、三等、四等,前一等级作为以后各等的控制基准;小地区内布置一级、二级、三级和图根控制。,布置形式: 传统方法是三角测量(包括三角锁、三角网(三边网、边角网)和导线测量等。 此外,现代测绘技术:GPS控制测量(逐步代替三角测量)。,国家平面控制网,

3、城市平面控制网,小地区平面控制网,1、建立国家平面控制测量的意义,传统方法(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现代方法(GPS控制网)。,提供全国性的、统一的空间定位基准; 为全国各种比例尺测图和工程建设提供基本控制; 为空间科学技术和军事提供精确的点位数据(坐标、距离、方位资料); 为研究地球的形状大小、地震预报等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依据。,2、建立国家平面控制网的方法,3、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分类,按精度分为一、二、三、四等,其中一、二等三角测量为基本控制,目前采用GPS控制网;三、四等为加密控制。,二等连续网充填一等三角锁成为国家平面控制网的骨干。,一等三角锁为国家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一等三角锁沿经线和

4、纬线布设成纵横交叉的三角锁系,锁长200250公里,构成许多锁环。,二等有两种布网形式,一是由纵横交叉的两条二等锁将一等锁环划分成4个大致相等的部分,空白部分用二等补充网填充(称纵横锁系布网方案);另一种是在一等锁环内布设全面二等(称全面布网方案)。二等基本锁的边长为2025公里,二等网的平均边长为13公里。,三、四等三角网和导线网,三等、四等三角网和导线网,根据测区的需要,在二 等三角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基本图形如下:,城市平面控制网:,测量是为大比例尺地形测量建立控制网,作为城市大比例尺测图、城市规划、城市地籍管理、市政工程建设、城市管理的依据。,等级:,城市控制网测量的技术要求,常规平面

5、控制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小地区范围:面积在15km以内。 为大比例尺测图和工程建设而建立的 平面控制网。 一般采用小三角网(一、二级)或相应等级的导线网(一、二、三级)。,包括:首级控制网、图根控制网,不必考虑地球曲率对水平角和水平距离影响的范围。,首级控制 图根控制,在一、二级小三角或一、二、三级导线(测区的首级 控制)下,布置图根控制网。图根控制网的图形与一、 二级小三角或一、二、三级导线的图形基本相同,其 区别在于:图根控制网的控制面积小,边长较短,精 度要求较低,平差方法采用简易平差。,图根导线的技术要求,平坦开阔地区的图根点密度,三.高程控制测量,建立高程控制网,测定各控制点的高程H

6、。,主要方法: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电子全站仪高程测量。,等级关系:,国家高程控制网:一、二、三、四等,主要方法是精密水准。 城市高程控制网:二、三、四等,主要是水准网,首级控制(闭合环)不能低于三等。 小地区高程控制网:三、四等和图根水准(也称等外水准) 。,国家高程控制网,城市水准网主要技术要求,注:R为测段的长度;L为附合路线的长度,均以km为单位。,7-2导线测量,7-2 导线测量(重难点),一.导线测量概述 二.导线测量的外业 三.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导线测区内相邻控制点连成直线而 构成的连续折线。,导线边,导线测量在地面上按一定要求选定一 系列的点依相邻次序连成折线, 并测量各线

7、段的边长和转折角, 再根据起始数据确定各点平面位置 的测量方法。,主要用于带状地区、隐蔽地区、城建区、 地下工程、公路、铁路等控制点的测量。,一、导线测量概述,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支导线。,导线的布设形式:,二.导线测量的外业,二.导线测量的外业,1.外业准备工作 2.踏勘选点(选点) 3.导线边长测量(测边) 4.导线角度测量(测角) 5.导线连接测量(连测),1.导线测量外业的准备工作,收集资料:测区旧地形图、已知点(平面和程控制 点)资料、测量规范; 仪器工具:所用仪器(包括仪器的检验和校正)、工 具、记录手簿、材料。,2.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1).踏勘测区 实地了解测区地形; 了解已

8、知点状况。,(2).图上(指原有旧图)设计布网方案 导线网形、等级; 导线边长、总长、点位密度等符合规范要求。,1.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3).实地选点(4).建立标志,(3).实地选点:,(4).建立标志,永久性标志,通视良好,便于测角;,地面平坦,便于量距(用测距仪不考虑);,视野开阔,便于测图(重要);,点位稳定,便于保存;,边长适当,足够密度;,便于安置仪器。,GPS技术测控制点不用太多考虑以上因素,临时性标志,临时性标志图,一些导线点的表示方法,(5).绘制点之记 在现场找出明显标志,便于以后寻找或确定点位。 用红油漆标示,并写点号与距离尺寸。 画出平面示意图,作为控制点资料。,(5

9、).绘制点位图,导线点的点位图,导线点的点之记,2.导线边长测量 测定导线各边长(往返丈量)。,精度要求:符合规范规定。,2.导线边长测量,例:图根导线,3.导线角度测量 观测导线各转折角、连接角。,DJ6一个测回(图根导线)。,全部测左角,或全部测右角;闭合导线测内角。,4.导线连接测量 导线定向 (包括连接角 和连接边测量),2.附合导线图,附合导线,已知数据:AB,XB,YB;CD,XC,YC。,AB、CD为已知边,点1、2、3、4为新建导线点。,观测数据:连接角B 、C ; 导线转折角1, 2, 3 ,4 ; 导线各边长DB1,D12,D4C。,闭合导线,已知数据:AB,XB,YB,观

10、测数据:连接角B; 导线转折角0,1,,5; 导线各边长DB1,D12,D51。,1.闭合导线,闭合导线图,A、B为已知点,1、2、3、4、5为新建导线点。,支导线,3.支导线图,观测数据:转折角B, 1 边长DB1,D12,三.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三.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1.附合导线的计算 2.闭合导线的计算 3.支导线计算 4.无定向附合导线的特点,导线计算目的: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要求:合理分配测量误差,评定导线测量的精度。,思路:,由水平角观测值,计算方位角; 由方位角、边长D,计算坐标 增量X 、 Y; 由坐标增量X 、 Y,计算X、Y。,(计算前认真检查外业记录,满足规范 限差要

11、求后,才能进行内业计算),1、坐标计算公式:,(1) 坐标正算(由、D,求 X、Y),已知A( ), , 求B点坐标 。,注:计算出的 AB ,应根据X 、 Y的正负, 判断其所在的象限。,(2) 坐标反算(由X、Y,求、D, ),已知A( )、B( ),求 。,2、附合导线的计算,如图,A、B、C、D是已知点,起始边的 方位角 和终止边的方位角 为已知。外业观测资料为导线边距离和各转折角。,+),(1)计算角度闭合差:,如图:以右转折角为例 计算 。,一般公式:,同理:以左角计算,即:,(各级导线的限差见规范),检核:,(2)闭合差分配(计算角度改正数):,式中:n 包括连接角在内的导线转折

12、角数,(3)计算改正后的角度改:,计算检核条件:,(4)推算各边的坐标方位角: (用改正后的改),计算出的 , 否则,需重算。,(5)计算坐标增量X、Y:,(6)计算坐标增量闭合差:,由于 的存在,使导线不能和CD连接,存在导线全长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7)分配闭合差 :,检核条件:,(8)计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检核条件:,(9)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值:,依次计算各导线点坐标,最后推算出的终点C的坐标,应和C点已知坐标相同。,205 36 48,290 40 54,202 47 08,167 21 56,175 31 25,214 09 33,1256 07 44,-13,-13

13、,-13,-13,-13,-12,-77,205 36 35,290 40 42,202 46 55,167 21 43,175 31 12,214 09 20,1256 06 25,236 44 28,211 07 53,100 27 11,77 40 16,90 18 33,94 47 21,60 38 01,125.36,98.71,114.63,116.44,156.25,641.44,-107.31,-17.92,+30.88,-0.63,-13.05,-108.03,-64.81,+97.12,+141.29,+116.44,+155.70,+445.74,-107.27,-17.

14、89,+30.91,-0.59,-13.00,-64.83,+97.10,+141.27,+116.42,+155.67,+445.63,1536.86,837.54,1429.59,772.71,1411.70,869.81,1442.61,1011.08,1442.02,1127.50,1429.02,1283.17,-107.84,-0.02,-0.02,-0.02,-0.02,-0.03,+0.05,+0.04,+0.03,+0.03,+0.04,3.闭合导线的计算,闭合导线的计算步骤与附合导线基本相同,需要强调以下两点:,(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n边形闭合导线内角和的理论值应为:,(

15、2)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根据闭合导线本身的特点:,理论上,实际上,辅助计算,点号,观测角 (右角) ,改 正 数 ,改正角 ,1,2,3,4,坐标 方位角 ,距离 D m,点号,1,2,3,4,增量计算值,改正后增量,坐标值,x m,y m,x m,y m,x m,y m,1,2,1,2,闭 合 导 线 坐 标 计 算 表,107 48 30,89 36 30,89 33 50,53 18 43,125 30 00,73 00 20,+13,+13,+12,+12,+50,359 59 10,107 48 43,73 00 32,89 34 02,89 36 43,360 00 00,125

16、 30 00,306 19 15,215 53 17,105.22,80.18,129.34,78.16,392.90,-61.10,+47.90,+76.61,-63.32,+85.66,+64.30,-104.21,-45.82,+0.09,-0.07,+64.32,+47.88,+76.58,-104.19,-45.81,-63.34,-61.12,+85.68,0.00,0.00,585.68,545.81,563.34,438.88,650.00,486.76,500.00,500.00,500.00,500.00,+0.02,-0.02,+0.02,-0.02,-0.02,-0.0

17、3,+0.02,+0.01,(1)绘制计算草图,在表内填写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 (2)角度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3)各边方向角的推算; (4)计算坐标增量; (5)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 (6)推算各点坐标。,小结,导线计算的步骤:,4.支导线计算,已知数据:AB,XB,YB,A、B为已知边,点1、2为新建支导线点。,支导线没有多余观测值,因此不会产生闭合差,从而 无须进行任何改正。,3.支导线计算,由于支导线没有多余观测值,因此没有检核条件,无 法检验观测值的差错,施测与计算时必须十分小心。,观测数据:转折角B, 1 ;边长SB1,S12。,支导线的计算步骤,(1).推算各边方向角,

18、前=后+(左)-180,支导线的计算步骤,7.3 高程控制测量,用于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加密,地区的首级高程控制,工程施工测量和变形测量的基本控制。从一二等国家高程控制点引测。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1)使用双面尺 (2)视线长度和读数误差要求:,7.3.1 三、四等水准测量,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每次读数前要精平),二、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业方法,1.采用双面尺法作测站检核 2.每站观测次序: 后视(黑面) 下丝读数,上丝读数,中丝读数 前视(黑面) 下丝读数,上丝读数,中丝读数 前视(红面) 中丝读数 后视(红面) 中丝读数,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记录方法,记入(1)(2)(3),记入(4

19、)(5)(6),记入(7),记入(8),测站计算和检核,视距计算 前、后视距差: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3m,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5m。 前、后视距累积差: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6m,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10m。,同一水准尺红、黑面中丝读数的检核 同一水准尺红、黑面中丝读数之差,应等于该尺红、黑面的常数差K(4.687或4.787), 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2mm,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3mm。,计算黑面、红面的高差 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3mm,四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5mm。式内0.100为单、双号两根水准尺红面零点注记之差,以米(m)为单位。,计算平均高差 :以黑面为主,红面100,末位

20、平均。,测站编号,点号,后尺,前尺,下丝,上丝,下丝,上丝,后视距,前视距,视距差d(m),d(m),方向及尺号,水准尺读数 ( m),黑面,红面,K+黑-红,平均高差 (m),备注,K为尺常数: K5=4.787K6=4.687,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双面尺法),(1),(4),(2),(5),(9),(10),(11),(12),后,前,后-前,(3),(6),(8),(7),(15),(16),(14),(13),(17),(18),1,2,BM.1-TP.1,TP.1-TP.2,1.536,0.947,58.9,+0.1,1.954,1.373,58.1,-0.2,1.030,0.44

21、2,58.8,+0.1,1.276,0.694,58.3,-0.1,后5,前6,后-前,后6,前5,后-前,1.242,0.736,+0.506,6.030,5.422,+0.608,1.664,0.985,+0.679,6.350,5.773,+0.577,-1,+1,-2,+0.5070,+1,-1,+2,+0.6780,每页校核:,(9)=117.0 (10)=117.1,=-0.1 =2站(12), (3)+(8) =15.286 (6)+(7) = 12.916,=+2.37,(15)+(16) = +2.37,(18)= +1.185 2(18)= +2.37,总视距(9)+ (1

22、0) = 234.1m,水准测量的内业处理步骤:,测站的检核 高差计算的检查 水准路线的检核,计算并分配高差闭合差r,高差闭合差按每一测段的测 站数或路线长成比例分配。,计算各未知高程点的高程,由已知高程点开始,用改正后的 高差逐点推算出各点的高程。,对原始观测数据的检查,7.3.2 三角高程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原理:根据两点的水平距离和竖直角计算两点的高差。,A、B两点间的高差:,若用测距仪测得斜距:,直觇 A-B、反觇 B-A 对向观测,当两点距离大于300m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高差的影响。 三角高程测量,一般应进行往返观测(双向观测),它可消除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两差改正

23、,考虑地球曲率及大气折光的影响, 则有:,对向观测取平均值可抵消两差的影响。,三角高程测量的计算,按公式计算出两点间的平均高差后,若是单向 观测,则加两差改正,绘制三角高程路线图,平差 与水准测量相同。,对向观测的高差较差的限差:,路线的高差闭合差:,7.4 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位技术简介,一、GPS概述,二、GPS定位原理简介,三、GPS在测量中的应用,一、GPS概述,(一)GPS及其背景 它的全称是卫星授时测距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NAVSTAR/GPS;Navigation System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是美

24、国军方研制的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1)全球通用,24小时可以定位,测速和授时 (2)确保美国军事安全,服务于全球战略 (3)导航精度可达1020m (4)1994年3月28日建成,取代其它导航系统,注:NNSS(第一代)是美国于1964年建成的海军导航系统,GPS用于军事,飞行高度 9,840 英尺/ 3,000米,(二)GPS的特点 全球性,全天候,高精度,保密性,GPS测量与经典测量方法的对比:,不需要相互通视 观测作业不受天气条件的影响 网的质量与点位的分布情况无关 能达到大地测量所需要的精度水平 白天和夜间均可作业 经济效益显著,(三)GPS 的系统组成,空间部分 24颗GPS卫星组成

25、,用户部分 GPS接收机,控制部分 1个主控站 5个监控站 3个注入站,注入站,监控站,主控站,空间星座部分: 提供星历和时间信息 发射伪距和载波信号 提供其它辅助信息,地面控制部分: 中心控制系统 实现时间同步 跟踪卫星进行定轨,用户部分: 接收卫星信号 记录处理数据 提供导航定位信息,GPS 空间星座部分,24颗卫星(21+3) 6个轨道平面 55轨道倾角 20200km轨道高度(地面高度) 11小时58分(恒星时)轨道周期 5个多小时出现在地平线以上(每颗星) 在全球各处能观测到高度角15的卫星 4 颗以上,GPS卫星,(目前轨道上实际运行的卫星个数已经超过了32颗),GPS 地面监控部

26、分,GSP地面控制站,一个主控站:科罗拉多斯必灵司 三个注入站:阿松森(Ascencion)大西洋 迭哥伽西亚(Diego Garcia)印度洋 卡瓦加兰(kwajalein)太平洋 五个监测站 = 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夏威夷(Hawaii),GPS 用户部分,(四)GPS的功能 导航 海空导航、车辆引行、导弹制导等 测速 其精度可达0.1m/s 测时与授时 其精度可达340ns(1纳秒=10-9秒) 定位,二、GPS定位原理,(一) GPS 坐 标 系,WGS-84坐标系 World Geodetic System-1984坐标是GPS所采用的坐标系统, GPS发布的星历参数都是基于此坐

27、标系的。 WGS-84的椭球参数:a=6378137m, 1/f=298.257 2.1954北京坐标系(C54) 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参数: a=6378245m, 1/f=298.3 3.1980西安坐标系(C80) IUGG1975椭球参数: a=6378140m, 1/f=298.257,X轴=0经度 X轴在赤道平面内,Y轴=东经90度 Y轴在赤道平面内,地心坐标为(0,0,0),Z轴=旋转轴(极轴BIH1984.0),地球质心为原点的坐标系统 (空间直角坐标系),依定位时的状态 动态定位 静态定位 依定位模式 绝对定位(单点定位) 相对定位 差分定位,依定位采用的观测值 伪距测量(伪距定位) 载波相位测量 依时效 实时定位 事后定位,(二)GPS测量定位的分类,(三) 单点定位结果的获取,单点定位解可以理解为一个测边后方交会问题 卫星充当轨道上运动的控制点,观测值为测站至卫星的伪距(由时间延迟计算得到) 由于接收机时钟与卫星钟存在同步误差,所以要同步观测4颗卫星,解算四个未知参数:纬度 , 经度 , 大地高程 h , 钟差 t,伪距单点定位原理,三、GPS在测量中的应用,GPS静态定位主要用于建立各级测量控制网,其优点为: 定位精度高,其基线的相对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