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音乐第五单元《劳动的歌》_第1页
七年级上册音乐第五单元《劳动的歌》_第2页
七年级上册音乐第五单元《劳动的歌》_第3页
七年级上册音乐第五单元《劳动的歌》_第4页
七年级上册音乐第五单元《劳动的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单元 劳动的歌 -华安五中郑小兰,发声练习,34 1 3 5 | 6 - - | 6 - 5 | 4 3 2 |1 - -| mi ya (注意气息均衡,声音位置统一。),创作背景:,1、张寒晖:(1902至1946)作曲家、戏剧家。河北定县人。1941年赴延安任职。,2、代表作: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军民大生产等,3、军民大生产为无声商调式,一段体结构。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4、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加紧对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的封锁。为克服困难,当时军民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而作的曲。,1、中国民歌的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多种类型。,2、劳动号子:产生并运用于劳动,具有协调

2、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在劳动号子中,最常见的歌唱方式是一领众和,领唱者往往就是劳动的指挥者。 3、船渔号子、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等。,1、工程号子 2、农事号子,船渔号子,搬运号子,创作背景:,1、杵歌为五声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旋律既有劳动节律,又优美动人,体现高山族同胞勤奋、乐观、豪放的性格,并展现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 2、歌曲由两个长乐句组成,并紧紧围绕“羽”音展开。 3、杵歌最初产生于劳动,是台湾中部高山族妇女在舂米劳动时所唱的劳动号子。,01,04,05,02,03,宫调式 123561,中国五声调式音阶,商调式235612,角调式356123,徵调式561235,羽调式612356,中国无声调式音阶,01,演唱形式,02,乐理知识,03,背景介绍,一领众和,领唱和腔唱交替进行。,使用24、14变换节拍,节奏鲜明,属于单乐段结构。,“哈腰挂”属于搬运号子的抬木号子,又称“吆号子”。,创作背景,平水号子,上滩号子,见滩号子,下滩号子,船工号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