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统大全课件模板-095(共241)_第1页
古今医统大全课件模板-095(共241)_第2页
古今医统大全课件模板-095(共241)_第3页
古今医统大全课件模板-095(共241)_第4页
古今医统大全课件模板-095(共24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今医统大全 课件模板-95,古今医统大全:灸法,灸法:,百会(一穴,在前顶心上中央旋毛中,治久泻下陷脱滑者,灸三壮。) 脾俞(二穴,在十二椎下两旁各开寸半,治泄泻,灸三壮。) 中脘(一穴,在上脘下一寸,灸七壮。)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治泄不止可灸七壮。) 肾俞(二穴,在十四椎下两傍各开一寸半,与脐平,可灸五壮,治洞泻不止。) 大肠俞(一穴,在十六椎两傍各寸半,可灸三壮,治肠鸣腹胀暴泻。,古今医统大全:灸法,灸法:,) 天枢(二穴,在夹脐中两旁各二寸陷中。) 气海(一穴,在脐下。)。,古今医统大全:滞下门,滞下门:,(大便急迫欲出而不通,故曰滞下。泄俗谓之痢下,此反说也,故从古。)。,古今

2、医统大全:病机,病机:,(夫滞下者,古之义;曰痢疾者,今之名。) 内经曰溲(当有涩字。)而便脓血,(言病机也。)知气行而血止也。(言治法也。) 又曰诸下痢皆属于湿。又曰下痢稠粘,皆属于火。又曰下痢脓血滞下,皆热证实证也。 三因陈氏云痢疾有从外感而得者,须分六气之异。外既受伤,肠胃结郁,遂成赤白等证,当从其气血虚实以调之。,古今医统大全:病机,病机:,有因脏气发动干犯肠胃而得者,须察其何脏相乘,以平治之。有因饮食失节而得者,则又审其何物所伤以消克之。世之感此疾者,其因诚不越乎是三者,但其受病之后,肠胃怫郁,脓血稠粘,里急后重。诸方虽有寒热虚实之论,刘河间则以为热,内经亦以热多而寒少。学人当察其脉

3、证,随变而药之,庶万全也。 戴氏云痢疾之源,皆由肠胃所受饮食之积,余不尽行,留滞于内,湿蒸热秽,郁结日深,伏而不作。,古今医统大全:病机,病机:,时逢炎暑大行,相火司令,又以调摄失宜,复感酷热之毒。至秋阳气始收,火气下降,蒸发蓄积,而滞下之证作矣。 夫泻痢不分,两证混言湿热,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夫泻者,水谷湿热之象也。滞下者,垢秽之物同于湿热而成。治分两歧,而药亦异。若淡渗之剂,功能散利水道,浊流得快,使泻自止。此有无之形,岂可与滞下混同论治,而用导滞可乎?其下利出于大肠传送之道,了不干于胃气。,古今医统大全:病机,病机:,所下有形之物或如鱼脑,或如豆汁,或便白脓,或下纯血,或赤或白,或赤白相

4、杂。若此者,岂可与混同论治,而用淡渗利之可乎? 原病式曰或言下痢白为寒者,误也。若果为寒,则不能消谷,何由反化为脓也?所谓下痢,谷反为脓血,如世之谷内果菜,湿热甚则自化腐烂,溃发而为脓血也。其热为赤,属心火故也;其湿为黄,属脾土故也;燥郁为白,属肺金故也。,古今医统大全:病机,病机:,经曰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谓燥金之化也。 然诸泻痢皆兼于湿,今反言燥者,谓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而肠胃怫郁,结而又湿至于否,以致气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肠胃之燥,使烦渴不止也。 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热相兼,其说尤误。岂知水火阴阳寒热者,犹权衡也,一高则必一下,一盛则必一衰,岂能寒热俱盛于肠胃而同为痢乎?如热疮疡而出白脓者,

5、岂可以白为寒乎?其热之伤于气分属肺金,故色白也;其热之伤于血分属心火,故赤也。,古今医统大全:病机,病机:,脾为黄,肝为青,肾为黑,各随五脏之部而见五色,是其标也。本则一出于热,但分浅深而已。 大法下迫窘痛,后重里急,小便赤涩,皆属燥热,而下利白者多有之。然则为热明矣。 机要云里急后重,大肠经气不宣通也,宜用木香、槟榔以宣通其气。原病式云里急后重,窘急迫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古今医统大全:病机,病机:,玉机微羲云夫里急后重,其证不一。有因火热者,所谓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是也。有因气滞,此大肠经气壅而不宣通也。有因积滞壅盛者,是有物结坠也。有因气虚者,此大肠气降而不能升也。有血虚者,所谓虚坐

6、努责是也。治法火热者寒之清之,气滞者和之,积滞者去之,气虚而降者升举之,血虚者补养之,宜各察其所因也。,古今医统大全:病机,病机:, 机要云腹痛者和之,如发热恶寒,腹不痛,药加黄芩为主,腹痛甚者加当归倍芍药。玉机微义云泄利腹痛,其证甚多。有因内气结滞,有因积滞,有因寒热,有因血虚,亦宜察脉随证调理,惟和之一字可总言之。若加当归、芍药,惟血虚可用。 痢疾而呕吐呃逆者,机要以为胃气不和,此特其一也。,古今医统大全:病机,病机:,玉机云有因胃火阴火上冲,有因胃虚积滞所致。丹溪亦以为气自下冲上,属火之象。滞下之久而见此证,多是阴火所乘,阳虚阴脱,不相既济,为难治。 玉机微义云禁口利乃胃中湿热之毒,熏蒸

7、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闭塞,而成禁口之证,亦有误服涩热之药,而邪气停于胃口者。 良方云有一方一家大小传染,所痢相似,是疫毒痢也。,古今医统大全:病机,病机:,治法须当察运气之相胜,亦不可狎泥,当先视其虚实,兼运气而施治,斯为两全而当矣。 巢氏病源云四方之气,温凉不同,随方嗜欲,因以成性。若移其旧土,多不习伏,必因饮食以入肠胃,肠胃不习,便为下痢,故名不伏水土痢也,即水谷痢是也。 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气未曾涤尽,遽止而复作者是也。,古今医统大全:病机,病机:,有因初愈不禁饮食,恣用浓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凡犯此者,皆名休息。 病源谷道虫者,由胃弱肠虚而蛲虫下乘之也。谷道肛门,大肠之候。蛲

8、虫者,九虫之内一虫也,在于肠间。若腑脏气实,则虫不妄动;胃弱肠虚,则蛲虫乘之。轻者或痒或虫从谷道中溢出,虫状极细,形如蜗虫;重者侵蚀肛门而疮烂也。,古今医统大全:脉候,脉候:,内经曰肠 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又曰肠 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 肠之候,身不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悬涩者死,以藏期之。又曰阴阳虚脱肠 死,泄而脱血,脉沉微,手足逆,皆难治。 脉经曰肠 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数大发热者死。又肠 筋挛脉细小安静者生,浮大坚者死。,古今医统大全:脉候,脉候:,严氏曰凡下痢之脉微小者生,浮洪者难治。肠 下脓血,滑软者生,弦急者死。 仲景云下痢脉沉弦者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者为欲自止,虽

9、发热不死。下痢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脉不出者死。下痢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下痢脉微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脉紧未愈。下痢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宜下之。,古今医统大全:脉候,脉候:,下痢脉微迟,痛未止,宜温之。,古今医统大全:治法,治法:,夫痢疾滞下,实由湿热郁久,食积停滞,而后滞下之疾作焉。初须通因通用之法,以涤去肠胃积滞,然后调和胃气,则可愈矣。若不疏涤,便欲止之,虽愈必发。此其所以为休息痢者是也。 痢疾初起须去邪,久而虚者必是滑脱下陷,须提升涩脱,方可愈也。若初疏涤过而邪气尚未尽除,脉犹弦急,其人壮健,须再下之。,古今医统大全:治法,治法:, 原病武云或曰白痢既非寒病,何故服辛热之药

10、亦有愈者邪?盖辛热之药能开发肠胃郁结,使气液宣通,流湿润燥,气和而已。此特其一端也。甚至先曾通泻,或因凉药太多,气虚下陷,脉微沉细,四肢厥冷,即宜温补,升阳益胃汤、干姜理中汤之属是也。夫治初痢者,当以苦寒治之,或略加辛药佐之则可。,古今医统大全:治法,治法:,盖辛能发散开郁,如钱氏香连丸之类是也。 至云概不可用热药,亦非治法通变之精妙也。故曰治痢温补,要合时宜。 机要云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脓血稠粘,以重剂竭之。(经云在下者引而竭之,如大承气汤加滑石之类是也。)身冷自汗,以热药温之。(如通涤太过,脾胃虚寒,脉微发厥,以理中汤加吴茱萸、木香之属。,古今医统大全:治法,治

11、法:,)风邪内结,宜汗之; 溏而痢,宜温之。又云在外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下陷者举之,小便涩者分利之。又云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至者止之。兵法云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之谓也。 秘藏云假令伤寒,饮食 胀,满而飧泄者,宜温热之剂以消导之。伤湿热之物,而成脓血者,宜苦寒之剂以内收之。,古今医统大全:治法,治法:,风邪下陷者升举之,湿气内胜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后重者除之调之,腹痛者和之。洞泻肠鸣,无力不及粘衣,其脉弦细而弱者,温之收之。脓血稠粘,至圊而不能便,其脉洪大而有力者,寒之下之。 仲景云治痢可下者,悉用承气等汤。大黄之寒,其性善走;佐以浓朴之温,善行滞气;缓以甘草之甘。饮以汤液,灌涤肠

12、胃,滋润轻快,积行即止。,古今医统大全:治法,治法:,局方用砒、丹、巴、 ,类聚成丸,其气凶暴,其体滞积,气虽行而毒瓦斯留连。纵有劫病之效,而肠胃清纯之气宁无损伤之患乎?久而可用温药者,乃用姜附温之。局方例用热药为主,涩药为佐,甚非理也。 故云通剂宜早,温涩宜迟。此因时制宜之妙用也。 凡先泻而后痢者,逆也。又复通之而不已者,虚也。,古今医统大全:治法,治法:,脉微迟者,宜温补;脉弦数者,为逆主死。 腹痛,以白芍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恶寒者加桂,恶热者加柏皮。腹痛因肺金之气郁在大肠之间,以苦梗发之,后用痢药。 初痢腹痛,切不可骤用温药补药,姜、桂、参、术之属,惟久痢气虚胃弱而后用之可也。 后重

13、者,乃积与气堕下之故,兼升兼消,尤当和气,木香槟榔丸、保和丸之类。,古今医统大全:治法,治法:,身热挟外感不恶寒者,用小柴胡去人参;发热恶寒,身首俱痛,此为表证,宜微汗和解之,以苍术、川芎、陈皮、芍药、甘草、生姜煎服。 发热不止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兼升药温脾药。 温热为痢不渴者,建中汤加苍术、茯苓,煎下保和丸。 湿热下痢,小便涩少,烦渴能食,脉洪大而缓,腹痛后重,桂苓甘露饮送下保和丸。,古今医统大全:治法,治法:,湿多热少,脾胃不和,食少腹痛,后重夜多痢下,胃苓汤送下保和丸。脾胃不和,食少腹胀痛,后重,脉弦紧,平胃散加芍药、官桂、葛根、白术、茯苓,煎下保和丸。气虚面色萎黄,或枯白色,人瘦弱,痢频

14、并痛,后重不食,脉微细或微汗时出,黄 建中汤。 肛门痛,因热留于下也,木香、槟榔、芩、连加炒干姜。,古今医统大全:治法,治法:,仲景治肛痛,一曰温之,一曰清之。若病久身冷自汗,脉沉细,宜温之。(理中汤是也。)初病身热,脉洪大,宜清之。 (黄芩芍药汤是也。) 下血者,宜凉血活血,当归、黄芩、桃仁之类。有风邪下陷者,宜升提之,盖风伤肝,肝主血故也。湿热伤血者,宜行湿清热。 血痢久不愈者,属阳虚阴脱,用八珍汤加升举之药。,古今医统大全:治法,治法:,甚有阳虚阴脱不能固,阵阵自下血,手足厥冷,脉渐微缩。此为元气欲绝,急灸气海穴,用附子理中汤,稍迟之则死。 下痢久而气血大虚,腹痛频并,后重不食,或产后得

15、此证,用四君子汤加当归、陈皮、糯米煎服。 痢疾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且痛甚者,此为死血证,用桃仁细研及滑石行之。 下痢红多身热,益元散加木通陈皮炒芍药白术汤送下保和丸、香连丸之属。,古今医统大全:治法,治法:,下痢白多者,用芍药白术陈皮甘草汤送下香连丸。 下痢如豆汁者,湿也。脾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有如五色之相染,当先通利之。此迎而夺之之义也。如虚者须审之。 凡痢疾已减十之七八,秽积已尽,糟粕未实,用炒芍药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汤,下固肠丸三四十粒。此丸性燥,有去湿实肠之功。,古今医统大全:治法,治法:,若积滞未尽者,不可遽用。 痢后糟粕未尽,或食粥稍多,或饥甚方食,腹中作痛者,

16、以白术、陈皮二味煎服和之自安。 如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责,此为无血证,倍用当归身、芍药、生地黄,佐之以桃仁泥,和之以陈皮,血生自安。 如力倦气少,脾胃虚而恶食,此为挟虚证,用四君子汤加当、芍补之,虚回而利自止。,古今医统大全:治法,治法:,凡痢疾之证,要审患人体气浓薄,曾无通泻,及用攻积苦寒之药多寡,诊其脉有力无力,及正气邪气有余不足,对证施治,未为弗效也。今医治痢,峻用下剂及苦寒破滞太过,鲜不以为后艰,况年高与体弱者,遂致元气虚陷,反不能支。胃气既虚,其痢益甚。有脉微阳气下陷入阴中,则脱血阵阵而下者,医尚谓为血痢不已,仍用苦寒,寝至脉绝,四肢厥逆而死者,曷可胜纪?且今世之人患痢疾者,多有脾胃先虚而后积滞,通滞下剂亦惟酌量斯可矣。,古今医统大全:治法,治法:,稍有过之,遂至虚脱,难收桑榆之效,盖有由焉。 久痢体虚气弱,滑脱而痢不止,徒知以涩药止之,诃子、豆蔻、粟壳、白矾、牡蛎固皆用之,亦有不止。殊不知元气下陷,当用升提补气,如参、 、升麻、陈皮、沉香,佐之以收涩之药,自然奏效。甚者速灸气海、天枢、百会。 禁口痢,胃口热甚故也,用黄连、人参、石菖蒲、石莲子煎服。,古今医统大全:治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