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含教案)_第1页
归园田居其一(含教案)_第2页
归园田居其一(含教案)_第3页
归园田居其一(含教案)_第4页
归园田居其一(含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和课件,寿县一中 语文组 徐大涛 2015.12,归园田居(其一)饥饿的自由,诗意的栖居 【教学目标】 1.走近陶渊明,了解其丰富的精神世界。 2.反复吟咏诵读,把握作品内容和诗人情感。 3.品味揣摩诗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4.正确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吟咏诵读,把握作品内容和诗人情感。 难点:品味揣摩诗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正确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躬耕垄亩,踏踏实实在做一个农民;他笔墨挥洒,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山水风景因了他的创作而带上了汗水的味道

2、和泥土的气息,诗人也由大自然的旁观者变成了大自然的参与者。他就是中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歌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朗读是感受诗歌最好的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拍,感受诗意。(一生读后,学生齐读全诗。) 先看诗的题目,里面有一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哪一个字? (“归”。) 围绕这个“归”字,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归处和归心。) 归处和归心,是这首诗写的两个主要内容。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读诗赏诗。 先看“归处”。诗人的归处是田园。写田园生活的八句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朗读并思考:

3、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构建这幅优美宁静的田园图景? (朗读要求:女生诵读。) 分析:(初读印象) 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这些都是农村生活中最常见的景象,可见,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并没有追求新奇。 语言:整首诗(包括这八句)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语,都是常见的词语,语言非常朴素。 情感:悲痛欲绝,没有;喜出望外,没有。感情释放得很平和。 这是我们对诗歌阅读的初体验。,走进去,会有新的发现。苏轼说:“陶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 看这写田园图景的八句,思考:你认为哪一组句子是奇句?奇在哪里? (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整教学的顺序,相机点拨完成。) 方宅十余亩,草屋

4、八九间。 两次使用了数词,都是约数,而不是确数,为什么呢? 计数不确,是乡村人生活的一种习惯。官家子弟,饱读诗书的陶渊明(其祖父父亲曾任县令、太守)也在用乡村人的习惯说话、写诗,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已经融入了这份生活,他对田园生活有认同感、归属感(用诗中的话就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1.对色彩的捕捉。想象一下画面。告诉老师,都有什么颜色?榆和柳青翠的绿色,桃花鲜艳的红色,李花柔和的白色很多颜色扑入眼帘,带着盎然的生命的气息。 2.炼字。荫和罗。有人说,陶渊明炼字的功夫了得,荫和罗非常有表现力。思考:这两个字各自表现了什么? 荫:树木高大,枝叶繁茂,树荫浓密,

5、遮住了烈烈的阳光。风吹过来,绿叶婆娑,带给主人一室的清凉。 罗:花开得很繁盛,层层叠叠的,竞相绽放。 这两句诗准确地写出了陶渊明房前屋后的环境。这环境是清新的,也是色彩缤纷的。生活于此,诗人的内心该有多美啊!(可联系课后练习三)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1写景角度的变化。 有一个字提示了写景角度的变化“远”,说明从这句转入对远景的描绘,也说明之前四句是近景近与远:写景角度的变化之美。 2景与人的关系。远处的村庄昏暗、模糊,村落上方有炊烟轻柔缓慢地向上飘升。这是景,那诗人呢?同学们想象一下,老师想象了这样一个画面:傍晚,在田地里耕种的陶渊明放下锄头,直起腰,抹去额角的汗珠,抬起头,不经意地看到

6、了远处的景象那昏暗的村庄,轻柔的炊烟,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陶渊明的心就此融会在这幅画里,再也没有离开。 3.叠词。“暧暧”“依依”,叠词的使用,音韵和谐,节奏舒缓。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为画面增加了声音,但整个画面依然宁静以动衬静动与静:写景角度的变化之美。 2.狗吠鸡鸣,鸡犬之声相闻。这诗句是这么的熟悉,我们在哪里学过呢? 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中“鸡犬相闻”的环境,此时的田园中有;桃花源中“怡然自乐”的心情,此时的陶渊明也有。简单的一笔,传达了丰富的言外之意。他想说什么呢? (我生活的田园,就是梦中的桃源。) 小结:田园生活中最平常的景象

7、,在陶渊明的眼里是那么的美,带给他内心无限的喜悦。诗人感情的释放很平和,但是感情的元素却很丰富生活在田园中,他有归属感,闲适而又自在;对所居住的环境很喜爱,远处的一村一景都让他沉醉,让他平静而又安详;内心满足,觉得自己住的地方就是桃花源。 所有的景语都在诉说田园之美,所有的情语都在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这是内容的角度。 我们再看语言形式方面这首诗语言非常朴素,但是,艺术的表现却很突出。叠词,炼字,写景角度的变化(近与远、动与静、声与色、淡与浓),不是未经锤炼的,是不露痕迹,是他艺术的造诣很高,已经化作了无形。 所以,元好问说陶渊明的诗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但是,陶渊明的真淳不是

8、没有内容,他的天然他的本色也不是一色,叶嘉莹先生说,陶渊明是“日光七彩融为一白”他就像太阳光一样,把七种彩色的光线融会成为纯净澄澈的一片纯白。所以,苏轼说陶渊明的诗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表看起来很平凡、很干枯,实际上却是很绚烂、很丰美。,美好的田园是陶渊明身归之处,那么他的心呢,他的心将安顿在哪里呢?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体会陶渊明的归心。 (推荐一名学生朗读全诗。) 分析:这首诗的诗眼是“归”,归是回归、走向的意思。他是从哪里走向了田园呢? 官场。从古至今,官场可以说是一片热土,很多人心向往之,那陶渊明为什么要辞官归田呢?用诗歌中的语句来回答。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性。 2

9、.“尘网”“樊笼”。网和笼子,被困在里面会是什么感觉?压抑,束缚。尘网的“尘”字,写出了官场的什么特点?肮脏,污秽,乌烟瘴气。 既然本性热爱自然,官场又很黑暗,那他当初为什么要去做官呢? (除了孩子多外)陶渊明是读书人,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他有这样的愿望,能不能实现呢?有才能、有愿望,这还要看他身处的时代(补充介绍相关历史)。 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代,东晋政权内忧(集团内部军阀混战)外乱(五胡侵扰),四分五裂。陶渊明的故乡江州浔阳(今江西九江)是军阀的必争之地。一次次的战乱使百姓流离失所。 怀着济世救国的美好心愿,满腔热忱投身官场,面对的却是黑暗、混乱

10、的时代。一个人要以一己之力去对抗、改变一个时代,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他就需要作出选择:留在黑暗里,还是离开?我们看这两者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官场:获取薪酬,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却要身处牢笼,被人驱使。 田园:躬耕垄亩,生活清贫,有时衣食不丰;但却身处自然,心享自由。 一边是富足的束缚,一边是饥饿的自由,陶渊明该何去何从? 陶渊明最终在历史的黑暗中,在世俗欲望的洪流中,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饥饿的自由。他也为中华文明的历史留下了铿锵豪迈的声音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作出这一选择有没有经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痛苦与纠结?(联系屈原“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的纠结、彷徨) 1.因为绝望而与官场决裂

11、。29岁第一次出仕做官到41岁任彭泽令,这13年,是他为实现理想不断努力,不断尝试,却是不断失望,以至绝望的13年。他此刻的离开,不是主动的,是被迫的;不是心甘情愿的,是非常无奈的。 2.内心孤独,仍坚持自己的选择。 虽然他对官场很决绝,但是官场对他却是很温情。在他辞官归田的20多年时间里,不断有人向他招手,赠以粱肉,并且虚位以待;他的邻居看他过得太穷了,劝他说:整个世界都是这么的是非不分,你又何必清白呢,干脆和他们同流合污,继续回去做官吧;他的的妻子,不断地向他抱怨生活的穷苦。 外界有诱惑,有劝说,身边人的不理解,使他很孤独。尽管如此,陶渊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从41岁彭泽令上辞官,到63

12、岁去世,他终老田园,再也没有出仕。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会他的选择,他“饥饿的自由”。(PPT呈现下面的语句,边读边析)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与子俨等疏)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经(其一) 分析侧重点:生活贫苦;田间辛苦地劳作;作为父亲对孩子怀有歉疚;田园生活中的一切(书、酒、菊、风、雨、锄),都是诗人无言的伴侣。 我们再来体会他“饥饿的自由”(对陶渊明精神世界的进一

13、步解读) 陶渊明饥饿,是因为他的放弃,对金钱、对地位、对名利。而这放弃又为他赢得了宝贵的自由,身心能畅快地呼吸。 “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安于物质上的失去,享受精神上的获得,从古至今能有多少人呢?所以陶渊明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归宿。他痛苦中的选择,他饥饿的自由已经成为一面旗帜,穿越历史,在文化的高地上,在我们的心里,招展和飘扬。 让我们带着对陶渊明精神世界的理解,再读这首诗。(学生思考,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学生集体朗读。) 结束语:一节课可以结束,但是,我们对一个伟大的灵魂的阅读不会停止。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一定会有一些时刻要面对选择,在是与非、清与浊、进与退、名与利、得与失之间,

14、如果你感到彷徨、痛苦和迷惘,就请回到陶渊明的身上,在他伟大的精神世界里,寻找人生的答案。,农人,田园诗的开创者,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三维目标】 1.走近陶渊明,了解其精神世界。 2.反复吟咏诵读,把握作品内容和诗人情感。 3.品味揣摩诗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4.正确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吟咏诵读,把握作品内容和诗人情感。 难点:品味揣摩诗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正确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

15、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标题: 归园田居 思考: 诗眼是什么?,归,归处 归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处,初读: 意象、语言、情感 鉴赏:品味鉴赏(写景角度、炼字、用词等),生活的田园,就是梦中的桃源。,元好问评陶诗: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叶嘉莹评: “(陶渊明是)日光七彩融为一白。” 苏轼评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归心,官场: 获取薪酬,建功立业;却身处牢笼,被人役使。 田园: 躬耕垄亩,生活清贫;却身处自然,心享自由。,富足的束缚,饥饿的自由,?,不为五斗米折腰!,饥饿的自由,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