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企业边界及所有权成本与收益_第1页
微观经济学企业边界及所有权成本与收益_第2页
微观经济学企业边界及所有权成本与收益_第3页
微观经济学企业边界及所有权成本与收益_第4页
微观经济学企业边界及所有权成本与收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企业的性质边界与产权 之第三节、第四节,企业管理小组成员 (主讲) (PPT),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之第十八讲学生自制学习课件,参考平新乔老师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特此鸣谢!,投资的专用性、资产的专用性与企业边界的决定,第三节,一、“扼制”问题与信息不对称,一、“扼制”问题与信息不对称,一、“扼制”问题与信息不对称,二、专用性投资与扼制问题,三、买方的资产专用性与扼制问题,什么叫“扼制”(hold-up)问题! 扼制问题是经济生活中最普遍的经济现象。例如,生产DVD芯片的厂商声称生产成本上升,要求重新谈判以提高价格,从而剥削依赖芯片的DVD生产厂商。如果DVD生产厂商不同意重新谈判,芯片生产厂

2、商就可以威胁单方面终止合作关系。这就是典型的扼制问题。例如温州热钱。 我们通常讲企业“大而全”、“小而全”! “大而全,小而全”是政治经济学中描述国民经济和国内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雷同的常用语。即:从大的方面讲,每一个省市的产业结构都类似,工业门类齐全,不考虑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片面追求完整的工业体系;从小的方面讲,每一个企业都产供销一体,完全没有发挥分工优势。这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分散和割裂,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率。,三十年前,中国经济曾经出现以省或地区为单位的“大而全”、“小而全”。那与“备战备荒”有关系,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外敌入侵后受制于人的局面,从理论上讲,这就是为解决扼制问题所出现的企业边界的

3、过分扩大。,一、“扼制”问题与信息不对称,这里我们只分析贸易过程中的“扼制”问题。,假定有两时期:t(时间)l(这是事先,ex ante)与t=2(事后,ex-post)。如下图所示 T t=1 t=2 为分析的简单起见,我们这里先忽略掉专用性投资。设只有两个当事人:供给者与购买者。他们在时期l可以签合约,也可以不签合约。在时期2刚刚开始时,他们双方都可以知道贸易所带来的好处,可是在时期l时,贸易的好处对他们中的每一方来说,都只是一个随机变量。为什么要等到时期2双方才能知道贸易的好处呢?可以这样设想:供方为求方所进行的投资项目在时期2实现了效益。假定交易品是一种不能分割的(为分析的简单起见),

4、于是设时期2的成交额或为1或为0。买方对于该贸易额的主观评价为V,供方提供该贸易额的实际成本为C。因此,贸易的净所得应为VC。问题是如何在供求双方之间分割这“VC”。如果价格为P,那么,如果进行交易,买方的剩余为VP,供方的剩余为PC。分割如何,取决于P的水平。,设在时期1双方对于贸易没有签合约。到第二时期,谈判就会出现。谈判涉及两个问题:要不要进行贸易(买卖)?以什么价格P进行贸易?,如果V与C是共识(即在谈判前双方都知道对方的V或C。),那么,是存在的有效的贸易额的,并且,存在有效贸易额的充要条件是VC。因为,存在贸易必有VC,要不,VC,不会有贸易,因买方愿支付的最高价格还不足以补偿C。

5、这是必要性。再看充分性:设VC(VC,则PVC,进行贸易双方不亏,也会有贸易。)。则必会有贸易。为什么?因为,如果不进行贸易,双方的剩余均为零。这时,两方中会有一方提议在(C,V)之间的某一点定P,则每一方都会有净所得。如果信息是对称的,则P只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贸易额是有效的,至于事后的贸易量的不有效问题在这种信息对称的场合并不会发生。,但是,在实际生活里,C与V往往是私人信息。C只为供方自己知道,V只为买方自己知道。这样就可以产生不有效的结果。,举例说来,如C(成本)是共同的信息,而V只为买方知道,V是私人信息。供方只相信,V在闭区域v,v内的概率分布为F(V),(F(v)0,F(v)1

6、,其密度函数是f(v)0。假定从贸易中获利的概率为正(即vC)(要不,v C,就不会有获利的可能性。),但这个概率小于1(即 vC(要不,v C,贸易中获利的概率就总为1。)。又假定,供方在时期2拥有全部的谈判权,即价格完全由供方定,买方“爱买不买”。这样,买方只有当自己对贸易量的主观评价大于或等于P时,交易才会发生。用数学来刻划,出现交易的概率是1F(P)。这里, (18.19) 这样,对于供方来说,其预期的利润量为: (P)(PC)(1F(P) (18.20) 这是关于价格P的一个函数。 对(18.20)式求关于P的一阶条件,得:1F(P)f(p)(p-c)=0 (18.21) 该式是:

7、1F(p)=f(p)(p-c) (18.22) 这是说,如果价格从P上升到Pdp(dp0),那么,供方的边际所得为dp1-F(p);但价格上升对于供方的边际损失为dp f(p)(p-c)。因为一旦供方在再提高一点点价格,就会有f(p)的可能使买方退出交易。在最优点,左右两边相互抵消。,_,_,_,_,_,_,_,_,但这个最优点其实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说并不是最优的,而只是一个次优点。为什么?因为,资源配置最优要求,即按生产成本来决定是否进行生产的正确决策,这里,我们不讨论,因在这里假定只是整修个贸易量()的成本,也是它的MC。但从(18.22)式,可以解出,(18.23),(因f(p)0,故f

8、(v)0,而F(p)1,只要p 在 v ,v之间。)即实际的资源配置并没有满足PC的最优条件。原因是,如果PC,供方会无利可图。而只要提高价格,对他来说,存在着获利的概率。 这个,模型其实就是常见的垄断定价模型:q=D (p)=1-F(p)。,_,_,F (v),F (v),1,1,0,0,P,P,v,v,_,_,(a)图,(b)图,对于V较少地分布于低水平的买方来说,F(p)会较低,因他的主观价值判断较多地分布在附近。(见图(a)。所以q=1-F(p)就会大一些。对于V较大可能分布于低值区的消费者来说,F(P)就会高一些,其需求量q1F(P)就会低一些。见图(b)。但对于无论哪一类购买者,当

9、P时,q0,即贸易不会发生,因F(v)1。,如何减少上述不有效的结果呢?上述不有效的结果是发生在事后,即不是在t=1期发生的,而是在t=2期发生的,在上述例子里,因为买方的评价V是私人信息,而卖方的成本C是公共信息,因此,存在着通向有效解的途径。办法是,在事前把定价权完全给予买方,即信息就是力量。买方由于已经知道C,所以他应确定价格为PC。这样,买方得到的剩余为VPVC, 买方在事后得到全部的交易好处。 同理,如果V是公共信息,C是私人信息,那么,定价权应完全交给供方。PV(如VC)。而由买方来决定是否退出贸易。 如果C与V都是私人信息,一般说来,事前协商好的价格就不再会有效,因事后会有一方要

10、求修改协议,进行重新谈判。而这就会产生交易费用,这时,双方都有可能对对方进行“扼制”。,二、专用性投资与扼制问题,现在假定,在t=2(即事后),V与C都是公共信息,但供方可以在事先(t=1)进行专用性投资,这种投资可以降低事后(t=2)的边际成本。但该投资是为事后的交易而专门进行的,如果在t=2时期,贸易没有发生,那么,供方就会有损失。比如,我们假定,合约是在t=2期的期初签订,这时供方已知买方的评价V3。供方如果在t=1期进行了专用性投资,设I2,那么,等到t=2期,供方的边际成本C0;而如果供方事先不进行投资,(I0),则到t=2期,其C3。再假定,事后买卖双方之间的谈判导致了Nash均衡

11、:即他们之间均分贸易所带来的好处。于是,如果C0(即供方事先进行了投资,I2。)则VC303,供方与买方就各得1.5的剩余。如果供方在事先不进行投资(I0),那么VC0(因C3),就不会有事后的贸易发生,买卖双方的剩余只能为零。我们可以专门考察供方的利益:如果他在事先不投资,那么其剩余为零;如果他事先进行了投资,那么其事后的净剩余为1.5-20,显然,供方应该进行事先投资。这里便发生了供方的私人与社会利益的冲突。,可以将上述例子模型化。设供方的成本函数是其专用性投资的函数C(I),且C(I)0(因I 是专门为降低事后的生产成本而进行的),C(I)0(因专门性投资降低生产成本的功效递减,即生产是

12、凸的。)。为简单起见,又设VC(0),即就是不进行事前投资,贸易在事后也是必要的。设事后的交易价格由Nash均衡来决定,以致于vP(I)=P(I)C(I),即一旦供方在事前进行了投资,供求双方从事后交易中所获的利益相等。这样P(I)12C(I)V)。,供方的利润就由下列规划决定: (18.24) 这里,价格式P(I)12C(I)V隐含了一个问题,即供方为降低成本而事先作的投资只能在价格中获得12的回报:12(C(I)。还有12(C(I)被买方拿走了。这当然会降低供方在事先从事投资的动力。于是,从私人利益出发,供方的最优投资解的一阶条件是: C(I)2 (18.25) 相反,社会关于事前投资的最

13、优规划是 (18.26) 这里没有价格的作用。于是,一阶条件为: C(I)1 (18.27) 由于生产为凸性,成本是递减的,I降低成本的功能递减,C(I)0,所以C(I)值大的I会比C(I)值小的I代表更大的事前投资量。可见,由于事后关于定价的Nash均衡,会导致供方事前从事的投资相对不足。,这个模型所揭示的经济关系是:只要进行事先投资的一方在事后不能获取投资降低成本所带来的全部节约,只要交易的另一方能在事后通过使用“我不参加贸易了”这种否决权。来讹诈一部分事前投资的利益,那么,事前的专门性投资就会不足。威廉姆逊在1975年的著作中称这种事后“扼制”行为为“机会主义行为”。,在数学上如何度量资

14、产或投资的上述专用性程度呢?可以这样来思考:如果卖方的事先投资是不专门为某一个买者而进行的,他所生产的物品在事后可以找到另外的贸易伙伴,那么我们可以设I中有部分是不专为一个特定的买者而进行的,即I是非专用性投资。这样,如1,则全部事先投资就是非专用性投资,而如0,则全部事先投资就都专门为某一个特定的买者而进行的。什么是卖方从事非专门性投资的利益呢?答案是VC(I),因为,其投资是非针对某一个买者,任何潜在的买者都可以参加事后交易,卖者就可以利用买者之间的竞争获得全部的由买者的主观评价所代表的V。这样,如一个卖者又从事专用性投资,那么,他进行专用性投资后与特定的买者进行事后交易的价格条件应由下式

15、决定:,(18.28),为什么供方的利益所得要减去v-c(I)呢?因这一项是供方可以向非专用投资的受益者收取的收入,不必参与专用性投资供求双方的利益分割。所以,(18.29),卖者的利润仍为:,(18.30),对I求一阶条件,结果为,(18.31),如果0(完全的投资专用性,则回到C(I)2;如果1(毫无投资的专用性),就回到社会最优投资的一阶条件C (I)1。随着的值上升,投资的优化程度也随之上升。由此可见,专用性投资的专用性程度会产生不有效的后果。,如何解决由于事先投资的专门性而造成买方在事后进行讹诈从而降低卖方事先投资的积极这样一类问题呢?这就需要交易双方在事先写清合约,该合约明确规定,

16、如果买方在事后以退出交易相威胁来获取供方投资的好处,要受惩罚,并明确规定交易以什么样的价格进行。而这种对于事后机会主义行为的惩罚规定事实了代表了贸易中的长期关系。企业之所以要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维持这种长久的关系。在许多场合,提供专用性投资的供方索性将买方吞并进来,合成一家企业,这样就避免了“扼制”问题。从而,为了解决投资专用性所产生的扼制问题,企业的边界会有所扩大。,三、买方的资产专用性与扼制问题,我们在前面讲了投资的专用性问题。关于“专用性”的经济学直觉其实十分简单。通过市场进行的交易活动大都是由各种契约来完成的,而各种契约必定是不完全的,原因在于,未来是不确定的,而履行契约的成本

17、又往往高得难以承受。如果一方在专用程度非常高的资产上进行了投资,则在客观上就会面临另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扼制”。相反,如果专用性资产的价值比较低,则遭受重新谈判所带来的风险就比较小。 这里,我们从买方的角度来构模一下资产专用性所带来的问题。 设一个企业的收入为R(q),这里q是产量。成本为C(q)。从事生产需要资产的服务,如果租用资产,则要付资产的租金。如果资本要素市场是不完全的,需要租用资产的企业除了付资产租用费以外,还要付额外的“治理成本”(“governance cost”): (18.32) 这里,S代表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资产的专用性程度S越高,则租用资产的企业所要付出的治理成本越高

18、,于是有W0。比如,清华大学要召开一个国际会议,需租用场地设施与同声翻译,派出人去联系,由于场地设施与同声翻译是一种专用性很高的资产(物质资产与人力资本),因此需求方(清华大学)就会面临比较高的治理成本。,设资产专用性参数的取值范围为0S1,如S0,说明资产无专用性,那么,买方就可以到任何一家提供资产的企业购买到资产服务,这时,买方只需付正常的资产租用费用,但是如S1,说明资产的专用性非常高,一旦买方需要租用该种专用资产,那提供专用资产的企业就处于某种垄断地位,你无法找到另一家企业去替代他,这时,买方就要支付很高的治理成本。 有没有另一种办法来避免这种“扼制”问题呢?有。你可以把提供场地与同声

19、翻译的部门并入自己的企业,成为自己企业的一个部门。如今天我们上课的设施,电教的设备就是大学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当然不会有受“扼制”的问题,但会产生内部治理成本: (18.33) 这里I表示“内部治理”。 这样,我们就会面临两种“治理成本”:一种从外部租用专用性资产所面临的外部治理成本,另一种是我们自己购买专用性资产,自己管理它们所引起的内部治理成本。,我们假定 W(0)W(1) (18.34) 公式(18.34) 是说,当资产专用性程度为零(S0)时,租用资产的治理成本W(0)会小于自己买入资产所引发的治理成本;但当资产专用性很高(S1)时,租用资产的治理成本W(1)就会大于自己买入资产所产生

20、的内部 治理成本。 由于W 0,因此,存在着一个资产专用化程度的临界水平S*,使得 W(S*) (18.35) 当SS*时,企业应该把专用性资产买进来,让提供专用性资产服务的部门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当SS*时,则可以让内部某些部门分离出去,成为另一家独立的企业,原企业在想用该资产服务时租用它们就是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S*实质上规定了企业的边界,资产专用化程度低,企业容易分别经营;资产专用化程度高,企业倾向于扩张边界,把一切统进来,搞成“小而全”,“大而全”。,这个讨论与我们有切身关系。高校的食堂、宿舍、医院与各种勤机构要不要独立出去,搞成“社会化”?这直接与我们讨论的资产专用性有关。这里讲的专

21、用性与人是有关系的。如校内食堂、校内医院与校内宿舍是专为学生或教师服务的,学生与教师固然可以跑到校外去就餐、住宿与看病,但吃饭、住宿与看病在校园内由学校经营,会有专门的方便。但由此也会带来内部治理成本(Gi),现在大学的后勤人员一般超过从事教学的教师人数,这是很高的内部治理成本。中国的大学管理体制该怎么定,取决于W(S)与Gi 之间的比较。这与方正、同方不一样,那是与大学教学工作的联系并没有专门化的部门,W(S)很低,根本不应由大学来经营,可以成立一家独立的企业,而实验室则必须由学校来经营,因其专用化程度很高,W(S)也相应很高。,新产权理论:所有权的成本与效益,第四节,引 子,由格拉斯曼Gr

22、ossman与哈代Hart 1986年所发表的所有权的成本与效益所代表的新产权理论,首先是对前两节中所介绍的两个主要概念进行数学化的结果:Alchian与Demsetz提出“Residual Right”,(2)Williamson所提出的“Asset specificity”与“Investment Specificity”。其次,他们分析的中心是资产的残留控制权上。这里所指的资产不是人力资本,而是非人力资本,包括对机器、存货、建筑物、现金、专利、知识产权等残留(residual)控制权。为什么只分析残留的控制权?是由于契约关于这些非人力资本的资产的使用权限一般总是写不完全的,即合约一般是不完全的,这就留下了不小的权力真空。比如,对于设备的保存、维修以及机器运转的速度与实际折旧速度,合约一般是写不全的。谁拥有这种残留的控制权,谁实际上即拥有了财产的所有权。为什么要分析这种残留控制权的配置?是由于这些残留控制权的配置是联系着人们对于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