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句式_第1页
古代汉语句式_第2页
古代汉语句式_第3页
古代汉语句式_第4页
古代汉语句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汉语句式,常式句 叙述句/判断句 肯定句 否定句 疑问句 变式句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主谓倒置 被动句式,叙述句,叙述句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行动变化的。 注意: 谓语词性:动词 语义特点: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古今汉语叙述句的相同点,冬,晋文公卒。 晋侯秦伯围郑。 初,郑武公娶於申。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公赐之食。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马逸不能止。 虎求百兽而食之。,从上述例句可以看到: 相同之处:语序均为SVO 差异表现在: 引进地点的状语的位置,如“於申”。 另外,有差异的句式还有: 双宾语句 动量表达形式,双宾句,双宾语由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组成。直接宾语是

2、谓语动词的承受者,间接宾语表示谓语动作的方向(对谁做)或动作的目标(为谁做),间接宾语紧接在谓语动词后,但它不能单独存在。它和直接宾语组成双宾语。,古今汉语双宾语的共同点,动词: 告谓类动词、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 宾语所指: 直接宾语指物,间接宾语指人。 两个宾语的位置: 间接宾语放在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方言中情况不同),古今汉语双宾语的共同点举例,公赐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多予之重器。战国策赵策四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古今汉语双宾语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动词方面: 1、古代汉语不仅告谓类动词、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普通及物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 2、有经常带双宾语的动词“为”,普通及

3、物动词的双宾语句式,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孟子万章下 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孟子告子下 天生民而立之君。左传襄公十四年,动词“为”的双宾语句式,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僖公三十年 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左传宣公二年 重为之礼而归之。左传成公三年 吾不忍为之民也。战国策赵策三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古代汉语双宾语句式的翻译 (一),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古代汉语双宾语句式,翻译时句式、语序不需要改变。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双宾语句式,翻译时句式、语序要作变化。,古代汉语双宾语句式的翻译 (二),变化

4、方式: 普通及物动词的双宾语句式翻译时,通常会借助介宾短语,句式变化为“介宾动词”这样的状中结构。 动词“为”的双宾语结构翻译时,“为”的意义要随上下文而定,同时要么在直接宾语前面添加合适的动词,句式变化为兼语结构;要么句式变化为“介宾动词”这样的状中结构。,古代汉语动量表达的形式 (一),基本形式:数词+动词 “数词”做状语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宣公二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古代汉语动量表达的形式(二),强调形式:动词者,数词 数词作谓语 於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

5、者三,终不肯受。战国策赵策三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古今汉语动量表达形式的不同,1、动量词的有无 2、数(量)词与动词的位置不同 3、强调形式不同 古代汉语动量的强调:V者,Num 现代汉语动量的强调: 动词+数词+量词 注意: 量词产生的比较晚;名量词的产生比动量词早;量词泛化使用的情况古今都有,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用以判定两者是否属同一事物,判定主语所指的属性或类别。 例如: 我是中国人。 他是好学生。 制,严邑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注意:“是”不是古代汉语的判断词,现代汉语用判断系词“是”表示判断,先秦汉语中判断句

6、一般不用系词。 有时“是”在句中的地位很像判断词,但仔细分析一下,能够发现它仍然是指示代词。 例如: 至入人栏厩取人牛马者,其不义又甚於攘人 犬豕鸡豚者, 何故也?,先秦时,“是”的常用用法为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在句子中做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是”做判断句的主语 例如: 是社稷之臣也。 公曰:是吾宝也。 是吾师也。,常用判断句式,1.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也” 例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王,人君也。斶,人臣也。 张骞,汉中人也。,2.在主语后面,可以加语气词“者”提顿,然后再句末加语气词“也”。“者,也。” 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 吾所欲者,土也。 陈胜者,阳城人

7、也。 计者,所以定事也。,3.有时句末语气词“也”可以省略,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者,。” 例如: 兵者,不祥之器。 虎者,戾虫。 夫礼者,民之纪。 陈轸者,游说之士。,4.“者”字、“也”字都不用也可以构成判断句。“,。” 例如: 荀卿,赵人。 赵,秦之深仇。 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的省略式,主语承前省略。句末“也”字必不可少。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对话中。 例如: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 对曰:翳桑之饿人也。,加强肯定的判断句,古代汉语判断句用“乃”“即”(副词)“惟”“维”(语气词)等字加强肯定。 例如: 是乃狼也。 吾乃燕人张翼德。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

8、王翦所戮者也。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乃”往往带有辩白或声明的口气。 注意:用“乃”的句子可以翻译成“就是”、“便是”,但“乃”不等于“就是”、“便是”,“乃”相当于“就”、“便”。,活用的判断句,1.采用判断的形式来打比方。 例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曹公,豺虎也。 夫鲁,齐晋之唇。,2.用判断的形式来解释原因。 例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3.表示某种曲折复杂的关系。 例如: 夫战,勇气也。 百乘,显使也。,小结:判断句形式表达的语义关系,基本语义:判断

9、 派生语义:其一,解释原因。其二,表示比喻。其三,其他复杂的语义关系。,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做否定句。 例如: 朽木不可雕也。(论语公冶长) 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论语卫灵公),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左传隐公元年) 是非君子之言也。(礼记檀弓上)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否定词可以分为三类: 1.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 2.否定动词,“无”; 3.否定代词,“莫”。,判断句的否定,在名词谓语前加否定副词“非”就可以构成否定判断。“非”译为“不是”。 例如: 是非君子之言也。 此庸夫之怒

10、也,非士之怒也。 管仲非仁者与?,疑问句,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 例如: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疑问词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疑问代词; 第二类是疑问语气词。,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不亦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不亦乎”是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何以为”。 例

11、如: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如: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

12、,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用来引入时间、地点、工具、比较对象等。,例如: “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促织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13、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彼且奚适也? 彼且恶(何)乎待哉? 沛公安在?,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 不然,籍何以至此? 奚以知其然也?,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

14、知,惑之不解。 惟利是图 惟兄嫂是依。,主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被动句的概念,古代汉语叙述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的被动者,受事者。,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左传晋灵公不君 谏行言听。孟子离娄下 益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被动句的分类,意念上的被动句 特点: 没有特殊的语法标记。 被动关系靠语义来体现。 并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 注意: 此类被动句出现及早,

15、意念被动句一般不认为是真正的被动句。这种被动表示法直到现代汉语中还广泛运用。,被动句的分类,被动句式: 1.“於字式 2.”为”字式 3.“见”字式 4.“被”字式,“於”字式,先秦时比较常见。 例如: 郤克伤於矢,流血及履。鞍之战 东败於齐,长子死焉;西丧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孟子梁惠王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於人。孙子兵法行军篇 先发制人,后发制於人。汉书项羽传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注意: “於”字式的被动句,句子中“於”字本身不能表示被动。动词已经用于被动的意义,“於”字只是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使全句的

16、被动意义更加明确了。 同古代汉语 不同,现代汉语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介宾词组位于动词前。,“为”字式,用为(w i)放在动词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性明显地表现出来。 “为”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被”。 例如: 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三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为”后亦可不出现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 左传成公二年,“为”“所”式,在动词谓语前用 “为”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在主动者与动词谓语之间加

17、 “所” 构成“为所”式。这个句式产生的比“为”字式要晚。这种句式产生于战国末期,盛行于汉代。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书面语里。 例如: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 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传,“为”“所”式,“为”后亦可不出现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所”句式。 例如: 衡山王闻淮南王作为畔逆反具,亦心结宾客以应之,恐为所并。 史记淮南衡山王传 范增起,出谓项庄曰:“君王为人不忍,汝入以剑舞,因击沛公,杀之。不者,汝属且为所虏。” 汉书高帝纪 用此,其将数困辱,及射猛兽,亦数为所伤云。 汉书李广苏建传,“见”字式,古代汉语也可以在动词谓语前

18、加“见”构成被动句。 例如: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孟子尽心下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见”“于”,在动词谓语前加 “见”,在动词谓语后用介词“于”(或于)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构成“见于”式。 这种句式产生于战国,但直到汉代才逐渐多起来。 例如: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史记管晏列传,“被”字式,在动词谓语前用“被”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这种句式就是现代表被动的“被”字句的源头,其产生的时代较晚,战国末期已经开始出现,但比较少见。大约在东汉末年出现的多一些。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了唐代以后的接近口语的诗文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