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 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 Th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residential area construction (征求意见稿) 主编部门: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 批准部门: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施行日期:2013年xx月xx日 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编制组 2013年xx月xx日 前前 言言 西部大开发是中共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
2、本,以经济结构调整、开发特色产业为关键实施西部大开发 战略,加快西部发展,逐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最终达到各地区经济普遍繁荣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按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2001 年到 2010 年属于奠定基础阶段,2010 年到 2030 年为加速发展阶段。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 2012 年第 12 号公告,国家对与西部地区以符合西 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采取税收优惠政 策,其中包括生态小区建设。 落实国家鼓励政策,加快我省经济协调发展,急需完善地方相关标准。为加 快推进我省生态小区建设,受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由中联西北工
3、程设 计研究院和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1.总则; 2.术语;3.基本规定;4.选址与住区环境; 5.能源与环境; 6.住区水环境;7.材料与资源;8.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认定的申报与 评定。 本规范由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负 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给中联西北设计研究院(地 址:陕西省西安市劳动路 81 号,邮编:710082,电话:02984696657,邮箱: kjscb) 。 本标准主编单位: 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
4、人: 梁晓光 柳成辉 汪建军 石 燕 李军社 李文婕 刘 涛 张江涛 席巧玲 于 海 罗兴华 孙建华 张海涛 田 伟 张 浩 苗逢雨 宋 玢 高 晶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 目目 录录 1 总总 则则.1 2 术术 语语.2 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3 4 节地与室外环境节地与室外环境.4 4.1 控制项控制项.4 4.2 评分项评分项.4 5 能源与环境能源与环境.8 5.1 控制项控制项.8 5.2 评分项评分项.8 6 住区水环境住区水环境.11 6.1 控制项控制项.11 6.2 评分项评分项.11 7 材料与资源材料与资源.13 7.1 控制项控制项 .13 7.2 评分项评分项.13 8
5、 生态小区认定的申报与评定生态小区认定的申报与评定.16 8.1 生态小区申报程序生态小区申报程序.16 8.2 生态小区评分系统生态小区评分系统 .17 本规范用词说明本规范用词说明.18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 2 3 BASIC REQUIREMENTS 3 4 SECTION AND THE OUTDOOR ENVIRONMENT 4 4.1 CONTROL ITEMS 4 4.2 CATEGORIES ITEMS 4 5 ENERGY AND ENVIRONMENT8 5.1 CONTROL ITEMS 8 5.2 CATEGOR
6、IES ITEMS 8 6 RESIDENTIAL WATER ENVIRONMENT11 6.1 CONTROL ITEMS 11 6.2 CATEGORIES ITEMS 11 7 MATERIALS AND RESOURCES 13 7.1 CONTROL ITEMS 13 7.2 CATEGORIES ITEMS13 8 DECL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CO-RESIDENTIAL15 8.1 ECO- RESIDENTIAL NOTIFICATION PROCEDURES15 8.2 ECO- RESIDENTIAL RATING SYSTEM 16 E
7、XPLANATION WORDING IN THIS CODE17 1 总总 则则 1.0.1 为了发挥西部大开发政策作用,引导生态居住小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节约 能源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住宅品质和小区建设质量,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 调,资源节约、安全舒适、健康卫生、科学文明的居住环境,实现我省住宅产业的可 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评价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评价。 1.0.3 参与评价的居住小区,其建筑面积应大于 10 万平方米且用地规模应大于 4 公 顷。 1.0.4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采取自愿申报的原则。 1.0.5 执行本规程时,尚应遵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8、规范和规程的规定。 2 术术 语语 2.0.1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绿色生态居住小区 eco-residential building 在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各环节,充分体现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环境负荷, 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居住小区。 2.0.2 热岛效应热岛效应 heat island effect 由于热量聚集而造成的城市气温高于四周郊区气温的现象。 2.0.3 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4 空调、采暖设备能效比空调、采暖设备能效比 energy effici
9、ency ratio of HVAC unit 在额定工况下,空调、采暖设备提供的冷量或热量与设备本身所消耗的能量之比。 2.0.5 照明功率密度照明功率密度 lighting power density (LPD) 单位面积上的照明安装功率(包括光源、镇流器或变压器) ,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 (W/) 。 2.0.6 水环境水环境 water environment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水环境,是指满足小区内居民用水量,水质要求的前提下, 将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一体的水环境系统。它由小区给水、管道直饮水、中水、 雨水收集、污水处理、排水等子系统组成。 2.0.7 非传统水源非传统水源 nont
10、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8 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可再循环利用材料 reusable & recycl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即可直接再利用,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再利用,或通过改变物 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各类回收材料的统称。 2.0.9 绿色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 green building material 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在生态小区的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已经取得国家认证的绿色 建筑材料或产品,它包括各系统中使用的设备、配套产品和住宅部品。 2.0.10 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废弃
11、物管理与处置系统 waste disposition systems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是指对小区内居民日常生活所产生 的垃圾进行收集、管理、储存,并进行处理、处置的措施与设施。 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 3.0.1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以下简称生态小区)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 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 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生态小区建设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生 态环境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并符合地方城乡规划与建设要求。 3.0.2 生态小区建设应充分遵循节地原则。应合理规划住宅、配套公建、道路、绿地
12、 等项目的用地,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宜采用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提高住宅的有效 使用面积。 3.0.3 生态小区建设应充分体现节能原则。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采用适宜的建筑 节能措施,使生态小区的建筑节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并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的使 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应达到一定的水平,使用常规能源时,应进行能源系统优化。 3.0.4 生态小区建设应充分遵循节水原则。应注重节水技术与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3.0.5 生态小区建设应充分遵循节材原则。应尽量使用可重复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 材料和可再生利用材料,充分节约各种不可再生资源和国家短缺资源。 3.0.6 生态小区建设应充分遵循环保原则。必
13、须以提高小区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 提高住宅品质,建设安全舒适、健康卫生、科学文明的居住环境为目的,实现住宅产 业的可持续发展。 4 节地与室外环境节地与室外环境 4.1 控制项控制项 4.1.1 生态小区选址应符合当地城乡规划要求,且符合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 范GB50180-93(2002 年版) 、 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有关规定。 4.1.2 禁止非法占用耕地、林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区和濒危动物栖息地。 4.1.3 场地安全,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无危险化学品等重大污染 源、易燃易爆危险源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有害有毒物质危害。 4.1.4 建
14、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降低周边建筑及场地的日照标准要求。 4.1.5 生态小区应满足消防及建设安全要求。 4.2 评分项评分项 土地与环境利用土地与环境利用 4.2.1 生态小区规划体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原则,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满足下列任一项 的要求: 1 低层高于 35但不高于 43、多层高于 23但不高于 28、中高层高于 20但不 高于 24、高层高于 11但不高于 15,得 10 分; 2 低层不高于 35、多层不高于 23、中高层不高于 20、高层不高于 11,得 16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16 分。分。 4.2.2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及集中硬质铺地,并满足下列任一项或多项的
15、要求: 1 新建生态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 35%,得 3 分;大于 40%,得 5 分;旧区改建的生态 小区绿地率不低于 25%,得 3 分;大于 30%,得 5 分; 2生态小区内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 1.0,得 2 分;大于 1.5,得 3 分; 3绿地本身的绿化覆盖率大于 70。得 2 分; 4生态小区内的人均集中硬质铺地面积不低于 0.1,且每处集中硬质铺地面积不小 于 60 ,得 2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12 分。分。 4.2.3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且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不小于 0.6,得 3 分;大于 1,得 6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6 分。分。 4.2.
16、4 生态小区规划因地制宜、保护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 1 规划和建筑设计要尊重周围的城市空间和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建筑高度等要与周 围环境相协调,得 3 分; 2 生态小区规划有效利用资源,并采取下列措施中的 2 项,得 3 分; 1)利用原基础设施旧区改造以及城市产业调整中工厂搬迁后的土地利用, ,提高 其使用效率。 2)场地内如发现具有文化价值、但尚未得到正式认证的建筑物和其他文化遗产, 应在采取保护措施的同时,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确定有效的保护办法,并加以 实施。 3)应对建设用地中已有的古树、名木及已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植被采取原地保护 措施;无法原地保留的采用异地移栽保护。 4)住区
17、规划应做好竖向设计,减少土方输入、输出,尽量就地平衡。 5)使用废弃土地进行改良、开发。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6 分。分。 室外环境室外环境 4.2.5 住宅设计应避免幕墙造成的光污染。立面设计无幕墙得 3 分;立面幕墙面积占 外墙总面积不超过 5%,得 2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3 分。分。 4.2.6 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的规定。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3 分。分。 4.2.7 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并满足下 列任意一款或多款的要求: 1 冬季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 1.5 米高风速低于 5m/s,或建筑室外风速
18、放大系数小于 2,得 2 分; 2 过渡季、夏季建筑物室外风压均匀,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的建筑前后(或主要开 窗)表面压差大于 0.5Pa,得 3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5 分。分。 4.2.8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并满足下列任一项的要求: 1 夏季典型日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 1.5,得 1 分; 2 采取下列措施中的任一项,得 2 分: 1) 用地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包括步道、庭院、广场、游憩场和停车场) 有遮荫措施的面积超过 50%; 2) 建筑立面或道路采用反射率不低于 0.3 的材料;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3 分。分。 4.2.9 公共活动区域大寒日60的区域获得不少于 1h
19、 连续日照。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2 分。分。 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4.2.10 生态小区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并满足下列任一项或多项的要 求: 1 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 500m,得 1 分; 2 场地 500m 范围内设有 2 条或 2 条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 交通站) ,得 1 分; 3 场地可满足消防要求的出入口不少于两处,得 3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5 分。分。 4.2.11 生态小区内部道路满足下列的要求: 1 场地内人行通道与车行通道互不干扰,得 3 分; 2 场地内人行通道均采用无障碍设计,且与建筑
20、物有无障碍连通,得 4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7 分。分。 4.2.12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并满足下列任一项或多项的要求: 1 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出入方便,且有遮阳防雨措施,得 2 分; 2 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采取下列措施中的 2 项,得 2 分: 1)采用地下停车库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 2)采用机械式停车库; 3)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 3 机动车地面停车位数量占总停车数量的比例低于 10%,得 2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6 分。分。 4.2.13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并满足下列要求中的 3 项,得 5 分;满足 4 项,得 6 分: 1 场
21、地 300m 范围内有为小区服务的幼儿园; 2 场地 500m 范围内有为小区服务的小学; 3 场地 300m 范围内有为小区服务商业服务设施; 4 场地 500m 范围内设有 5 类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小学、幼儿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站、小型社区商业、邮政所、银行营业点、社区管理与 服务中心、室外体育健身设施等) 。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6 分。分。 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 4.2.14 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 湿地,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充分利用表层土。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3 分。分。 4.2.15 充分
22、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超过 10ha 的场地进行雨水专 项规划,并满足下列任一项或多项的要求: 1 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控制场地雨水外排,设置地下雨水池汇集地面雨水 用于绿化浇灌,得 3 分; 2 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设置相应的径流污染控 制措施,得 2 分; 3 充分利用室外地面渗透雨水,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小于 45%,得 2 分; 4 控制场地雨水外排,设置下凹式绿地,得 1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8 分。分。 4.2.16 合理选择绿化方式,合理配置绿化植物,并满足下列任一项或多项的要求: 1 种植多种适应当地气
23、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并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 且种植区域有足够的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得 3 分; 2 居住建筑每 100绿地上种植不少于 3 株乔木,得 3 分; 3 木本植物种类20 种。得 2 分; 4 复层种植面积占总绿地面积5,得 1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9 分。分。 5 能源与环境能源与环境 5.1 控制项控制项 5.1.1 住宅建筑热工设计应符合国家及陕西省地方标准的有关的规定。 5.1.2 当住宅小区采用集中空调系统时,所选用的空调设备能源效率等级应达到或优 于国家相关空调设备能效限定值的要求。 5.1.3 采用集中采暖和或集中空调系统的住宅,应设置室温调节和冷
24、、热量计量设施。 5.1.4 除当地电力充足和供电政策支持、或者建筑所在地无法利用其他形式的能源外, 严寒和寒冷地区的住宅内,不应设计采用直接电热采暖系统。 5.1.5 集中采暖、空调系统应合理划分和均匀布置环路,并配置必要的水力平衡装置, 保证管网和室内管道水力平衡。 5.1.6 不得设置专门集中制备生活热水的锅炉房(作为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辅助 热源除外) 。 5.1.7 住宅水、电、燃气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 5.1.8 公共建筑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 标准GB 50034 规定的现行值。 5.1.9 新建的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
25、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 5.2 评分项评分项 5.2.1 采用适宜的蓄冷蓄热技术和新型节能的空气调节方式。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4 分。分。 5.2.2 采取切实有效的热回收措施,住宅设计有可以直接利用室外新风的空调系统。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5 分。分。 5.2.3 通风、空调系统在建筑物部分负荷或部分空间利用时,能源利用效率不降低。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6 分。分。 5.2.4 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和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 准GB50189 的规定,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输冷(热)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民 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规定值的
26、20%。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7 分。分。 5.2.5 建筑需蒸汽或生活热水选用余热或废热利用等方式提供。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5 5 分。分。 5.2.6 充分利用建筑场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能、 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以及通过热泵等先进技术取自地表水、污水、浅层地下水、 土壤等的能量,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 5%时得 8 分,每增加 1%加 一分,最高得 14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1414 分。分。 5.2.7 制冷空调设备采用对大气臭氧(O3)层无破坏作用的制冷剂(如 R134A、R410A、R407C 等)或采用吸收式制冷设备。 评价
27、分值:评价分值:3 分。分。 5.2.8 建建筑设计耗热量指标为国家标准以及陕西省现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61-65-2011 的规定值的 90%时得 5 分,每降低 1%加一分,最高得 10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1010 分。分。 5.2.9 采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供技术,系统全年的能源综合利用率不低于 70%。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6 分。分。 5.2.10 公共部分和部位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等附件,并采 取其他节能控制措施,在有自然采光的区域设定时或光电控制。采用高效光源及附件 的得 4 分,并采取节能措施的得 8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8 分。分。
28、5.2.11 设置通风换气装置或室内质量检测装置;设有对住户冬夏开窗通风提示系统。 满足其中任一项得 2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4 分。分。 5.1.12 智能化系统定位正确,采用的技术先进、实用、可靠,达到安全防范子系统、 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与信息网络子系统的基本配置要求。 满足下列任何一项得 1 分,最高得 10 分。 1 设有住宅报警装置,室内安装家庭紧急求助报警装置。 2 设有访客对讲装置。 3 设有周界防越报警装置。 4 设有闭路电视监控。 5 设有电子巡更装置。 6设有自动抄表装置。 7设有车辆出入与停车管理装置。 8设有紧急广播与背景音乐装置。 9设有物业管理计算机系统。
29、10 设有公共设备监控系统。 11设有通讯网络子系统。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10 分。分。 5.1.13 生态小区的通讯设施采用光纤到户方式建设,并且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 平等接入、用户可自由选择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要求。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4 分。分。 5.1.14 建筑物立面夜景照明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城市夜景 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 表 6.2.2 的规定。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3 分。分。 5.1.15 生态小区内公共建筑各房间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 明设计标准GB 50034 规定的目标值。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2 分。分。 5.1.16
30、生态小区内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定位合理,信息网络系统功能完善。 满足下列任何一项得 1 分,最高得 5 分。 1 设有智能化集成系统。 2 设有信息设施系统。 3 设有信息化应用系统。 4 设有建筑设备管理系统。 5 设有公共安全系统。 6 设有机房工程。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5 分。分。 5.1.17 生态小区内公共建筑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自动监控系统技术合理,系统 高效运行。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2 分。分。 5.1.18 生态小区内公共建筑耗电、冷热量等实行计量收费。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2 分。分。 6 住区水环境住区水环境 6.1 控制项控制项 6.1.1 在方案、规划阶段应结合水资
31、源状况,合理制定水系统方案,统筹、综合利用 各种水资源。 6.1.2 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 6.1.3 应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节水率不低于 8%。 6.1.4 排水系统应采用雨、污分流系统,生活污水的处理应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及环评要求。 6.1.5 使用非传统水源时,应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不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 不良影响。 6.1.6 游泳池、游乐池、水上乐园等给水系统应采用循环供水系统,并经处理后的水 质符合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9667 及游泳池给水排水设计规范CECS14 的规定; 游泳池、游乐池、水上乐园等池水补水应设置计量装置,排出水应梯级利用
32、。 6.2 评分项评分项 6.2.1 绿化、景观、洗车、道路喷洒、公共卫生等非饮用用水宜采用再生水和雨水等 非传统水源。绿化、景观、洗车、道路喷洒、公共卫生每项采用非传统水源时得 3 分, 最高得 15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15 分。分。 6.2.2 绿化灌溉采用微喷灌、滴灌等节水高效灌溉方式。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8 分。分。 6.2.3 非饮用水采用再生水时,优先利用附近集中再生水厂的再生水;附近没有集中 再生水厂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其他再生水水源和处理技术。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10 分。分。 6.2.4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取有效措施合理确定雨水集蓄及利用方案。 评价分
33、值:评价分值:10 分。分。 6.2.5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 10%时得 5 分,达到 30%时得 15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15 分分 6.2.6 分区给水系统应充分利用市政供水余压。分区给水系统合理利用市政余压直供, 加压部分采用变频供水设备时得 8 分,加压部分采用无负压供水设备时得 10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10 分。分。 6.2.7 景观水应设循环供水系统,并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T18921 的要求。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7 分。分。 6.2.8 生活水箱应设在建筑物房间内,容积、材质及密封方式设计合理,水箱、给水 管材对水质无污染。 评价分值
34、:评价分值:10 分。分。 6.2.9 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供应生活热水。小区 35%以上 住户采用太阳能供应生活热水时得 8 分,小区 90%以上住户采用太阳能供应生活热水 时得 15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15 分。分。 7 材料与资源材料与资源 7.1 控制项控制项 7.1.1 建筑材料及制品中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系列国家标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有害 物质限量 GB 1858018587 和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限量GB 18588 以及建筑材 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 的要求。 7.1.2 禁止使用国家及当地建设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限制、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
35、品。 7.1.3 生活垃圾应全部袋装收集和存放,收集容器应密闭。 7.2 评分项评分项 绿色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 7.2.1 施工现场 500km 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及配套设施材料总重量的 70以上。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8 分。分。 7.2.2 采用通过国家有关质量检验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认证的,并达到国家标准的环 保型、节能型绿色建材,其使用率不小于 20%。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8 分。分。 7.2.3 利用规则的建筑体型,结构合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3 分。分。 7.2.4 主要部位合理使用清水混凝土。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3 分。分。 7.2.5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36、应尽可能减少资源浪费,并满足下列要求: (1)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占所用建筑材料 总重量的 10以上,得 4 分。 (2)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其用量占同类 建筑材料的比例不低于 30,得 4 分。 (3)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使用率大于 7,得 4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12 分。分。 7.2.6 建筑施工、旧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其中可再循 环利用材料的回收利用率不低于 20%。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8 分。分。 7.2.7 现浇混凝土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4 分。分。 7.2.8
37、预拌砂浆的使用量占砂浆总用量的 90%以上。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4 分。分。 7.2.9 建筑结构材料应合理采用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并满足下列要求。 (1)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中的受力钢筋使用 HRB400 级或以上的钢筋占水平构件 受力钢筋总量的 90%以上,得 4 分。 (2)混凝土竖向构件中采用强度等级在 C35 或以上混凝土用量占竖向构件中混凝 土总量的 20%以上,得 4 分。 (3)在高层钢结构建筑中采用 Q345 等高性能钢材,其用量占钢材总用量的 70% 以上,得 4 分。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12 分。分。 7.2.7 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施工。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
38、4 分。分。 7.2.8 楼房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4 分。分。 废弃物管理与处置废弃物管理与处置 7.2.9 垃圾收集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同小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建设同步进行。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6 分。分。 7.2.10 制定垃圾管理制度。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4 分。分。 7.2.11 垃圾应分类收集,并满足下列任一项或多项的要求。 (1)垃圾分类率达到 80以上,得 5 分。 (2)设置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用于特种垃圾收集的设施,有明确标识。符合城 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T 27 的规定,得 3 分。 (3)垃圾收集设施应有严格的保洁清洗措施,得 3 分。 评价
39、分值:评价分值:11 分。分。 7.2.12 垃圾站(间)设冲洗和排水设施,存放垃圾及时清运,不污染环境,不散发臭味。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5 分。分。 7.2.13 小区居民的电视、冰箱、家具等大件垃圾有相应的收集制度与暂存条件。 评价分值:评价分值:4 分。分。 8 生态小区认定的申报与评定生态小区认定的申报与评定 8.1 生态小区申报生态小区申报程序程序 8.1.1 生态小区的认定应由项目开发单位提出申报,陕西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 理并组织评审专家进行预评估与评审。 8.1.2 评审工作采取回避制度,评审专家不得参与由本人或本人所在单位设计建造的 居住小区的评审工作。评审工作完成后,
40、评审机构应将评审结果提交省建设行政主管 部门认定。 8.1.3 评审工作包括预评审(设计阶段) 、终评审(验收阶段)二个环节。其中预评审 工作在全部施工图完成并获得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批复文件后进行;终评审工作在生态 小区竣工验收且小区环境景观形成后进行。 8.1.4 生态小区预评审时,申请单位必交资料: 1 政府相关行政部门签发的审查批准文件,包括土地使用证、立项批复文件、规划 许可证、施工许可证; 2 规划设计说明及典型单体建筑的建筑、结构、水、暖、电施工图; 3 环评报告书; 4 规划部门认可的日照分析图及项目所在地交通地图; 5 小区效果图、综合管网规划图以及总平面图; 6 小区功能分析图(总平面布置、竖向分析、交通组织、绿化景观等分析图) ; 7 绿化景观施工图、种植施工图及苗木表; 8 小区节能计算书、自然通风模拟分析报告; 9 小区给排水初步设计方案以及景观用水设计说明 8.1.5 生态小区预评审时,申请单位可选择性提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餐饮行业员工劳动合同续签及竞业限制合同
- 居住小区24小时安保服务协议
- 企业团队协作课件
- 烈士别墅拆除方案
- 餐饮企业员工劳动合同续签与解除合同
- 高效环保厂房及配套设施转让及运营维护协议
- 地面养护实施方案
- 突发事件面试题及答案
- 泰州学院面试题及答案
- 油品类考试题及答案
- 企业招聘授权委托书范本
- 2025年智慧校园市场分析报告
- 财务岗位廉政风险培训
- 总包授权包委托书版本
- 道家考试试题5000题及答案
- 《口腔外科急诊处理》课件
- 药房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河南省郑州市2025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三次质量预测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语音主播经纪合同协议
- 2025-2030成都市医疗机构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研究报告
- 《小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