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四辞”歪批_第1页
孟子的“四辞”歪批_第2页
孟子的“四辞”歪批_第3页
孟子的“四辞”歪批_第4页
孟子的“四辞”歪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孟子的“四辞”歪批孟子公孙丑里记载着他和弟子公孙丑的一段对话。公孙丑问:“敢问夫子恶乎长?”(您在哪方面最擅长?)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可见孟子对自己的两大优点(知言、养气)颇为自豪。历来人们对“浩然之气”谈论比较多,而对“知言”却很少深究。我倚老卖老惯了,打算对孟老夫子的话作一点解释,姑且称为歪批吧!孟子自己这样解释“知言”:詖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姑且把这四种“辞”称为“四辞”吧。显然,这里面没有一个是好辞。大约是孟子在与诸侯、权臣等大人物长期辩论中总结出来的几种常见语言伎俩。同篇有“四端”说,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2、让知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所以,弄出来一个“四辞”也不算太离谱。一、詖辞詖辞,现在没有人用这个词了。汉代赵岐这样解释:“人有险詖之言,引事以褒人,若宾孟言雄鸡自断其尾之事,能知其欲以誉子朝、蔽子猛也。”说了半天,还是听不明白。其实,詖辞,就是偏颇不正之辞。赵岐说的“引事”,相当于诸葛亮的“引喻失义”的“引喻”,意思是举例子。雄鸡自断其尾,听起来有点玄。我认为,詖辞,险詖之辞,类似危言耸听,悻悻不平,牢骚满腹,愤世嫉俗,总之极端、片面之辞,包括楚辞里面的“慷慨”,大体都可以称为詖辞。孟子的时代,大约也有很多人不满现实,针对现实生活里的消极现象,发几句议论,抨击一顿,然后心安理得地去

3、干同样的坏事,或者更糟糕的坏事。这种人我见的太多了。君不见,被告席上那些罪犯振振有辞地辩称,自己盗窃是因为看不惯贪官损公肥私,杀人犯自称替天行道。千万别以为那些愤世嫉俗者都是出于高尚的动机。善良人要当心,你身边就可能有爱发“詖辞”的家伙。詖辞知其所蔽,意思是听到那些抨击他人的言论,我就知道他哪里没有想通。关于雄鸡自断其尾在赵岐的注解里,解释“詖辞”所举例子是:“若宾孟言雄鸡自断其尾之事,能知其欲以誉子朝、蔽子猛也。”这个故事挺生僻,不解释一下恐怕弄不明白。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20年,东周国王周景王(姬匄)年事已高,他的两个儿子争夺王位继承权,闹得不可开交。一个名叫子朝,一个名叫子猛。子朝是庶长子

4、(小老婆生的),很受周景王宠爱。而子猛是嫡子,受到大臣门拥戴。子朝的亲信宾孟一心想把子朝扶上王位,可是大臣们都讨厌宾孟的为人,反对子朝继承王位。有一天,宾孟到郊外一个专门饲养祭祀用动物的地方去,看见一只公鸡,自己折断了尾巴上的羽毛。就问饲养员:怎么回事?回答:这只公鸡害怕被当作祭祀的牺牲品,所以弄断了自己的羽毛。于是,宾孟赶快回到宫廷,向国王报告了这件事。并且挑拨说:鸡怎么会害怕被充当牺牲品呢?如果是人,就不会这样。原来到东周时代,王室已经穷得不能用牛羊猪做牺牲品来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了,只好用公鸡代替大牲畜来祭祀。用做祭祀的公鸡必须挑选羽毛齐全光鲜的,在饲养场里面受到优待,是重点保护对象。这只

5、公鸡自己弄断了尾巴上那几根漂亮的羽毛,以图逃避被杀死后摆上供桌的命运。听起来这个故事似乎有点玄虚,鸡怎么会有如此高的智商呢?我记得小时候听人讲,有一个青年人为逃避兵役,自己砍断了右手食指。自残以避祸,人鸡一也。公鸡自断其尾,跟“詖辞”有啥关系呢?原来赵岐的意思是,用这个事例来抬高子朝,贬低子猛。宾孟把这只公鸡比作子猛,享受接班人的待遇,却不爱惜羽毛,将来当了国王肯定不称职。周景公死后,子朝一伙发动叛乱,失败后出逃被杀。我看赵岐举的这个例子不怎么恰当。尤其是“蔽”字的解释很难令人信服,“蔽子猛”,有诬陷、排斥的意思。还是宋代孙奭的疏比较合理,他解释“蔽”的含义是:“蔽于一曲也”,大体上相当于一叶

6、障目,不见泰山。这个“蔽”字,有“局限”义。孟子时代的詖辞“詖辞”的“詖”字,读BI(音必),是一个生僻字,其实古往今来都广泛存在“詖辞”,大体上相当于偏激的言论。还是用孟子自己的例子来说明吧。孟子滕文公上讲了一个关于许行的故事。有一个信奉“神农之言”的人,名叫许行。他有几十个门徒,全都身穿麻布衣服,脚穿草鞋,织席子为生。他们对当时市场上存在的不正当交易现象颇为不满,于是主张“布帛长短同,则贾(价钱)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看来,许行并不反对商品交易,只是主张规范市场行为,坚持等量交换,却忽视了质量差别。结果被孟子给钻了空子,挨了一顿批判。而

7、且,许行等人还主张人人劳动,强调“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意思是国君也必须像老百姓一样劳动,不能搜刮民脂民膏,建立国家的“仓廪府库”。这个学派的观点,显然是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贫富不均,市场存在欺诈行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按照他们的要求,社会分工就不存在了,而社会分工是历史的进步,许行们的做法反而是历史的倒退。抓住社会上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与之相反的矫枉过正的主张,是“詖辞”的特征。似是而非的言论就是“詖辞”。单纯的“詖辞”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但却是极易蛊惑人心的。今天还有没有类似的“詖辞”呢?现代詖辞詖辞就是偏颇之词、片面的观点,或称偏见。其实詖辞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并不是古人的

8、专利。我认为现代詖辞大约有以下八类。一、民族偏见各民族都有一些歧视其他民族的偏见,古人就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说。至于看不惯其他民族的长相肤色、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相当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中,包括我们中国人。而最突出的大概要数希特勒歧视犹太人,屠杀犹太人。对别的民族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往往就利用这些貌似有理的偏见,煽动民族仇恨。二、地域偏见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都存在一些歧视其他地区的偏见,给某些特定地区的人冠以不雅的称号,例如,孟子称楚人为“南蛮駃舌之人”,现代有京油子(指北京人)、卫嘴子(指天津人)、苏北佬等贬称。最近听说有的地区拒绝某地区的人求职,荒唐之极。而最普遍的偏见存在于城乡之

9、间,城里人看不起乡下人,乡下人看不起城里人,他们各自都有一些说辞,基本上都是詖辞。三、文化偏见在我国,长期存在一种文化程度不同而产生的偏见。上世纪后期主要表现为对知识分子的歧视,著名的“臭老九”理论就产生于文革中,在知识分子前面冠以“资产阶级”四个字,所导致的严重后果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四、宗教偏见宗教信仰是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世界上存在数不清的宗教,各宗教内部又存在数不清的派别。还有反对宗教的无神论者,认为一切宗教都是精神鸦片。历史上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引发的纠纷、冲突、战争,数不胜数。今天,有愈演愈烈之势。五、性别偏见男性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处于主宰地位。由此而产生女权主义。大男子主义和大女

10、子主义都制造了许多詖辞。现在,又出现了同性恋,以及歧视同性恋的詖辞。六、阶级偏见富人看不起穷人,穷人仇视富人。我国名义上已经消灭了阶级,但是贫富差别日益扩大。如果昔日那种阶级斗争理论再度得势,什么“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什么“用阶级斗争的观点观察一切,分析一切”,那么,改革开放的成果就会灰飞烟灭。七、职业偏见现在,不同职业之间也存在偏见,分为三六九等。前些年,一般人对商人、包工头、警察印象欠佳;近年来,比较突出的是民众对几种职业医生、教师、官员颇有微词。还有,许多人对环卫工人、殡葬工人存在歧视,婚配困难。八、体貌偏见自古以来就有以貌取人的不良倾向。个子高矮、肤色深浅、五官美丑,在求职、择偶等领

11、域都存在歧视现象。以致许多青年人甘愿忍受疼痛,耗费巨资,去做美容减肥。还有一些人以古怪的发型、奇特的纹身,以示抗争。为避免纠纷,我没有把那些歧视性言论和盘端出,请见谅。二、淫辞淫辞,极容易被理解为淫荡之词,例如黄段子之类。其实,孟子所说的淫辞跟男女之事毫无关系。“淫辞知其所陷”,最早的注解是赵岐的说法:“有淫美不信之辞,若骊姬劝晋献公与申生之事,能知其欲以陷害之也”。赵岐的解释给出了淫辞的定义:淫美不信之辞。淫,本义是雨水太多。含有太过、过甚的意思。淫辞,就是过度赞美的说法。赵岐说的“淫美不信”,就是夸张不实。用今天流行语来说,就是“忽悠”。但是赵岐所举的例子,“骊姬劝晋献公与申生之事”,却未

12、必恰当。考骊姬谗害申生的故事,见于左传。晋献公娶了骊姬,生下奚齐,为争夺继承权,骊姬设计陷害太子申生。公元前655年,申生到曲沃去祭祀,带回一些肉。正赶上晋献公外出打猎,就把肉交给了骊姬,存放在宫内。过了六天,晋献公返回宫廷,骊姬让人给肉里下了毒,献给晋献公吃。把肉撂在地上,地面鼓包。把肉给狗吃,狗死。把肉给小太监吃,小太监也死了。于是,骊姬就告状,说是申生干的。申生有口难辩,只好出逃。后来自缢而死。故事里,没有什么“淫美不信之辞”。但是,如果把骊姬建议让申生去主管曲沃的那些话也算上,勉强还可以凑合。骊姬指使两个太监(梁五和东关嬖五,合称二五),去游说晋献公,说的可全是冠冕堂皇的理由:“曲沃,

13、君之宗地。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主,国之患也。若使太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里面多少还有一点赞美太子的意思,所谓“戴高帽”是也。宋代的孙奭大概也觉得例子不太恰当,就又举出“若杨墨无父无君之言是也”。孟子时代的一次禅让闹剧我觉得孟子所说的淫辞,最好的例证就是孟子亲历的燕国禅让闹剧。燕国的国王名叫子哙,求贤若渴,重用宰相子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引起了邻国的不安,于是就派苏代(苏秦的弟弟)到燕国去忽悠说,大王你不如学习尧舜禅让,把国家政权交给宰相子之,这样可以一举两得,大王您获得圣名,子之获得贤名,两个

14、人都成了尧舜。子哙被忽悠住了,就举行禅让典礼,交换场地,让子之当国王,自己当宰相。可是子哙的儿子(太子)不干了。凭什么不让我过一把国君瘾?于是就起兵反抗子之。但很快就被能干的子之打败了。这个消息传到齐国,齐王跃跃欲试,打算趁机干掉燕国这个敌手。齐国大臣沈同私下里问孟子:燕国可以讨伐吗?孟子说:可以。子哙不该把燕国拱手让给子之,子之也不该从子哙手里接管燕国。沈同回去报告齐王,齐国就派兵攻打燕国,干涉燕国内政,杀掉了子之,趁机烧了燕国宫殿,占领军赖在燕国不走了。这又引起燕国人民的反抗,纷纷起义,名将乐毅率领燕军赶走了齐国占领军,并且一直打到齐国境内,占领了山东半岛大多数城市。幸亏田单用火牛阵击败了

15、燕军,才恢复了齐国政权。闹剧结束后,有人问孟子,是你赞成讨伐燕国吗?孟子回答,是啊。可是我没有说齐国可以讨伐燕国呀。齐国跟燕国半斤八两,一个德行。现在回到赵岐的注和孙奭的疏。赵岐把“淫辞知其所陷”的“陷”解释为“陷害”。孙奭则解释为“如人坠入陷阱之陷,以其无所不蔽也”。我觉得还是孙奭的解释略胜一筹。坠入陷阱,比喻受到某种意识形态的蒙蔽束缚。尧舜禅让历来传为美谈,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复制禅让,就成为地地道道的闹剧。三、邪辞孟子所说的“邪辞知其所离”,赵岐解释说:“有邪辟不正之辞,若竖牛观仲壬赐环之事,能知其欲行谮毁以离之于叔孙也”。赵岐的注解涉及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故事。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的鲁国

16、。故事主人公名叫竖牛,他本是鲁国贵族穆子逃亡中跟一位女人一夜情所生的儿子。不久,穆子又娶齐国公主生下了孟丙仲壬。据说,穆子曾经梦见一个相貌奇丑的人,“黑而上偻,深目而貑喙”。后来,穆子掌了权,那位生下竖牛的女人来找穆子,献上一对野鸡。穆子问她孩子怎么样了,她说已经长到五岁了,能捧着野鸡跟我走了。于是穆子召见她的孩子,一看,跟自己梦里的那个丑八怪长得一样,黑脸,探肩,两眼深陷,撅个猪嘴。没有名,穆子随便喊了一声:“牛”,这孩子就答应了。于是就让他做宫廷里面的“竖”,相当于太监,史称竖牛,很受宠爱,长期主持穆子的家政。竖牛企图夺取穆子家的权力,害死同父异母的弟弟孟丙仲壬。有一次,鲁昭公赐给孟丙仲壬

17、一个玉环,让竖牛先给他的主子叔孙氏看一看,然后再佩戴。可是竖牛故意隐瞒,让孟丙仲壬直接就佩戴上了。这种违礼的行为引起了叔孙氏的不满,驱逐孟丙仲任,从而导致鲁国的一场打乱。最终,竖牛被杀,脑袋挂在一片荆棘上。这个故事跟“邪辞”不大贴边。而且,赵岐解释“离”的含义是挑拨离间,“谮毁以离之于叔孙也”。很难令人接受。所以,孙奭的疏有“离畔”之说。离畔,离经叛道也。我认为,孟子所说的邪辞,应当是虚妄邪辟之辞,荒诞不经的言论,相当于孔夫子所说的“怪力乱神”之类。战国时代,墨子崇尚鬼神,而孟子把墨子作为重点批判的对象。这与孔夫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精神是一致的。陈贾批评周公为什么是邪辞?孙奭把陈贾所说“周

18、公未尽仁智”,作为“邪辞”的典型,不大好理解。因此有必要分析一下。故事发生在燕国禅让引发的诸侯战争以后。齐国军队占领燕国后,燕国民众起义。齐王觉得惭愧。齐国大臣陈贾为了宽慰齐王,就问:您觉得自己跟周公比较,谁更仁爱更智慧?齐王说:我哪敢跟周公比?陈贾说:周公让弟弟管叔去监督殷商遗民,结果他自己却跟随殷商遗民叛变了。如果周公知道管叔要叛乱,却要指派他去监管殷商遗民,那就是不仁爱;如果周公不知道管叔要叛乱,那就是不智慧。所以,即使是周公,也很难做到又智慧,又仁爱。何况是您齐王呢?这几句话说完了,陈贾又到孟子那儿去得瑟,并且得出结论,“圣人且有过”。结果挨了孟子一顿批。孟子最后发了一通感慨:“古之君

19、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而为之辞。”估计孙奭就是依据孟子这一段话,而把陈贾的逻辑推理列为“邪辞”的。今天的人很难理解孙奭的观点。陈贾指出周公用人不当,监管人与被监管人同流合污,那么,主管者对殷商遗民的叛乱负有一定责任。这是合乎道理的。就像今天评审科研成果,如果评审委员受贿作弊,那么推荐指派评审委员的人,理应承担一定责任。同理,组织部门推荐某人担任要职,结果此人贪污受贿,那么组织部门人员理应承担一定责任。这就叫问责制。但是,孟子不可能接受陈贾的观点,因为那时候,儒家已经把周公奉为圣人,所以,谁敢说圣人也

20、有缺点错误,那就是“邪辞”,相当于文革时期的“恶毒攻击”。“邪辞知其所离”,大意是,我听见那些荒诞不经的说法,就能知道它们违反常理。古今邪辞举例邪辞,即荒诞不经的言论,古今延绵不绝,所谓妖言惑众是也。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邪辞也还有市场。兹举其危害较大者,供读者参考。1、末日说 几个世纪来,总有一些人热衷于预言世界末日,危言耸听。某些邪教利用末日说,诱使信徒自杀。如果到了那一天,什么也没有发生,他们就辩解说,是由于他们的善行感动了上帝,拯救了人类。应当承认,地球总有一天会消亡,但那是一个无法预测的问题。2、灾异说 中国古代流行天人感应说,认为自然灾害是由于人间存在的暴政、邪恶,触怒了天帝,

21、而降罪于无辜民众。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洪水、干旱等,都归罪于人。古代还有的皇帝在发生灾害时发表罪己诏。3、风水说 古代有人著书立说,现在还有人笃信不疑。近年还有人给风水说穿上科学的外衣,甚至要建立学科,评定职称。4、太素脉 宋代出现一种太素脉法,通过切脉而预测吉凶,诊脉而知其子孙的命运。就连王安石都相信,而且列举左传里医和诊晋平公脉,预言“良臣将死”,加以证明。其实,太素脉法一直受到正统医生的排斥,认为它属于左道旁门。5、星相说 中外都有占星术。认为人间吉凶祸福来源于天象。某个星宿的位置移动和亮度变化,预言会导致相应地域的灾难,或者人事变异。6、数字迷信 古今都有人相信数字具有神奇的魔力。认为

22、某些数字不祥,尽力避开;某些数字吉利,打破脑袋去争。7、拆字 汉字可以分拆加以解释。有一位姓蔡的人生了病,客人看见他家墙上题写“養浩”二字,就说“養”是羊食,“浩”是牛口,生病是因为羊和牛吃了草(“蔡”,草字头)。8、炼丹诸说 古代炼丹术士的邪说很多。其中危害最大的有采阴补阳、采阳补阴等,残害童男童女的健康和生命,以实现所谓“升天”的妄想。披着科学的外衣兜售邪说,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四、遁辞孟子“知言”的第四项内容是“遁辞知其所穷”。但是,什么是遁辞?历代却有不同解释。看来还真有必要掰扯掰扯。赵岐的解释:“有隐遁之辞,若秦客之廋辞于朝,能知其欲以穷晋大夫也”。赵岐认为遁辞就是廋辞。廋(SOU)辞

23、,就是隐语,拐弯抹角的话。孙奭举例有“如今呼笔为管城子,纸为楮先生,钱为白水真人,又为阿堵之类是也。”按:钱,古又作“泉”,故称白水真人。其实,廋辞包括上流社会的避讳隐语、下流社会的江湖黑话,还有哑谜、别称等。最早的廋辞记载,见于国语晋语五:“范文子暮退于朝。武子曰:何暮也?对曰: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吾知一二焉。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尔童子,而三掩人于朝。吾不在晋国,亡无日矣。”范文子愣头巴脑地猜秦客的谜语,被他那位善于韬光养晦的父亲范武子给训了一顿,认为他风头盖过了别人,不会有好结果。现在已经无法得知秦客的廋辞都是些什么内容。估计春秋时代士大夫阶层颇为流行廋辞。孙奭的

24、疏告诉我们,廋辞包括某些名词的别称。社会方言,即行业用词,往往也故意搞得像猜谜语一样玄乎。例如,中药“荆芥”,有人开方改为“举卿古拜”,是用“举卿”反切“荆”,用“古拜”反切“芥”。这种文字游戏在南北朝相当流行。但是,赵岐的解释很难令人信服。更匪夷所思的是赵岐把“所穷”的“穷”,解释为“难住”“考倒”(穷晋大夫)。孟子的这个“穷”字,恐怕不能这样解释。我看孟子的“知其所穷”,是说我知道他在哪儿理亏了,陷于困境了。那么,孙奭又是怎样解释的呢?古代遁辞古人干什么事,都要讲究名正言顺,打出一个旗号,给出一个理由。就连狼吃小羊也要说出一点道理:你喝了我的泉水。如果小羊说,我一直喝奶,没有喝过泉水。那么狼也会指责小羊,是你的妈妈喝了。反正必须得做到师出有名,打出一个正义的旗号。这就是最原始的遁辞。下面列举春秋战国时代的遁辞。1、管仲伐楚 左传僖公四年记载,管仲率领一帮诸侯兵,去攻打楚国。楚国派人去问,为什么打我们?管仲回答说:楚国按规矩应当进贡包茅给周王,你们违约了。周王没有包茅,祭祀时没法缩酒(过滤渣滓)。还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