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稠油技术.ppt_第1页
辽河油田稠油技术.ppt_第2页
辽河油田稠油技术.ppt_第3页
辽河油田稠油技术.ppt_第4页
辽河油田稠油技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辽河油田稠油开采工艺技术,中油辽河油田公司 二00七年十月,2,目 录,一、辽河油田稠油开发现状 二、辽河油田稠油开采工艺技术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攻关方向,3,探明含油面积: 200.5km2 储量:10.3504108t,动用含油面积: 128.4 km2 储量:8.16108t,一、稠油开发概况,4,开发现状,动用石油地质储量,81519104t,可采储量,18633104t,采收率22.86,2006年底,开井率71,年产油 764.45104t 采油速度 0.94 累产油 15349.9104t 采出程度 18.83 已采出可采储量的 82.38 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 18.87,

2、5,已采出可采储量的 84.76 剩余可采储量的采油速度 22.06,其中 热采稠油,累产油,12953.5104t,采油速度,1.01%,平均吞吐 10轮次 年油汽比 0.4 油层压力 2.05.5MPa,动用石油地质储量,65257104t,开井率66.9,6,深层37.9%,特深层 43%,中深层 18.4%,特点之一:油层埋藏深,深层9001300m 41.39%,特深层13001700m 42.92%,中深层600900m 15.69%,6,辽河油田稠油油藏主要地质特点,7,薄互层 15.49%,块状44.83%,中等互层39.68%,薄互层 18%,块状39.8%,中等互层42.2

3、%,特点之二:油层产状类型多,7,8,超稠油 9.07%,特稠油13.11%,普通稠油77.82%,特稠油及超稠油 28%,普通稠油72%,特点之三:原油粘度跨度大,9,辽河稠油产量构成图,应用上产,技术准备,调整稳产,方式转换,10,二、辽河油田稠油开采工艺技术,(一)蒸汽吞吐配套技术逐步完善,进一步改善稠油热采开发效果 (二)蒸汽驱、SAGD配套技术保证转换开采方式试验顺利进行,提高油藏采收率 (三)水平井开采工艺技术逐步完善,提高生产效果 (四)应用新工艺、新技术,不断降低投资和操作成本,11,“七五”科研攻关与现场试验,“八五”以来形成了以“蒸汽吞吐”为主体工艺的稠油热采技术, “九五

4、”期间开发超稠油资源, “十五”期间开展转换开采方式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 历经六大阶段: 干抽-掺稀油-蒸汽吞吐-电加热举升-掺活性水举升-转换开采方式提高采收率,(一)蒸汽吞吐配套技术逐步完善,进一步改善稠油热采开发效果,12,生产流程: 注汽锅炉产生蒸汽注汽管网-单井-焖井-放喷-抽油机举升,注汽锅炉,抽油机,油井,1、注蒸汽配套技术,13,辽河油田锅炉运行总表,14,1、排烟温度高,2、过剩空气系数大,吹灰,控风,排烟温度,过剩空气,1、注蒸汽配套技术,15,三、稠油注汽系统热损失分析-典型井,热注10站1号注汽炉测试数据表,16,稠油注汽系统热损失分析,辽河油田稠油热采注汽系统热量及热

5、损失汇总表,17,稠油注汽系统热损失分析-注汽锅炉,18,采用燃气脉冲吹灰技术,解决了注汽锅炉自动在线连续吹灰的问题。同时具有蒸汽吹灰、声波吹灰和机械振打吹灰的功能。,锅炉自动吹灰技术,19,提高注汽系统热效率改进措施-注汽锅炉,燃气脉冲吹灰前后注汽锅炉燃烧情况对比,20,注汽15炉燃用乳化油配风调试对比,提高注汽系统热效率改进措施-注汽锅炉,21,不同保温类型地面管线测试数据表,稠油注汽系统热损失分析-注汽管网,22,注汽干线改造后的保温情况,23,注汽干线保温改造后的测试分析,提高注汽系统热效率改进措施-注汽管网,24,锦采应用自动防冻技术效益分析,提高注汽系统热效率改进措施-注汽管网,2

6、5,井下注汽管柱:,真空隔热管提高注汽干度技术 井间隔热技术先后开发了几代隔热管,目前已生产出视导热系数为0.007W/m 的真空隔热管,26,K331金属密封器提高热效率,井下注汽管柱:,27,五、提高注汽系统热效率下部建议,1.研究烟气、蒸汽伴热、尾汽余热综合利用技术,减少能源浪费; 2.研究冬季注汽管网无端点防冻技术,实现干线循环,端点零排放; 3.寻求可靠、快速的隔热管隔热性能检测技术,实现井下隔热管分类筛选、维修、淘汰,杜绝新旧、好坏隔热管混用现象; 4.加强井下封隔器质量管理,保证下井工具封得住,卡得牢,满足现场注汽要求; 5.主管部门严把地面注汽管网施工质量关.,28,2、分层注汽技术,辽河稠油大多为互层状油藏,多已进入吞吐中后期,渗透性差异造成储层矛盾日渐突出,严重影响油藏的动用程度。 稠油分注、分采工艺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研制并开发的,现场试验表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