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规划原理-课件.ppt_第1页
城市规划规划原理-课件.ppt_第2页
城市规划规划原理-课件.ppt_第3页
城市规划规划原理-课件.ppt_第4页
城市规划规划原理-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a,1,城市规划原理详细规划,参考书目(reference):1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李德华2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周俭3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胡纹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6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7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汇刊、建筑学报、建筑师等,2,a,第一章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及程序,1.1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可以依法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分区规划,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

2、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1.2城市规划编制组织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分区规划。具体工作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承担。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制定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城市分区规划组织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由有关单位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委托城市规划

3、编制单位编制。,3,a,1.3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总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规划一般为35年。成果形式:文本、图纸、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4,a,(2)中心城区规划1)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2)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

4、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的位置。3)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4)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5,a,(2)中心城区规划5)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6)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7)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5、8)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9)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1)的标准和要求。10)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11)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6,a,1.4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程序前期研究编制总规划前,应当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和建设条件做出评价;针对存在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从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城市长期的发展保障出发,依据上位城镇体系规划,着眼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对城市的定位、发展目标、城市

6、功能和空间布局等战略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基础。按规定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组织编制。其中,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按规定提请审查。其中,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报请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审查;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报请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审查。依据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按法定程序报请审查和批准。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对于涉及

7、资源与环境保护、区域统筹与城乡统筹、城市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重大专题,应当在城市人民政府组织下,由相关领域的专家领衔进行研究。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应当在城市人民政府组织下,充分吸取政府有关部门和军事机关的意见。在城市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城市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7,a,第二章控制性详细规划,2.1概念概念1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概念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公共利益不受

8、侵害,包括政府的土地收益、城市的公共环境等,最核心的内容是对城市用地的建设强度进行控制,并回答允许建什么和不允许建什么、怎么建等问题。,8,a,2.2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1)控规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有机衔接的关键层次从宏观到微观上接总规(分区),下接修详(设计);从定性到定量控制要求深化、量化、具体化;从整体到局部控制指标细化、分解、落实。它以量化指标将总体规划的平面、定性、宏观的控制分别转化为对城市建设三维空间、定量、微观的控制。从而具有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属性,既有整体控制,又有局部要求;既能继承、深化、落实总体规划意图,又可对城市分片及地块建设用地提出直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

9、的准则。因此,它是完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使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连为有机整体的、关键性的规划编制层次。(2)控规是规划与管理、规划与实施衔接的重要环节,更是规划管理的依据从规划到管理依法行政的依据;从规划到实施控制、引导、监督。控规能将规划控制要点,用简练、明确的方式表达出来,作为控制土地批租、出让的依据,正确引导开发行为,实现规划目标,并且通过对开发建设的控制,使土地开发的综合效益最大化。这样有利于规划管理条例化、规范化、法制化,规划和管理以及开发建设三者的有机衔接。因此,它是规划管理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依据。,9,a,(3)控规是体现城市设计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手段从二维到三维平面控制与空间控制

10、的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宏观城市设计、中观城市设计到微观城市设计的内容,通过具体的设计要求、设计导则以及设计标准与准则的方式体现在规划成果之中,借助其在地方法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威地位使城市设计要求在实施建设中得以贯彻落实。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城市设计审议制度的情况下,在城市设计的发展与实施控制要求方面,控制性详细规划责无旁贷。(4)控规是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公共政策平台从个体到群体利益协调的平台;从分歧到统一公共政策的具体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于直接涉及到城市建设中各个方面的利益,是城市政府意图、公众利益和个体利益平衡协调的平台,体现着在城市建设中各方角色的责、权、利关系,是实现政府规划意图、

11、保证公共利益、保护个体权利的公共政策内容的具体化。,10,a,2.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特征(1)通过抽象的表达方式落实规划意图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一系列抽象的指标、图表、图则等表达方式将城市总体规划的宏观的控制内容、定性的内容、粗略的三维控制和定量控制内容,深化、细化、分解为微观层面的具体控制内容。该内容是一种建设控制、设计控制和开发建设指导,为具体的设计与实施提供深化、细化的个性空间,而非取代具体的个性设计内容。,11,a,(2)具有法律效应和立法空间具有法律效力而不是法律;具有成为法律法规的可能。控规作为法定规划,法律效应是其基本特征。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不是法律也不可能变成完全意义上的法律

12、,但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具有法律意义的部分应该以积极的方式形成法律条文,提高其在规划管理中的权威地位。(3)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各纵向系统的设计综合;各专项内容的横向汇总。控规中包括城市建设或规划管理中的各纵向系统和各专向规划内容,如土地利用规划、公共设施与市政设施规划、道路交通规划、保护规划、景观规划、城市设计以及其它必要的非法定规划等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尺度上进行横向综合,相互协调并分别落实相关规划控制要求,具有小而全的综合控制特征。(4)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制方式规定性与引导性的结合;动态控制与相互转化的可能;强制性内容的提出。控规划控制内容分为规定性和引导性两部分。规定性内

13、容一般为刚性内容,主要规定“不许做什么”、“必须做什么”、“至少应该做什么”等,引导性内容一般为弹性内容,主要规定“可以做什么”、“最好做什么”、“怎么做更好”等,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制方式适应我国的开发申请的审批方式为通则式与判例式相结合的特点。,12,a,2.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13,a,新旧编制办法的控规编制内容比较与变化,14,a,2.5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的方式针对不同用地不同建设项目和不同开发过程,应采用多手段的控制方式。(1)指标量化含义:通过一系列控制指标对建设用地进行定量控制,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适用范围:适用于城市一般用地的规

14、划控制。(2)条文规定含义:通过一系列控制要素和实施细则对建设用地进行定性控制,如用地性质、用地使用相容性和一些规划要求说明等。适用范围:当对规划地块需作使用性质规定或提出其他特殊要求时采用。(3)图则标定含义:用一系列控制线和控制点对用地和设施进行定位控制,如地块边界、道路红线、建筑后退线、绿化绿线、控制点等。适用范围:当需要对规划地块的划分和建筑的布置作出标示时采用。(4)城市设计引导含义:通过一系列指导性综合设计要求和建议,甚至具体的形体空间设计示意,为开发控制提供管理准则和设计框架。如建筑色彩、建筑形式、建筑体量、建筑群空间组合形式、建筑轮廓线示意图等。适用范围:在城市重要景观地带和历

15、史保护地带,为获得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和保护城市特色时采用。,15,a,2.6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的类型控制指标分为规定性指标和指导性指标两类。前者是必须遵照执行的,后者是参照执行的。(1)规定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各项: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基底总面积地块面积);建筑控制高度;容积率(建筑总面积地块面积);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地块面积);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2)指导性指标一般为以下几项:人口容量(人hm2);建筑形式、体量、风格要求;建筑色彩要求;其他环境要求。,16,a,2.7控制指标确定的方法(1)形体布局模拟这种方法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方法。通过试做形体布局的规

16、划设计,研究出空间布局及容量上大体合适的方案,然后加入社会、经济等因素的评价,反推成明确的控制指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形象性、直观性强,对研究环境空间结构布局有利,便于掌握,但缺陷在于工作量大并有较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2)经验归纳统计将已规划的和已付诸实施的各种规划布局形式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得出经验指标数据,并将它推广运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较为准确、可靠,缺点是这些得出的经验指标只可运用到与原有总结情况相类似的地方,如有新的情况出现则难以准确把握。另外,经验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往往依赖于统计数据的普遍性和真实性。(3)调查分析对比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现状情况作深入、广泛的调查,以了

17、解现状中一些指标的情况和这些指标在不同区位的差别,得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指标数据,然后与规划目标进行对比,依据现有的规划条件和城市发展水平,定出较合理的控制指标。这种方法较为现实可靠,得出的指标也较为科学合理,但它需要作大量广泛的调查。另外,它只是参照依据现状指标数据,难以考虑到其他的影响因素,因而也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17,a,2.8确定土地使用强度的因素(1)用地性质不同性质的用地,有不同的使用要求和特点,从建筑单体到群体组合,从空间环境到整体风貌,均呈现出差异,因而开发强度亦不相同。(2)城市土地级差由于各建设用地所处区位不同,其交通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环境条件出现差距,从而产生土地级差。

18、如中心区、旧城区、商业区、沿街地块的地价与居住区、工业区的地价相差很大,对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地块划分大小、容积率高低、投入产出的实际效益等产生直接影响。这就决定地块的土地使用强度,应根据其区位和级差地租区别确定。地块的土地使用强度制定是否合理,在经济上是否可行,需要进行房地产开发的经济分析。(3)建造方式和形体规划设计不同建造方式和形体规划设计能得出多种开发强度的方案,如低层低密度、低层高密度、多层行列式、多层围合式、自由式、高层低密度、高层高密度,这些均对土地开发强度产生重大影响。(4)城市设计要求将规划对城市整体面貌、重点地段、文物古迹、视线走廊等的宏观城市设计构想,通过其具体的控制原则

19、、控制指标与控制要求等来具体体现,应该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多种控制性要求和土地使用强度指标上。(5)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容量为避免环境拥挤、交通混乱、容量失控等问题,需要以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容量指标来控制地块的开发建设强度,既要避免过度开发,也要防止利用不充分。,18,a,2.9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1)缺乏通盘考虑导致委托的随意性和衔接困难(以中小城市为甚);1)存在问题委托随意性问题,委托边界随时改变甚至有所重叠。衔接问题:各院规划对公共部分控制不一致2)解决思路规划编制的系统性和计划性(年度编制计划、专门的编制研究中心)。分区与标准分区的划定与衔接,统一的用地编码系统。(2)依据不足的

20、问题普遍存在。(与上位规划的衔接存在技术上的缺陷)1)存在问题上位规划越来越注重宏观调控与公共政策属性,真正落实需要具体指导。前期研究普遍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导致控规编制的依据不足。专项规划严重滞后带来不确定性和大量前期研究工作。控规的表达方式要求简单规范,难以审查前期研究的工作。2)解决思路在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中或地方的控规编制统一技术措施中明确规定这一方面的内容,将相关研究的结论纳入控规的编制成果。前期研究上升到上一层次规划,改变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的表达方式,适应控规分区片编制的实际情况,采取总量分配、分层控制的思路,逐层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19,a,(3)关于层次与深度1)问题的

21、产生地区发展不平衡,地方具有不同的发展特色,城市中的旧城区与新城区发展控制要求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开发方式对控规的要求都不同。统一的深度导致有些地区控制深度不够,而有些地区控制内容过深却意义不大。2)解决问题的思路采取分层控制、层层深入的方式。采取一般控制和特殊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划定特定区有针对性地提出编制深度要求。将不同的控制要求上升到分区规划层次、或划定标准分区时给予明确。刚性与弹性的控制要求、相互之间的转化。(4)关于规划控制指标体系1)存在问题指标千篇一律,不能体现城市特色与控制内涵。指标选取缺乏针对性研究,规定性与指导性指标需要针对性界定。例如旅游度假区中小学指标没有用。指标赋值缺乏科

22、学依据,有主观臆断现象,拍脑袋。不同的编制单位和区片导致不公平和衔接困难。2)解决问题的思路地方的统一技术措施提供参考。通过针对性的现状调研、归纳总结提供具有通则式意义的赋值标准,强调公平性。个案赋值结合具体的编制要求浮动变化,并需要提供有力的依据。,20,a,(5)关于用地分类1)问题的产生国家规范用地分类标准对有效的规划控制和编制技术创新都是一个阻碍。2)解决问题的思路针对规划管理与实施的利益集团与开发建设方式制定新的用地分类。,21,a,2.10控规编制的动态与发展趋势(1)编制的规范性:地方统一技术措施的不断出台。(2)编制方法的延伸与拓展:分层控制实践。(3)编制内容的深入:控规中设

23、计控制的探索。(2)编制方法的延伸与拓展分层控制:形成一套从总规分区片区控制单元街坊地块,分层控制、层层衔接的规划控制系统。镇规划层次可以减少。1)分层控制:每一层次落实相应深度的规划内容,并为深入控制留有余地和适应性空间;2)总量控制:将总体指标的层层分解,每一层次均实行总量控制;3)单元控制:将城市规划建成区划分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提出控制指标、控制图则、控制导向等通则式控制,为进一步结合旧城改造、近期建设和土地出让计划编制街坊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依据;24平方公里范围,总量、交通、视线走廊等。4)特定区:将城市中具有特殊要求的控制单元划定为特定区,特定区规划单元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有针对

24、性地提出特殊的控制要求和规划许可要求。,22,a,(3)编制内容的深入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机结合1)建筑高度天际线和高度分区以形成有特色的天际线为目标,从整个城市的层面和各区域的功能和景观要求进行考虑,建立高度分区,在宏观上实现对建筑高度的控制。高度的分区可以基于建筑的绝对高度,也可以基于建筑的层数。斜线控制的临江建筑高度目前的控制中一般只设定可以建设的最大高度,并未对建筑主体的位置进行控制,不利于建筑高度的整体有序组织。,2)建筑面宽临江塔楼最大面宽塔楼总面宽与地块面宽的比值裙房面宽与地块面宽的比值3)景观视廊,23,a,第三章城市居住区规划,1概念辨析(1)概念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房

25、屋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居住组团组成。规模:35万人11.6万户50100ha社区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社区的解释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一定的地理区域社区居民的居住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社区与一般的社会群体不同,一般的社会群体通常都不以一定的地域为特征。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居民间有相互认可的生活方式、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相同或互不冲突的习

26、俗和宗教信仰;较密切的社会交往;(2)住区与社区的区别住宅区规划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构建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24,a,2城市居住区的分类(1)不同区位的居住区农村型、郊区型、城市型(中心区居住区、中心外围居住区、边缘居住区)(2)不同地形地貌的居住区平地居住区、山地居住区、滨水居住区(3)经历不同时间历程的居住区新居住区、旧居住区(4)属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区主流居住区、边缘居住区(5)不同经济层次的居住区高档居住区、中档居住区、低档居住区(6)不同社会容纳度的居住区封闭式居住区、开放式居住区(街坊、半公共空间)(7)

27、不同功能混合型的居住区纯化型居住区、混合型居住区(8)不同年龄段居住主体的居住区老龄居住区、中龄居住区、青年居住区,25,a,3邻里单位(1)产生背景传统住区的特点:路网密度大、居住地块小、地块内没有完整的配套设施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区的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表现为:面积很小的街坊内内很难为居民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儿童上学和居民采购日常必需品往往不得不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道路,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由于道路交叉口过多也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使居住环境质量明

28、显下降。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C.A.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Unit)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以改善居住区组织形式。,26,a,(2)“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道路不得穿越邻里单位,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环境;邻里单位内设有小学,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以保证幼儿上学的安全,并以此来控制邻里单位的规模(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1/2英里,约800米);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它们与其它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

29、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构成公共中心;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建筑都有良好的日照、通风、采光;保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建筑物自由布置。改进:商业沿路布置等,27,a,4大街坊以城市中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来划定生活居住区的范围,形成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宽敞的和拥有较多花园用地的居住环境。由若干栋住宅围成一个花园,住宅面对着这个花园和步行道,背对着尽端式的汽车路,这些汽车道连接着居住区外的交通性干道。在每一个大街坊中都有一个小学校和游戏场地。每个大街坊中,有完整的步行系统,与汽车交通完全分离。独立完整的地块、严谨对称、周边式布置、绿化环境、配套设施、人车分行,28,a,5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原则

30、5.1社区发展原则适居性、识别与归属、文化与活力社区发展包含多方面的含义,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是住宅区规划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内容。(1)适居性方便、舒适、卫生、安全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出行、购物、上学、户外活动等,主要影响因素:A.位置选择B.交通组织出入口、道路网形式等C.配套设施的完备程度与布局(服务半径),如商业设施、教育设施、各类活动场地等,29,a,舒适内容广泛,包括住区的各个方面,其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A.住宅内部居住环境住房标准功能齐全、分区合理、面积分配的当、功能配置合理、设施齐全(水、电、气)室内隔声、隔

31、热、保暖、采光、日照、通风状况室内小气候和空气含量室内设施和装修标准B.外部居住环境选址环境优美、远离污染人口密度居住人口毛/净密度、人均居住用地面积适宜的居住区人口密度控制在300800人/ha,人口密度在800人/ha左右或以上的居住区,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扩展户外公共使用空间,如立体化发展、复合利用等,提高居住区的户外居住环境质量。建筑容量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均公共绿地的面积与布局形式公共活动场地活动场地的面积、设施标准、管理方式公共交往、健身、休闲场地的数量、标准及相互联系室外噪声控制及室外场地的日照、通风、防晒等,30,a,卫生A.环境卫生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B.生理健康卫生日照、自

32、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安全人身安全、治安安全A.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减防灾和抗灾等;减防灾包括:a.防火防止蔓延建筑物之间要保持一定的防火间距、防火山墙、防火分区等;扑救消防通道、消防车扑救距离和扑救高度、消防栓布置等。b.防震选址安全疏散通道和疏散场地;建筑设计符合相应的设防烈度。c.防战(防空)人防人防与地下车库、仓库等结合考虑B.治安安全,31,a,(2)识别与归属识别性与归属感是人对居住环境的重要社会心理需要。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场所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特征则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感有着直接的联系。场所与空间注

33、重场所的营造,使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认同感,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归属感;识别性的影响因素:标志性景观、建筑风格、绿化景观、环境氛围等。(3)文化与活力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是现代都市人群向往的居住环境,而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居住区规划应该通过有形的设施、无形的机制建立起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参与和肯定。,32,a,5.2生态优先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建筑、规划以及社会发展的永恒之路。生态建筑、生态住区(1)建筑节能(绿色建筑);(2)太阳能供热与供电;(3)分质供水;(4)分质排水;(5)雨水收集;(6)自然降温与通风

34、;(7)垃圾收集与处理;(8)小气候营造;等。5.3共享社区原则共享全体居民对住宅区公共财富的公平共享,居住区的共享内容包括:配套设施、住宅服务、绿化景观以及公平参与等(1)配套设施设施选择适当从居住区的规模、类型出发,选择大众化的配套设施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可选择性服务方式与管理体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居住区自身的居住对象。(2)绿化景观绿化景观的均好性,使尽可能多的住户公平享用公共绿地(3)公众参与包括住区管理、住区后续建设以及住区信息交流等住区事务,它反映了居民应该享有的公平的权益。,33,a,6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6.1片块式布局一种传统的布局形式不强调主次等级,住宅建

35、筑成片、成块、成组成团的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两种类型:工整式、自由式(1)旧城区街区、街坊(2)新建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大院落特点:地块划分完整,居住区空间等级分明、秩序性强,片块内空间尺度适宜、层次丰富。,34,a,6.2轴线式布局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线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注意事项:(1)轴线起支配全局的作用;(2)轴线常为居住区的道路(步行道)、公共绿地、商业街等;(3)轴线功能的复合性最主要的公共空间;(4)轴线景观的趣味性;(5)轴线空间的序列性节奏(重复)、对比(空间收放、高度差异等),对景处理;(6)多轴线组合。特点:轴线在整个居住区

36、空间中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35,a,6.3向心式布局将一定空间要素(建筑、道路、绿化等)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自然地形、公建、公共绿地等)组合排列,居住空间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山地向心式、平原向心式注意事项:(1)中心景观优美;(2)保持中心景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绿化、视线通廊;(3)常与轴线相结合。特点:易于形成中心,住区环境优美,36,a,6.4围合式布局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围合空间。注意事项:(1)一般用于地块较小的项目;(2)围合程度;(3)围合空间内各类空间的有机组织;(4)交通组织。特点:(1)可形成宽敞的绿化和舒展的空间,视线景观好;(2)良好的归属感,易于形成安静

37、安全的居住空间;(3)住宅易形成不好的朝向,影响日照、通风与采光。,37,a,6.5集约式布局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特点:节地节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可很好的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各种要求。,38,a,7居住建筑群体布置的影响因素与居民户内外居住生活的生理和物理条件相关的因素有日照、日照间距、自然通风、住宅朝向和噪声防治五个方面。7.1住宅的日照(1)日照指居室内获得太阳的直接照射(2)日照标准按在某一规定的时日住宅底层房间获得满窗的连续日照时间不低于某一规定的时间来规定的

38、。气候分区(七个)、城市等级(大城市、中小城市)两级日照标准日(冬至日、大寒日)满足一套住房中必须有一间主要居室满足日照要求。重点注意中小学、幼儿园、老年人住宅、敬老院等特殊公建的日照要求。幼儿园:生活用房应满足底层满窗冬至日不小于3h的日照标准;活动场地应有不少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之外;中小学:教学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标准;医院:病房楼应满足冬至日2h的日照标准。,39,a,7.2住宅间距(详见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各地规划建筑技术规定)(1)日照建筑日照和活动场地日照日照间距系数与日照间距日照分析(2)视线干扰与住户私密性(3)消防、救护等要求,7.3居住区的自

39、然通风夏季通风与冬季防风与通风有关的因素:(1)建筑单体高度、进深、长度、外形和迎风方位高度,通风;进深,通风;长度,旋涡区(2)建筑群体间距、排列组合方式、建筑群体的迎风方位、低多高组合方式、点式与板式的组合方式等。(3)住宅区规划选址、住宅区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40,a,7.4住宅朝向日照通风要求、用地条件、建筑层数、景观条件、居住文化等7.5噪声防治(1)噪声源交通、人群活动、工业生产噪声(2)住宅区噪声允许标准(3)噪声防治的一般措施避、隔选址;合理布局;利用绿化带;利用地形;利用人工屏障;科学技术,41,a,8居住区发展的影响因素(1)住房体制改革与住房政策的影响1)住房分配商品化、市场化;2)住房政策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