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_第1页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_第2页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_第3页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_第4页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川崎病kd)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症。以幼儿多发,临床特点为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由于近几年来本病有增加发病的趋势,临床误诊较多,本症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川崎病不会危及生命但会死于其并发症,通常严重的并发症为心肌梗死,并发症的演变过程:早期心衰心律失常冠脉扩张后期心梗。一 病因(具体为以下几种,依据可能不足)1 感染:-溶血琏球菌,eb病毒。2 免疫反应:急性期都有免疫失调的情况,可能与一定宿主感染多种病原引发 的免疫介导有关。3 其他:与药物,化学元素物质过于敏感有关。二 病理变化(分四期)1 初期(1周):全身小动脉炎症,可见到冠状动脉外膜

2、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侵润,此为早期表现,程度最轻。2 极期(2周):此期最危险,易致死亡,表现为全程血管炎,细胞内膜侵润,此期过后基本形成冠状动脉瘤,血管内膜增生、肥厚,此期过后基本无动脉瘤出现。3 肉芽肿期(周):血管炎症消退,内膜肉芽组织增生,血管内膜肥厚更加进一步。4 陈旧期(周年):瘢痕形成,血管多为冠状动脉狭窄,易致血栓形成致使心肌梗死为川崎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另可引起动脉瘤破裂(狭窄心脏代偿收缩动脉壁压力增大动脉瘤破裂)三 临床表现发病年龄1个月13. 8岁,平均2.6岁,中位年龄2. 0岁。发病高峰年龄为1岁, 874%患儿5岁,798%患儿4岁, 672%患儿3岁, 493%患儿

3、2岁,215%患儿0.3。(3)冠状动脉扩张分级:0级:正常范围;1级:6mm或呈球形,纺锤球样改变。五诊断标准1发热5天以上;2手足症状:末端梭形肿胀,热退脱皮;3皮肤多形红斑;4粘膜改变:口腔粘膜牛肉色,球结膜充血;5口唇干裂,杨梅舌;6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炎。包括发热在内共有5条,无需实验室支持即可确诊,如有b超提示冠状动脉改变,包括发热在内共有4条即可,但此时要排除其它疾病:如风湿热(抗o增高)。6条可概括为:发热+皮肤+粘膜+淋巴结+口舌+手足。早期诊断不完全性川崎病 典型川崎病是指不明原因发热5d以上,且具备其他5项主要临床特征中的4项或4项以上。而不完全性川崎病则是指发热5d以上,

4、其他主要临床表现仅符合3项或2项,但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病变。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诊断又分两种情况:(1)如果超声心动图显示冠脉瘤或冠脉中度扩张,可确诊为川崎病,给予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2)如果冠脉轻度扩张或冠脉壁辉度增强、血管腔形态异常或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提示局部心肌供血不足),则拟诊为川崎病,同样给予ivig治疗。上述的不完全性川崎病诊断以冠脉病变作为必要条件,虽然有效避免了川崎病临床诊断的扩大化,但也造成对部分不完全性川崎病的漏诊。因为在川崎病急性期,冠脉瘤形成及冠脉扩张并不多见。超过半数的川崎病患儿,整个病程中冠脉并没有显著的超声心动图所显示的形态改变。此

5、外川崎病缺乏具有确诊意义的临床特征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项目,主要临床表现也不是在病程的同一时点呈现,因此不完全性川崎病的早期诊断颇为困难。近年来,通过对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下述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有助于不完全性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临床特点 :(1)不完全性川崎病在6个月的婴儿更多见。少数小婴儿临床仅表现为发热。对于30m g/l;(2 )血沉(esr)显著增快40m m/h;(3)发病7d后血小板计数显著增多超过450 x 109/l,此为川崎病的典型实验室特征;(4)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增多杂15 x 109/l,以成熟及未成熟的粒细胞为主;(5)不明原因的贫血;(6)低白蛋白血症,30 g/l;(

6、7)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8)无菌性脓尿,尿wbc计数10/高倍视野。不完全性川崎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与典型川崎病很相似。上述实验室检查指标虽然是非特异性的,但对确定和排除疑似患儿很有帮助。例如发病7d后,血小板计数和esr,cr p均正常的患儿,川崎病的可能性不大,新近美国心脏病协会的专家提出一项新的指导性规则,用来帮助临床医师诊断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不明原因发热5 d,仅符合2或3条川崎病主要临床特征,应警惕不完全性川崎病可能。首先观察crp和esr变化,如果crp30mg/l,esr40 mm/h,再加上3项以上的其他实验室指标(如上述)符合川崎病特点,即可拟诊不完全性川

7、崎病,需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并给予ivig治疗。如果其他实验室指标3项符合,首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显示冠脉有病变则拟诊为不完全性川崎病,给予ivig治疗。超声心动图未显示冠脉病变且仍发热,重复超声心动图检查。如果自行退热,则川崎病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实验室检查crp 30m g/l,es r12109/l;2、 血小板350109/l;3、 crp强阳性;4、 红细胞压积0.35;5、 血浆白蛋白38)持续48小时者。kd对大剂量ivgg耐药的判断:1、发热不退(38) 2、crp不下降3、白细胞数(尤其中性粒细胞)不下降4、血浆白蛋白降低(尤其 389c)或退热2一7d后再现发热并伴至

8、少一项川崎病主要临床特征,称之为ivig无反应型。约10%的病例为此类型。ivig治疗无反应是并发冠脉瘤的高危因素。对ivig治疗无反应时建议进行下述处置:(1)追加ivig 1一2 g/kg,一次静脉滴注;(2)如果发热仍不退,采用gcs治疗。常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剂量20一30 mg/ (kgd),一次静脉滴注,连用1一3d(视退热情况而定)。然后改为泼尼松2mg/(kgd),分次口服。复查血清crp正常后,即减为1 mg/ (kg d),两周内逐渐减量至停药。或甲泼尼龙2 mg/(kg d),分3次静注。热退并且crp改善后甲泼尼龙改为口服,逐渐减量停药。亦可直接口服泼尼松治疗,剂量1

9、-2mg/(k g d),热退后逐渐减量,用药4一6周。gcs治疗可加重血液高凝状态,必须与阿司匹林合用。大剂量gcs冲击治疗时,建议使用肝素抗凝并行超声心动图监测和血压检测。如果已有冠脉瘤存在,建议使用小剂量甲泼尼龙静注或口服泼尼松治疗;(3)如果应用gc。治疗发热仍不退,可加用乌司他丁(中性粒细胞弹性酶抑制剂)或肿瘤坏死因子。(tnf-a )单克隆抗体(infiximab)等特异性炎症细胞因子抗体治疗。乌司他丁常用剂量为5000u/kg,缓慢静脉注射,每日3一6次,连用1一3 d。 其它:vite:20-30mg/kg.d ;潘生丁(双密达莫):3-5mg/kg.d;皮质激素:使用它有双面

10、性,正面是减轻炎症,减少冠状动脉损害,负面的是有血栓形成,妨碍冠状动脉恢复。主要是早期高热时用,使用时应注意不到万不得以不单独用,应和阿斯匹林联用。有心肌损害可加用atp,co-a等辅助治疗。以上几种用药主要用于冠状动脉扩张长时间用阿斯匹林至冠脉内径3mm者。川崎病能用糖皮质激素(gcs)的问题gc s 已不再是川崎病治疗的禁忌。近来许多文献报道,gcs合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可缩短病程,有助于预防冠脉损害,但缺少大样本随机双盲的研究资料。目前对gcs应用较为一致的观点是一般不作为治疗川崎病的首选药物。如果合并较为严重的心脏炎伴心功能不全,或无法得到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以及对ivig治疗不反应且病情难以控制时,可考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