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课件_第1页
《朱子语类》课件_第2页
《朱子语类》课件_第3页
《朱子语类》课件_第4页
《朱子语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朱 熹,(11301200),朱子语类三则,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思想。,观书有感【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导入,朱熹名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少年易学老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 进,熟读而精思。,朱熹(1130.1202)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徽州婺源人。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

2、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孔孟是前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是后儒家的代表。其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朝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曾赴岳麓书院 讲学三月,生徒逾千人 。还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撰写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书院记,使“石鼓有声于天下”。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关于朱熹,1178年,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

3、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朱熹在庐山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并刻印发行。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儒家思想全面控制了中国封建社会。 119

4、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主持修复岳麓书院,使其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理学发展概况,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颐和张载是理学的奠基人,理学体系形成于程颢、程颐两兄弟。 南宋是理学的发展的高峰,出现了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重要的理学家。 到了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明代中期,随着朱学逐渐走向僵化,王守仁心学崛起并广泛传播。 明代后期,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宋明理学在历经了六、七百年的发展以后,逐渐在思想学术领域衰落了。,“天理”“人欲”是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

5、命题。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理学思想,“天理、人欲”,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

6、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ku,nn,疏通字词,第一则翻译 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卷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的性灵,由天理决定,勤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只要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探究领会了多少道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那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内容理解,这一则中,朱子讲读书

7、方法。 朱子门人还将老师的读书法作了归纳,称为“朱子读书法”,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课文所选的这一则语录,中心思想就是熟读精思。 所谓得“真味”,即对书中的义理有深刻的体会。朱熹所讲的读书方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他主张通过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理 ,即人伦、圣言、世故等儒家所讲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最终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提高精神境界。,说陶渊明“不求甚解”,典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说诸葛亮“观其大略”,典出“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

8、。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朱熹“熟读精思”,典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子读书法张洪),读书三境界,有关读书的名言,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11、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1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1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15、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1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