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应急弹射救生技术_第1页
飞行员应急弹射救生技术_第2页
飞行员应急弹射救生技术_第3页
飞行员应急弹射救生技术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田十一牵引救生装i 工作程序 射器的弹射座椅可将人 / 椅弹离飞机并越过飞 机垂尾 . 同时又能保证飞行员不会因为过大的 弹射过载而受到伤害 。 随着军用飞机速度的 提高 , 弹道式弹射座椅已不适用 , 于是火箭弹 射座椅应运而生 。 19 5 8年 , 美国人率先在弹 射座椅上采用了弹射火箭 , 即将一枚火箭发 动机与弹道式弹射器组合在一起 . 称之为火 箭弹射器 。 其原理是以弹道式弹射器作为初 始的助推段 , 迅速将人/椅弹离飞机 , 继而以 弹射火箭作为续航段动力 . 继续提升人/椅高 度 , 以确保越过飞机垂尾 , 并达到安全开伞的 高度 . 而其弹射过载又不会过大 。 人/椅离机

2、 后的稳定一般依靠稳定伞 , 飞行员的安全降落 则依靠救生伞 。 弹射座椅按弹射方向分为向上弹射座椅 和向下弹射座椅 , 但一般 都采用向上弹射方 式 . 而早期的图一2飞机就是从底部向下弹射 出座椅的 . 见图五 。 刀盯飞机底下弹出 , 没有飞过尾翼的问题 . 所以弹射的过载比向上弹射 的过载要小得 多 。 但是 , 这种弹射方法不是所有飞机都适 用 。 因为飞行员的下方经常安装有各种设备 . 弹射离机时飞机飞行高度不能太低;另外 , 其 过载作用方向是 “ 从脚到头 ”. 很不利于飞行 员的生理健康 。 火箭弹射座椅应急离机向上弹射的过程 是这样的 : 飞行员拉动弹射手柄 , 首先抛掉座

3、 舱盖 , 安全带系统和弹射动力系统随即启动 。 弹射弹击发后推动座椅上升 . 而安全带系统 工作后 , 飞行员的肩带被拉紧 , 其两腿收回并 固定 ; 护臂装里展开以限制双臂偏摆 , 并将飞 行员肢体定位锁紧 , 以避免飞行员在弹射和 高速气流吹袭后受伤 。 座椅弹射出舱后 , 稳定 系统射出并展开 . 座椅遂稳定和减速 。 在座椅 降到规定的 、 能安全释放降落伞的高度和速 度后 . 分离系统打开安全锁 , 人/椅分离 , 并拉 出降落伞 .飞行员乘救生 伞着陆 。 图六所示为 弹射座椅典型工作程序 。 单座飞机在低速飞行遇到应急情况时 , 使用目前比较通用的打开座舱盖锁 . 由气动 力和

4、冷气或火药燃气抛放座舱盖 的方法 , 往 往愉消耗0 . 5秒的时间 。 只有在这段延迟时间 之后 , 人/椅才能弹离 , 以避 免在空中与座舱 盖相撞 。 在低空应急时 . 这段延迟时间可能会 影响到人/椅弹射成功 。 串列双座飞机在遇到应急情况时 , 通常 是后座先抛盖 、 人/椅弹射 (见图七) ; 然后是 前座抛盖 、 人/椅弹射 。 以某双座教练机联动 抛盖弹射试验结果为例 : 要使与飞机脱离的 前 、 后舱盖和人/椅在弹射后互不干拢 , 就得 使前座人/椅在后座舱盖抛放 1 . 48 6秒之后才 能弹射 。 在这极短的时间内 , 失事飞机飞行高 度的损失达40米 . 这将严重影响降

5、落伞正常 开伞的高度 , 从而危及飞行员的生命安全 。 为 了提高人/椅弹射成功率 , 总是希望尽t缩短 弹射之前抛盖的时间 . 于是出现了穿盖弹射 。 这种方式对飞行员来说 , 会有较高的脊柱损 伤概率及体表或装备刮伤的概率 。 28页所示 为弹射座椅穿盖试验 。 另外 . 多年弹射试验证实 , 穿盖弹射比抛 盖后弹射的稳定性要好 , 增加了弹射成功的 可靠性 。 2 0世纪7 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技术 , 就是 在飞机座舱盖玻璃上敷设微型爆炸索 。 当座 椅一开始向上运动时 . 就立即把座舱盖玻璃 炸碎 。 为了使座舱盖玻璃大部分能够提前破 碎 . 目前多半是在舱盖玻璃上部和周围敷设 徽型爆

6、破索 , 见图八 。 图九所示为串列双座飞机舱盖的微型爆 破索炸掉舱盖玻璃后穿盖弹射的情况 。 后座 舱玻璃先被炸掉 , 后座飞行员离舱 . 可以避免 烧伤前座飞行员 。 前后舱弹射时差波动范围 为2 0 0毫秒 。 但这对前座舱飞行员而言 , 离机 时间的延迟意味着救生时间的减少 。 而两座 椅弹射离机 时间间隔越小 , 在飞机低速飞行 时两座椅轨迹相互干扰的可能性就越大 。 最 可能的情况是 : 人/椅分离之后 , 后舱的空座 椅追赶前舱 的人/伞系统并与人相撞 。 鉴于上 述原因 , 采用火箭发动机向座椅提供侧向推 力 , 使两座椅弹射轨迹向侧向延伸 。 而散发火 箭在弹射座椅上的应用

7、, 显著地提高了串列双 座弹射救生系统性能 。 并列双座椅应 急同时离机 . 采用火箭 发动机 向座椅提供侧向推力 , 右座椅向右侧 发射 , 左座椅向左侧发射 。 图十所示为美国 ac e s2弹射座椅发射火箭的安装位t 。 发 射火箭位于椅盆下的左侧 , 则座椅右向发射; 发射火箭位于椅盆下缘的右侧 . 则座椅向左 发射 。 由座椅上的电点火线路提供点火信号 使发射火箭点火 。 在零 一零双座椅弹射时 , 两 现代弹射座椅能在0 2 5+ 术飞行高度和 0一120 0千米l l j 、时空速的飞行包线内有效 工 作 , 在飞机平飞状态具有零高度一零速度救生 性能 , 但在俯冲 、 横滚 、

8、 高下沉速度等飞行状 态 , 仍需要一定的离地高度 , 称之为最低安全 救生高度 。 据统计 , 弹射座椅平均救生率大约 为8 0 % 。 林林总总的救生装奋 牵引救生袭t 牵引救生装皿是在紧急情况下 . 用火箭 将飞行员牵引离机并安全降落到地面或水面 的航空救生设备 , 又称扬基救生 系统 。 19 67 年开始用于轻型军用飞机 。 牵引救生装t 主 要组成部分包括 : 起动机构 、 火箭发射器 、 牵 引火箭 、 牵引绳和降落伞等 。 牵引救生装里的 工作过程见图十一 。 牵引救生装皿与弹射座椅救生的不 同之 处在于 : 牵引火箭只牵引飞行员离开座舱 , 座 椅仍留在飞机上 。 有些飞机上

9、乘员座位旁没 有应急舱 . 应急时牵引救生装工必须移动到 救生舱门处 , 首先爆开舱 门 , 再启动牵引装 2002 0 1 ae ro spa c eknowledge31 氏 . 。 , 、 . 1 、.; 。 ,二 二 , j . l j 。 。二 t ; 多乘员的救生可在同一舱门处依次进行 , 这属于移动式牵引救生装皿 。 2 0世纪70年代末 . 开始研究将牵引救生 装,用于直升机 。 大体上有两种办法 : 一是侧 向牵引离机 , 见图十二 。飞行员启动 (或抛掉 ) 直升机侧向应急舱门 , 通过牵引火箭将飞行员 牵引出舱 , 离开直升机一段距离后 . 牵引绳和 火箭与飞行员分离 ,

10、 救生伞张开 。 二是向上牵 引离机 , 见图十三 。 向上牵引前 , 首先将旋三浆 叶抛离 , 随后启动 “ 火箭引导一降落伞 , 系统 。 公闭橄生. t 在飞机做超声速飞行中采用敞开式弹射 座椅 , 如果没有良好的防护措施会导致飞行 员伤亡 。 早在1 946年 . 有远见的专家们就曾考 虑用密闭式救生装,解决这个矛盾 . 但实际 的研制工作在上世纪5 0年代初才开始 。 19 5 0 年 , 美国古德伊尔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制出第一 个救生舱 , 但没有得到采用 。 苏联苏霍伊设计 局于,949年开始超声速战斗机苏一1 7的研制 时 , 在分离座舱的设计中 . 曾考虑利用炸药使 包括座舱的

11、机头部分与机体分离 . 分离的机头 减速后 , 再利用弹射座椅救生 。 但由于种种原 因 . 该方案也未能实现 。 后来 . 经过技术的发展 . 在飞机上实际 使用过的密闭式救生装皿有下列三种不同 式样 。 1 . 舱盖带离弹射座椅 。 这种装盆由弹射 座椅加座舱盖构成 。 弹射时 , 舱盖在飞机上的 连接锁扣被打开 . 并随粉座椅的上升扣在座椅 上 ;飞行员则处于舱盖与座椅之间. 可以免受 迎面气流吹袭 。 座椅稳定减速后 , 舱盖按程序 自动抛掉 。 接着 . 人/椅分离 , 救生伞展开 .飞 行员乘伞安全粉陆 。 这种舱盖带离弹射装皿 曾用在苏联早期的米格 一2 1 飞机上 。 由于其低

12、 空救生性能差 , 飞机平飞时的安全救生高度孺 要11 0 米 . 后来的米格一2 1改型飞机就改用了 敞开式火箭弹射座椅 。 2 . 密闭弹射座椅 。 该座椅的外形与标准 的弹射座椅差别不大 . 安装在飞机的驾驶舱 内 。 正常飞行时 , 密闭门是敞开的 , 飞行员可 以正常操纵飞机 。 应急时 . 密闭门首先关闭 , 把飞行员密闭起来 , 然后再抛掉飞机舱盖 . 靠火箭推力把座椅推出飞机 。 密闭座椅进入 大气以后 , 首先稳定减速 . 接着打开降落伞 ; 飞行员则一直坐在座椅上 . 安全降落后飞行 员才打开密闭门离开座椅 。 如果在陆上降 落 , 座椅底部的减震气囊起缓冲作用;如果 在海

13、上降落 , 该座椅还备有飘浮气囊 , 保证 座椅能在海上服浮 。 这种密闭式座椅只容 纳一名飞行员 , 多座轰炸机要像 配备一般 座椅那样 , 给每个乘员各配备一个 。 这种密 闭座椅由美国斯坦利航空公司研制 , 并用于 b一5 8和x b一7 0轰炸机上 。 19 63年 , 美国空 军的爱德华 默里乘b一5 8飞机在6 1 00米上 空对这种装盆进行了真人试验并获得成功 。 图十四为b一70的密封弹射座椅示意图 。 这 种装盆 虽然能保护飞行员免受高速气流及 高空的低压 、 缺氧和低温的影响而适合于高 空高速救生 , 但它和舱盖带离弹射座椅的方 法一样 , 存在着低空救生性能不足的缺点 。

14、 据各国飞机弹射救生事故的统计表明 . 大t 的应急弹射救生是在低空进行的 , 即使在上 世纪6 0年代以来飞机的速度和升限有很大提 高的情况下 , 仍保持着这种趋势 。 而密闭座椅 总的救生性能还不及敞开式弹射座椅 . 其救 生成功率的统计数仅为6 2% , 因而在后来的 新飞机设计中未被选用 。 3 . 分离座舱 。 最初出现的分离座舱是美 国为f一s u和f一104等飞机设计的 . 其分离部 分是带有机头部分的座舱段 . 只进行过一系 列试验而未被采用 。 196 1年 . 又开始了f一11 1 分离座舱的发展工作 , 也做了大t的地面 、 水 上和空投试验 。 这种分离座舱不带机头部分

15、 . 而只包括驾驶 舱在内的一部分前机身 , 19 64 年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 。 在, 9 6 7年 1 0月的一 架 一, 1 1 试验机发生紧急事故中 . 第一次使用 了这种分离座舱 . 两名飞行员得救 。 上世纪70年代初 . 美国 又为日 一1轰炸机 设计了一种类似的分离座舱 。 该舱包括舱身 、 分离切断装t 、 火箭动力系统 、 稳定面和稳定 伞 、 回收伞 、 粉陆缓冲装皿和水上报浮装, 。 其工作程序由程序控制系统自动完成 . 图十 五为美国b一1轰炸机分离座舱的救生程序 。 当乘员启动弹射操纵手柄后 . 通过然爆 系统将操作指令传输到子系统各部件 , 按预 定程序工作 。

16、首先将乘员固定紧 , 接粉引娜娜 炸索和爆炸螺栓 , 将舱体与机身结构的连接 板和连接接头炸断 , 并用以火药为动力的剪 切器将飞机操纵系统和管路等切断 。 接粉 . 火 箭发动机点火 . 将座舱推离飞机 。 在这一过程 中 . 通过陀螺平台调整火箭推力方向来稳定 座舱的俯仰和滚动 。 之后 , 气流平衡面和稳定 减速伞也相继打开 , 共同保持座舱的姿态稳 定并加快减速 。 待座舱的高度和速度降到回 收伞的开伞限制值以下 . 稳定伞被释放 , 并射 出回收伞 。 在稳定伞即将释放前 , 两侧的阻流 板打开 . 其作用是在稳定伞释放后和主回收 伞张开前的一段过渡时间内稳定座舱 。 舱体 靠回收伞

17、平稳,陆 , 粉陆速度为9米/秒 。 舱体 底部有5个粉陆缓冲气班 , 普陆前自动充气 ; 着陆时 , 气囊的泄气门被着陆冲击力冲开 , 以 吸收冲击能t 。 舱体的前后部位配备有水上 漂浮气襄 , 其两侧有平衡姿态的漂浮气班 。 因 此 . 舱体落水后能漂浮在水面上并且不会倒 盆 . 以便飞行员打开舱门安全脱险 。 经过前3架b一1轰炸机原型机的研 制表 明 . 采用分离座舱与采用敞开式弹射座椅相 比 .飞机的重t 增加了22 6 8千克 , 成本和维护 费用也提高了很多;后来在b 一1轰炸机上放弃 了分离座舱 . 而选用了aces 一2型敞开式火箭 弹射座椅作为乘员的救生装工 。 虽然分离座舱有重t大 、 成本和维护费 用高的缺点 . 并且其低空救生性能比火箭弹 射座椅还差一些 . 但它具有良好的高空和高 速救生性能 , 并且集座舱 、 应急离机装t和 防护装皿三种功能于一体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