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版.ppt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版.ppt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版.ppt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版.ppt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a,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a,2,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 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 融的科学知识体系。,a,3,中医基础理论: 即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它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2、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3、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4、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a,4,中医学理论体系: 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

2、法的科学知识。它以整体、恒动、平衡观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a,5,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科学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并且兼收并蓄人文社会和古代哲学思想精华的新的医学科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a,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形成的基础与方法: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2、医药知识的积累;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a,7,1、有利的社

3、会文化背景: 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济、 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 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 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 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 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 ,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 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 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 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a,8,2、医药知识的积累: 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 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长期观察自然现象、生理病

4、 理现象,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一个感性 认识不断深化,上升为理性认识,无数次不断反复 的过程。 (1)预防医学的起源:北京猿人离开树上巢穴, 穴 居山洞,以避风雨,并用兽皮、树皮作 衣御寒,这些简单措施是最早的预防医学 的起源。,a,9,(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 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作用, 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这就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医疗实 践中应用了治病的“毒药”。,a,10,(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由于石

5、器和其他原因造成对体表的刺激和创伤, 人们在这些偶然的机会中逐渐发现了体表刺激能 解除某些症状的作用,从而获得了使用锐利的石 器治疗病症的经验,这就是最早针术的起源。 (4)理疗的起源:当在原始人知道用火之后,在长年 累月的无数次火伤中,人们有时意外的发现某些 原有疾病的痛苦却因此而减轻或消失,于是积累 了经验,这就是最早的热熨、艾灸、拔火罐等理 疗法的起源。,a,11,(5)外治法的起源:原始人在和野兽搏斗造 成创伤时,可根据以往的经验使用某些 树叶、草茎来涂裹,这就是最早的外治 法的起源。,a,12,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专业医生的大量出现,病名的 确立,诊疗技术的扩展极为快速,如: 诊断:四

6、诊(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治病方法:药物、针灸、导引、精神疗法等;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医学资料中,有一卷帛 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103个病名,涉及到内、外、 妇、儿、五官等科,并记载了药名247个,药方283个, 说明战国时期的医药水平以有很大提高。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使 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 条件,古代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思维方法,故在众多医学 家的共同努力下,撰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 黄帝内经。,a,13,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

7、类疾 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 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 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 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 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 了“五脏分证”的规律,a,14,五脏分证:就是把某一组在某一定部位和器官出现的特 定症状,归结为五脏中某一脏的功能失调, 把活的机体外部呈现的生理病理征象与内部 的脏器统一起来。在治疗时,调理这一脏的 生理失常,就能治愈疾病或使病情缓解。 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 逐渐建立了人体中精、气、血、津液等概念。 在砭刺治病过程中 逐渐发现了针感传导路线。

8、 在采用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察的基础上 认识到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a,1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 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理论体系 的确立: 内经 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a,16,素问九卷81篇 黄帝内经 162篇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对疾 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 记载均处于当时世界医学的领先地位。如在形态学方面, 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 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食道与肠的长度 之比例为1

9、:35,现代解剖证明是1:37,二者十分相近。 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的观点,认识到 人体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这些理 论至尽仍然正确。并比英国哈维在公元17世纪发现的血 液循环早1000多年。,a,17,难经: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相传系 秦越人(扁鹊)所作。书名中的“难”,是质难的 意思,即问答之意。全书共有81个问答,故全名 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该书内容简要,辨析 精微。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主要用问答方 式,涉及内容有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病因 病机)诊断、病证、治则和治法等各个方面。它 既解释了黄帝内经中较为疑难的问题,并在 理论上有新的

10、创见。如书中提出了“独取寸口”这 一诊断方法,至今仍比临床所习用。对经络学说 以及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 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在治疗上提出了“虚 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则,为临床立法制 方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 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a,18,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机(字仲景)所著,后 经晋带医学家王叔和整理,分为伤 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这两部书的共同特点是:书分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 临床表现,然后根据病理分析认定为某中证,最后根据证 提出治法与处方用药。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 实践紧密结

11、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a,19,伤寒论:以外感热病为主,确立了六经辨证 论治的纲领,是中医学中阐明辨证 论治的第一部专书,并为后世诊断 学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书中记载 了113方,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 医学紧密结合,形成了理、法、方、 药的体系。千余年来,经过临床实 践的不断验证,疗效确凿可靠,至 今仍为国内外医学界赞赏,研究不 衰。,a,20,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记载 了四十多种杂病,并发展了病因学说, 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给后世 三因学说以深刻的影响。张机在书中不 仅系统总结了许多常见病症的诊断要点, 治则和有效方药,更归纳创造出辨证论 治

12、的临床诊治规范,确定了临床诊治学 的基本原则和大法。是历代医家辨证论 治之楷模。,a,21,治疗技术的发展: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 中载药365种,并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 上120种,为君,毒性小或无毒,主养命以应天, 多属补养类药物(主益气); 中120种,为臣,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主养性 以应人多系补养而兼有攻治疾病作用的药物 (主治病,补虚); 下125种,为佐使,有毒,主治兵以应地大多是 除寒热,破积聚等攻治疾病的药物,不可久服。,a,22,本书所录药物功效记载历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并将药物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和温、热、寒、 凉四性,明确了“治寒以热药

13、,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 则,是药理学与病理学紧密结合,使中医学理论体系 更加充实。同时该书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 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法度,服 药方法以及剂型等理论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a,2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晋.王叔和脉经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魏晋隋唐时期,a,2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宋金元时期;“四大家”的学术观点及学术著作 时代 姓名 学术观点 临床特点 学派 代表著 刘 以火热立论,提 用药以寒凉为 后世称素问玄 金 出了百病多由于“ 主,善用寒凉

14、方 为“主火 机原病式 完 火”的理论,“五 药清泻火热。 派”或“ 元 志过激,皆为热甚 寒凉派” 素 ”、“大气皆从火 时 化”。 张 认为“病由邪生 临床多采用、 后世称儒门事亲 期 从 ”故治病当以祛邪 汗、吐、下三法 为“攻下 正 为要务。 以达到攻邪愈病 派”或“ 的目的。 攻邪派”,a,2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宋金元时期;“四大家”的学术观点及学术著作 时代 姓名 学术观点 临床特点 学派 代表著 十分注重脾胃在 故治疗以补益 后世称脾胃 金 李 人体生命活动中的 脾胃为主。 为“补土 论 重要地位,认为“ 派”或 元 杲 脾胃一伤”导致“ “ 脾胃 百病丛生”。 学派

15、” 时 朱 善治杂病,创见 治疗以滋阴 后世称格致 颇多,认为“痰和 降火为主,另在 为“养 余论 期 震 郁”是重要的致病 临床治疗中注重 阴派” 因素,另外他还提 解郁和化探痰。 亨 出“阳常有余、阴 常不足”的理论。,a,2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明命门学说产生 明清时期 清 叶天士 吴鞠通 王清任:瘀血理论 叶天士:创建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纵向 吴鞠通: . . .三焦辨证理论 横向 近代与现代。,a,27,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a,2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 一、整体观念:

16、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 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既事物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中医学从这一观念出发,在认识生理病理与诊治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时,即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又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性。这种全面认识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就称整体观念。,a,29,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的整体观 包括 病理上的整体观 诊治上的整体观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包括 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与疾病防治的关系,a,

17、30,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4、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生态医学模式。,a,31,二、辨证论治: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包括自觉症状和它觉症状。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a,32,二、辨证论治:,病的

18、现象 症的病理概括 自觉症状 他觉症状 病的个性或共性本质 有病必然出现若干症状,通过分辨症状,必然辨出若干证候。证候中又包含若干症状。因此,症是病的现象,是辨证的基础;证是病的本质,是症的病理概括。这就说明,中医治疗的主要依据是“证”。,病,症,证,若干,若干,a,3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 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 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 疗也就有异。 例A: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有不同的证,故麻疹初 期麻疹未透,宜解表透疹银翘散或升麻葛根 汤;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麻杏甘石汤; 而后期则为余热未尽肺胃阴伤,

19、则又须以养阴清 肺为主沙参麦冬汤。,a,34,B: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 寒、风热、风湿相挟等外感,治疗时分别采用辛温 解表、辛谅解表、疏风祛湿等治法。再具体一点: 风温早期,症见发热,微恶风、是风热在表,应用 辛谅解表法治疗(银翘散);中期,症见高热、咳 嗽、气急、口渴欲饮凉水,是肺热盛,治当清肺热 为主(麻杏甘石汤加减);后期,身热已退,舌红 口干、干咳少痰、疲乏而脉细无力,是邪热已去大 半,肺阴肺气受伤,治宜清余热、滋肺阴、补肺气, 以促进恢复(青蒿鳖甲散)。,a,35,C:外感病发病的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暑季感冒, 由于感受暑湿邪气,故在治疗时常需用一些芳香 化

20、湿的药物,以祛暑湿,这与其他季节的感冒治 法就不一样。 D:水肿病,根据其本质特点,可以辨出多种证型, 就脏腑而言,其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就其 性质而言,即可以是虚证,又可以是实证;就病 因而言,有风热、风寒、邪毒和水湿等等,故同 样是水肿病,合理的治疗就必须根据这些特点, 采取不同的治法。,a,36,2、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 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 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 药来治疗。 例A:久泻之后出现的脱肛 产后调理不当的子宫下垂 均因中气亏乏,脾虚 胃、肾等脏器的下垂 下陷所致,治以益气升提法,方选补中益气汤。,a,37,B:泄泻、水肿是不同

21、的病,但在两病的发展过 程 中,都可发展到以脾肾阳虚为本质特点的阶段, 对于泄泻和水肿表现为脾肾阳虚之证的,皆可 用温补脾肾法。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分别是对证候和对疾病的 辨析。区别在于一为确立 证候,一为确定诊断。,a,38,“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兵法,a,39,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a,40,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a,41,第一节 精气学说,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 (一)精的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古哲学中,一 般泛指

22、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行 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 类的本原 。 (二)气的基本概念:古哲学中,指存在与宇宙之中 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 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a,4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其存在形式 无形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 有形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 二、精气的运动变化:气的运动气机;其运 动形式:升、降、出、入、聚、散。 气化:是指伴随着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 变化的过程。,a,43,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精气的运动变化: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与气之间的转

23、化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 化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 变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气化的形式,a,44,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感应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 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a,45,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中医学的精又称精气,是指藏于脏腑 中的液态

24、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 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包括 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先天之精 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后天之精,a,46,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 运动切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 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 生命活动的 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肃降;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二、对中医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a,47,第二节 阴阳学说阴阳鱼太极图,它是以黑白阴阳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古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本原,它形象的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

25、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它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说明: 1、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部分 构成; 2、构成事物的阴阳两部分,都不是纯阴或纯阳,它们都含着小于自己的反面,通常称大阴含小阳和大阳含小阴。,a,48,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 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 括。它既可以标示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 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 的两个方面。 阴阳概念源于西周,发展于舂秋战国时期。,a,49,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1、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 (1)以人和自然的事物及现象作为划分的对 象; (2)以日光的向与背为参照,

26、以事物和现象 双方不同的功能属性、运动趋势、位置、 发展状态为依据,以水火之特性作为阴 阳属性划分的标准。 (3)用取象比类(比较)的方法来划分事物 的阴阳属性。,a,50,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绝对性:指事物的阴阳属性有严格的划 分,不能随意改变,其阴阳属性一经确 定即不可反称。(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 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 (2)相对性:指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固 定的,而是可变的。(事物的总体属性 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a,51,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 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互藏: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 任何方

27、阴 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 阳 阳中有阴。 学 对立 阴阳双方互相制约 、互相斗争的 说 结果“阴平阳 秘”。(相互的动态 的 平衡) 基 依存 阴阳双方各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 本 阴消阳长 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动力 内 阳消阴长 是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 容 由阴转阳 形(促)成事物的转化 由阳转阴 (变化)是事物发展的 质变过程,消长在一定的限度内,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的,阴阳的,事物的对立统 一,事物永远处于运动之中,一阴一阳谓之道,a,5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交感与互藏 4、阴阳消长 5、阴阳转化 6、阴阳自和与平衡,a,53,阴阳学

28、说的基本内容 # 1、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 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 了破坏疾病产生。) 2、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 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根 本的关系; (2)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 进和助长的关系。,a,5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3、阴阳交感与互藏: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 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 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没 有阴阳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

29、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 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 阴阳互藏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关系的基础和纽带; 阴阳互藏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a,5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4、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 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 消减的变化之中。形式有二。 (1)阴阳互为消长 一方增长另一方消减 一方消减另一方增长 (2)阴阳皆消皆长 一方增长另一方亦增长 一方消减另一方亦消减,a,56,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5、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 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既 属阴

30、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属 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 机理与形式:极、重、甚是事物的阴 阳总体属性发生转化的内在因素和必备条 件。 渐变 突变,a,5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6、阴阳自和与平衡: 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 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生 理自我协调、病理自我恢复平衡) 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 互排斥、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 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a,58,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 (1)阴阳的偏胜

31、“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2)阴阳的偏衰“阳虚则寒” “阴虚则热”,a,59,阳偏盛 阴偏盛 正 常 实证 阳偏衰 阴偏衰 正 常 虚证 代表阳 代表阴,a,60,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阴阳互损 当阳虚至一定的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损及阴”。 当阴虚至一定的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 4、用于疾病的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望、闻、问、切四诊,a,61,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脉症分阴阳 望 闻 问 切 色泽晦暗 语声低微无 蜷卧静默 尺 去者 阴 力,少言而沉 身寒喜暖 迟

32、者 沉 静,呼吸微弱 涩细小 色泽鲜明 语声高亢宏 躁动不安 寸 至者 阳 亮,多言而躁 身热恶热 数者 浮 动,呼吸有力 大洪滑 声高气粗,a,6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用于疾病的治疗:“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1)指导养生 (2)确定治疗原则 A、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有余、“实则泻之” 阴偏胜 “阴胜则寒”实寒证“寒者热之” 阳偏胜 “阳胜则热”实热证“热者寒之” 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抑制其亢奋之阳,以清泻其 热。 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消解其偏胜之阴,以温散其 阴寒。,实证,a,6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确定治疗原则 B、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不足“虚则补之” 阴偏

33、衰 “阴虚则热” 虚热证“阴虚则热” 阳偏衰 “阳虚则寒” 虚寒虚“阳虚则寒” 滋阴制阳(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用“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 扶阳抑阴(不宜用辛温发散以散阴寒)用“益火之源、 以消阴翳”的治法, 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虚证,a,6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确定治疗原则 B、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不足“虚则补之” 利用阴阳的互根互用原理 阴虚: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阳虚: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3)归纳药物的性能,a,6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分析归纳药物的性能 寒凉属阴(凉次于寒)能清泻阳热之邪,减轻

34、性四气 消除机体的热象。 温热属阳(温次于热)能祛除阴寒之邪。减轻 和消除机体的寒象。 辛甘淡属阳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 酸苦咸属阴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 药物在体内发挥的作用趋向(见下一片),味五味,药物,a,66,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分析归纳药物的性能 药物在体内发挥的作用趋向 升浮上升发散阳:一般而讲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 吐、开窍等作用的药物,大多药力上行向外,或升 或浮、或两者兼见,故为阳桂枝汤、麻黄汤、补 中益气汤。 沉降 内收、泻下、重镇阴:具有泻下、清热、利尿、 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止呕等 作用的药物,大多药力下行向内,或沉或降、或两

35、 者兼见,故为阴,天麻勾藤饮等。,a,67,第三节 五行学说,五行的概念:# 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a,68,五行的概念:# 三、事物或现象的五行归类: 1、归类的标准:以五行特性为依据; 2、归类的对象:以人和自然的事物或现象为 对象进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3、归类的方法:主要是“取象比类”和“推演络 绎”。,a,69,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

36、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 火 土 金 水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例: 木 火 土 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木为火之“母”;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土为火之“子”。,生,生,生,生,生,生我,我生,a,70,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2、五行相克,是指木、土、水、火、金之间存在着有 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 木 土 水 火 金 木 土 水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例: 由于土克水,故“我克”者为水,水为土之“所胜”;由于 木克土,故“克我”者为木,木为土之“所不胜

37、”。,克我所不胜,我克所胜,克,克,克,克,克,克,克,a,71,五行生克示意图:,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木,火,土,金,水,示相生,示相克,汉、董仲舒曾将五行相生、相 克的次序概括为:“比相生而间 相胜也。”(春秋繁露、五行相 生)所谓“比”就是紧挨着;所谓 “间”就是隔开一位。意即顺着木 、火土金水次序的为相生,间隔 一位的是相克。,a,72,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相生与相克的关系) 1、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协调平衡,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例:,火 木,水,代表相生,代表相克,母来顾子,a,73,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 (

38、二)五行制化与胜复(相生与相克的关系) 2、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 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例: (盛气)木 土 金 (复气),子复母仇,a,74,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1、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 制。有称“倍克”。此次序与相克相同。原因有“太过” 和“不及”。例: 木 土 水 火 金 不及: 木 土 (正常水平)(低于正常水平) 太过: 木 土 (过于亢进) (正常水平),乘,乘,乘,乘,乘,乘,乘,a,75,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2、相侮,是指五行中

39、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 制。有称“反克”。此次序与相克相反,原因有 “太 过”和“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发生相乘时, 也可同时发生相乘;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 乘。例: 金 木 木 土 太过: 异常 不及: 金 木 (亢) (虚)木 土,反侮,克,(正常),克,(正常),反侮,a,76,五行乘侮规律示意图,火,木,土,金,水,相乘,相侮,例:正常情况下金能削木,若木质太硬,或金属太软、太薄,非但不能削木,反而倦刃缺口,a,77,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简表,相生相互资生 生克制化“亢则害,承乃制, 制则升 相克相互制约 化” 事 物发展变化的 正常现象。 相乘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

40、“气有余。则制自所胜而 侮所不胜;其不及,则自 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 轻而侮之。” 事物发展 相侮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克 变化的异常现象。,a,78,太过 (木火刑金) (木旺乘土) 侮所不胜 制己所胜 (木虚金侮) (土壅木郁) 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己所胜轻而侮之 不及 五行亢害承制示意图,木,土,金,气有余,其不及,所胜,所不胜,a,79,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指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遭 到破坏后,引起的相生关系的反常。包括母病及 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 1、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 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与相生次序一致) 2、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

41、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 终指子母两行皆异常。(与相生次序相反) (1)子病犯母 (2)子盗母气,a,80,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以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生理特点; 2、构件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以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阳可以温煦脾 土,脾(土)气化生精微物质以充养肺金,肺(金) 之精津和肺气肃降下行以滋肾精并助纳气,肾(水) 藏精以滋养肝血。,a,81,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用五行相生说明五脏关系,心之阳气(火)可以温煦脾土,助脾运化,脾运化水谷之

42、精气可以益肺,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肝,心,脾,肺,肾,a,8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以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 (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肾水滋润上行于心,可防心火之亢烈;心火之阳热, 可抑制肺气的清肃太过;肺气的肃降,可抑制肝木的上 亢;肝气条达,可以防止脾土的壅滞;脾之运化,可防 止肾水的泛滥。 (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a,83,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脾气之运化水

43、液,可防肾水之泛滥,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之壅滞,肝,土,水,火,肺,a,84,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以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 (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 他脏的资助而不至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和克制, 而不至于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 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a,85,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母病及子 1、相生关系的传变 虚证:心肝血虚 子病及母 实证:心肝火旺 虚实夹杂:“子盗母气” 2、相克关系的传变 ,包括: (1)相乘 太过 (2)相侮 太

44、过 不及 不及,a,8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木,水,火,金,土,肝,心,肾,脾,肺,侮,乘,子,病,及,母,母,病,及,子,五脏传变规律示意图,a,87,补五行图,心 肾 肝 脾 肺,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子病犯母,母病及子,相乘,相侮,相乘,相侮,木火刑金,a,88,补五行图,肾 肝 肺 脾 心,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子病犯母,母病及子,相乘,相侮,相乘,相侮,a,89,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五行学说以事物五行属性归类 和生克乘侮规律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包括 以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 以他脏确

45、定五脏相兼病变; 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五行学说根据五色之间的生 克关系来推测病情的轻重顺逆。 主色 客色 色脉,a,90,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2、控制疾病的传变: “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 “实则传,虚则受”,a,91,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3、确定治则执治法: (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治则:补母(虚则补其母)与泻子(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法 益火补土法(命门之火)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治则,a,9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3、确定治则执治

46、法: (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治则: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治法,a,9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4、指导针灸取穴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a,94,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人体内外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其基本特点 注重宏观观察 注重整体研究 擅长哲学思维:(一)中和思维 (二)类比思维 强调功能联系,a,95,第二章 藏 象,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 脏 第三节 六 腑 第四节 奇

47、恒 之 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a,96,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一、藏象的基本概念:又称“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包括: 五 脏:肝、心、脾、肺、肾 六 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其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a,97,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象”是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 含义有二: 1、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2、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 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 象。,a,98,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48、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名称大致相同,内涵不一)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其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 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 态功能合一性结构,它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更 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功能单位的概念。(“重道轻器”、“重无轻有”)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 器官而言。(内脏器官、感觉器官)就其结构来说、是一个纯形态学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a,99,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

49、累,a,100,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详于脏而略于腑,详于功能而略于解剖。,a,101,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脯的生理特点 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 同的生理特点是收盛和传化水谷;故素问、五脏别 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 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满 精气 实水谷,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能实”;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故“实而不能满”。,a,102,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50、 :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脯的生理特点 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的区别,故称之。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 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 治疗上:“五脏益补”、“六腑益泻”。,a,103,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概述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含义 1、五脏之精:简称“脏精”,是指五脏所藏的有濡 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所属的六腑、形体、 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包括: 先天之精(禀受于先天,来源于父母); 后天之精(脾胃化生水谷之精);,a,104,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概述 2、

51、五脏之气:简称“脏气”,是指分布于五脏 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 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 先天之精气 水谷之精气 在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 自然界之清气 作用下,合化为一身之气。,a,105,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概述 3、五脏之阴阳: (1)五脏之阴,简称“脏阴”,是五脏之气中 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 (2)五脏之阳,简称“脏阳”是五脏之气中的 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 两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达,各发挥应有的功能。,a,106,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概述 (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1、五

52、脏藏精 2、精化为气:五脏之精是五脏之气的化生之 源,五脏之气是五脏之精的功能体现。 3、气分阴阳,a,107,第二节 五 脏,a,108,a,109,心 一、概说: 位于胸中,两肺之间,横膈之上,中有孔窍。外 有心包卫护。其形圆而下尖,似倒垂未开的莲花。 二、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分 (1)主血:一是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以输 送营养物质 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二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奉心 化赤”。 (2)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 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a,110,心 二、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脉,心,血,靠心气,十分活跃、充沛。由于心、血、脉之间、心起主导作用,故说心主血脉。,靠心气,a,111,心 二、主要生理功能:# 推动激发 心主身之脉 靠心气 经脉通利 心气心脏搏动 血液正常运行营养全身 学也充盈 面色红润光泽 有神(司其外者,以知其内,所以每每通过 脉从容和缓有力 外在表现可知道心脉充盈。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心气充沛; 2、血液充盈,浓稠度等状态适中(心的形质无损); 3、脉管(道)滑利通畅。,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