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诗歌渊源考_第1页
鲍照诗歌渊源考_第2页
鲍照诗歌渊源考_第3页
鲍照诗歌渊源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收稿日期 : 2007 - 01 - 15 作者简介 :白崇(1977 - ) ,河南泌阳人,文学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为研究方向。 2007年第2期 中国文学研究 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 第2期, 2007 古代文学 鲍照诗歌渊源考 白 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 广州 510665) 关键词:鲍照;楚辞;渊源;接受 摘 要:钟嵘对鲍照的诗歌源流及艺术特征有过中肯的评价,但引起了王士祯的批评与反对。本文根据钟嵘诗 品 的线索,对鲍照诗歌进行了溯源,认为其诗歌风格源头在楚辞。鲍照不仅学习了楚辞的语汇,化用了楚辞的句

2、意, 更重要的是他继承了楚辞的艺术精神,并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发展。同时,本文通过对钟嵘关于鲍照评语的理解,指出 了王士祯对钟嵘批评的武断,探讨了鲍照在楚辞派作家中的独特地位及其对楚辞艺术流变的贡献。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7535 (2007) 02 - 026 - 04 on the origin of bao zhaos poem s ba ichong (chinese departm ent,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 m al vniversity, guangzhou510665) key words:bao z

3、hao; chuci; origin; acceptance abstract:though zhong rong judged the poetic source of bao zhao apropos, wang shizhen criticized the standpoint of zhong rong . according to the clues supplied incomm ents on poem swritten by zhong rong, the paper traces the poemsofbao zhao to source, and sums up the s

4、ource to chuci . bao zhao not only learned from the vocabulary of chuci, but also altered and applied to the sentence meanings of it creatively . whatsmore, he inherited the art spirits of chuci and developed it to some extent .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arbitrariness of the comment

5、 on zhong rongmade bywang shizhen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comment on bao zhao made by zhong rong . at last, the paper studies the special status ofbao zhao among the writers belonging to chuci school and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later developments of chuci . 鲍照是刘宋时期一位很有特色的作家,他长于乐府, 尤善七言,风格俊逸,对当时及后来文学

6、都产生了重大的 影响。对鲍照诗歌艺术特征及影响的研究目前已经较为 深入,但溯源的研究较少。钟嵘在诗品 中提出鲍照源 于二张(张协、 张华 ) , 清代王士祯则提出反对意见:“ 钟 嵘 诗品 ,余少时深喜之,今始知其踳谬不少。至 以陶潜出于应璩、 郭璞出于潘岳、 鲍照出于二张,尤陋 矣。 ” 1 那么,钟嵘的观点是否正确?王士祯的说法是否 武断?鲍照诗歌源头到底在哪里?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 行探讨。 一 诗品 “ 宋参军鲍照 ” 条曰: 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 淑诡,含茂先之靡嫚。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 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 故取湮当代。然贵尚巧妙,不

7、避危仄,颇伤清雅之 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 从溯源的角度看,鲍照出于二张的说法显然不够完 美,因为二张也存在对艺术遗产的接受,他们并不能代表 一种诗歌艺术的源头。钟嵘诗品 定品第、 致流别,在 作家诗歌艺术流变上,为我们提供许多有价值的线索。 根据 诗品 ,先看二张诗歌源头。 诗品 “ 晋黄门郎张 协 ” 及“ 晋司空张华 ” 条曰: 其(张协)源出于王粲。文体华净,少病累,又 巧构形似之言。雄于潘岳,靡于太冲。风流调达,实 旷代之高手。词采葱蒨,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 不倦。 其(张华)源出于王粲。其体华艳,兴托不奇。 巧用文字,务为妍冶。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犹 恨其儿女情多,风云

8、气少。 二张又同出王粲。 诗品 “ 魏侍中王粲 ” 条曰: 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 曹、 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 诗品 “ 汉都尉李陵 ” 条曰: 其源出于楚辞 。文多凄怆,怨者之流。陵, 62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 苦,其文亦何能至此。 李陵出楚辞。钟嵘认为诗经 与楚辞是五言诗的 两大源头。可见,鲍照诗歌的真正源头在楚辞。但钟嵘 又认为鲍照诗歌与谢混、 颜延之有相似之

9、处,这应该如何 解释?根据 诗品 ,谢混出于张华,其诗歌风格特征是 “ 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 ”(诗品 “ 宋仆 射谢混 ” 条)。鲍照与谢混既然同出楚辞,艺术风格有相 似之处在所难免。然而颜延之不属楚辞系作家,其诗歌 渊源在于 诗经 之 国风 (见 诗品 “ 宋光禄大夫颜延 之 ” 条、 “ 魏陈思王植 ” 条与“ 晋平原相陆机 ” 条)。 诗 经 作为中国文学源头之一,后世作家鲜有不受其影响 者,颜延之、 鲍照也不例外。从诗风上看,颜诗有“ 尚巧 似。体裁绮密,情喻渊深。动无虚散,一句一字,皆致意 焉。又喜用古事,弥见拘束 ”(诗品 “ 宋光禄大夫颜延 之 ” 条)的特点。鲍

10、照诗也“ 善制形状写物之词 ”,如侍 宴覆舟山诗二首 、 从拜陵登京岘诗 、 蒜山被始兴王 命作诗 等,用词雅致精美,平稳雕饰,与颜延之以及其 他诗经派作家风格的确非常接近。可见,鲍照也接受 国风 与 国风 派艺术的某些影响,但这并不影响鲍照 出于楚辞这一结论。 现在再看王士祯对钟嵘的批评。钟嵘认为鲍照五言 诗源于二张之处,一在得张协之“ 淑诡 ”,一在得张华之 “ 靡嫚 ” 。对于“ 淑诡 ” 的解释,陈延杰先生认为“ 明远诗 造境奇谲,实得自景阳 ”, 2 而曹旭先生则释“ 淑诡 ” 为 “ 怪异、 奇异 ” 。 3 若从字面的理解,“ 诡 ” 是有“ 怪异 ” 的 一面,但鲍氏之“ 淑诡

11、 ” 来自于张协。从上文引用诗品 “ 晋黄门郎张协 ” 条评语看张协诗并不存在“ 怪异 ” 的特 征,那“ 淑诡 ” 该作何解呢?曹旭先生 诗品集注 引韩国 人李徽教诗品汇注 曰:“ 诗为淑诡者,自有逸荡之气。 故仲伟评谢灵运云 逸荡过之 ,此亦张协一派之又一特 征也。 ” 4 按, 诗品 “ 宋临川太守谢灵运 ” 条云:“ 其源 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 ” 陈 延杰释“ 逸荡 ” 为“ 超放 ”, 5 可从。鲍照诗歌之“ 淑诡 ” 实际就是这种“ 超放 ” 特征。这一解释应该合乎钟嵘原 意,因为鲍照诗歌“ 文辞瞻逸 ” “ 文甚遒丽 ”(宋书 本 传 ) , 与张协诗

12、“ 风流调达 ” 在意义上比较接近。钟嵘显 然注意到张协与鲍照诗歌风格的共同特点。说鲍照源于 张华亦非空谈。鲍照得张华之“ 靡嫚 ”,“ 靡嫚 ” 既有文风 华艳意思,又含婉转阴柔倾向。张华诗“ 儿女情多,风云气 少 ”,鲍照诗也多借男女思慕抒情达意,风格婉转优美的特 点很突出。可见,钟嵘对鲍照与二张诗歌风格有近似之处 的理解是准确的,王士祯否定钟嵘观点确有武断之嫌。 钟嵘虽然没有把鲍照直接置于楚辞之下,但他的评 语揭示了楚辞艺术在汉魏六朝诗歌发展中的演变特征与 鲍照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的独特地位。汉魏时期,李陵、 班 姬、 王粲等楚辞派作家直接继承楚辞形式华美、 抒情伤怨 的特点,如“ 文多凄怆

13、,怨者之流 ”(李陵)、 “ 词旨清捷,怨 深文绮 ”( 诗品 “ 汉婕妤班姬 ” 条)、 “ 发愀怆之词,文秀 而质羸 ”(王粲)。但是从建安开始,社会对文学形式美 学的重视影响了楚辞艺术发展,华美追求开始上升,抒情 强度有所下降。钟嵘注意到这一点,在评价同出王粲的 潘岳、 张协、 张华等人时,主要突出他们文学形式华丽、 风 格流畅与王粲或楚辞的接近。元嘉文学思潮是魏晋诗歌 观念的延续发展,但钟嵘不仅看到鲍照对魏晋文风的继 承,还注意到他在楚辞一系作家中更体现出新的发展性。 鲍诗“ 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 ”,南齐书 文学传论 亦云:“ 发唱警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亦犹 五色之有

14、红紫,八音之有郑、 卫。斯鲍照之遗烈也。 ” 钟 嵘直称鲍诗“ 险俗 ”,萧子显则以色之红紫、 音之郑卫指 称鲍照诗文,红紫之色与郑卫之音在儒家传统观念中非 正色正声。可见他们都注意到鲍照诗歌出现了与传统诗 风迥异的特征。的确,鲍诗文辞艳丽,恣肆奔放,不拘旧 格。加之他大胆学习民歌,对男女之情并无避讳,奇伟之 中亦含纤美,阳刚与阴柔并存,诗风自然异于之前的楚辞 派作家那种伤婉而不失典雅的特点,也不同于同时代以 工雅为特征的谢灵运、 颜延之。鲍照以其独特的创作,在 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六朝诗歌由古雅整饬向清 丽流畅的转变,更是启发了后来唐代的李白等诗人。从 这个角度看,鲍照在文学史、 楚辞

15、派艺术流变史中具有重 要地位。 二 探讨鲍照诗歌与楚辞的关系,应当先考察其对楚辞 的接受。一般来说,形式上的学习是最直接、 也是最简单 的接受,具体表现如化用前人的语汇、 诗句等等;而从主 题、 创作手法、 艺术特色上学习前人,就是一种高层次艺 术精神接受。鲍照对楚辞的接受十分深入全面,在他的 作品中,袭用语汇、 化用句意、 继承艺术精神等现象都普 遍存在。 先看鲍照诗歌对楚辞语汇的接受。如“ 昔秋寓江 介 ”( 代棹歌行 )之“ 江介 ” 出 九章 涉江 “ 悲江介之 遗风 ”;“ 攀条弄紫茎 ”( 代阳春登荆山行 )之“ 紫茎 ” 出 九歌 少司命 “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 服义

16、久心 诺 ”( 采桑 )之“ 服义 ” 出招魂 “ 身服义而未沫 ”;“ 兰 膏明烛承夜辉 ”(代白纻舞歌辞 一)之“ 兰膏明烛 ” 出 招魂 “ 兰膏明烛,华客备些 ”;“ 殊物藏珍怪 ”( 从登香 炉峰诗 )之“ 珍怪 ” 出招魂 “ 室中之观,多珍怪些 ”; “ 泉源首安流 ”( 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诗 )之“ 安流 ” 出 九歌 湘君 “ 使江水兮安流 ” 等等。可见,鲍照对楚辞 语汇的运用得心应手。这种接受方式虽然反映了作家对 楚辞的热爱和熟悉,也可以使作品语言优美、 词汇丰富, 甚至可以使诗句带有楚辞的痕迹,但最简单,也仅仅停留 在形式层面,与艺术精神的接受有一定距离。 鲍照诗歌中,

17、化用楚辞句意、 借用楚辞中优美的意境 来表达情感、 凸现诗文创作主旨的例子很多,这是他对楚 辞进一步接受的表现。如:“ 满堂皆美人,目成对湘娥 ” ( 代堂上歌行 )出 九歌 少司命 “ 满堂兮美人,忽独 与余兮目成 ”;“ 今我独何为?坎壈怀百忧 ”(代结客少 年场行 )出九辩 “ 坎壈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 ”;“ 倾 72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辉引暮色,孤景留思颜 ”(幽兰 一)出离骚 “ 时暖暖 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 空惭不自信,怯与

18、君画期 ” ( 幽兰 四)出 九章 抽思 “ 昔君与我成言兮,曰黄昏 以为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既有此他志 ”;“ 红颜零落 岁将暮 ”(拟行路难 一)出 离骚 “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 献岁发,吾将行 ”( 代春日行 )出招 魂 “ 献岁发春兮,汨吾南征 ”;“ 淹留徒攀桂,延伫空结 兰 ”( 赠故人马子乔诗 五)出 招隐士 “ 攀援桂枝兮聊 淹留 ” 及 离骚 “ 结幽兰而延伫 ” 等等。这些诗句对楚辞 的化用,较之于那种楚辞语汇的表层接受更进一步,它不 仅使句子愈加精美、 更具有楚辞色彩,而且对作品的主题 表达、 情感抒发也产生影响。例中诸句在作品中都恰切 地表现了作者

19、思想,对作品主题展示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而,这种句意化用已经具备艺术精神接受的某些特征, 较之于语汇的袭用有了很大进步,但显然还是一种较低 层面的艺术接受。 说鲍照诗歌源出于楚辞,关键在于他的许多作品在 主题与艺术手法上接受了楚辞的影响,已经达到艺术精 神接受层面。鲍诗对楚辞主题的接受如绍古辞 (一 ) : “ 橘生湘水侧,菲陋人莫传,逢君金华宴,得在玉几前。 ” 又如 幽兰 (二 ) : “ 帘委兰蕙露,帐含桃李风。揽带昔何 道,坐令芳节终。 ” 前者来自 橘颂 ,后者则出 离骚 “ 时 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 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 等等

20、。这 样的作品在思想上与楚辞的亲缘关系非常明显。 鲍照在表现手法上学习楚辞最值得注意。他常借用 男女之情表达自己在现实中的失意与渴望。如: 銼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我昔与君始相 值,尔时自谓可君意,结带与君言,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还君金钗玳瑁 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拟行路难 其九) 瑟瑟凉海风,竦竦寒山木。纷纷羇思盈,慊慊夜 弦促。访言山海路,千里歌别鹤。弦絶空咨嗟,形音 谁赏録?辛苦异人状,美貌改如玉。徒畜巧言鸟,不 解心款曲。( 绍古辞 其三) 这两首诗都以女性口吻表情达意。第一首先写 “ 女 ” 与“ 君 ” 的欢谐,后写为“ 君 ” 所弃之伤怨,这一

21、模式 与 离骚 “ 楚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它 ” 相似;第二 首写相思,“ 徒畜巧言鸟,不解心款曲 ” 一句带有离骚 求女无媒的感叹。借男女关系,尤其是将抒情主人公置 于弃妇、 怨女的角度,通过对相思之苦、 被弃之恨的描写 进而表达政治不遇、 人生失意的手法始于屈原,并在离 骚 、 九歌 中取得了巨大艺术成就。但在经学影响下, 这种手法在两汉及魏晋时期很少被继承。如上所引两首 诗不仅接受楚辞的主题,也显然接受楚辞表现主题的手 法,这种现象在鲍照其他诗歌中也非常普遍,如 代白头 吟 、 代鸣雁行 、 代淮南王 、 代北风凉行 、 绍古 辞 等等都有这一特征。也是因为这样,鲍照诗歌风格 与楚辞

22、很相近。楚辞文辞华美,情感沉郁婉转,如文心 雕龙 辨骚 曰:“ 骚经 九章 朗丽以哀志;九歌 九辩 ,绮靡以伤情。 ” 离骚 九章 直指理想、 志向的 难以实现,主要表达“ 哀志 ”,情绪抒发激烈,有悲壮之 美;而 九歌 主题复杂,多借男女思恋表现,伤感缠绵, 有阴柔纤美倾向。鲍照诗歌用词精炼稳巧,善于铺陈,纵 有雕饰之瑕,不掩其美,故有“ 超丽 ” 之誉。 6 在情感表达 上,鲍照同样着力抒写自己的人生困顿,手法丰富,既有 愤激昂扬之气度,又有婉转哀怨之情调,与楚辞“ 哀志 ” 、 “ 伤情 ” 相类。而且,楚辞虽然华美,但因为有明显的情 感线索贯穿始终,不呆滞,不冗散,气韵流畅生动,自由无

23、 束。鲍照诗歌的气韵飘逸、 流畅和谐与楚辞也很相似,如 代陈思王京洛篇 : 凤楼十二重,四户八绮窗。绣桷金莲花,桂柱玉 盘龙。珠帘无隔露,罗幌不胜风。宝帐三千所,为尔 一朝容。扬芬紫烟上,垂彩绿云中。春吹回白日,霜 高落塞鸿。但惧秋尘起,盛爱逐衰蓬。坐视青苔满, 卧对锦筵空。琴瑟纵横散,舞衣不复缝。古来共歇 薄,君意岂独浓。唯见双黄鹄,千里一相从。 这首诗在主题上咏叹自己的人生沉沦,但文辞华丽, 气势灵动,音韵谐美,方东树评之云:“ 此篇非常奇丽,气 骨俊逸不可及,非同齐、 梁靡弱无气。 ” 7 诗中之“ 气 ” 当 然就是指由于情感抒发所形成的独特风貌。鲍照的诗歌 创作以情纬文而非为文造情,

24、故而能将华美形式与充实 内容结合,形成俊逸风格。 可见,鲍照对楚辞的接受达到了艺术精神层面,这在 同时代作家中颇为独特。晋宋文士喜爱楚辞,世说新 语 任诞 曰:“ 王孝伯言: 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 无事,痛饮酒,熟读 离骚 ,便可称名士。 ” 又如世说新 语 豪爽 曰:“ 王司州在谢公坐,咏 入不言兮出不辞, 乘回风兮载云旗。 语人云: 当尔时,觉一坐无人。 ”(王 氏所咏乃 九歌 少司命 )作家们在创作中也经常学习 楚辞,然而他们基本停留在语汇与句意袭用层面,如谢灵 运在山水诗中大量化用楚辞,但他只是吸取楚辞优美的 语汇与意境为山水诗造境服务,走的依然是雅致精美的路 子。这也许是钟嵘不把

25、谢灵运等列入楚辞派作家的原因。 三 鲍照对楚辞的接受与其人生经历有关。永嘉之乱, 鲍照先祖由北方迁居江南,故而他从小生长在江南吴楚 文化环境中,接受了楚地文化。他生活在社会下层,与民 间文化更加接近,创作过采菱歌 等西曲乐府,是模仿 楚地西曲的第一人。 8 而且鲍照到过故楚旧地。大明六 年(公元455年)秋,鲍照随临海王刘子顼赴荆州,至遭 乱遇害有四、 五年时间。荆州刺史治所在江陵,为战国时 期楚国的中心地区。深受楚文化的浸染只是鲍照接受楚 辞艺术精神的一个因素,最关键的是他生平遭际与楚辞 作家在某些方面相似。 首先,鲍照与屈原都以才力自许,不甘平庸。 南史 刘义庆传 附 鲍照传 记:“ 照始

26、谒义庆未见知,欲贡 诗言志,人止之曰: 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 照勃然 曰: 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 82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 乎? ” 年轻的鲍照在人生观念上,有明显的进取意识,热 切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对于理想,他非常执着,如其 飞蛾赋 曰:“ 仙鼠伺闇,飞蛾候明,均灵舛化,诡欲齐 生。观齐生而欲诡,各会往以凭方。凌 烟之浮景,赴熙 焰之明光。拔身幽草下,毕命在此堂。本轻死

27、以邀得,虽 糜烂其何伤。岂学山南之文豹,避云雾而岩藏。 ” 对于像 鲍照这样出身贫寒的士人而言,我们不能根据这篇赋批 评他过于热衷名利,因为在当时社会中,能有这种上进的 人生信念十分可贵,对社会发展也有积极一面。赋中作 者借飞蛾表达自己不愿隐才沉沦的人生态度,有一点狂 热,也有一点执着,与屈原“ 虽九死其犹未悔 ” 的坚决态 度十分相似。另外,二人在政治上的处境也非常接近。 他们都先得君王赏遇,屈原“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 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史记 屈原贾生列 传 ) , 鲍照也“ 甚见知赏 ” 于刘义庆(南史 本传)。但 屈原身仕两朝皆被疏远并遭流放,鲍照进入仕途之后也 是挫

28、折不断。这一点在鲍照的传记中虽然没有记载,然 而通过 谢解禁止表 、 谢随恩被原疏 、 谢永安令解禁 止启 可以从侧面了解到:鲍照在仕途中曾多次被罢职、 禁锢。关于这些变故的原因,据 谢随恩被原疏 记:“ 繇 臣悴贱,可悔可诬,曾参杀人,臣岂无过。然古人有 言: 杨者,易生之木也。一人植之,十人拔之,无生杨 矣。 何则,植之者难,拔之者易。况臣一植之功不立,众 拔之过屡至,同彼风霜,异此贞脆。 ” 显然,鲍照被罢黜, 是由于周围人的原因。而谢解禁止表 云:“ 臣闻获过 于神,或凭尸祝以请;得罪于君,可因左右而谢。臣自惟 孤贱,盗幸荣极。 奇非阮籍,无保持之助;才愧冯衍, 有車甚車禀之困。 ” 可以看出,鲍照在政治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