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进展.ppt_第1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进展.ppt_第2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进展.ppt_第3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进展.ppt_第4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进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的诊治进展,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 是一种在多种较严重疾病基础上发生的临床综合征。 本质: DIC是一种广泛的、散在的微血管栓塞症。 主要病理变化:弥漫性毛血管微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维 蛋白溶解亢进。 以血液高凝状态为始动和中心发病环节,以广泛出血、微循环衰竭及多脏器功能不全为临床特征。 临床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DIC三类型,多发病突然,进展迅猛,表现复杂,预后凶险。,病因和发病机制,基础疾病 诱发或加重因素 发病机制,(一)易致DIC的基础疾病 临床上多种疾病都可导致DIC的发生,但主要有

2、: 1、严重感染:发生率30-40%。常见的有:重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休克、败血症等。 2、恶性肿瘤:发生率为24-34%。常见者为急性白血病、淋巴瘤、胰腺癌、前列腺癌、绒癌等。 3、病理产科:发生率4-12%。常见于感染性流产、羊水栓塞、过期妊娠、胎盘卒中、胎盘早期剥离。,4、手术创伤:发生率1-5%。多见于大面积烧伤、肢体挤压综合症、胆道手术、器官移植、颅脑手术、麻醉意外等。 5、医源性疾病:发生率高达4-8%,如药物、激素(孕激素)、某些生物酶制剂、纤溶酶抑制剂等。 6、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巨大血管瘤、血管内皮瘤等)、结缔组织病、肺心病等也是易致DIC的常见基础病。,DIC

3、 的发病机制,1.血管内皮损伤使其抗凝机制受损 因子XII也可直接被某些物质激活: (1)细菌、内毒素、病毒、凝血酶;(2)活化血小板在高分子激肽原和激肽释放酶存在条件下可激活因子XII、XI;(3)游离脂肪酸、抗原抗体复合物、器械表面等。 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DIC 的发病机制,2. 组织受损、释放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 循环 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传统观点认为,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激活在启动DIC中起主要作用,近期研究表明,组织因子通过活化的因子使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显示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在DI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DIC 的发病机制,3.血小板或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促使凝 血的磷脂等

4、物质血管内凝血 4.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 新近研究发现,纤溶酶既可被凝血过程中活化的XII因子和凝血酶激活,也可被细菌、病毒、内毒素等直接活化,在DIC的发生过程中,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相继或几乎同时被激活,因而,纤溶酶和凝血酶已被并列为DIC发病机制的关键性因素。,1、2、3启动并增强凝血功能,使体内形成广泛性血栓,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使血液从高凝状态进入消耗性低凝状态。继发性纤溶本质上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但纤溶功能亢进在溶解已形成血栓的同时,纤溶酶又降解多种凝血因子,使凝血因子进一步降低,诱发或加重出血。,DIC的诱发或加重因素,1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 2 休克和酸中毒: 3 高凝

5、状态:,临床表现,(一) 基础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二)多发性出血倾向 发生率85-100%,出血部位和程度不一,以皮肤粘膜出血最为常见,轻者可仅有出血点,典型者表现为广泛瘀斑或血泡,伤口或注射部位可呈大片瘀斑。重者出现内脏出血,如呕血、黑便、咯血、血尿等,颅内出血是DIC的重要死亡原因。手术切口或穿刺部位持续渗血、分娩和产后出血不止或流出的血液不凝或凝块很小是DIC病人重要而十分常见的特征性表现,(三)微循环衰竭 低血压和休克发生率50-80%。 (四)微血管栓塞 发生率50-75%。表浅部位表现为肢端紫绀、皮肤灶状栓塞性坏死、粘膜的斑片状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深部组织表现为程度不等的脏器功能不

6、全。 需指出的是由于是微血栓弥漫性分布在脏器内,即使 最现代化的影像学检查也未必有阳性结果 (五)微血管病性贫血 表现为迅速进展的贫血,可伴有黄疸,发生率25%。,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确诊DIC的重要依据,也是近年来DIC研究发展最快的领域。DIC是一个动态过程,当出现血小板减少、PT延长、纤维蛋白原减少、FDP升高、3P试验阳性时,DIC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即血小板、凝血因子的消耗性减少和纤溶亢进)阶段,这时往往已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使治疗变得困难而复杂,治愈率明显降低,因而近年来把凝血和纤溶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分子进行检测,提出了前DIC(pre-DIC)的概念,使DIC得以早期诊断。,

7、(一)、凝血及抑制系统 1、凝血酶原片段1+2(F1+2) F1+2是凝血激活过程中由因子Xa复合物水解凝血酶原而产生的活性多肽片段,是反映凝血酶生成的最敏感和特异的指标,对于pre-DIC的阳性诊断率97%。 该物质血中浓度的增高是DIC 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指标。虽然也见于恶性肿瘤、严重感染、动静脉血栓、心脑血管梗塞等,但F1+2的增高说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属于抗凝疗法的适应症。,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抗凝血酶(AT-),是人体血浆生理性抑制物中最重要的一种抗凝物质。当体内凝血系统激活导致凝血酶生成增加时,AT-即与凝血酶以1:1摩尔相结合形成TAT,从而使80%的凝血酶

8、灭活,故TAT直接反映凝血酶生成的情况。TAT的检测在preDIC 的诊断中有特别重要的价值,阳性诊断率9598%,敏感性88%,特异性63% , 对抗凝疗法的疗效判断有用 。,3、纤维蛋白肽A(FDA) FDA是凝血酶作用于纤维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过程中释放出的一种肽。F1+2反映的是凝血酶生成的量,TAT反映的是AT阻碍凝血酶原作用,而FPA则反映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FPA对prcDIC的阳性诊断率为89.5%。,4、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 纤溶酶原经凝血酶水解释放出FPA和FPB后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与纤溶酶作用生成的FDP结合后形成SFMC,因此SFMC是凝

9、血酶和纤溶酶同时存在的可靠证据,对于preDIC阳性诊断率为87%,敏感性为91%,特异性83%。 3P试验测定敏感度在纤维蛋白单体50ug/ml 时才可阳性,而目前红细胞聚集法在纤维蛋白单体2.5ug/ml 即可阳性。血中测出SFMC提示凝血酶生成后已导致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化,并进入继发性纤溶初级阶段。在DIC等血栓性疾病早期SFMC阳性。,5、抗凝血酶(AT) 抗凝血酶是人体血浆生理性抑制物中最重要的一种抗凝物质,它可与凝血酶结合形成TAT,也可与肝素结合,当与肝素结合后,其抗凝血酶活性提高1000倍。DIC时AT消耗性减少,当其活性60%时,肝素几乎不能发挥抗凝作用,通常把AT-II

10、I作为决定肝素是否见效的指标.但应注意在肝病的蛋白质成功能障碍或肾病综合征所致AT从肾病漏出时,AT-的浓度也降低.,(二)、反映血小板激活的分子标记物 主要包括血小板球蛋白(TG)。血小板第4因子(PF4 )、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血小板凝血酶致敏蛋白(TSP)、血栓烷B2(TXB2)。血小板活化是DIC主要的始动因素之一,DIC时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参与血栓形成,结果血小板减少,但数目的变化不能在血小板被激活的早期阶段反映出来,待血小板减少后丧失了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时机,而血小板被激活分子标志物对DIC早期诊断意义重大。DICTG和PF4比例增高(当使用肝素时,PF

11、4从血管壁释放出来,血液浓度也增高)。,(三) 反映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的指标 血小板计数 绝大多数DIC病人血小板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若进行性减低意义更大。对原发病(肝硬化、急性白血病等等)已有血小板减少者,单次检查意义不大,应进行动态观察。 2 纤维蛋白原测定 DIC早期病人纤维蛋白原增高,中晚期则降低,低于1.5g/L,特别是进行性降低对诊断更有意义。由于纤维蛋白原的早期增高和机体的代偿作用,有报告只有24%的病人纤维蛋白原减少。,3 凝血时间(CT) 在DIC早期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时, CT往往缩短至5分钟以内,甚至采血时血液在针管内即凝固。此种现象对诊断早期DIC极有帮助。DIC中晚期

12、,血液呈低凝状态,CT明显延长,甚至不凝。 4 凝血酶原时间(PT) DIC中晚期因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因子V、VII、X消耗性减低,85%-100%的病人PT延长,但早期病人可缩短。,5 凝血酶凝固时间(TT) 由于纤维蛋白原减少、肝素样抗凝物质和FDP 增多,DIC病人TT明显延长,发生率62%-85%。延长超过5秒对诊断有意义。但由于该试验不易标准化, 用于DIC诊断有减少甚至弃用之倾向。 6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DIC时APTT延长,发生率60%-70%,延长10秒以上对DIC有诊断价值。 7 因子VIII及其它因子测定 DIC时因子VIII:C降低、vWF:Ag升高、

13、VIII:C/vWF:Ag比值降低。VIII:C降低对诊断肝病合并DIC具有重要意义。,(四)、纤溶及其抑制系统 1、FDP和D二聚体(Ddimer) 纤维蛋白原的分解过程为原发性纤溶,纤维蛋白的分解过程称为继发性纤溶,其降解除产物主FDP和D二聚体,可见D二聚体是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的关键指标,被认为是诊断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2、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 纤溶酶形成后很快被2纤溶酶抑制物中和PIC。PIC的半衰期仅数小时,正常人血中不存在此物质,PIC的测出证明纤溶反应的存在。,硫酸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纤溶酶原测定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优球蛋白溶解速度反映了纤溶酶活性

14、,正常大于120分钟。DIC时本试验阳性率低,仅18-42%。DIC早期该试验阴性,晚期病人,由于纤溶酶原消耗殆尽,该试验也可转为阴性。 6 其他:,(五)、血管内皮系统 近来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系统分泌的生理性物质参与血小板的激活、血液凝固以及纤溶系统的调节,甚至被认为是上述三大系统的调节中心。内皮细胞受损时,上述三大系统调节障碍,从而导致DIC的发生和发展。血管内皮主要5种抗血栓活性物质:血栓调节(TM)、TMPI、PGI2、类肝素、tPA。其中TM为独立的血管内皮损伤的标记物,DIC时(特别有脏器功能不全时)TM明显增高。故TM在DIC的诊断、预后和发病中的意义近来倍受重视,六 其它 1.

15、 外周血涂片见红细胞碎片,棘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畸形红细胞增多,对DIC诊断有重要价值。 2. DIC患者常有肝功异常、肾功异常以及心、肺功能改变等继发性异常。,DIC的诊断,DIC诊断的一般标准 1、存在易致的基础疾病,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 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 严重或多发行血倾向; 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克; 广泛性皮肤、粘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 脱落及溃疡形成;或不明原因的肺、肾、脑 等脏器功能衰竭; 抗凝治疗有效。 3、试验检查符合下列条件,(1)、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试验异常 血小板计数100109/L(白血病、肝病50109 /L)或是进

16、行性下降,或下列两项以上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血浆水平增高:a-血小板蛋白(-TG),b血小板第4因子(PF4),c血栓烷B2(TXB2),d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P-选择素,GMP-140);,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肝病1.0g/L,白血病1.8g/L)或400g/L或呈进行性下降; 3P度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60mg/L)或血浆D-二聚集体水平较政常增高4倍以上(阳性);,PT延长或缩短3s以上(肝病5s),APTT延长或缩短10s以上; AT-活性60%不适用于肝病或蛋白C(PC)活性降低; 血浆纤溶液酶原抗原(PLg/Ag200mg/L); 因子:C50%

17、(肝病必备); 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80ng/L或凝血酶调节蛋白(TM)较正常增高二倍以上。,(2)疑难或特殊病例应有下列二项以上异常:血浆凝血酶原碎片1+2(F1+2)、凝血酶-抗复合物(TAT)或纤维A(FPA)水平增高; 血浆可溶性单体(SFM)水平增设; 血浆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水平升高; 血浆组织因子(TF)水平增高(阳性)或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下降。,(3)、基层医疗单位DIC试验诊断参考标准 具备下列三项以上检测指标异常,可诊断DIC。 血小板100109/L是进行性下降。 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 3P度验阳性。 PT延长或缩短

18、3s以上或呈动动态变化。 外周破碎红细胞10%。 不明原因的血沉降低或应增块的疾病但 其值正常。,(二)前DIC(pre-DIC)诊断参考标准 前DIC(pre-DIC)是指在DIC基础疾患存在的前提下,体内与凝血纤溶过程有关的各系统或血液流变学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但尚未出现典型的DIC症状或尚未达到DIC确诊的一种亚类临床状态。一般发生在DIC发病前7天内。,病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血液呈高凝状态,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并不降低,随着病程展,一旦发生消耗性凝血障碍时,即出现典型的DIC临床表现,继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病人生命。因此,Pre-DIC的及时诊治对于阻止DIC病程进展、改善预后、降低死亡

19、率极为重要。,其诊断标准如下: 1、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一项以上临床表现: (1)出现皮肤、粘膜栓塞、灶性缺血性 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 (2)原发病不易解释的微循环障碍,如 皮肤苍白、湿冷及发绀等; (3)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轻度或可 逆性脏器功能障碍; (4)抗凝治疗有效。 3、有下列三项以上试验指标异常:,1)正常操作条件下,采集血标本易凝固,或 PT缩短3s,APTT缩短5s以上。 2)血浆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含量增加: -TG;PF4;GXB2;选择素。 3)凝血激活分子标志物含量增高: F1+2;TAT;FPA;SFM。 4)抗凝活性降低: AT活性降低;PC活性

20、降低。 5)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伤分子标志物含量增高 ET-1;TM。,(三) 根据病理过程以及临床特点,DIC大致可分为三期: 1 高凝血期(微血栓形成期;DIC早期):该期一般较短暂,临床以血栓形成和微循环衰竭为主,出血不明显。反映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生成以及血小板活化的指标明显异常;CT、PT等凝血试验常缩短或正常,纤维蛋白原增高或正常。 2 消耗性低凝期(DIC中期):临床以微循环衰竭和出血并存为特点。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液凝固性减低,有消耗性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因子减低的实验证据,也有FDP增高、3P阳性、纤溶酶原降低等纤溶亢进的证据。,继发性纤溶亢进期(DIC晚期): 临床以广泛出血和脏器功能衰竭

21、为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液凝固性明显降低,CT明显延长甚至不凝,P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极度减低,血小板重度减少纤溶酶原显著减低,3P试验转为弱阳性或阴性(FDP仍高)。 由于DIC是一个连续的病理过程,上述三期很难截然分界,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做相应处置。,(四) 根据原发病情况、起病急缓和临床病情,DIC可分为三型: 1 急性型:数小时至1-2天内发病,病情急剧、凶险,出血、休克、血栓形成等症状明显。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羊水栓塞、急性创伤和大手术等。 2 亚急性型:数天至数周内发病,病情较急性型缓和,可有静脉或动脉栓塞症状。常见于恶性肿瘤和急性白血病、死胎滞留等。 3 慢性型:起病缓慢

22、,病程经过有时可达数月甚至数年,高凝期明显,出血不严重,可仅见瘀点或瘀斑,易与原发病相混而被忽视。见于妊娠中毒症、结缔组织病、巨大血管瘤、慢性肝病等。,为更好的指导治疗,近来也有人把DIC 分为下述三型: 1 产科型DIC:羊水栓塞、胎盘早剥等产科疾患,来自胎盘或羊水中的组织因子进入血流,激活外原性凝血系统,形成微血栓,由于纤溶系统被同程度激活,临床表现为出血和微血栓所致脏器功能不全,特别是肾功能不全。凝固系的AT-III和纤溶系的2PI同程度被消耗而降低,二者比值接近1。该型治疗以抗凝疗法和补充疗法为中心。,2 败血症型DIC :败血症合并DIC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白细胞,特别是被内毒

23、素激活的单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和多种细胞肽。细胞肽可使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抗凝物质(类肝素物质、TM)明显减少,还可刺激纤溶抑制物的产生,使纤溶活性降低。该型DIC的临床特点是出血倾向相对较轻,而微血栓形成所致的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较为常见(血栓形成为主型)。该型治疗以抗凝疗法为主,大量AT-III和FOY等治疗血管内皮损伤也是一个重要环节。,3急性白血病型 DIC:白血病细胞释放组织因子的同时,也释放纤溶酶激活物,造成凝血因子消耗和纤溶亢进,加上原有血小板减少,因而临床特点是出血症状明显。癌肿(特别是前列腺癌)广泛转移、剥离性腹部大动脉瘤等也易发生此型。该型由于纤溶系统高度活化(纤溶过程为主型)

24、,2PI被消耗而明显降低,FDP和D-二聚体明显升高,而AT-III降低不明显,AT-III/2PI1 。该型除抗凝和补充疗法外,抗纤溶治疗较为重要。,五 鉴别诊断 DIC主要与下列疾病鉴别: 1.原发性纤溶 2.严重肝病(不伴DIC) 3.TTP 4.原发性抗心磷脂抗体综合症(PT不延长),DIC的治疗,DIC治疗的原则是序贯性、及时性、个体性和动态性。治疗包括抗血凝治疗、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补充、纤溶抑制治疗及溶栓治疗等。即往主张综合应用,而且前多采用序贯疗法,即按上述顺序逐项治疗。在前一项治疗未获满意疗效时,再行下一步治疗。,(一 )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病因消除对于防止及终止DIC至关重要。但在

25、治疗原发病时应避免因处置不当促进或加重DIC (二)抗凝疗法 抗凝疗法是终止DIC病理过程、减轻器官功能损伤、重建凝血抗凝平衡的重要措施。,肝素治疗,适应症 肝素仍是目前DIC抗凝治疗的最重要药物。所有DIC都是肝素应用的适应症,应早期应用。不过感染性DIC、肝病DIC及新生儿DIC、感染性DIC等对肝素的应用尚存在争论。,禁忌症 封闭器官出血如颅内、脊髓、心包等出血 为绝对禁忌症 1、手术后损伤创面未经良好止血者: 2、近期内大咯血或上消化道出血; 3、蛇毒所致DIC等 为其相对禁忌症。 4、严重感病时 5、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友病,制剂、剂量和用法 目前应用的主要有肝素钠和肝素钙。与肝素钠比较

26、,肝素钙有较高抗Xa活性、有较低的血浆浓度和出血副作用 肝素用量以前强调要达到肝素化,即肝素用量要使APTT达正常的.5倍,所需剂量差异很大,为900070000u/d。目前主张除心脏外科手术、羊水栓塞等少数情况外,肝素的用量趋向小剂量,即6000-12000u/d(5-15u/kg/h)或更小。此剂量肝素对APTT无影响或一般不超过正常的1.5倍,一般不需要监测。,剂量和用法 小剂量用药的理论依据是: 肝素AT复合物的最初靶点是Fxa,因子Xa在凝血过程中有“放大”作用,抑制凝血程序的FIa阶段比抑制凝血酶(a)阶段所需量少的多。 小剂量肝素可发挥补体作用。 小剂量肝素可增加单核巨噬系统的功

27、能。 肝素在体内有再利用现象 DIC时因血小板减少,其抗肝素活性减弱,人体对肝素更为敏感; DIC时肝、肾功能衰竭,体内半衰期延长,肝素用量的分级:微剂量10-25mg/日;小剂量50-120mg/日;中剂量300mg/日以下;大剂量300mg/日;超大剂量500mg/日。有研究表明,DIC时每天只6mg肝素就可以抑制凝血酶的作用,控制DIC的进展,但肝素用量需根据DIC的急缓、严重程度和实验室动态监测,及时调整用量。,常规肝素的用量:急性DIC每日100-300mg,每6小时用量不超过50mg。根据病情可连续应用3-5天,值得注意的是,肝素持续应用使AT-消耗性减少,如AT-尚未恢复就停用肝

28、素有增加血栓的危险。,低分子量肝素与常规肝素相比,可直接激活a而较少依赖AT-;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弱,较少导致血小板减少,抗凝作用较强而出血并发症少。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常规剂量为0.751.5mg/kg/日,连用5天。有研究表明0.75mg/kg/日更为安全有效。 既往肝素强调持续静脉滴注,近年来多主张每6小时一次皮下注射,单位循环不良适应静脉持续滴注,低分子量肝素目前多用皮下注射。 近来发现肺内给药一次(15000-20000u)可保持低强度抗凝7-10天,故推荐每周一次超声雾化吸入疗法用于预防。,应用肝素的时间以病因是否祛除、病情是否控制等而决定。一般用药5-7天,逐渐减量以至停药,肝

29、素治疗的血液学监测 应用肝素后6小时检测的APTT比对照组延长1.5倍为宜;试管法凝血时间(CT)较对照组延长1倍为宜,CT超过30分钟提示肝素过量,可停药或换用其它抗凝剂。肝素剂量过大导致出血者可用鱼精蛋白缓慢静脉注射,理论上1-1.5mg鱼精蛋白可中合肝素1mg, 通常中和最后一次的肝素量即可 。,肝素治疗的有效指标 出血明显改善,休克、脏器功能衰竭得 以恢复,实验室异常改善或恢复正常。 肝素治疗无效者应考虑 基础疾病或诱因未消除或未控制; 肝素应用不当,如应用太晚、剂量 太小、疗程不足、或过量; 病程进入纤溶亢进期而抗纤溶治疗弱 休克期过长,并发症过重等。,2其它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药物 1

30、)复方丹参注射液:在DIC治疗中本药疗效肯定、安全、无须严密血液学监护,无明显不良反应,既可与肝素合用以减少肝素用量,也可在慢性DIC、疑似DIC病例以及缺乏确诊及血液学监测实验条件下作为主要抗凝剂单独使用。用法为20-40ml加入100-200ml葡萄糖液内快速静脉滴注,每日2-4次,可连用3-5日。,2)低分子右旋糖酐; 本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补充血容量和疏通微循环作用,可作为DIC的辅助治疗。用法为每日500ml,静脉滴注,可连用3-5天。,3)AT-;AT-既加速、加重DIC病理过程,也与肝素抗凝作用有关。用法为:1500-3000单位,每日2-3次可连用5-7天。如无AT-制剂,可用新鲜全血或血浆代替,一般以每毫升全血和血浆分别含AT- 1单位和2单位。AT-III的用量=(期望达到活性- 实际检测活性)0.6体重(kg)。一般认为,第一天剂量为1000u,第二天减半,5天为一个疗程,每天或隔天测定AT-III活性,以其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