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量评价_第1页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_第2页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_第3页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_第4页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5年5月20日,地下水 资源量评价,提 纲,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内容及相 关基本概念 二、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工作的程序 三、准备工作 四、基本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 五、评价类型区划分,提 纲,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 七、地下水矿化度分区的确定 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十、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计算 十一、评价成果的表达 十二、案例介绍,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 1、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 的先决条件 2、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的 合

2、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提供依据,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内容 1、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的组成及其时空 分布特征 2、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及其空间分布 特征,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地下水 潜水 承压水 浅层地下水 深层承压水,地下水资源量 包气带 含水层 隔水层 地下水埋深,相关的基本概念,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地下水水位 岩性 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单元 地下水可开采量,开采条件 补给条件 径流条件 排泄条件,相关的基本概念,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目的、内容及相关基本概念,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主要成果 1、

3、计算分区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地下水 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 2、总补给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 采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3、文字报告,二、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工作的程序,二、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工作程序,1、准备工作 2、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评价类型区划分及均衡计算区的确定 4、水文地质参数率定 5、地下水矿化度分区的确定,二、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工作程序,6、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7、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8、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9、评价成果的表达,三、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 准备工作,三、准备工作,1、确定评价区域 评价区域,可以是全国、某一流域 、某 一行政区划,也可以是某一平原区

4、或某一 特定的区域. 评价区域必须具有准确的边界线,三、准备工作,2、确定成图比例尺 成图比例尺是根据评价区域的大小和评 价成果的精度要求确定的。 评价成果的精度要求,用允许误差表示。 提交成果的精度分A、B、C、D、E五级 各级精度的要求及适用范围,三、准备工作,3.估计评价工作量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工作量,采用工日表 示,评价工作量包括全部工作程序中各 项工作的工作量 4.组建专门的技术工作班子和做出明 确的工作责任分工,三、准备工作,5.绘制工作底图 工作底图的比例尺及需要标出的内容 6.选择评价代表年 评价代表年是指一个评价时间段,一般 采用靠近开展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年份之前 的年份或年段

5、,最好选择包含丰、平、枯 三种不同代表时段在内,四、基本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四、基本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收集和分析整理步骤 1、地形地貌、植被、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特 征等资料 2、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 3.评价代表年期间逐年的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资料 4.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状况 5.引灌资料,四、基本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整理,收集和分析整理步骤 6.平原区骨干河道资料 7.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出水均衡试验场、 抽(压)水试验井孔的位置及编号等 8.要求在工作底图上标示水稻田分布范围 和编号 9.水文气象资料,五、评价类型区划分,五、评价类型区划分,1.评价类型区要求按3级划分 根据区

6、域地形地貌特征将评价区域划分 为平原区和山丘区2个级类型区 根据次级地形地貌特征和地下水类型, 将平原区和山丘区划分为若干级类型区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将各级类型区划分 为若干个计算区,五、评价类型区划分,2.包气带岩性分区图的绘制 确定各钻孔所揭示的包气带岩性名称 根据确定后的各钻孔所揭示的包气带岩 性,在工作底图上勾绘包气带岩性分区图,五、评价类型区划分,3.地下水埋深分区图的绘制 根据各选用水位监测井评价代表年期间地下水 埋深动态监测资料,确定各选用水位监测井的高 水位期地下水埋深、低水位期地下水埋深和年均 地下水埋深 根据地下水埋深,勾绘评价代表年期间地下水 的低埋深、高埋深和年均埋深分区

7、图,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常用的水文地质参数 给水度()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潜水蒸发系数(C) 渗透系数(K) 导水系数(T)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常用的水文地质参数 修正系数() 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渠) 井灌回归补给系数(井) 水稻田水稻生长期稳 渗率() 地下水可开采系数(),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给水度值影响因素 主要与岩性及其结构特征有关 确定给水度的方法主要有: 1、抽水试验法 2、地中渗透仪测定法和筒测法 3、地下水动态资料分析法 4、实际开采量法,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值的影响因素 主要为包气带岩性

8、、结构、地下水埋深、降水量 大小,还受降水强度、土壤前期含水量、微地形 地貌、植被及地表建筑设施等的影响 确定值的方法主要有: 1、地下水水位动态资料计算法 2、地中渗透仪测定法 3、试验区水均衡观测资料分析法,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潜水蒸发系数C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水面蒸发量E0、包气带岩性、结构、地下水埋深Z 和植被状况 C值确定方法: 1、可利用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通过潜水蒸发 经验公式拟合分析计算 2、根据水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对不同岩性、地 下水埋深、植被条件下潜水蒸发量E的测试资料与 相应水面蒸发量E0计算潜水蒸发系数C,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灌溉入渗补给系数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9、包气带岩性、结构、地下水埋深、灌溉定额及耕地的平整程度 值的确定 可利用公式=hr/h灌直接计算、根据野外灌溉试验资料 、 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次值近似代表或采用下式计算:,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渠系渗漏补给系数m值主要影响因素 渠道衬砌程度、渠道两岸包气带和含水层岩性、 结构、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含水量、水面蒸发强 度以及渠系水位和过水时间 m值确定方法: 1、可根据渠系有效利用系数确定 2、根据渠系渗漏补给量计算 3、利用渗流理论计算公式确定,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渗透系数K值主要影响因素 主要是岩性及其结构特征 确定渗透系数K值的方法: 1、抽水试验 2、室内仪器测定 3、野外同心环或试

10、坑注水试验 4、颗粒分析、孔隙度计算,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导水系数T的主要影响因素 含水层岩性特征和厚度。在数值上等于渗 透系数与含水层厚度的乘积 弹性释水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承压含水层内或承压含水层以上隔水层的 岩性及埋藏部位。*的范围一般为10-4 10-5左右,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压力传导系数a的主要影响因素 潜水水位变幅带或承压水含水层内和承压 含水层以上隔水层的岩性特征和厚度 压力传导系数a值的确定 在数值上压力传导系数a的值等于导水系 数与释水系数的比值,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越流系数ke的主要影响因素 弱透水层的岩性特征和厚度 确定越流系数ke 在数值上越流系数等于弱

11、透水层的渗透 系数K与该弱透水层厚度M的比值,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水稻田水稻生长期稳渗率值的主要影 响因素是弱透水层的岩性特征和厚度。其 值一般为14mm/d左右 地下水可开采系数值的主要影响因素 是含水层埋深、厚度和岩性特征 确定地下水可开采系数时,应遵循四 个基本原则,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的几点提示 1、针对各水文地质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确定不同影响因素组合条件下的相应水文 地质参数值 2、应与各计算区水文地质参数的取值 要求一一对应,六、水文地质参数的率定,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的几点提示 3、采用的有关资料一般要选用评价代表年 期间或年代较接近的资料 4、当地下水埋

12、深大于6m时,降水入渗补给 系数值不再变化,七、地下水矿化度分区的确定,七、地下水矿化度分区的确定,地下水矿化度的含义 1、矿化度是指水容积内含有的无机矿物质 总离子量 2、矿化度是表示地下水水质特征的重要指 标之一 ,单位为g/L,七、地下水矿化度分区的确定,在评价区域内,采取地下水水样 ,化验 分析矿化度值 绘制矿化度分别为不大于1g/L、大于 1g/L且不大于2g/L以及大于2g/L且不大于 3g/L、大于3g/L且不大于5g/L和大于5g/L 等5个矿化度分区图,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旱地及水稻田旱作期各项补给量 1、平原区旱地及水稻田旱作期的补给项包

13、 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补给量、山 前侧向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 2、地表水体补给量包括河道渗漏补给量、 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 田间入渗补给量和人工回灌补给量,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 1、降水入渗补给量是指降水渗入到土壤中 并在重力作用下渗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2、降水入渗补给量一般采用下式计算: Pr=10-1PF 式中:Pr为降水入渗补给量 ,P为降水量, 为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F为计算区计算面积,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河道渗漏补给量 当河道水位高于河道岸边地下水水位时, 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 确定年内河水补给地下水的河段和时段, 逐河段进行年内

14、各时段的河道渗漏补给量计算 河道渗漏补给量计算方法有水文分析法 和地下水动力学法,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水文分析法 1、该法适用于河道附近无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 资料,但具有完整的计量河水流量资料的地区 2、计算公式: 河补=(上下+区入区出)(1-)L/L 3、利用上式计算多年平均河道渗漏补给量时, 上、下、区入、区出、等应采用评价代表 年期间的均值,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地下水动力学法 1、当河道水位变化比较稳定时,经分析确定河 水补给地下水的河段,可沿河道岸边切割剖面, 通过该剖面的水量即为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2、单侧河道渗漏补给量采用达西公式计算: 河补=10-4KIALt

15、 3、利用上式计算多年平均年单侧河道渗漏补给 量时,I、A、L、t应采用评价代表年期间的均值,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库塘渗漏补给量 1、当位于平原区的水库、湖泊、塘坝等蓄 水体的水位高于岸边地下水水位时,库塘 等蓄水体渗漏补给岸边地下水 2、计算方法有以下两种: (1)地下水动力学法 (2)出入库塘水量平衡法,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渠系渗漏补给量 1、渠系水位一般均高于其附近的地下水水 位,故渠系水一般均补给地下水 2、计算方法: (1)地下水动力学法(与上述方法相同) (2)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法,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法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法计算公式: 渠系=m

16、渠首引 式中,渠首引为渠首引水量 (万m) ,m为 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无因次),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 1、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是指渠灌水进入田间后,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2、要求将斗、农、毛三级渠道的渗漏补给量纳 入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 3、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可利用下式计算: 渠灌=渠渠田 其中,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人工回灌补给量 1、人工回灌补给量是指通过井孔、河渠、坑塘 或田面等方式,人为地将地表水等灌入地下且补 给地下水的水量 2、井孔回灌,采用调查统计回灌量的方法计算 3、河渠回灌 ,按河道渗漏、渠系渗漏方法计算 4、坑塘回灌 ,按库塘渗漏补给量的计算方

17、法 5、田面回灌,按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方法计算,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地表水体补给量 地表水体补给量是指河道渗漏补给量、 库塘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渠灌 田间入渗补给量及以地表水为回灌水源的 人工回灌补给量之和,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山前侧向补给量 1、山前侧向补给量指发生在评价区域内的 山丘区与平原区交界面上,山丘区地下水 以地下潜流形式补给平原区地下水的水量 2、山前侧向补给量可采用剖面法利用达西 公式计算: 山前侧=10-4KIAt,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计算多年平均山前侧向补给量时,应同时 满足以下4点技术要求: 1、水力坡度应与剖面相垂直 2、渗透系数K值,可

18、采用垂向全剖面混合 试验成果,也可采用分层试验成果,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3、在计算多年平均山前侧向补给量时,水 力坡度值采用评价代表年期间的年均值 4、切割剖面的底界一般采用当地浅层地下 水含水层的底板;沿山前切割的剖面线一 般为折线,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井灌回归补给量 1、井灌回归补给量是指井灌水进入田间后,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井灌回归补给量 包括井灌水输水渠道的渗漏补给量 2、井灌回归补给量可利用下式计算: 井灌=井井田,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越流补给量 1、越流补给量,主要是指当深层承压含水 层的地下水头高于浅层含水层的地下水位 时,在水力梯度的作用下深层承压水

19、透过 中间弱透水层补给浅层含水层的水量 2、计算公式: Q越流HFtKe,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水稻田水稻生长期各项补给量 1、平原区水稻田水稻生长期的补给项,同 平原区旱地及水稻田旱作期的补给项 2、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 之和,采用稳渗率法计算 3、其余各项补给量的计算方法同平原区旱 地及水稻田旱作期,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稳渗率法计算步骤 1、采用下式计算水稻田水稻生长期降水入渗补 给量与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之和: 水生=10-1F水t 2、根据水稻田水稻生长期降水量、引灌水量两 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分别确定出水生中水稻田 水稻生长期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渠灌田间入渗补

20、给量,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各项补给量及总补给量 1、将平原区旱地、水稻田旱作期各项补给 量,与平原区水稻田水稻生长期各项补给 量,对应相加,即为平原区各项补给量 2、各项补给量之和为总补给量,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排泄量包括以下几项: 1、潜水蒸发量 2、河道排泄量 3、侧向流出量 4、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潜水蒸发量 1、潜水蒸发量是指潜水在毛细管作用下, 通过包气带岩土向上运动造成的蒸发量 2、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 (1)潜水蒸发系数法 (2)经验公式计算法,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潜水蒸发系数法 1、潜水蒸发系数法计算公式如下: E=1

21、0-1E0CF 2、计算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时,计算参数 E0、C应采用评价代表年期间的年均值,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经验公式计算法 1、利用以下公式,计算用深度表示的潜水 蒸发量(mm) 2、根据均衡计算区的计算面积,换算成用 体积表示的潜水蒸发量(万m3),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河道排泄量 1、当河道内河水水位低于岸边地下水水位 时,河道排泄地下水,排泄的水量称为河 道排泄量 2、计算方法、计算公式和技术要求同河道 渗漏补给量的计算 3、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用下 式计算,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侧向流出量 1、以地下潜流形式流出均衡区的水量称为 侧向流出量 2、采用

22、地下水动力学法计算 ,即采用如 下公式计算: 侧=10-4KIAt,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地下水实际开采量 1、地下水实际开采量,通过调查统计得出 2、采用各计算区评价代表期间的年均地下 水实际开采量调查统计成果,作为各相应 计算区的多年平均地下水实际开采量,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总排泄量,均衡区内各项多年平均排 泄量之和为该均衡区的多 年平均总排泄量,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地下水蓄变量 1、地下水蓄变量是指计算区评价时段初地 下水储存量与评价时段末地下水储存量的 差值 2、采用下式计算 : W=102(h2-h1)F/t,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水均衡分析 1、水均衡是

23、指某一均衡区或某几个均衡区 内多年平均年总补给量与总排泄量的均衡 关系,即: Q总补=Q总排 2、水均衡理论,一般指评价代表年期间多 年平均年总补给量、总排泄量和地下水蓄 量三者之间的均衡关系,八、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各均衡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步骤: 1、计算各均衡区各项补给量 2、计算各均衡区各项排泄量 3、得出地下水蓄变量计算成果 4、进行水均衡分析 5、确定各均衡区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含义 1、山丘区只计算各项排泄量,各项排泄量 之和为总排泄量,并以总排泄量作为山丘 区的地下水资源量 2、计算成果应包括代表年

24、期间年均各项排 泄量、总排泄量,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山丘区排泄量包括以下几项: 1、河川基流量 2、未计入河川径流量的山前泉水溢出量 3、山前侧向流出量 4、潜水蒸发量 5、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河川基流量 1、河川基流量指河川径流量中由地下水渗 透补给河水的部分,即河道对地下水的排泄量 2、河川基流量是山丘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量 3、河川基流量通过分割河川径流量过程线的 方法计算,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计算河川基流量选用水文站的原则 1、选用水文站具有比较完整、连续的逐日河川 径流量观测资料 2、选用水文站所控制的流域闭合 3、按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条件

25、选择各种有代 表性的水文站 4、单站选用水文站的控制流域面积一般宜介于 3005000km2之间,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不宜选用的水文站 1、在水文站上游建有集水面积超过该水 文站控制面积20%以上的水库 2、在水文站上游河道上有较大引、提水 工程 3、从外流域向水文站上游调入水量较大, 且未做还原计算的水文站,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单站河川基流量的分割方法 1、实测逐日河川径流量资料,点绘河川径 流过程线 2、采用直线斜割法分割实测河川径流量中 的河川基流量 3、对分割的成果进行河川基流量还原,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河川基流量还原水量的定量方法 1、确定各时间段分割的河川基

26、流量占实测 河川径流量的比率,即基径比 2、以各时间段的基径比乘以相应时间段的 河川径流还原水量,即为该时间段的河川 基流还原水量 3、将年内各时间段的河川基流还原水量相 加,即为该年的河川基流还原水量,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直线斜割法分割河川基流量 1、枯季无明显地表径流的河川径流量 应全部作为河川基流量 2、确定洪峰起涨点和洪峰退水转折点 3、将两点以直线相联,直线以下部分 为河川基流量,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综合退水曲线法 1、在逐日河川径流过程线上,退水段的转 折点往往不容易分辨 2、准确判定退水段的转折点是直线斜割法 计算单站河川基流量的关键 3、确定洪峰退水段的转折点最

27、常用的方法 是综合退水曲线法,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综合退水曲线法计算步骤 1、绘制年逐日河川径流量过程线 2、绘出各个无降水影响的洪峰退水段曲线 3、将各个退水曲线在该年河川径流过程线 坐标系上做水平移动,使各个退水曲线的 尾部重合,做出综合退水曲线 4、将综合退水曲线绘制在与河川径流过程 线坐标系相同的透明纸上,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综合退水曲线法计算步骤 5、平行移动透明纸 ,使综合退水曲线的 尾部与河川径流过程线上的各个洪峰退水 段曲线的尾部重合 6、综合退水曲线与河川径流过程线上各个 退水段曲线的交叉点或分叉点,即为相应 各个洪峰退水段的退水转折点,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

28、计算,加里宁试算法 1、我国南方雨量比较丰沛的地区 ,采用 加里宁试算法分割河川基流量 2、当选用加里宁试算法分割河川基流量时, 要求对直线斜割法和加里宁试算法的成果 进行对比分析,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加里宁试算法原理 1、根据河川基流量一般由基岩裂隙地下 水所补给的特点 2、假定地下水含水层向河道排泄的水量 与地表径流量之间存在比例关系 3、利用试算法确定合理的比例系数 4、通过对水均衡方程的反复演算得出年 河川基流量,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单站多年平均河川基流量计算 1、在评价代表年期间逐年分割河川基 流量 2、对河川基流量进行还原计算 3、将逐年河川基流量相加,除以评价 代

29、表年年数,即为单站多年平均河川基 流量,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未控区多年平均河川基流量计算 1、未控区是指未被选用水文站控制的计 算区 2、采用基径比类比法,计算未控区多年 平均年河川基流量 3、要求用基流模数对控区多年平均年河 川基流量进行复核,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山前泉水溢出量 1、未计入河川径流量的泉水,应逐年进 行年均流量调查统计 2、各泉水逐年的溢出量的均值,作为该 泉多年平均泉水溢出量 3、以出露于均衡计算区内各泉水的多年 平均泉水溢出量之和,作为该均衡计算 区多年平均山前泉水溢出量,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山前侧向流出量 1、山前侧向流出量是指山丘区地下水 以地

30、下潜流形式向平原区排泄的水量 2、计算方法与山前侧向补给量相同 3、以各年山前侧向流出量的均值,作 为各均衡区多年平均山前侧向流出量,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 1、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是指发生在一般山 丘区、岩溶山区的地下水实际开采量 2、从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中扣除在用水过 程中回归补给地下水部分和退水到河道 的部分的剩余量,称为地下水实际开采 净消耗量,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的计算 1、计算公式: Q消耗Q井灌(1-井灌)+Q城开(1-城开)+Q农村开 2、以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与井灌回归补给量和 工业、城镇生活回归补给量之差作为相应年份 的地下水

31、实际开采净消耗量 3、以各年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的均值, 作为多年平均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潜水蒸发量 1、潜水蒸发量是指发生在未单独划分为山 间平原区的小型山间河谷平原的地下水, 在毛细管作用下,通过包气带岩土向上运 动造成的蒸发量 2、各均衡计算区年潜水蒸发量的计算方法 同平原区,九、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 各均衡计算区内多年平均河川基流量、 未计入河川径流量的山前泉水溢出量、 山前侧向流出量、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 耗量及潜水蒸发量之和 ,即均衡计算 区的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十、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 可开采量计算,十、评价分区地下水资

32、源量及可开采量计算,评价分区含义 1、评价分区是指评价区域内的特定分区,可 以是某一级流域水系,某一级行政区划,某 一级流域水系套某一级行政区划,也可以是 某一水源地 2、评价分区,可能由单一的平原区构成,也 可能由单一的山丘区构成,还可能由平原区 和山丘区共同构成,十、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计算,单一平原区构成的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确定各均衡计算区的计算面积和各项补给量 模数 、各项排泄量模数、地下水蓄变量模数 2、采用面积加权法 ,对各项补给量、各项排 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分别进行计算 3、将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 之和,分别作为评价分区的各项补给量、各项 排

33、泄量和地下水蓄变量 4、总补给量减去该评价分区井灌回归补给量的 差数为该评价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十、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计算,单一山丘区构成的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确定各均衡计算区的计算面积和各项排泄 量模数 2、采用面积加权法,对构成评价分区的各均 衡计算区的各项排泄量分别进行计算 3、构成各均衡计算区的各项排泄量之和,作 为评价分区的各项排泄量 4、各项排泄量之和即该评价分区的地下水资 源量,十、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计算,平原区和山丘区共同构成的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别对构成评价分区的平原区、山丘区和 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 分别进行计算

34、2、按照下式计算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资=Q山资+Q平资-Q侧补-Q基补 3、计算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十、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计算,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 1、实际开采量调查法 2、可开采系数法 3、多年调节计算法,十、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计算,实际开采量调查法及适用地区 1、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2、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资料较准确、完整 3、潜水蒸发量不大,十、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计算,可开采系数法 适用地区 1、水文地质条件研究程度较高 2、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计算公式 可开=Q总补,十、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计算,多年调节计算法及适用地

35、区 1、已求得不同岩性、地下水埋深的各个水文 地质参数 2、具有为水利规划或农业区划制订的井、渠 灌区的划分 3、具有农作物组成和复种指数、灌溉定额和 灌溉制度 4、具有连续多年降水过程资料,十、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计算,调节计算的前提 1、将历史资料系列作为一个循环重复出 现的周期看待 2、在多年总补给量与多年总排泄量相平 衡的原则基础上进行,十、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计算,调节计算的内容及作用 1、调节计算的内容是根据一定的开采 水平、用水要求和地下水的补给量,分 析地下水的补给与消耗的平衡关系 2、调节计算的作用是确定调节计算期 地下水适宜的开采模式、允许地下水水 位降

36、深及多年平均可开采量,十、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计算,多年调节计算法的分类 长系列调节计算法 以长系列作为调节计算期,以年为调节时段,并 以调节计算期间的多年平均总补给量与多年平均 总废弃水量之差作为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 代表周期计算法 以一个代表性降水周期作为调节计算期,以补给 时段和排泄时段为调节时段,并以多年平均总补 给量与多年平均总潜水蒸发量之差作为多年平均 地下水可开采量,十、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计算,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将山丘区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分别计算 地下水可开采量: 1、泉水多年平均流量不小于1.0m3/s的岩 溶山区 2、一般山丘区及泉水多年平均流

37、量小于 1.0m3/s的岩溶山区,十、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计算,泉水多年平均流量不小于1.0m3/s的岩溶山区分类 1、以凿井方式开采岩溶水量较小的岩溶山区 2、以凿井方式开发利用地下水程度较高,近 期泉水实测流量逐年减少的岩溶山区 3、以凿井方式开采岩溶水程度不太高的岩溶 山区,十、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计算,一般山丘区及泉水多年平均流量 小于1.0m3/s的岩溶山区分类 1、以凿井方式开发利用地下水程度较高 的地区 2、以凿井方式开发利用地下水程度较低, 但具有以凿井方式开发利用地下水前景, 且具有较完整水文地质资料的地区,十、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计算,地下水可

38、开采量与地表水可利用量 之间的重复计算量 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区地下水可开采量 中,凡已纳入本次评价的地表水资源量 的部分,均属于与地表水可利用量之间 的重复计算量,十一、评价成果的表达,十一、评价成果的表达,评价成果的表达的三个方面 1、填制成果表 2、绘制成果图 3、编写成果文字报告,十一、评价成果的表达,填制成果表 1、成果表是表达各种评价成果数据最重要 的方式 2、成果表中的数据,是绘制成果图、编写 文字报告的依据 3、“基本成果表”的表式样及其填制说明,十一、评价成果的表达,绘制成果图 1、成果图是表达地下水资源量、总补给 量、地下水可开采量等主要评价成果空间 分布状况最重要的方式 2、成果图是编写文字报告的依据 3、成果图的绘制说明,十一、评价成果的表达,编写成果文字报告 1、成果文字报告是表达地下水资源量 评价成果最重要的方式 2、“地下水资源量评价报告”编写参考 提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