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民俗学史.ppt_第1页
第二讲:民俗学史.ppt_第2页
第二讲:民俗学史.ppt_第3页
第二讲:民俗学史.ppt_第4页
第二讲:民俗学史.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讲:民俗学,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民俗文献传统 2掌握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历史概况 3理解中国当代中国民俗学的诉求 4了解国外民俗研究的历史,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的民俗文献传统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生 参考书: 1王文宝,中国民俗研究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一、中国古代民俗文献传统,(一)先秦文献中的民俗记录与见解 (二)汉魏民俗编著的出现与评注 (三)唐宋农政民俗思想的兴盛和都市民俗记载的开端 (四)元明清民俗纪录文献撰著的兴盛 (五)清末民初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一)先秦文献中的民俗记录与见解 山海经、易经

2、、诗经、列子、吕氏春秋、左传、庄子、“三礼”、荀子、老子 易经 姬昌(前1152-前1056) “文王羑里演周易” 哲学著作;占卜之书,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 大往小来。(卦辞) 彖曰:否匪人,不利君子 贞。大往小来,上下不交而天下 无邦也。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 通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 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 子道消也。(彖辞:释卦涵义) 象曰:天地不交,“否”;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大象辞:以图释卦),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爻辞)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小象辞)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曰:“大人否享”,不乱群也。 六三,包羞。

3、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 系于苞桑。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风、雅、颂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溱与洧, 方涣涣兮。 士与女, 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 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 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 赠之以勺药。,(法)葛兰言 著,赵丙祥、张宏明 译,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 葛兰言通过分析诗经中的情歌,考察了中国上古时期的

4、朴素野巧的习俗是如何转化为文明秩序的。在特定的时空中,男女两性超越村落日常生活的界限,聚集在他们的圣地中,以对歌的形式交换感情,女性是其中感情的最大礼物。这成为古代中国营造社会秩序的基本模式。,仪礼:日常行为仪式。 士冠礼士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聘礼等。 礼记:解释仪礼的礼义。 曲礼檀弓月令礼器乐记冠义昏义聘义乡饮酒义等。 周礼:偏重政治制度。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山海经约成书于周秦之际。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共18卷。 一部奇书:神话、地理、宗教、医药,“山海经的时代早成云烟,但日复一日地朝升暮落、年复一年地暑来寒往的仍是那同一轮太阳,今天的农人们也仍然和那时候的人

5、们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样在春天播种、在秋天收获,亘古如斯的天道节律,涵养了我们的生活,也深深地塑造了我们的德性,这就是中国老百姓所说的天地良心,也就是康德说的自然律和人心间的道德律吧。这种天地良心是本文追思的对象,希望它也能成为我进德修业的精神依托。” 刘宗迪,(二)汉魏民俗编著的出现与评注 汉书:礼乐志食货志郊祀志 地理志“凡民函无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乐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去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北方人与南方人的差异:外貌、饮食、语言,应劭风俗通义:我国第一部以“风俗”为名的民俗专著,研究古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 “会稽俗多淫祀,好卜筮。民一

6、以牛祭,巫祝赋敛受谢,民畏其口,具被祟,不敢拒逆。是以财尽于鬼神,产匮于祭祀。或贫家不能以时祀至,竟言不敢食牛,害或发病且死,先为牛鸣。其畏惧如此。” 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三)唐宋农政民俗思想的兴盛和都市民俗记载的开端 (四)元明清民俗纪录文献撰著的兴盛 明朝: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沈榜的宛署杂记、如梦录等;还有冯梦龙和他的山歌研究。 清代:潘荣陛的、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震钧的天咫偶闻、于敏中的日下旧闻考,(五)清末民初启蒙民俗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黄遵宪日本国志,张亮采中国风俗史,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黄遵宪(1848-1905)广东梅县人,神童,

7、举人。“风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无物,察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和之,人与人相接,人与人相续,又踵而行之;极其既成,随其极陋甚弊者,举国之人,习以为然;上智所不能察,大力所不能挽,严刑峻法所不能变。”,中国风俗史:我国第一本风俗史学术专著。 浑朴时代、驳杂时代、浮靡时代、由浮靡而趋敦朴时代。 “至有人类,则渐有群,而其群之多数人之性情、嗜好、言语、习惯,常以累月经年,不知不觉,相沿相嬗,成为一种之风俗。”,民间文化的文献传统 :民间的、非均质的、地方性的、生活化的 二、中国现代民俗学史 民俗学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一)中国民俗学的发生:北大时期 成立歌谣征集处,

8、1918年2月1日,刘半农拟定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在北京大学日刊第61号上发表。 成立风俗调查会,1920年12月19日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研究会。 张竞生、江绍原先后任主席。,成立歌谣研究会,1923年5月风俗调查会成立,民国十三年正月十四日国立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印发北大风俗调查会征集各地关于旧历新年风俗物品之说明,广泛征集神纸、春联、红笺、年画,以及“各地的服饰、器具”等风俗物品。,(二)中国民俗学的兴盛:中山大学时期 1927年11月,顾颉刚与 容肇祖、董作宾、钟敬文 等发起民俗学会,成立的 同时创办民间文艺周 刊,由董作宾、钟敬文主 编。1928年3月21日将 民间文艺周刊改

9、名为 民俗周刊。,出了歌谣专号、山海经研究专号、传说专号、故事专号、清明专号、中秋节专号、谜语专号、旧历年专号、神的专号、妙峰山进香专号等;“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两课,办了一次民俗学传习班;设立了风俗物品陈列室;云南民族民俗的调查;出版了相当一部分民俗学书籍。,(三)中国民俗学的衰微:杭州时期 杭州中国民俗学会 成立于1930年 , 钱南扬、钟敬文 主编了民俗周刊 钟的一系列论文 “民间文化资料小丛书” 民间文学专号、 民间艺术专号、 民间风俗文化专号,三、当代中国民俗学的诉求 解放以后, 1950年成立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55年创办民间文学杂志。 1978年秋,由钟敬文草拟,由顾颉刚

10、、白寿彝、容肇祖、杨堃、杨成志、罗致平、钟敬文联名,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递交了关于民俗学的倡议书,1983年5月21至24,中国民俗学会在北京成立。,民俗学的“俗”是以民族立国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根基;“民”则是以民主立国的现代民主政体的政治根基。 民俗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诉求表现: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二是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及其产业化。 三是文化公民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塑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就是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 高丙中言:“我们很自然会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就是英文的Folklore所包含的内容,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民俗或民间文化的内容。”

11、 刘锡诚也认为“其所指,大体相当于我国通常所说的传统民间文化或民间创作。”,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理念和实践直接来自于民俗学的研究及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 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追溯到古代民俗的“采风”,现代的保护则追溯到民俗学的诞生过程,“非保”历史在这本书里就变成了民俗学的历史,民俗研究的历史也就成了“非保”的历史。 1984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付诸实践编纂故事、歌谣、谚语集成。,200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始实施国家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 3年10月,文化部召开“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11月

12、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随着中国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相继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2004年8月,草案改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从此以后,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取代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逐渐有取代民俗学的趋势。,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民俗学者的作为和意义。 第一,民俗学者从学理与社会价值的角度探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第二,民俗学者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及保护意义的探讨。“Intangible Culture-Al Heritage” 第三,民俗学者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诸多探讨。“标

13、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 第四,民俗学者强调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防止出现资源浪费和重复劳动。 第五,民俗学者从自身的学术专长出发,发挥自身优势,研究介绍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 第六,民俗学者积极推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地方民俗学者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及其产业化: 1民间文化资源的价值发现与社会环境。 五四时期文化主题文化价值文化事业; 当前时期经济中心经济价值文化产业。 2民间文化资源的价值利用与诸多问题。 急功近利的庸俗化开发;竭泽而渔式的掠夺式开发;机械重复的低层次开发;弄虚作假的“伪民俗”开发。 3民间文

14、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原则与目的。 不因过度保护和盲目利用影响传承;保护传承;利用发展;利用要有利于保护,发展更是为了传承。,4民间文化与文化产业结合已成为一种趋势,实现“双赢”是一种现实追求。 产业化运作时,既要遵循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价值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在保证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继承和创新、市场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努力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文化公民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塑造: 1民俗文化作为现代公共文化的可能。 公共文化节日文化:四大体系(国家节日、党的节日、传统节日、外来节日) 2民俗文化作为公共文化对文化公民身份的确认。 传统节日文化对阶层界限的模糊与公民平等的认同。 3文化公民主体意识对民俗文化作为公共文化的自觉实践。 罗山皮影舞动在豫南鄂北的大地。,四、国外各国民俗研究史略 (一)欧美民俗学 德国、英国、法国、 北欧诸国、美国 (二)俄国与苏联的民俗学 (三)日本民俗学 (四)韩国民俗学,小结:本讲我们主要介绍了中国民俗学的历史和世界各国民俗学简史。中国古代有着源源不断地民俗文献记录传统,其中一些记录当中不乏民俗学的朴素的论点;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生经历了北京大学、中山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