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华侨对侨居.ppt_第1页
第五章华侨对侨居.ppt_第2页
第五章华侨对侨居.ppt_第3页
第五章华侨对侨居.ppt_第4页
第五章华侨对侨居.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华侨对侨居国的贡献,一、东南亚华侨小商贩的经济活动及其作用 历史上华侨经济多以商业为主,而华侨商业又以小商贩著称。它包括零售商店、小杂货铺、市场摆滩、趟街串巷以及在乡村叫卖的小商贩等。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作用之大,是任何别的经济行业所不能比拟的。 (一)华侨小商贩在华侨人口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1、印度尼西亚 14-15世纪间,印度尼西亚华侨小商贩已在沿海城市进行贸易活动。据估计,每年从中国到印尼的小商贩约为一千人,其中一些人定居下来,传衍后代。,1、印度尼西亚,17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平均每年就有5艘中国商船抵达巴达维亚,1655年后,平均每年就有10艘。 这一时期来到巴城的中国人,

2、他们的身份大都是小商贩,他们大都是跟着大商“浮海贸易”而来的。据1625年2月24日巴城日志发表的报告,由泉州开来的一艘中国商船,共载480人,除40名商人和80名船员水手外,“随船同来的260人,都是肩挑中国瓷器到处叫卖的小商贩。” 在18世纪中叶,巴达维亚华侨从事商业者约占华侨总人数的22-26%,1、印度尼西亚,1893年荷印华侨商业人口为38890人,占其就业总人口的20.8%,其中中小商贩为25927人,占从事商业人数的三分之二。 据荷印政府中央统计局1930年人口调查的资料,1930年在爪哇和马都拉华侨182884名从业者中,从事商业的有105445人,占57.66%,而其中单经营

3、杂货零售及小商贩就有49397人,华侨从事商业人口总数的46.82%。 1959年统计,全印尼由华侨经营业员的零售达83783家,其中半数以上散布在各地乡里民间,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菲律宾,马尼拉涧内(八连)是华侨零售商业和手工业中心。1797年马尼拉涧内有华侨3000人。 1828年,菲律宾全境华侨5703人中就有5279人居住马尼拉和东杜,其中绝大部分是小商贩和手工业者。 1938年,华侨占菲律宾28省(不包括马尼拉)全部零售商人的43%(菲律宾人占30%;美国人占9%;日本人和西班牙占7%) 1948-1949,菲律宾群岛共有华侨零售商店11300余家(菲律宾人有

4、53260家,美国人140家,印度人188家),占菲律宾零售业64888家的17.41%。,(二) 华侨从事小商贩的原因,从整个东南亚地区华侨小商贩活动的发展变化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7世纪初至19世纪初为一个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为另一阶段。 1、17世纪初至19世纪初东南亚华侨小商贩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入侵东南亚地区后,那些经营海上贸易(包括对外贸易和岛际贸易)的华侨商人(包括小商)逐渐定居在沿海城市及地区,从而使华人海上贸易逐渐减少和衰退,华侨小商贩的活动因此得到了加强。,1、17世纪初至19世纪初东南亚华侨小商贩,1)垄断贸易 2)适应城市人口增加的需要,2、1

5、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东南亚华侨小商贩,从19世纪初开始,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华侨小商贩的人数有较大量的增加,活动领域也由原来的沿海地区的港口城市,深入到内地的广大乡村。 A、从东南亚地区考察 (1)自19世纪初以来,东南亚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经先后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封建的自然经济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纳入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2、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东南亚华侨小商贩,(2)东南亚各国都是以小商品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生产分散,消费分散,而小商品生产的产品只能是手工业品和当地农产品。 (3)西方殖民当局的改革的影响 a、禁止华侨拥有土地 b、废除通行证及居住区域的限制 (4)

6、东南亚地区居民存在“轻商重农”观念,2、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东南亚华侨小商贩,B、从中国移民条件考察 (1)华侨的经济状况 (2)华侨社会组织结构 (3)华侨喜欢从事小商业的动机,(二) 华侨小商贩的经济作用,1、满足城乡人民需要,为买卖双方提供便利 2、华侨小商贩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城乡经济交流作出了贡献,二、 华侨垦殖业和传播农业技术,(一)垦殖业 新加坡在开发前还是一个海盗出没、疾病肆虐、虎蛇为恶的荒岛。后来,由于华侨的迁入开发,才使这里逐渐发展为新兴城市。 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一带,直至17世纪70年代,还是一片荒芜之地。明将扬彦迪、陈上川、莫玖等义不臣清,先后率部南投越王,奉命

7、至该地垦屯,自称“明乡人”以纪念明朝。经过他们艰辛的拓殖,使这片土地的居民安居乐业,商船凑集,经济日益繁荣。 这其中影响较大的沙捞越文莱的华侨农业,20世纪初有三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垦殖,1、黄乃裳开辟新福州(开发诗巫) 诗巫是今马来西亚第三省的省府。开发它的先驱是福州闽清县人黄乃裳。 1898年参加维新变法失败后,决定往南洋群岛“觅一地旷人稀之处”,遂于1899年秋,携带家眷,南渡新加坡。1900年春夏之间,亲临沙捞越之拉让江畔的诗巫附近来往考察约半日,发现其地丛林蔚茂、平原广阔、土质膏沃、移民垦殖甚有前途,便通过闽南籍华侨王长水的介绍,与沙捞越王查尔斯布鲁克二世签订垦约17条,订立20年免税垦

8、殖合约。垦场命名为“新福州开垦公司”,诗巫随之更名为“新福州”。 垦约订后,黄乃裳即返回家乡招工。三年之内,从福州及其附近的福清、古田、屏南、水康、候官、尤溪等地招募农民、泥瓦匠、木匠、医药师、剃发匠等共千余人(1118人),分三批于190l一1902年间抵达诗巫。 黄乃裳领导移民对诗巫的最初开发,是近代华侨史上一次自发的、有组织的移民拓荒活动。长期以来受到高度评价。今天,在诗巫市有黄乃裳街,黄乃裳中学,以纪念这位开发先驱。,二、 华侨垦殖业和传播农业技术,(一)垦殖业 2、邓恭叔开辟广东港 1901年广东三水邓恭叔闻黄乃裳之义举,前来诗巫考察后,与江峄琴等集资22万,组织“新广东农业公司”,

9、并与沙捞越拉者(当地土著首领)订立合约,在诗巫上游兰南地区垦殖,各为“新广东垦场”,原拟招5000名工人,后因故实招676人。到兰南新广东垦场的华人,种植的主要是胡椒。 3、蒲鲁士开辟诗巫兴化垦场 1911年兴化(莆田)仙游)传教士美国人蒲鲁士,鉴于兴化人谋生不易,与李长水牧师来诗巫,与拉者合约,在诗巫下游依干河两岸亚越开辟兴化垦场。,二、 华侨垦殖业和传播农业技术,(二)传播农业技术 1、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 2、引进各种农作物、水果、蔬菜等。,三、华侨对马来西亚橡胶业的贡献,马来亚的橡胶栽培历史始于1876年,从巴西带到马来半岛种植的。但商业性的橡胶种植却是开始于1895年前后。在短短的几十

10、年里,马来亚便发展成为占全世界天然橡胶产量40的世界最大橡胶产地,华侨为此作出了杰出贡献。,马来西亚橡胶种植面积: 1897年马来亚橡胶种植面积仅345英亩, 1910年增至54.7万英亩, 1920年超过220万英亩。 进入19世纪30年代,平均每年以4.8万英亩的速度递增, 1940年达到348万余英亩。占世界橡胶种植面积的40.86。,马来西亚橡胶产量: 马来亚橡胶产量在1905年还不到200吨, 1914年就猛增至48000吨,超过巴西而跃居世界第一位; 1920年更达17.7万吨,占世界橡胶总产量的50。 在20世纪30年代,平均每年产量4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5.3。,华侨对马来

11、西亚橡胶业的贡献,1、马来亚橡胶业的开拓者是华侨 马来亚的橡胶栽培历史始于1876年,从巴西带到马来半岛种植的。但商业性的橡胶种植却是开始于1895年前后。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马来亚便发展成为占全世界天然橡胶产量40的世界最大橡胶产地,华侨为此作出了杰出贡献。 马来亚橡胶王国四大功臣:黎德利、 陈齐贤、林文庆、陈嘉庚,华侨对马来西亚橡胶业的贡献,1、马来亚橡胶业的开拓者是华侨 黎德利, 英国植物学家,为建立马来半岛的橡胶业作出过重大贡献。1888年新加坡试种橡胶树,确认种植橡胶树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他还发明了一种有效的割胶方法,并开始促进橡胶业的建立。 林文庆(1869-1957) ,原籍福建海

12、澄(今龙海),1894年,在英国人黎德利的影响下,林文庆组织联华橡胶种植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杨厝港阔地试植开设了东南亚第一家橡胶种植园,因而被誉为“橡胶种植之父”。 1896年,他与陈齐贤合作试种从南美洲引进的树胶,开办马来亚第一家树胶种植园,被陈嘉庚称为“马来亚树胶之父” 。,华侨对马来西亚橡胶业的贡献,1、马来亚橡胶业的开拓者是华侨 陈齐贤(18701916),祖籍福建海澄县,出生于马六甲 ,1896年,新加坡森工部长兼植物园长李德(英国人)从巴西秘密带进橡胶种子20多颗,试验种植,因移植不很成功,遭到新加坡总督的攻击,失去继续试种的信心。齐贤得知后,在林文庆的鼓动下,他满怀信心,立即着手筹

13、试。他到巴西考察,精心培育,不断地总结经验,终于获得成功。1898年与林文庆、邱雁宾及英商埃格敦合伙,在武吉亚沙溪园扩大种植3000英亩。1903年橡胶树开割,收获极为可观。齐贤为了发展新马橡胶经济,毫不自私地将橡胶栽培经验奉献给社会,他把胶乳制成生胶。 马六甲殖民政府看到橡胶有发展前途,发出宪报,积极配合。种植橡胶的经验很快就在新马推广,对新马地区早期开发,具有较大影响。 数十年来,福建华侨在新马采用齐贤的种植经验,从事种植橡胶致富者有林文庆、陈嘉庚、陈六使、李光前等30多人。 人们尊称陈齐贤为“橡胶艺祖”。南洋年鉴评说:“今天马来亚的繁荣,齐贤之功不可没。”,林文庆、陈齐贤经营橡胶种植业的

14、活动,使华侨商人大开眼界。陈连亩、林义顺、张永福和郑成快等也在新加坡、柔佛、马六甲投资经营上千英亩至数千英亩的大胶园。 1906年陈嘉庚以1800元向陈齐贤购得18万粒种子,种于新加坡福山园。自1906年经营橡胶业开始,随后发展迅速,规模宏大。到1920年,陈嘉庚胶园有16000英亩,并在新马各地设厂制造橡胶产品,在东南亚有80多家分行,成为华人橡胶之王。至1925年,陈嘉庚公司拥有橡胶园l.5万英亩,谦益橡胶制造厂所属生、熟橡胶厂13间,橡胶分栈16间,职员2000多人,工人3万名。公司在5大洲的40多个地区设分行80余间,代理商家100余间。但自1926年下半年起,由于胶价下跌,仅橡胶厂就

15、亏损30万元,橡胶园也无收。1931年被迫改组为陈嘉庚有限公司。 20世纪初,华侨经营橡胶逐渐形成热潮。原来种植甘蜜、胡椒、甘蔗、咖啡等作物的华侨小园主,也纷纷转种橡胶。,2、马来西亚橡胶业的劳力是华侨 橡胶园劳力以印度人为最多,华工占第二位。前者技术不高、效率低;尽管工资低,但由于经常有割伤橡胶树的危险,因此人们喜欢雇用华侨橡胶工人。华侨工人约工资比较高,但他们工作令人放心。尽管橡胶园的印度籍工人在人数上多于华侨工人,华侨工人的势力却比印度工人大。1914年橡胶园华工约有45700人。以海南人居多,广府和客家人次之,再次为福建和潮州人。华工大部分是赊单新客,订有契约。,橡胶业的发展,促进了马

16、来亚社会经济的繁荣。橡胶的出入口为英国创造了巨额收入,伦敦成为足以与纽约的橡胶市场相抗衡的国际橡胶贸易中心。 英国人在橡胶种植业方面是后来者,但他们仗着殖民政府的保护和雄厚资本,很快就居于优势地位,并垄断了出口贸易,从而利用国际市场价格的起落对华侨橡胶园进行吞并。 马来亚橡胶业的开拓者是华侨,但自西方人染指之后,华侨在橡胶业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夺走,其根本原因在于华侨资本作为当地民族资本的组成部分,是处在西方殖民者的刀俎之上,鱼肉由人;而华侨资本多为父子、兄弟家庭式,缺乏凝聚力,经不起经济危机的冲击和西方垄断财团的挤压。,四、 华侨从事矿业劳动,十八十九世纪时,华侨矿业才出现鼎盛的时代。究其原因

17、: 一是东南亚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进一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而当地原有的生产规模和方式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二是近代中国华侨大量出国谋生,他们从国内带来了采矿勘察、挖掘、冶炼技术和知识。由于清政府禁止私人开采矿业,他们只好奔往海外。 三是西方殖民者东来和欧洲产业大革命的影响,使东西方贸易大大增加,使得对金属品的需求剧增。矿业的开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四、 华侨从事矿业劳动,采锡华侨分布在缅甸南部、暹罗南部、马来半岛,直到苏门答腊东南海岸这一带产锡地方。锡产量以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东南海岸为最多,居世界锡产量之冠。 采金、银、铜、铁的华侨大体分布在婆罗洲、马来半岛、越南北部、中部和缅甸北部,其

18、中在婆罗洲采金的华侨远比其他同类地区为早,数量也较多,开采时间也较长;采银的华侨则以缅甸、越南为多。,四、 华侨从事矿业劳动,马来半岛的锡矿业 华侨从19世纪初便开始开发马来亚锡矿,经过长期艰苦的采掘,形成了雪兰莪、霹雳、森美兰、马六甲等主要矿区。 在马来半岛各地锡矿的开采,方式早期有“公司制”和“合份制”二种。 “公司制”由土地所有者、财东、头家和工人组成。收入所得,前三者各取十分之一,剩下由工人分配也有由企业主抽十分之一后,剩下由财东、头家和工人进行二七均分。一般是半年分配一次。公司制的工人起初大都是由头家向乡亲招引来的自由工人。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公司制的组织也发生变化,特别是头家积累了资

19、本后也开始雇用契约工。原来头家与工人地位平等的情况也逐渐变化。大量契约工实际上是头家的奴隶,备受强制剥削,包括多种超经济的剥削。 “合份制”是大家合伙生产,进行承包。承包地点大都是经过勘探认为无大规模生产价值的地方。这种承包是自负盈亏,收入时多时少,年终结帐进行分配。合份制的工人都是老客。,四、 华侨从事矿业劳动,马来半岛的锡矿业 计件包工制:英国殖民者侵占马来半岛后,在海峡殖民地推行计件包工制。随着锡矿业生产的发展和英国对锡矿不断地摄取和控制,矿区也都逐渐采用这一制度,以更多地向工人榨取。,四、 华侨从事矿业劳动,马来半岛锡业生产经历了如下的几个发展变化: 第一阶段,在19世纪中叶以前,马来

20、亚的采锡都是小规模开采,工人是马来人和中国人,而以前者为主。采矿方法是手锄肩挑进行露天开采。 第二阶段,1850-1882年,为大规模生产和华人包办锡业时代,每个矿场工人多则300人,少则数十,平均有86人。锡矿生产大大发展。,四、 华侨从事矿业劳动,马来半岛锡业生产经历了如下的几个发展变化: 第三阶段,1882-1912年,为华人锡业鼎盛时代。华人的技术革新,蒸汽泵的使用和选矿装置的普及,使五分之四锡产量在华人手中。 在19世纪末,马来亚的锡95以上是华侨企业出产的。18981900年,马来亚锡产量平均每年4万吨,其中华侨企业所产超过38万吨。在华侨的努力下,马来亚锡产量1904年达到5万吨

21、,超过世界锡总产量的12。一些投资经营锡矿生产的华侨“头家”很快发财成为巨富,如叶亚来、叶志英、叶观盛、陆佑、郑大平等。 1912年,马来亚的锡仍有80%出自华侨企业。,四、 华侨从事矿业劳动,马来半岛锡业生产经历了如下的几个发展变化: 第四阶段,1912年以后。英人取代华人资本时代。随着表层锡矿挖尽,采用最新技术的“铁船”淘汰了中国旧式的生产方法,引起了马来半岛的产业革命。华工也就变成了现代化生产的雇佣工人。,四、 华侨从事矿业劳动,马来半岛的锡矿业 1912年之后,华侨在采锡业方面的优势逐渐丧失。原因是: (1)到1907年,那些浮在地面表层的锡砂已被采掘殆尽,华侨依靠原始方法再向池底采锡

22、,收获不理想。 (2)华侨矿主资金缺乏,又得不到西方银行的贷款。只能靠高利贷维持营业。 (3)1912年,一种新的采矿机械传入马来亚,即掘锡的铁挖泥机,这种机械可在大范围内挖掘埋藏于深层的锡,效率高,但投资大,华侨因资金有限,无力购买,只能沿用旧设备,老方法。因此华侨采锡业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三、 华侨从事矿业劳动,马来半岛的锡矿业 二战前,马来亚华侨锡矿业已从独占鳌头的优势中被挤出来。但自19世纪中期以来,华侨一直是现代化锡矿生产大军的主力。据1937年统计,马来亚矿山劳工有67318人,其中华侨占7711。华侨的采锡业衰落了,但是华侨劳工仍然给马来亚社会和经济带来繁荣。,五、 华工在美国、

23、加拿大铁路建筑中的贡献,19世纪60一80年代,华工在美国和加拿大铁路网的修建中做出了卓越贡献。 1、华工和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 在中央太平洋铁路筑路线上,华工是筑路的主力军,占总筑路工人数的95以上。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立法,决定修筑横贯美国大陆中部的联合太平洋一中央太平洋铁路。铁路由东西两部分组成,东部为联合太平洋铁路;西部为中央太平洋铁路。东部分全长689英里,因为有一段是已建成的铁路,而且地势比较平坦,施工条件较好,建设比较容易。西部分全长1800英里,地势比较复杂,且须通过海拔二、三千米的祟山竣岭,冬天气温低达零下三、四十度,常有暴风雪,盛夏沙漠地带气温常又在40以上。修筑西部铁路

24、的中央太平洋铁路主要是靠华工修筑的。,1、华工和中央太平洋铁路,这条铁路原预料需要14年才能建成,但实际只用了7年。这样高的速度被誉为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是用华工的血汗和生命换来的。 1869年4月28日,东西两线临近接轨,在西线筑路的华工毅然接受在东线筑路的爱尔兰血统工人的挑战,在不到12小时内铺轨10英里又56英尺。这是当时人力铺轨的世界纪录,而东线的白人工人一天铺轨才6英里。 高速度给老板带来了高利润,中央太平洋公司的老板所赚到的利润多达6300万美元,其中500万美元是靠压低华工工资嫌到的。 1869年5早10日东线和西线接轨,这条横贯美国东西的大动脉宣告完工。 平均每完成一公里铁路,就有一名华工丧生。,1、华工和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这条以华工付出惨重代价建成的铁路干线,大大地促进了东西部之间的运输,为美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为此,1964年内华达州建州100周年时将10月24日定为向华人先驱致敬日;在斯柏克所和弗吉尼亚市建碑以表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