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农业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ppt_第1页
第1课农业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ppt_第2页
第1课农业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ppt_第3页
第1课农业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ppt_第4页
第1课农业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科历史要求 1、准备两个本:课堂笔记(记录本课知识框架、板书、以及要求补充记录的内容)、改错本 2、课堂笔记改错本抽查。 3、看书:做题前看书、订错时看书,不准边做边看书。 4、作业订错:自订。不理解的题号前打“?”号,作业批改后再誊抄到改错本上。 5、总结:考试后要写总结,总结知识欠缺在哪里,写在改错本上。,改错本要求: 1、不能太薄,要一直使用不能丢。 2、记录的错题包括平时作业和考试中错的题目。 3、格式: (1)选择题: 抄写(粘贴)题目、选项、解析、最后写答案。 (2)大题: 抄写(粘贴)题目和问题,解析自己的答案少哪些,在材料中哪里体现,与书中哪个知识点有关。,如何学习经济史?,

2、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 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及影响四大块。,历史必修古今中外的经济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经济问题是国家问题之根本。,与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相比,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呢?,什么叫生产力,什么叫生产关系?分别包括什么内容?,2、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者、 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 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3、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所形成的

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产品分配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什么意思?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时候,生产力能够较快地发展,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都能得到提高,社会将在安定的状态下发展。而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会从适应逐渐变成不适应,这时,就需要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调整之后的生产关系又会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里就体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适应,而又不调整或无法调整生产关系的时候,生产力只能缓慢发展,甚至停滞不前或后退,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将不能提高。这里就体现为生产关系

4、对生产力的阻碍作用。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积累,最终将会导致政权的更改,并组织起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这里就体现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也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有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这三种经济部门中,农业是基础。农业不仅是人们生活资料的最基本源泉,也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手工业的原料、产品市场以及流通领域的商品,大都依赖于农业,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手工业

5、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与规模。 3、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是古代中国发达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长期稳定,在世界进入近代后阻滞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基本观点,五谷,稻(大米),黍(黄米),稷(粟,小米),麦(小麦),菽(豆类),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神农氏塑像,神农尝百草,早期农业的出现,(一)起源 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2、表现: (1)民间传说神农氏发明农业 (2)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稻谷遗存 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地域差别南稻北粟,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炭

6、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一、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1、按生产工具分:,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耜耕) 铁犁牛耕,2、按组织形式分:,原始群耕 千耦其耘 个体农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国农业起源,海南岛黎族人刀耕火种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出现青铜农具、耕作技术提高,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马桥文化石锄,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返回,春秋战国,耕作工具:,铁犁、牛耕,水利灌溉:,水利工程: 郑国渠、都江堰,灌溉工具: 桔槔,铁制农具,铁制农具,返回,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中国作为世界农业起源的三大中心之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此回答题目。

7、1、古代农业的第一个阶段是 ( )A、刀耕火种阶段 B、简单模仿阶段 C、石器锄耕阶段 D、铁犁牛耕阶段 2、商周时期农业的进步主要在 ( ) 青铜农具的出现 开沟排灌技术 除草培土技术 沤制绿肥技术 治虫灭害技术A、 B、 C、 D、,A,D,3(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09届高三摸底考试)下列农具的出现标志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划时代进步的是 A 石斧 B 骨制耒耜 C 铁犁 D 曲辕犁 4(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一次月考)孔子有两个学生的字号带有“牛”字,一个是冉耕,字“伯牛”;另一个是司马耕,字“子牛”。他们有趣的名字可以印证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农民可以接受教育 B牛耕的出

8、现 C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 D铁器的产生,5(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09届高三一次月考)余秋雨先生写过这样一段文字,“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请你判断一下,余先生笔下的“它”指的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A、耕作方式的进步B、土地制度的变化 C、手工业的进步D、赋税制度的变化,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7、(邵晓静提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 A牛耕的推广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器时代的到来,8、我

9、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 ( )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春秋末期 D、秦汉时期 9、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 A、青铜工具与铁农具的并用 B、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C 、施肥与灌溉技术的进步 D、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C,D,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2、奴隶社会: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特点:,土地国有; 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土地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庶民与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2)作用

10、:,提高劳动效率,推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分封制奠定了经济基础。,(3)兴废过程: 出现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为什么在春秋时期瓦解?,(4)瓦解原因:,根本原因: 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 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的出现,表现,导致,天子赐,抢夺,(5)瓦解过程: 春秋时期,鲁国“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所)有制,(1)形成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11、2)土地所有制形式:,国有土地,地主土地私有制,小农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掌握土地,分给农民使用,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主体,广大农民占有很少的土地,(3)特点: 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4)土地兼并:,含义: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实质: 影响: 抑制兼并,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目的:维护统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措施:,曹魏时期的屯田制,北魏至唐前期的均田制,明代的鱼鳞图册,(08广东单科)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 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 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 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 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 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 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D,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有关西周井田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一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