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二 巴赫金诗学的哲学、文化视界,(一)“存在即事件” 1西方思想史上的“存在” (1)存在与存在学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自从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首次提出以“存在”与“非存在”作为区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的标准以来,“存在”就已成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家的核心问题。,在西方中世纪哲学中,在从笛卡尔到休谟的近代哲学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一直是一切哲学认识论的首要前提。 同时,它无疑也是康德以后德国古典哲学的中心。,通过回答关于彼岸世界的本体论证明问题,康德试图为未来形而上学开辟新路。 黑格尔分“哲学”这门科学为三部分,即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这三个部分研究的都是“存在”问题。,现代西方哲
2、学中,胡塞尔、哈贝马斯都曾将自己的哲学称之为“生活世界的存在论(ontology of life-world)。 海德格尔、萨特等公认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则更以存在为哲学的中心课题。,(2)存在学:求“是”之学 在前苏格拉底哲学中,寻求世界的本原,几乎是所有哲学家的共同目标。什么是世界本原? 泰勒斯:水。 那克西美尼:气 赫拉克利特:火 毕达哥拉斯:数,为什么早期所有的哲学家们都醉心于世界的本原? 亚里士多德总结道:“因为,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都复归于它(实体是常住不变而只是变换它的性状),在他们看来,那就是存在物的原素和始基。因为一定有某种东西,或者是
3、一种,或者多于一种,其他的东西从它产生出来,而它本身则常住不变。”,到巴门尼德提出以“存在”()取代具体的感性事物,哲学开始从寻求本原的宇宙论发展到直接思考“是”的ontology。 在此,希腊哲学在思考本原的方式上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从对可感世界的经验归纳中寻找世界本质上是什么,发展到从思维的逻辑规则中去寻找世界本质上是什么。,由于巴门尼德的发现,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注重概念,寻求概念的本质,创立了对概念加以精确定义的方法,力图通过找到概念的本质来找到世界的本质。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苏格拉底竭诚于综合辩证,他以这是什么为一切论理(综合论法)的起点,进而探求事物之怎是”。,存在学(on
4、tology)由此成为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从词源上,ontology来自希腊语,有“是者”、“在者”、“存在者”、“存在物”等意思。它与另外几个更加基本的、表示“是”的希腊文, 等相关。,亚里士多德将万物共有的永恒不变的本质称之为“本体”。 而“本体”一词即希腊文中的, 由另一个希腊文单词演变而来。在希腊文中是“是”()的阴性分词,与英文中的being相当。而 一词在柏拉图的著作里是“理念(, )的别名,可译作“本质”、“实体”或“自在的是” 。 显然,所有的概念都指向“是”。,希腊文中的“是”(,)同时有中文“是”“有”、“在”或“存在”等意义。 由此可见,古希腊以来的ontology实即
5、关于“是”的学问,存在学即求是之学。,求“是”与求“应”的差异注定了中西学术的分野: 前一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以事实判断为前提,探究事物的实然状态,它以求“是”、求“知”等为旨归。 后一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则是以价值判断为前提,探究事物的应然状态,它以求“应(该)”、求“善”等为旨归。,前者把“知”(knowing)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方法比结论更重要;后者把“做”(doing)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结论比方法更加重要。,2巴赫金早期哲学中的存在 1)西方思想史上“第一哲学”中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一切学问都是研究“是”的,要么是研究“是”的一个部分(各门具体学科),要么是直接研究“是”
6、本身的,而直接研究“是”本身( ,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则是人类一切学问中最高的学问,他称之为“第一哲学”。,从此以后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哲学”对于存在(是)的言说在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之路上越走越远。 “第一哲学”的理论构建越严密,体系构架越来越庞大,但是离现实生活也越来越远。 巴赫金在其论行为哲学中指出了这一弊端。,2)巴赫金的存在定义: “存在即事件” 巴赫金指出,以往的思想家们在构建自己的“第一哲学”的时候,往往从抽象理论出发,由此把握到的被视为唯一实际的世界其实只是一个理论世界。 抽象理论的世界虽然自成规律,但却与现实的独一无二的历史格格不入。,但这样一来,这个理论世界就排除了我
7、的唯一而实际地参与存在的事实。 “面对理论思维建构起来的脱离了个人负责的历史行为的世界,我无法将实际的我纳入其中,无法将我的生活纳入其中作为这个世界的一个因素。”,在巴赫金看来,这个活生生的历史,这个我们在其中生生灭灭的唯一的存在的中心乃是人,是作为唯一的不可替代个体的人,是大写的人。 每一个人都在历史中有着不可重复的地位,是不断做出负责的行为的具体的人:我。我才是存在的中心。,作为存在的中心,人的存在产生着一连串行为,人以一连串行为历史地、现实地参与存在和显现存在。人的唯一性的存在总是处于活动中、行为中,而行为的过程、行为的历史便构成事件。因此,存在即事件(-) 。 “确认自己独一无二地不可
8、替代地参与存在这一事实,意味着自己是当存在不囿于自身的情况下进入存在的,意味着自己进入了存在的事件之中。”,对照胡塞尔对存在的言说,可以看到巴赫金在此受到了前者的影响。 胡塞尔说: “这个世界始终是同一的世界,尽管由于其内容组成的不同而改变着。它不断对我在身边,而且我是它的一员。” 于此也可以看到巴赫金思想与现代哲学运思的一致。,3“存在即事件”巴赫金诗学叙事话语的哲学基础 著名巴赫金研究专家柯日诺夫2000年10月27日在莫斯科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巴赫金表达过这样的思想:人类思想的对象是叙述的存在,存在是潜在叙述的。” 这表达了巴赫金思想的精义:存在即事件,因而存在可以通过事件的叙述来把
9、握。,在巴赫金的哲学和诗学视界下,中世纪的狂欢节就是作为存在的事件被叙述的。 在巴赫金笔下,关于狂欢世界、狂欢生活、狂欢形象和狂欢的文化意义的把握,都是通过叙事完成的。这叙事的理论基础,无疑可以在巴赫金的早期哲学话语中找到。,按照巴赫金的理解,其“第一哲学”与那些运用抽象思辩建构的体系化的“第一哲学”的区别,在于后者试图将理论视野中的世界当作唯一的实存的世界,并以理论话语来阐释这个世界,因此这些哲学体系都以特定的话语来建构关于世界的一般原理和概念系统。,而巴赫金的哲学则要揭示“存在即事件”,因此它不可能构建类似的话语体系。他对存在的把握只能是事件的描述。 因为,他是把存在作为事件,作为一个开放
10、的事件来叙述,从而构建他的独特叙事话语的。狂欢叙事正是他对中世纪西方世界的文化存在进行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的独特方式。,尽管表面上,巴赫金以狂欢叙事来表达其思想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政治原因。 钱中文:“对于巴赫金来说,他写文艺著作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写它们,为的是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因为环境不容许他将自己的思想,通过通常的哲学形式加以表达。这就是为什么生前他一再声称自己不是文艺学家而是哲学家的原因了。”,但是,从俄罗斯的思想传统和巴赫金本人的哲学背景来看,更为深刻的原因还在于他对存在的独特的理解。当他早期将存在解读为事件的时候,后期狂欢、对话的叙事话语体系便已奠定了思想基础。 “存在即事件” ,这
11、是理解巴赫金独特的诗学叙事话语的一把钥匙。,(二)双重性,双重性(),是巴赫金研究狂欢、狂欢文化与狂欢化艺术世界的一个基本尺度。 在巴赫金的思想体系中,双重性既是诗学话语也是哲学话语,既是一个诗学范畴也是一个哲学范畴。,可以说,双重性是巴赫金观照中世纪狂欢文化与狂欢艺术世界的一种方法论。 从早期哲学到后来的诗学探索,这种观照世界的眼光始终是巴赫金存在学的追问与文艺学的探索中重要的方法与独特的视野。,1、世界的双重存在,(1)狂欢宇宙的双重存在 在巴赫金的视野里,狂欢的世界是一个双重存在的世界。 官方与非官方、上部与下部、教会宫廷与市井广场、节日生活与非节日生活、死亡与诞生、新与旧、肯定与否定,
12、巴赫金尤其强调官方与非官方、上部与下部的双重性。 他说:“这是一个特殊的双重世界关系,看不到这种双重世界关系,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中世纪的文化意识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巴赫金强调了中世纪狂欢及其他节日生活所代表的民间世界与官方基督教世界的对应共存。 巴赫金对狂欢节和狂欢文化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的张扬,目的在于突出它对中世纪教会官方文化的解购意义,以及这种在强烈的夸张与变形中呈现的更新意义。,(2)思想史上的双重存在 关于宇宙双重存在的思想传统源远流长。从古希腊人爱智慧的宇宙追问,直到近代西方哲人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探究,对存在双重性的论述始终绵延不绝。 在这些论述中,以柏拉图关于宇宙的双重存在与康德关
13、于理性的双重存在的论述最为著名也最有影响。,柏拉图:存在就是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构成的双重世界。 康德:人有两种认识能力。 知性现象世界,理性物自体 理性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为理性本身就存在着二律背反现象:理性在把握世界时总是提出两个互相冲突而得不到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柏拉图:理念世界现象世界 康德:知性理性 物自体现象世界 巴赫金:官方世界民间世界 宇宙的双重存在理性的双重存在社会生活的双重存在,明显同属西方思想史的一个传统。,2、事件的双重意义,(1)作为事件的狂欢的双重性 巴赫金对这种节日与节日生活事件进行了细致深入、广泛而全面的审视,揭示了其中所蕴涵的交替与更新的双重性意义。 这
14、种双重性就表现在事件、事物的正反合一性,形象与情节的一体双身性,表现在新与旧、过去与未来同台展现,死亡与诞生、肯定与否定一起出场。,狂欢节的仪式与形象:加冕脱冕的也是合二而一的双重性仪式进程,被加冕者是一个国王与小丑合二而一的双重形象。 狂欢节上的火与笑的双重性。巨人诞生。 “狂欢式里所有的象征物无不如此,它们总是在自身中包孕着否定的(死亡的)前景,或者相反,诞生孕育着死亡,死亡孕育着新的诞生。”,(2)双重性与辨证思维传统 巴赫金关于双重性的阐述与西方思想史上源远流长的辨证思维传统有关。 早在古希腊人开始他们“爱智慧”的宇宙追问时,赫拉克利特已经阐述了事物相反相成的存在方式。,赫拉克利特开创
15、的辨证思维传统到黑格尔那里完成了辨证法的体系建构。 黑格尔把宇宙理解为一个既对立又统一、既否定又肯定的辨证发展过程。 但黑格尔哲学的缺陷也是明显的。这点巴赫金在论行为哲学中已阐明。,3、人格的一体双身,(1)狂欢、对话语境中的双重人格 狂欢节及其它民间节日文化中的怪诞人体形象是体现着深刻双重性的形象。 “怪诞人体事件总是在一个人体与另一个人体之间的交界处,即似乎是在两个人体的交叉点上进行的:一个人体交出自己的死亡,另一个让出自己的诞生,但它们都融合在同一个一体双身(界限内)的形象中。”,在拉伯雷的那里,一体双身的怪诞人体形象显示着变化的两极:旧与新,垂死与新生,变形的始与末。 这样的人体往往突
16、出身体上与生育、生长、吸入、排出等环节相关的部位。在这里人体以独特的一体双生性体现着狂欢的双重性内涵,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这一传统则表现为大量的双重人格形象的塑造。 陀氏小说体裁的狂欢化渊源决定了其创作中一体双身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怪诞人体形象的基本倾向之一就在于,要在一个人身上表现两个身体:一个是生育和萎死的身体,另一个是受孕、成胎、待生的身体”。,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深刻对话性是造就其众多双重人格形象的又一重要原因。 在陀氏艺术世界,自我的存在是在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之中体现其意义。我与自我、我与他者之间是由一种独特的、持续不断的紧张对话关系维系的。,于是,或者在“我”身上出现了
17、“另一个我”;或者“他者”进入“我”的意识,成为“我”的一部分,“他者”在我的意识中成为“人身上的人”。 “我”与“另一个我”、我与“人身上的人”构成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2)狂欢人格的双重性与基督位格的双重性 基督教语境中的基督形象:神人一体的位格 基督教语境中的基督就是神性和人性合一的双重存在,在他身上,来自上帝的神性与来自圣母玛利亚的人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于是在基督的身体里神与人在这里成为一体,也就显现为同一个人。 教义所谓“基督内存在着神性与人性,二者合一成为一个位格。只有一个位格”。“基督内神性与人性的结合非常紧密,彼此相通。因此只有一位基督,一位主”。 耶稣基督在这里被描述为一
18、个一体双身的形象。,显然,巴赫金关于狂欢人物的一体双身的阐述,与基督教义关于基督位格的神人合一的论证之间,有着明显的内在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深深地根植于巴赫金思想的宗教背景。,西方文明的基本价值体系都建立在基督教精神的基础之上,俄罗斯文化尤其如此。 格林茨基:“它是一切有意义的事物的源泉:在它的内在世界中开出了所有的艺术之花,它将责任心融入科学思想和文化的建构之中,它提高了人类个体的价值,它诞生了博爱,它织就了道德伦理之网,它培育了社会救济体系,它带来了教育的光明,它成为立法的基础”。(基督东正教信仰的基础),俄罗斯文明的发展与基督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发展息息相关。 这一点即使在对宗教多有贬抑的
19、前苏联时代也得到承认: “俄罗斯的文明化开始于基督教化”。 “基督教自罗斯之洗时期起就具有发展俄罗斯物质和精神文化以及使俄罗斯社会文明化的永久的进步意义。” (伊帕托夫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化),“长期以来,人们常常使用同义词表达人的民族性及其宗教属性。相应地,人们更经常使用东正教徒来指代俄罗斯人。” “东正教在俄罗斯被其信徒称为俄罗斯的信仰。 (伊帕托夫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化),俄罗斯哲学往往以神学的形式来表述,现代俄罗斯思想界涌动着浩浩荡荡的“寻神”潮流。 以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为代表的众多俄罗斯作家在寻找人类的拯救之道时,往往在圣经里得到答案。 可以说,整个俄罗斯民族都深深地浸淫在基督教文化的
20、传统之中。,作为俄罗斯民族的一员的巴赫金,基督教文化已经作为深厚的精神营养流淌于他的血脉,作为他的思想方法的重要基础构筑于他的潜在意识中。 当他在双重性的立场上来建构其狂欢诗学话语体系的时候,关于基督位格的理念、人与上帝对话的理念及其它宗教因素,无疑会成为内在的重要思想渊源。,(三)主体间性,多元性 1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从胡塞尔到哈贝马斯 主体间性范畴的的界定 主体间性,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范畴,由现象学宗师胡塞尔首先阐述。英文为intersubjectivity,又译为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等。,汉语语境下的词源学意味着“在主体之间的”,“位于主体之间的”等,指事物处于主体之间的一种性态。 主
21、体间性就是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其具体内涵是人作为认知主体、生存主体、伦理主体、实践主体超越自身界限,涉及同样作为认知、生存、伦理、实践主体的他者的方面和维度。,主体间性包含着不同主体之间的诸种关联方式和作用方式。 包括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扩展为人与自我、人与物、人与上帝等更为广泛的诸种社会关系。, 胡塞尔:主体间性范畴的提出 逻辑研究开始涉及这一问题。 笛卡尔的沉思之五,专门论主体间性 自我对他者的构造:对他人主体间性的确定,他人即另一主体。 不同主体对世界的构造:包括对自然物的构造和对人造物的构造。,显然,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一方面指“主体间”的相互关系,
22、涉及自我作为主体是否以及为何能认识另一主体(“他我”)、“他我”的存在如何对自我成为有效事实;另一方面是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着共同(共通)性,从而使一个小“客观”世界先验地成为可能。,对世界的构造以单子的群体化为前提,多个自我的相互联结构成群体,在群体中,主体具有开放性,每一自我都与他者构成相互性存在,造成我的此在与他者的此在的同等的客体化,由此构造出的世界也必然地是“人的世界”。自我在其中构成“交互主体”,形成主体间性。,胡塞尔认为对这种交互主体性的研究,恰恰能为把握人类生活其中的生活世界提供本质的说明。, 萨特:主体间性的核心问题人的存在。 人的自由存在根基:自为存在与自在存在 自在存在:是其
23、所是。 自为存在:依托于纯粹意识,具有超越性,自由性,时间性(变化发展) 存在先于本质。,人的自由展开的条件:处境(生存处境) 他人、环境构成处境,而处境恰是人的自由得以呈现的前提和条件。 有障碍才有自由的超越,他人的存在使我的自由得以展现。,自我与他人:主体间的存在疏离化。 自我的发现与他人的在场,他人的在场是自我的先决条件,自我意识的本质是他人的存在,自我存在的发现与他人存在的发现是一同实现的。, 自我与他人的否定性关系。 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表现为多个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排斥关系而实现。 “他人就是地狱”。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是相互客体化关系。, 伽达默尔:主体间性问题的核心理解 理解得
24、以可能的条件:理解须在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等方面进行解释学定位。 理解具有如下特性: 历史性,任何理解都是当下的理解,人的存在是历史的。,传统性,人是属于传统的。因此,启蒙主义对传统的颠覆不可取。 语言性,语言是对话、交流的中介,作为理解的条件的历史,传统体现于语言,语言是人的存在方式。, 哈贝马斯:主体间性问题核心交往 交往行为:生产关系。 交往行为是指交往参与者遵循有效性规范,以言语符号为中介而发生的相互作用。 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交往行为进化的历程。人类文明史就是作为个体的人,即主体间交往演进的过程。,这种进化类似于道德的个体发生学进程: 前习惯阶段:部落律法,原始社会习俗约束,自发。 习
25、惯阶段:文明社会初期法律道德,服从。 后习惯阶段: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对规范进行论证。, 解决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的途径:理性重建,交往合理化。 现代性的核心:理性主义,主体性。它表现出近代西方哲学对自我意识的信仰和崇拜。 进入20世纪这种理性主义和主体性哲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判。,韦伯: 科学技术在西方已经由解放的工具异化为奴役人与束缚人的手段,资本主义的发展走向了工具理性的极端化和片面化。 科学的发展使人类摆脱了宗教枷锁,切除了巫魅,也使人一味追求功利,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人变成金钱和机器的奴隶。,法兰克福学派: 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沿着韦伯开辟的技术理性批判道路,从文化层面、社会批
26、判层面对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们指出,文艺复兴以来科技的发展,使生产工具和生产过程越来越复杂化、精确化,人由此沦为机器操纵的对象,成为机器的附庸。,后现代主义: 利奥塔、德里达、福科等更是怀疑任何的“元叙事”,反对任何基础和中心,认为理性、主体性是西方思想无处不在的暴君,他们对理性的颠覆与对主体性的解构彻底暴露了“现代性”精神的危机和困境。,但哈贝马斯与其前辈及同时代的思想家不同。他在批判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同时,也致力于理性的重建、完善和发展。力图以“交往合理性”实现理性重建。 他指出,社会进化的新方向乃是交往的合理化。什么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不是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
27、增加。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不等于美好、幸福生活的实现。,相反,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造成了生态的破坏,使自然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 其结果是人成为物,成为工具,丧失了本质的存在,加剧了人的异化和生存困境。,但哈贝马斯并不认为作为现代性精神的理性已经彻底失败,相反,理性主义的困境只能证明工具理性的片面性,而确立交往行动的优先地位,实现理性重建,达到一种融工具合理性、道德合理性和审美合理性为一体的新的理性化模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这种交往合理性有如下特点: 交往合理性是实践理性。它应该是交往行动,是主体间以语言为中介,以理解为目标,通过交往和交流达致共识,实现合作、协调的行动。 交往合理性是对话、商谈理性。它不是个体的鲁滨逊式的独白,乃是主体间的符号化的协调和相互理解。,对话理性就是主体之间进行自由平等的协商。交往合理性本质上是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超越。 交往合理性是批判理性和程序合理性。在实际对话、商谈和语言交往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消防执业资格考试题库:消防应急救援行动指挥应急预案试题含答案
- 2025年甘南州卓尼县特岗教师招聘笔试真题含答案
- 2025年山东省日照市医疗三严三基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皮肤感染的护理
- 脑干出血护理教学查房
- 小儿肺炎并发心力衰竭诊疗要点
- 脑皮质肿瘤影像学表现
- 小学生敲诈勒索教育课件
- 2025年山西客运资格证考试试题模拟c1题
- 2025年黑龙江出租车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人教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与答案解析(共五套)
- GB/T 2900.53-2001电工术语风力发电机组
- GB/T 17626.17-200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直流电源输入端口纹波抗扰度试验
- 飞行机器实验室 PX4FLOW智能光流传感器使用说明 V1.3
-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培训课件
- 电厂新员工安规考试
- 山东省济南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连锁药店店面设计及要求
- 铁路劳动安全预防机动车辆伤害
- 混凝土构件之梁配筋计算表格(自动版)
- 《干部履历表》(电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