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p2 经济活动.ppt_第1页
Chp2 经济活动.ppt_第2页
Chp2 经济活动.ppt_第3页
Chp2 经济活动.ppt_第4页
Chp2 经济活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钟赛祥,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经济地理学,1经济活动特征,2经济活动分类,3经济活动环节,第2章经济活动,1.1经济活动概述,1.2经济活动过程,1.3经济活动特征,1.1经济活动概述。人类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其中经济活动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类文明已经从狩猎文明进入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人类经济形态已经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微观经济活动是指受个体价格和市场约束,以特定资源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活动。宏观经济活动是指国民收入、资源利用总量和价格总指数的过程。经济活动个体的地理空间组织属于微观经济过程。区域经济活动系统的建立和优化属

2、于宏观经济过程。即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这四个阶段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原煤、铁矿石、钢铁和水泥的31%、30%、27%和40%,但其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范围内不到4%。这种浪费的发展模式使煤、电、油和运输“贫瘠”。2004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为18.4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为19.7亿吨标准煤。在一次能源生产中,煤炭的比重高达76%,而石油、天然气和水电仅占24%;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煤炭占近70%,而石油、天然气和水电仅占30%。从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至今,中国经济

3、高速增长了30多年,但从发展过程来看,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一系列令人困惑的现象同时出现:(1)中国经济自我调节能力非常脆弱。1997年以前,经济增长率每年都高于8,当时被认为是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1998年至2002年,经济增长率徘徊在7-8之间,被认为是“太冷”和通货紧缩,宏观调控立即变成了扩张性政策;到2003年,经济增长率为9.1%。新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过热,宏观调控再次转向,政府相继出台了紧缩调控政策。在短短的10年时间里,宏观政策发生了两次180度的转变,每次经济出现波动,都必须实施行政调控。(2)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9

4、97年以前,个人可支配收入总体保持较高的增长率;1997年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开始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另一面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小。例如,2001年,中国家庭最终消费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而同年全球平均水平为61%。标准化后,估算了中国三大主体收入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回归曲线,并对美国个人人均收入与美国三大主体收入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回归曲线进行了比较。虽然中国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量的4%,但钢铁、煤炭和水泥的消费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30%、31%和40%。自2003年以来,能源、土地、水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供应突然陷入全面紧急状态,甚

5、至出现了农民工短缺。这一现象表明,单纯由要素投入驱动的增长所隐含的深层次矛盾终于开始显现,这表明由投入驱动的增长路径只会越来越窄,越来越不可持续。上述经济运行中的现象可以概括为“双重约束”,即中国经济既面临需求不足(国内需求),又面临供给不足(资源供给)。这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在理想的经济环境中,生产和需求应该大致平衡,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供求之间的差距。然而,不能解释在一个经济体系中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并存。我们知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供给不足是经济运行的正常状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经济中生产的无限扩张和需求的无限收缩之间的矛盾,这种见解并没有过时。中国经济现在是一个转型经

6、济,正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由于中国经济转型不彻底,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内需不足和资源供给不足并存。一方面,社会的美化和东南亚经济模式的转变是经济运行质量低下和资源消耗严重;一方面,东南亚模式是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当今中国经济在拉美模式下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在拉美和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史上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能源短缺”是前年以来浙江最令人担忧的阴影。据统计,浙江省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从1998年的不到1上升到2002年的1.56,去年甚至超过了17。据报道,2003年非典对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为0.3个百分点,而能

7、源短缺导致的衰退达到0.6个百分点。让中国其他地区的人难以相信的是,位于长江以南的浙江省近年来仍面临严重的缺水威胁,这使得许多城市居民难以保证他们的生活用水,更不用说生产用水了。在浙江省的慈溪、玉环等城市,去年炎热的夏天,许多家庭在不同的地方大量购买瓶装矿泉水,以补充生活用水的不足。农民工是浙江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劳动力主流,而成熟的产业工人普遍处于匮乏状态,给企业的管理和稳定带来困难。熟练工人的短缺使许多先进的生产线难以有效运转。浙江很多地方都招不到年薪10万的钳工。技术、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基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伟大进步。低碳

8、经济的本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发展清洁能源,追求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体制的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低碳经济”的背景是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及其诱发的环境问题已被人们所认识,不仅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危害,而且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增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公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一系列新概念和新政策应运而生,如“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和“低碳世界”。由于能源、经济乃至价值观的巨大变化,生态文明将逐

9、步走上一条新的道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在新世纪直接应用创新技术和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如同但是,目前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燃煤水力发电的5-10倍,有些地区风力发电的价格高于燃煤水力发电;作为二次能源,氢能还远远没有达到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商业化目标;以消耗大量粮油作物为代价发展生物燃料,导致粮食、肉类和食用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上涨。从全球来看,据估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将仅占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世界上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未来40年、60年和100年耗尽。因此,“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

10、源的消耗,为未来几十年新能源的推广和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是从中国的能源结构来看,低碳意味着节能,低碳经济是一种基于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1.3经济活动的特征。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的统一协调。利益最大化。经济活动司。经济活动区域划分。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经济活动的聚集和分散。经济活动的空间形式。经济活动的区位导向。生产和流通必须注意经济活动各环节的协调和统一。任何环节中的不协调现象都不可避免地会给整个经济活动周期带来障碍,并最终导致不经济或不可持续的经济活动(“木桶原理”)。因此,在地理空间组织经济活动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活动的原料、燃料来源和市场需求,还要综合考虑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的各

11、个环节。为了获得协调均衡的发展趋势,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和发展前景。经典区位理论的目标是靠近原材料和燃料的产地,节约成本,使成本最小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城市道路交通和公园,旨在追求综合社会效益,如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封山育林等。主要是为了追求生态效益。2.经济活动效益最大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运输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运输成本不再是影响企业利润的最重要因素,而是市场成为主要因素,相应地以市场为中心的区位理论应运而生;在现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因素已经难以区分主次,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再仅仅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而是综合考虑经济、社会

12、和生态效益,相应的现代行为区位理论应运而生。经济活动的利益最大化:指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活动,而相应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也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因此,在经济活动的布局和安排中,我们应该首先以经济活动的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对于某些经济活动,有时需要结合经济活动的其他相关特征,综合权衡其综合利益,使其综合利益最大化。3.经济活动中的分工是指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和同一种经济活动的不同部门之间在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上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中,应充分考虑不同规模和层次的经济活动之间的分工特征,实现各行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第一、二、三产业经济活动部门之间

13、在数量、质量和空间格局上的关系和制约。其次,它显示了相互关系和在初级生产、二级生产和三级生产中;4.区域经济活动分工是指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在充分利用比较利益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经济活动,以充分发挥不同区域资源、要素和区位的优势。它是区域空间中社会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要求的体现。区域经济活动分工的根本出发点是追求比较利益,比较优势理论是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在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中,必须把握区域发展的优势,满足比较优势理论的要求。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古典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每个国家对于某些适合生产的特定产品都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对所有的交换国家来

14、说,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相互交换是有益的。现在,最富裕的国家在农业和制造业方面比他们的邻国更好,但是制造业的优势必须大于农业。虽然穷国的农业不如富国,但穷国生产的小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富国在质优价廉方面竞争。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开头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开创性的,但它既不全面也不深刻。它分析了拥有绝对优势的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但不能解释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也可以进行国际贸易的事实。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事实上,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李嘉图的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各种商品的效率高于另一个国家,这种情况也不能作为否定国际贸易的理由。无论哪个国家的经济处于什么水平,它都有自己的比较

15、优势。即使它有全面和最大的缺点,它可以在许多方面被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比较内容是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理论以贸易是竞争性供求相互作用的结果为前提,从供给的角度探讨了贸易的成因。李嘉图在政治经济与税收原则中写道:英国的情况可能是,生产棉布需要100人工作一年,而酿酒需要120人工作同样长的时间。因此,英国发现通过出口棉布进口葡萄酒是有益的。葡萄牙生产葡萄酒可能只需要80人工作一年,而生产棉布则需要90人工作一年。因此,葡萄牙出口葡萄酒以换取棉布是有利的。即使葡萄牙进口商品在中国生产时比英国需要更少的劳动力,这种交换仍然会发生。虽然葡萄牙可以用90人的劳动力生产棉布,但它宁愿从一个需要

16、100人劳动力的国家进口棉布。对葡萄牙来说,用资本生产葡萄酒比挪用部分资本种植葡萄来织棉布要好,因为更多的棉布可以从英国换来。比较优势是“两者中最好的,两者中第二差的”。它的建立解决了国际贸易中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首先,该理论指出了国际贸易的广泛基础,即任何类型的国家都可以参与国际贸易;其次,提出了国际交流的规则。它的原理,作为一种“经验”理论,可以用来预测:贸易方向(即一个国家只出口一些由它的技术条件决定的低比较机会成本率的商品)和贸易条件(即通过贸易,每个国家的公民都会“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收益将取决于贸易条件超过国内比较成本比率的程度),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伊莱赫克舍(El

17、i Hecksher,1879-1952)在1919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其中首次用一种不同于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方法来解释国际贸易。1933年,赫克舍尔的学生贝蒂尔奥林(1899-1979)出版了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这使得这一理论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理论模型修正和完善了经典模型,特别是李嘉图的单因素模型,并从不同国家要素禀赋的差异解释了国际贸易的成因,奠定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也被称为赫克舍-奥林定理。此后,哈伯勒(1936)、列昂蒂夫(1953)等人引入了机会成本和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之间一般均衡关系的图解分析方法(引入了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