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资源_第1页
农业劳动力资源_第2页
农业劳动力资源_第3页
农业劳动力资源_第4页
农业劳动力资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1,农业劳动力资源,Labor Resource in Agriculture,2,?,什么是农业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有什么特点?农业劳动有什么特殊性?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状况如何? 提高农业劳动利用率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什么意义?如何提高?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有什么规律性?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有哪些?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继续转移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途径和措施)?,3,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念,农业劳动力资源: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指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数以及虽未达到劳动年龄或超过劳动

2、年龄但可以经常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指农业劳动者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具体表现在劳动者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文化科学水平的状况,11.1,农业劳动力资源概述,4,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农业人口自然增长情况,达到或超过劳动年龄的人数,原有劳动力的自然减员等 社会因素: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状况,人口生育和流动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状况取决于:农民生活水平,农村医疗保健条件,农村教育状况,农业专业化水平,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等,5,流失性 劳动力资源的服务能力不能储藏 可再生性只要利用得当,可以不断恢复和补充

3、 能动性劳动者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两重性既是劳动者,又是消费者,农业劳动力资源的特点,6,农业劳动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 农业劳动在空间上具有分散性 农业劳动内容的多样性 农业劳动的艰苦性 农业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及不稳定性,农业劳动的特殊性,7,农业劳动力数量多,比重大 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 农业劳动力在地区间的分布不平衡 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1.2-2亿),我国农业劳动资源的状况,8,2008年我国人口数量 总人口:13.28亿 其中:乡村人口7.21亿 乡村从业人员4.73亿 #:第一产业:3.07亿 占乡村从业人员:65% 占社会从业人员:50%,9,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的文

4、化构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 文盲: 6.8% 小学: 32.7% 初中: 49.5% 高中: 9.8% 大专以上: 1.2%,10,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量与拥有量之间的比率,反映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程度,农业劳动利用率的含义,11.2,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充分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基本途径: 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 提高劳动生产率,11,提高农业劳动利用率的意义,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使劳动者真正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12,提高农业劳动利用率的途径,发挥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

5、业生产条件 开发利用荒地资源,向农业广度进军,13,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时间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反映农业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含义,14,实际计算时,“产品数量”和“劳动时间”需要具体化 : 产品数量可以是实物量(总产量、商品产量等)、价值量(总产值、增加值、利润等)、作业量(如耕地、播种、收割等作业量) 劳动时间可以按直接生产劳动者计算,也可按全体农业劳动者计算;劳动时间的单位可以是年、日、小时 常用指标:每一农业劳动力全年生产的粮食产量、肉类产量等;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人口数量,15,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农产品成本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决定性条

6、件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的根本途径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16,自然因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利条件、土地条件等 技术因素-物质技术装备、科学技术状况、现代管理手段、农业劳动者文化科学素质等 经济因素-经济体制、生产组织、经营规模、农业生产结构、市场体系、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等 社会条件-人口增长速度、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农村教育水平和卫生医疗条件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17,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与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关系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与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关系,提高农业

7、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合理利用和改善自然条件 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建立合理的劳动组织形式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18,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第一阶段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下降;第二阶段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同时下降,11.3,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19,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刘易斯模型的思想要点 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二元的经济结构 传统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

8、动力 只要城市工业部门提供稍高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由农村流入城市 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积累了更多的资本,吸收更多劳动力 上述过程反复进行,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城市工业吸收(“刘易斯拐点”) 此后,农业部门的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20,刘易斯模型的缺点 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没有注意到农业出现剩余产品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先决条件 拉尼斯和费景汉在刘易斯模型的基础上,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力等于零,劳动力由农业部门流入工业部门,不会

9、影响农业生产 第二阶段,农业劳动边际生产力大于零但低于既定工资水平,劳动力继续流入工业部门,但粮食产量不能同步增长,引起粮价相对上涨 第三阶段,劳动边际生产力高于既定工资水平,农业部门已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劳动的报酬取决于其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拉尼斯-费景汉二元结构模型,21,乔根森认为:发展中国家农业中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即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不为零;农业部门的工资和工业部门的工资按同一比例上升。 乔根森认为:农业剩余的存在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的充分必要条件 。 乔根森强调技术进步的作用,认为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剩余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将转移到工业部门。

10、农业剩余的规模决定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乔根森的二元结构模型,22,所有要素都是稀缺的,工资水平是可变的 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力量是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预期的城乡收入差异取决于城乡的实际收入水平和城市的就业概率 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诱发下劳动力转移,一方面使城市失业增加,就业概率下降,进而城市预期收入下降;另一方面使农业劳动力减少,农产品贸易条件改善,农业部门收入上升。这一降一升的过程最终使乡-城劳动力转移的诱因消失,劳动力停止转移,托达罗的乡-城劳动力转移模型,23,起源于雷文斯坦1889年的论文。系统的“推-拉理论”框架由博格于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 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的

11、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迁出地存在着推力(如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过剩导致的失业和就业不足、较低的收入水平等),在迁入地存在种拉力(如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的受教育机会、较完善的交通条件、较好的气候环境等) 李(E.S.Lee)的补充:迁出地也有拉力(如家人团聚的快乐、熟悉的社区环境、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迁入地也有推力(如转移带来的家庭分离、陌生的生活环境、激烈的竞争等);还有第三类因素-中间障碍因素(包括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的差异)。,“推-拉”理论,24,将劳动力转移的分析单位由劳动者个人改变为家庭,分析家庭福利最大化假定下的转移行为 强

12、调家庭策略在劳动力转移决策中的基本地位和重要性。尽管劳动力转移通常以单个转移者的形式而出现的,但是劳动力转移的决策是由家庭作出的 新迁移经济学用投资组合理论来解释劳动力转移与家庭决策的关系(为减少家庭收入波动,家庭劳动力资源要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适当配置),新移民经济学理论,25,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农业劳动力中无法充分而有效地实现与劳动条件结合的那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表现形式: 常年性剩余:超过农忙季节需要的农业劳动力 季节性剩余:只是在农闲季节呈闲置状态的农业劳动力,11.4,中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26,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人口政策失误导致的人口及劳动力数量增长过快(1950年人口5.5亿,1953-1957年、1962-1973年、1982-1996年三次生育高峰,2005年人口突破13亿)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家庭经营体制,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提高) 耕地面积减少(劳均耕地面积减少) 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虽然已吸收1.4亿) 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管理体制 (1958年起实施的户籍制度),27,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加快工业化进程,在农村非农产业中消化农业剩余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