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城市和城市地域,教学目标: 理解城市的含义(概念、基本特征等),掌握城市地域的概念,了解国内外城乡划分的口径及城市设置的标准。 重点: 城市的含义,城市地域的概念 难点:中国城市设置标准及统计口径的演变、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第一节 城市概述,一、城市的概念,“ 城”、“市”、 城市 城镇 市镇,(一)城市定义的多种论述,现代汉语词典: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辞源: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辞海:市是行政区域单位。工矿、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易事业比较发达,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市。 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
2、口为主体的,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社会物质系统。,中国最早的城起源于传说的三皇五帝之都。考古发掘最早的古城为4000多年前夏代所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早时的城不具备宗庙、宫室、商业市场、手工业工场等一般城市应具备的物质要素。,有人认为,原始的只有防御功能而没有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商业市场的城不能作为城市。有的认为应将其作为城市的雏形。,1、城市的发生学定义:以墙垣围起来进行交易的一定区域。 城(Wall) “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化为防御敌方侵袭。,市(Market) 商品交易的场所,“市井”,随商品经济发展,市逐渐被吸引到人口
3、比较集中,又是奴隶主居住的城中,并有固定位置。城市产生。,到近现代,“市”引申为一级城镇聚落性质的行政建制单元。,到宋代,镇才摆脱军事色彩,以贸易镇市出现于经济领域,近现代,引申谓一级政区单元,镇(Town) “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乡村聚落,城市,(二)城镇与乡村的基本差别 1、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为主,在职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2、人口聚居规模大于乡村,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3、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高于乡村,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具有较好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5、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另外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
4、素质等方面也存在差异。,(三)城市综合定义 定义:城市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是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产业集聚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地域实体,是周围区域发展的中心。 城市的本质特征: 现实和法律意义上的城市,城市的本质特征: 密集性 人口、物质和资本、文化科技 中心性 是区域的中心,集聚多种功能,通过吸引、辐射影响广大区域。 高效性 高效率;高效益 系统性 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动态、开放的大系统 多元性多功能;多类型,现代城市是一级行政单元: 狭义的城市(City)是按国家设市标准设立的。 广义的城市是代表城镇居民点的合称(urban) 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5、,城市与城镇的异同(1)城市的狭义理解:只含市不含镇;(2)城市的广义理解:含市又含建制镇;(3)城镇的狭义理解:含市和建制镇;(4)城镇的广义理解:含市、建制镇且含集镇。 对 “城市”一般作广义理解,城市规划法明确指出:“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把建制镇纳入城市范畴。 对 “城镇”一般作狭义理解,与对城市的广义理解完全相同。,二、城市界定的一般标准,聚落就是居民点,居民点有大小,有等级高低,有不同的功能。 笼统地说,中外各国大体都有如下一套居民点的系列,大都市带 megalopolis,聚落规模由小到大,Urban Place,Rural settlemen
6、t,小村,村庄,集镇,建制镇,城市,大都市,大都市区,大都市带,乡村型居民点,城镇型居民点称城镇,镇,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居民主要从事非农活动,聚落,功能,聚落规模由小到大,中外的居民点系列: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1、人口规模 2、人口密度 3、行政指标 4、职业构成,三、中国市、镇建制标准,1、1955年标准 聚居人口 10万 聚居人口10万的城镇,如果是:重要工 矿基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远地区的重 要城镇,确有必要时也可设市。 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设市标准,设镇标准,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 常住人口 2000、非农业人口 50; 城镇型居民区:常住人口100020
7、00,非农业人口 75的工矿企业、铁路站、工商业中心、交通要口、中等以上学校、科研机关所在地和职工住宅区等;每年来疗养或休息的人数超过当地常住人口50的疗养区。,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总人口(非农业人口 和农业人口)以及城镇型居民区的人口。,2、1963年标准,设市标准,聚居人口10万以上(精简及缩小郊区后); 聚居人口不足10万,必须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重要工 矿基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或(确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也可设市)。,设镇标准,县级及以上国家机关所在地 居住人口 3000,非农业人口 70或25003 000人,非农业人口 85; 工商业和手工业
8、集中的少数民族地区若不足上述标准,若确有必要由县级国家机关领导的也可设镇。,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的非农业人口(不包括市区和郊区的农业人口)。,3、1984年设镇标准(现行设镇标准),县级国家机关所在地; 2万、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 2000人 2万、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 10% 非农业人口 2000: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总人口,4、1986年设市标准,非农业人口6万,GNP 2亿的镇; 不足以上标准: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重要工矿科研基地、著名风景名胜区、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总人口 50万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
9、非农业人口10万,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40,GNP 3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 总人口 50万以上的县,县政府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 12万以上, GNP 4亿元,也可撤县设市; 虽不足以上标准 :自治州人民政府或地区(盟)行署驻地所在镇。,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GNP 10亿的中等城市,可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镇改市,县改市,市带县,5、1993年设市标准: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调加了考察的指标,第二节 城市地域和统计口径,一、城镇人口和城市地域 二、美国的城乡划分方法 三、中国的城乡划分与统计口径,一、 城镇人口和城市地域,城镇人口是一个难以具体确定的概念(北京市人口几种不同的规模)
10、1136.3万人:全市总人口(包括辖县) 1067万人:市区总人口(城区,近郊区,远郊区) 888.5万人:城区、近郊区总人口 806.9万人:全市非农人口 787.5万人:市辖区非农人口 建成区(built-up area)人口 274万人:城区(City proper)人口,资料:北京市常住总人口为1423.23万。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136.33万人,外来常住人口286.93万人,另有约100万居住不满半年的流动人口。 四个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数:274万,人口密度:31458人/平方公里, 四个近郊城区常住人口总数为614.5万人,人口密度为4790人/平方公里, 十个远郊区县常住人口总数
11、461万,人口密度为414人平方公里,中国最大城市是重庆还是上海?,1、城镇人口(Urban Population),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应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包括城镇实体地域内的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居住满6个月或1年以上的人口。,2、城市地域,行政地域指市政府管辖的城市范围。是各国按城镇界定标准确定的城镇地域。随着城市建制的设立就明确划定。 实体地域指城市座落在地表的实际范围。相当于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建筑物组成的建成区。是完全不同于乡村景观的城镇聚落实体。又称景观地域。(城市化地区) 功能地域体现城市人口居住、就业、购物、医疗、文教
12、、娱乐等城市基本功能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大都市区、大都市带),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图一,图二,图三,二、美国的城镇和城镇人口 1、美国的城镇人口 城镇人口= Urbanized Area (UA) 的人口+2500人的地方人口 UA(城市化地区) = Central Place + Urban Fring UA=15000人的中心地方+外围密集居住区(二者合计 5万人) 外围密集居住区划分条件: (以普查小区为单元,人口密度为指标,需满足的条件:P19。),美国的城市人口图示,UA人口5万,2500人的地方,中心地方 人口1.5万,外围密集区,2、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13、MA: 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MA的组成:中心县和外围县 Central county:Urbanized Area所在的县,县的人口至少有50%在UA Outlying county:满足非农化水平、非农劳动力的数量、通勤联系标准的邻接县。,大都市统计区(MSA)的含义: 1、至少有一个5万人的中心城市或城市化地区,总人口10万以上。 2、MSA中心县外围县 中心市所在县域为中心县 3、邻接的县域至少有15%在中心县工作,另至少满足以下两条: a 外围县人口密度24人/平方公里或60人平方英里 b 至少有65%的
14、居民从事非工作 c 1970年的增长率至少在20%以上 d 至少有5000人或10%的人住在城市化地区,北京都市圈结构与卫星城分布图,上海都市区的圈层结构,3、大都市带(megalopolis)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三 中国的城乡划分与统计口径,(一)我国城镇人口的统计概念 (二)我国城市地域和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 (三)问题的根源及对策,(一)我国城镇人口的统计概念,1953年一普 城镇人口包括设有市和镇辖区的总人口及城镇型居民区的人口。 1955年(第一个城乡划分标准) 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总人口以及城镇型居民区的人
15、口。 城镇人口中包含15左右的农业人口)。 1963-1981年 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内的非农业人口。(口径偏小),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城镇人口:1955年的标准,即市镇辖区的总人口。 此后市镇标准的混乱城镇人口统计失真: 市、镇设置标准降低,市、镇的数量上升; 市、镇的辖区范围迅速膨胀(推行“整乡改镇 、“撤县建市”、“县并市”等行政措施所致)。 以上导致我国的城镇人口统计出现了数量上的超常增长。如1989年城镇人口比重为 51.7,其中农业人口占63.5。,1990 “四普”:城镇人口=市人口+镇人口。 市人口:设区市的总人口+不设区的市的街道人口。 镇人口:不设区的市
16、居委会人口+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 设区市的总人口 + 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设 区 的 市 不设区的市,1982年标准(1955),1963年标准,(统计偏大),(统计偏小),四普口径缺陷,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尽管实际规模相当)市人口不可比; 同为设区的市不可比; 省区间市人口统计不可比; 四普与三普城镇人口比重的在省区间的衔接很不理想(有的省比重非但不前进反而倒退如天津、贵州),2000年(五普)先划地,后划人 设区的市城镇人口指:(1)人口密度 1500人/KM2的区,市区总人口(2)人口密度 1500人/KM2的区,政府驻地和区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和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的周边乡镇
17、的全部行政地域的人口。 不设区的市城镇人口指: (1)市政府驻地和街道办事处地域的人口。 (2)市府驻地的城区建设已延伸到的乡镇的全部行政地域的人口。,五普隐含的问题 (1)口径与四普不同,一些省区时间上的衔接很不理想。如河南99年为26%32%,而2000年却倒退为23.20%,海南计划2005年达到35%,可2000年已达40.11%。这就需要对刚获得通过的指标进行调整。 (2)很多地方采用撤县(市)设区的模式扩大城市规模。 例如:四普时,重庆的涪凌、万州还是县级市,北京的昌平、通县和顺义等都还是县,现在即使这些区的人口密度小于1500人平方公里,也可以将政府驻地及其它街道办事处,以及建成
18、区延伸所及的乡镇划入市区范围内。,(3)某些县级市的“大驻地”现象,会导致不设区的市城镇人口被高估。 人为地扩大城市规模 这种形式主义价值观不仅是对现代化和城市形象的误解,而且也与现代城市性质、功能和集约发展格格不入,这是一种资源浪费,属于盲目现象。 (4)新口径没有考虑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二)我国城市地域和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1、城镇设置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多变;城镇人口概念混乱。 2、统计上只用行政地域概念。难以反映中国城镇的实际状况。 3、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容易混淆。不同空间尺度的城镇辖区没有相互区别的专用名词,造成概念和城镇统计口径上的人为混乱。,历次普查城镇人口比重 ,一普(1953)13.26 二普(1964)14.10(18.40) 三普(1982)20.55(14.40) 四普(1990)26.23(53.21) 五普(2000)36.09(31.39),市区非农业人口数 市区总人口数 普查年份市区总人口数 市域非农业人口数 市域总人口数 普查年份市域人口数,(三)问题的根源及对策,1、问题根源 简单地用市镇的行政界线来代替城乡界线,缺少反映城镇实体界线的城镇地域概念 2、中国城市地域概念的建议 (1)建立城市实体地域概念 应建立一种反映城镇实体界线的城镇地域概念,并确定相应标准,作为城镇统计的基本单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教案设计计划
- 山中杂记写作方法解析:六年级语文课文教案
- 谁最时髦350字(15篇)
- 遗传学基础教学方法探讨教案
- 2025年上半年工厂后勤调度工作计划
- 《化学方程式配平练习册》
- 农民参与农产品化生产合作协议
- 小学五年级实验室安全工作计划
- 农业科技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报告
- 设备维修与保养技术服务合同详细内容说明
- 智能建筑项目设计方案(模板)
- IPC-A-610国际标准中英文对照(doc 17)
- JJF(建材)110-2019水泥雷氏夹膨胀测定仪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纳尼亚传奇》阅读交流(课堂PPT)
- 某航空公司教学材料之十八案例
- 县级课题研究过程记录
- 预制场(梁场)建设方案
-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工作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课堂PPT)
- 安川CDBR系列 制动单元 用户手册_图文
- 长沙不动产登记申请书
- 锅炉拆除施工方案(最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