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30981-2020 工业防护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与《GB 30981-2014 建筑钢结构防腐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相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和更新:
-
适用范围扩大:2020版标准不仅涵盖了建筑钢结构防腐涂料,还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工业防护涂料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机械设备、集装箱、船舶、桥梁等工业制品及设施的防护涂料,这表明新标准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
有害物质种类调整:新标准可能对限制的有害物质种类进行了增减或修改。虽然具体哪些物质有变化需要查阅详细标准内容,但通常涉及的有害物质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苯、甲苯+二甲苯、乙醇醚、重金属(铅、镉、铬、汞)等的限值会根据最新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进行更新。
-
限值要求更加严格:随着环保要求的提高,2020版标准对多种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普遍趋于严格,旨在减少涂料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例如,VOC的含量限值往往被设定得更低,以促进低VOC或无VOC涂料的开发和应用。
-
检测方法更新:新标准可能引入了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以更准确、高效地测定涂料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这些方法的更新有助于提升检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涂料产品符合最新的环保和安全标准。
-
合规性要求增强:除了具体的限量规定,2020版标准可能还加强了对生产、销售及使用过程中的合规性要求,包括产品标签、说明书的规范以及相关的认证和检验流程,以确保市场上流通的涂料产品符合国家最新的环保标准。
-
环保导向更明确:整体而言,新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于涂料行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鼓励采用更为环保的原材料和技术,推动涂料行业的绿色转型。
请注意查阅具体标准文档以获取详细的更改信息和要求。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20-03-04 颁布
- 2020-12-01 实施



文档简介
犐犆犛87.040
犌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犌犅30981—2020
代替GB30981—2014
工业防护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犔犻犿犻狋狅犳犺犪狉犿犳狌犾狊狌犫狊狋犪狀犮犲狊狅犳犻狀犱狌狊狋狉犻犪犾狆狉狅狋犲犮狋犻狏犲犮狅犪狋犻狀犵狊
20200304发布20201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30981—2014《建筑钢结构防腐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与GB30981—2014相比,
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范围(见第1章,2014年版的第1章);
———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GB24408—2009”;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GB/T6682—2008、
GB/T9758.5—1988、GB/T9760—1988、GB/T23985—2009、GB/T23986—2009、
GB/T23990—2009、GB/T23992—2009、GB/T30647—2014、GB/T34675—2017、
GB/T34682—2017、GB/T36488—2018”(见第2章,2014年版的第2章);
———修改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增加了“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港口机械”“化工机械”“集
装箱”“包装”“型材”“电子电器”“预涂卷材”“车间底漆”“效应颜料”“施工状态”的术语和定义;
删除了“建筑钢结构”“建筑钢结构防腐涂料”的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2014年版的第3章);
———修改了产品分类(见第4章,2014年版的第4章);
———修改了溶剂型涂料的“涂料类型”;修改了VOC含量的限量值(见表2,2014年版的表1);
———增加了水性涂料、无溶剂涂料、辐射固化涂料的VOC含量的限量值(见表1、表3、表4);
———增加了“甲苯与二甲苯(含乙苯)总和含量”和“多环芳烃总和含量”项目及指标(见表5);
———“乙二醇醚(乙二醇醚甲醚、乙二醇乙醚)总和含量”改为“乙二醇醚及醚酯总和含量”;修改了
“苯含量”项目的指标;修改了“卤代烃总和含量”和“乙二醇醚及醚酯总和含量”的控制品种(见
表5,2014年版的表2);
———“有害重金属含量”要求由“推荐性”改为“强制性”(见表5,2014年版的5.3);
———修改了“VOC含量”“苯含量”“卤代烃总和含量”“甲醇含量”“乙二醇醚及醚酯总和含量”“重金
属含量”项目的试验方法(见6.2,2014年版的6.2);
———增加了“甲苯与二甲苯(含乙苯)总和含量”“多环芳烃总和含量”项目的试验方法(见6.2);
———增加了标准的实施(见第9章)。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30981—2014。
Ⅰ
犌犅30981—2020
工业防护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防护涂料中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物质容许限量所涉及的产品分类、要求、测试方
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标准的实施。
本标准适用于除腻子以外的对金属、混凝土、塑胶等表面进行防护的各类工业防护涂料(船舶涂料
除外)。
本标准不适用于航空航天涂料、核电涂料、军事装备和设施用涂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725—2007色漆、清漆和塑料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GB/T3186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取样
GB/T6682—2008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6750—2007色漆和清漆密度的测定比重瓶法
GB/T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9750涂料产品包装标志
GB/T9758.5—1988色漆和清漆“可溶性”金属含量的测定第5部分:液体色漆的颜料部分
或粉末状色漆中六价铬含量的测定二苯卡巴肼分光光度法
GB/T9760—1988色漆和清漆液体或粉末状色漆中酸萃取物的制备
GB/T23985—2009色漆和清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的测定差值法
GB/T23986—2009色漆和清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23990—2009涂料中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23992—2009涂料中氯代烃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30647—2014涂料中有害元素总含量的测定
GB/T34675—2017辐射固化涂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的测定
GB/T34682—2017含有活性稀释剂的涂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的测定
GB/T36488—2018涂料中多环芳烃的测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工程机械犲狀犵犻狀犲犲狉犻狀犵犿犪犮犺犻狀犲狉狔
土方工程、石方工程、混凝土工程及各类建筑安装工程在综合机械化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作业机械
设备。
注:例如,工业车辆、建筑机械、线路机械、市政环卫机械、电梯及扶梯、气动工具等。
1
犌犅30981—2020
3.2
农业机械犪犵狉犻犮狌犾狋狌狉犪犾犿犪犮犺犻狀犲狉狔
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
注:例如,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作物收获
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业运输机械等。
3.3
港口机械狆狅狉狋犿犪犮犺犻狀犲狉狔
在港口从事船舶的货物装卸,库场进行货物堆码、拆垛和转运,以及船舱内、车厢内、仓库内货物搬
运等作业的机械设备。
注:例如,起重机械、装卸车辆、输送机械、搬运机械等。
3.4
化工机械犮犺犲犿犻犮犪犾犿犪犮犺犻狀犲狉狔
在化学工业生产中所用的机器和设备的总称。
注:例如,各种过滤机、破碎机、离心分离机、旋转窑、搅拌机、旋转干燥机以及流体输送机械等化工机器,各种容器
(槽、罐、釜等)、普通窑、塔器、反应器、换热器、普通干燥器、蒸发器,反应炉、电解槽、结晶设备、传质设备、吸附
设备、流态化设备、普通分离设备以及离子交换设备等化工设备。
3.5
建筑物犫狌犻犾犱犻狀犵
用建筑材料构筑的空间和实体,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
[GB/T50504—2009,定义2.1.4]
注:例如,住宅、办公大楼、厂房、仓库、商场、体育馆、展览馆、图书馆、医院、学校、机场、车站、剧院、教堂等。
3.6
构筑物犮狅狀狊狋狉狌犮狋犻狅狀
为某种使用目的而建造的、人们一般不直接在其内部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工程实体或附属建筑
设施。
[GB/T50504—2009,定义2.1.5]
注:例如,桥梁、铁塔、碑塔、电视塔、护栏、电力设施、石化设施、近海设施等结构。
3.7
集装箱犮狅狀狋犪犻狀犲狉
一种供货物运输的设备,应满足以下条件:
a)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可长期反复使用;
b)适于一种或多种运输方式载运,在途中转运时,箱内货物不需换装;
c)具有便于快捷装卸和搬运的装置,特别是从一种运输方式转移到另一种运输方式;
d)便于货物的装满或卸空;
e)具有1m3及其以上的容积;
f)是一种按照确保安全的要求进行设计,并具有防御无关人员轻易进入的货运工具。
[GB/T1992—2006,定义3.1]
3.8
包装狆犪犮犽犪犵犲
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贮运、促进销售,按一定技术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的
总体名称。
注:例如,饮料罐、食品罐、化工桶、钢桶、不粘锅等。
2
犌犅30981—2020
3.9
型材狆狉狅犳犻犾犲狊
以铝、铁或钢以及具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材料通过轧制、挤出、铸造等工艺制成的具有一定几何形
状的物体。
注:例如,铝型材、塑料型材等。
3.10
电子电器犲犾犲犮狋狉犻犮犪犾犪狀犱犲犾犲犮狋狉狅狀犻犮狆狉狅犱狌犮狋
依靠电流或电磁场工作或者以产生、传输和测量电流和电磁场为目的,额定工作电压为直流电不超过
1500V、交流电不超过1000V的设备及配套产品。其中涉及电能生产、传输和分配的设备除外。
3.11
预涂卷材狆狉犲犮狅犪狋犲犱犮狅犻犾
在成卷的金属薄板上涂覆涂料或层压塑料薄膜后,以成卷或单张形式出售的有机材料/金属复合板材。
注:例如,建筑板、家电板等。
3.12
车间底漆狊犺狅狆狆狉犻犿犲狉
〈通用〉一种保护涂料,在车间施涂于工件,随后在现场施涂面漆。
[GB/T5206—2015,定义2.232.1]
3.13
效应颜料犲犳犳犲犮狋狆犻犵犿犲狀狋
通常为片状颜料,除提供颜色外还能提供一些其他性能,如彩虹色(光在薄层上发生干涉而形成),
随角异色(颜色变换,颜色跳跃、颜色明暗变化)或纹理。
[GB/T5206—2015,定义2.91]
3.14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狏狅犾犪狋犻犾犲狅狉犵犪狀犻犮犮狅犿狆狅狌狀犱
犞犗犆
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或者根据有关规定确定的有机化合物。
3.15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狏狅犾犪狋犻犾犲狅狉犵犪狀犻犮犮狅犿狆狅狌狀犱犮狅狀狋犲狀狋
犞犗犆含量
在规定的条件下测得的涂料中存在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质量。
[GB/T5206—2015,定义2.271]
3.16
施工状态犪狆狆犾犻犮犪狋犻狅狀犮狅狀犱犻狋犻狅狀
在施工方式和施工条件满足相应产品技术说明书中的要求时,产品所有组分混合后,可以进行施工
的状态。
4产品分类
本标准将工业防护涂料分为水性涂料、溶剂型涂料、无溶剂涂料、辐射固化涂料、粉末涂料。其中,
水性涂料分为机械设备涂料、建筑物和构筑物防护涂料(建筑用墙面涂料除外)、集装箱涂料、包装涂料、
型材涂料(含金属底材幕墙板涂料)、电子电器涂料;溶剂型涂料分为机械设备涂料、建筑物和构筑物防
护涂料、集装箱涂料、预涂卷材涂料、包装涂料、型材涂料(含金属底材幕墙板涂料)、电子电器涂料;辐射
固化涂料分为水性和非水性。
3
犌犅30981—2020
5要求
5.1除特殊功能性涂料以外的各类工业防护涂料中VOC含量的限量值应符合表1、
表2、表3、表4的
要求。
注:特殊功能性涂料是指绝缘涂料、触摸屏和光学塑料片用耐指纹涂料、150℃以上高温烧结成膜的聚四氟乙烯类
涂料(耐化学介质、耐磨、润滑、不粘等特殊功能)、弹性体用氟硅涂料、电镀银效果漆(辐射固化型)、标志漆、电
子元器件用保护涂料(防酸雾、防尘、防湿等特殊功能)等。
水性涂料中VOC含量的限量值应符合表1的要求;溶剂型涂料中VOC含量的限量值应符合表2
的要求;无溶剂涂料中VOC含量的限量值应符合表3的要求;辐射固化涂料中VOC含量的限量值应
符合表4的要求。当涂料产品明示适用于多种用途时,应符合各要求中最严格的限量值要求。
水性涂料和水性辐射固化涂料所有项目均不考虑水的稀释比例;其他类型涂料按产品明示的施工
状态下的施工配比混合后测定,如多组分的某组分使用量为某一范围时,应按照产品施工状态下的施工
配比规定的最大比例混合后进行测定。
表1水性涂料中犞犗犆含量的限量值要求
产品类别主要产品类型限量值/(g/L)
机械设备涂料
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涂料
(含零部件涂料)
港口机械和化工机械涂料
(含零部件涂料)
其他
底漆≤300
中涂≤300
面漆≤420
清漆≤420
车间底漆≤300
底漆≤300
中涂≤250
面漆≤300
清漆≤300
底漆≤250
中涂≤200
面漆≤300
清漆≤300
建筑物和构筑物
防护涂料(建筑用
墙面涂料除外)
金属基材
防腐涂料
单组分
双组分
醇酸树脂涂料
其他
底漆
面漆
效应颜料漆
车间底漆
底漆
中涂
面漆
效应颜料漆
≤350
≤300
≤300
≤420
≤300
≤300
≤250
≤300
≤420
4
犌犅30981—2020
表1(续)
产品类别主要产品类型限量值/(g/L)
建筑物和构筑物
防护涂料(建筑用
墙面涂料除外)
混凝土防护涂料
其他
封闭底漆≤300
底漆≤250
中涂≤250
面漆≤300
—≤300
集装箱涂料
底漆
中涂
面漆
≤350
≤250
≤300
包装涂料
不粘涂料
其他
底漆≤480
中涂≤350
面漆≤300
辊涂(片材)≤480
喷涂≤400
型材涂料(含金属底材幕墙板涂料)
电泳涂料≤250
氟树脂涂料≤350
其他≤300
电子电器涂料
底漆≤420
色漆≤420
清漆≤420
表2溶剂型涂料中犞犗犆含量的限量值要求
产品类别主要产品类型限量值/(g/L)
机械设备涂料
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涂料
(含零部件涂料)
港口机械和化工机械涂料
(含零部件涂料)
底漆
中涂
面漆
清漆
车间底漆
底漆
无机
其他
中涂
面漆
清漆
特种涂料(耐高温涂料等)
≤540
≤540
≤550
≤550
≤680
≤600
≤550
≤500
≤500
≤500
≤650
5
犌犅30981—2020
表2(续)
产品类别主要产品类型限量值/(g/L)
机械设备涂料其他
底漆≤500
中涂≤480
面漆≤550
清漆≤550
建筑物和构筑
物防护涂料
金属基材防腐涂料
混凝土防护涂料
(含铁路混凝土桥面
用薄涂型防水涂料)
特种涂料(耐高温涂料、
耐化学品涂料、联接漆等)
其他
车间底漆
无机
有机
无机锌底漆
单组分涂料
双组分涂料
底漆
中涂
面漆
清漆
封闭底漆
底漆
中涂
面漆
—
—
≤720
≤650
≤600
≤630
≤500
≤500
≤550
≤580
≤700
≤540
≤540
≤550
≤650
≤550
集装箱涂料
车间底漆
喷涂
辊涂
底漆
中涂
面漆
≤700
≤650
≤550
≤500
≤550
预涂卷材涂料
氟树脂涂料
其他
—
底漆
背漆
面漆
清漆
≤780
≤650
≤700
≤600
≤600
包装涂料
不粘涂料
其他
—
辊涂
卷材
片材
喷涂
≤420
≤780
≤680
≤750
6
犌犅30981—2020
表2(续)
产品类别主要产品类型限量值/(g/L)
型材涂料
(含金属底材
幕墙板涂料)
氟树脂涂料
其他
—
底漆
面漆
清漆
≤780
≤520
≤600
≤550
电子电器涂料
底漆
色漆
清漆
≤600
≤700
≤650
表3无溶剂涂料中犞犗犆含量的限量值要求
项目限量值/(g/L)
VOC含量≤100
表4辐射固化涂料中犞犗犆含量的限量值要求
产品类别施涂方式限量值/(g/L)
水性喷涂≤400
水性其他≤150
非水性
喷涂≤550
其他≤200
5.2各类工业防护涂料中除VOC含量以外其他有害物质含量的限量值应符合表5的要求。
表5其他有害物质含量的限量值要求
项目限量值
苯含量a(限溶剂型涂料、非水性辐射固化涂料)/%≤0.3
甲苯与二甲苯(含乙苯)总和含量a(限溶剂型涂料、非水性辐射固化涂料)/%≤35
卤代烃总和含量a(限溶剂型涂料、非水性辐射固化涂料)/%
(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1,1,2三
氯乙烷、1,2二氯丙烷、1,2,3三氯丙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
≤1
多环芳烃总和含量a(限溶剂型涂料、非水性辐射固化涂料)/(
mg
/
kg
)
(限萘、蒽)
≤500
甲醇含量a(限无机类涂料)/%≤1
乙二醇醚及醚酯总和含量a(限水性涂料、溶剂型涂料、辐射固化涂料)/%
(限乙二醇甲醚、乙二醇甲醚醋酸酯、乙二醇乙醚、乙二醇乙醚醋酸酯、乙二醇二甲醚、乙二
醇二乙醚、二乙二醇二甲醚、三乙二醇二甲醚)
≤1
7
犌犅30981—2020
表5(续)
项目限量值
重金属含量(限色漆b、粉末涂料、醇酸清漆)
/(
mg
/
kg
)
铅(Pb)含量≤1000
镉(Cd)含量≤100
六价铬(Cr
6+)含量
≤1000
汞(
Hg
)含量≤1000
a按产品明示的施工状态下的施工配比混合后测定,如多组分的某组分的使用量为某一范围时,应按照产品施
工状态下的施工配比规定的最大比例混合后进行测定,水性涂料和水性辐射固化涂料所有项目均不考虑水的
稀释比例。
b指含有颜料、体质颜料、染料的一类涂料。
6测试方法
6.1取样
按GB/T3186的规定取样,也可按商定方法取样。取样量根据检验需要确定。
6.2试验方法
6.2.1犞犗犆含量
6.2.1.1密度
按GB/T6750—2007的规定进行,试验温度为(23±0.5)℃。
6.2.1.2水性涂料中犞犗犆含量
先按附录A的规定,测定水性涂料中水分含量。
如涂料中水分含量大于或等于70%(质量分数),按GB/T23986—2009的规定进行。称取试样约
1g;色谱柱采用中等极性色谱柱(
6%氰丙苯基/94%聚二甲基硅氧烷毛细管柱),标记物为己二酸二乙
酯。VOC含量按GB/T23986—2009中10.4计算。
如涂料中水分含量小于70%(质量分数),按GB/T23985—2009的规定进行。不挥发物含量按
GB/T1725—2007的规定进行,称取试样约1g,烘烤条件为(105±2)℃/1h。VOC含量按
GB/T23985—2009中8.4计算。
6.2.1.3溶剂型涂料中犞犗犆含量
不含活性稀释剂和水的溶剂型涂料按GB/T23985—2009的规定进行。不挥发物含量按
GB/T1725—2007的规定进行,称取试样约1g,烘烤条件为(105±2)℃/1h;不测水分,水分含量设为
零。不含活性稀释剂和水的溶剂型涂料中VOC含量的计算,按GB/T23985—2009中8.3进行。
含活性稀释剂的溶剂型涂料按6.2.1.4的规定进行。
有意添加水的溶剂型涂料按GB/T23985—2009的规定进行。不挥发物含量按GB/T1725—2007
的规定进行,称取试样约1g,烘烤条件为(105±2)℃/1h;水分含量的测定,按附录A的规定进行。
VOC含量的计算,按GB/T23985—2009中8.4进行。
8
犌犅30981—2020
6.2.1.4无溶剂涂料中犞犗犆含量
按GB/T34682—2017的规定进行。不挥发物含量测定时的放置时间为标准试验环境[温度
(23±2)℃;相对湿度(50±5)%]下放置24h,或按产品说明书要求时间放置,但放置时间不大于7d。
不测水分,水分含量设为零。
VOC含量的计算,按GB/T34682—2017中8.3进行。
6.2.1.5辐射固化涂料中犞犗犆含量
按GB/T34675—2017的规定进行。
水性辐射固化涂料中VOC含量的计算,按GB/T34675—2017中8.4进行;水分含量的测定,按附
录A的规定进行。非水性辐射固化涂料中VOC含量的计算,按GB/T34675—2017中8.3进行;不测
水分,水分含量设为零。
6.2.2苯含量、甲苯与二甲苯(含乙苯)总和含量
按GB/T23990—2009中A法的规定进行。苯含量、甲苯与二甲苯(含乙苯)含量的计算,按
GB/T23990—2009中8.4.3进行。
6.2.3卤代烃总和含量
按GB/T23992—2009的规定进行。卤代烃含量的计算,按GB/T23992—2009中8.5.2进行。
6.2.4多环芳烃总和含量
按GB/T36488—2018的规定进行。
6.2.5甲醇含量
按GB/T23986—2009的规定进行。甲醇含量的计算,按GB/T23986—2009中10.2进行。
6.2.6乙二醇醚及醚酯总和含量
按GB/T23986—2009的规定进行。乙二醇醚及醚酯含量的计算,按GB/T23986—2009中10.2
进行。
6.2.7重金属含量
铅(Pb)含量、镉(Cd)含量、汞(
Hg
)含量的测定,按GB/T30647—2014的规定进行。
六价铬(Cr
6+)含量的测定,先按GB/T30647—2014的规定,测定试样中的总铬含量,再按附录B
的规定进行。
7检验规则
7.1型式检验
7.1.1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项目包括本标准所列的全部要求。
7.1.2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新产品最初定型时;
———产品异地生产时;
———生产配方、工艺、关键原材料来源及产品施工状态下的施工配比有较大改变时;
9
犌犅30981—2020
———停产三个月后又恢复生产时。
7.2检验结果的判定
7.2.1检验结果的判定,按GB/T8170—2008中修约值比较法进行。
7.2.2报出检验结果时,应同时注明产品明示的施工状态下的施工配比。
7.2.3所有项目的检验结果均达到本标准的要求时,
产品为符合本标准要求。
8包装标志
8.1产品包装标志除应符合GB
/T9750的规定外,按本标准检验合格的产品可在包装标志上明示。
8.2包装标志上或产品说明书中应明确施工状态下的施工配比。
8.3包装标志上或产品说明书中应标明符合本标准的分类、
产品类别和产品类型(或施涂方式)。
8.4含有活性稀释剂的溶剂型涂料应在包装标志上或产品说明书中明示。
8.5有意添加水的溶剂型涂料应在包装标志上或产品说明书中明示。
8.6对于聚氨酯类、环氧类等多组分固化的涂料应在包装标志上或产品说明书中标明适用期。
9标准的实施
9.1对预涂卷材涂料的重金属含量的限量值实行过渡期要求,
其过渡期为本标准发布之日起至
2021年12月31日。自2022年1月1日起,预涂卷材涂料应执行表5中重金属含量的限量值要求。
9.2涂装现场对施工状态下的涂料产品抽查时,
对于聚氨酯类、环氧类等多组分固化的涂料品种抽样
检验,应在产品适用期内进行检验。
01
犌犅30981—2020
附录犃
(规范性附录)
水分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犃.1试剂和材料
犃.1.1蒸馏水:符合GB/T6682—2008中三级水的要求。
犃.1.2稀释溶剂:用于稀释试样的并经分子筛干燥的有机溶剂,
不含有任何干扰测试的物质。纯度至
少为99%(质量分数),或已知纯度。例如:二甲基甲酰胺等。
犃.1.3内标物:试样中不存在的并经分子筛干燥的化合物,
且该化合物能够与色谱图上其他成分完全
分离。纯度至少为99%(质量分数),或已知纯度。例如:异丙醇等。
犃.1.4分子筛:孔径为0.2nm~0.3nm,粒径为1.7mm~5.0mm。分子筛应再生后使用。
犃.1.5载气:氢气或氦气,纯度≥99.995%。
犃.2仪器设备
犃.2.1气相色谱仪:配有热导检测器及程序升温控制器。
犃.2.2色谱柱: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多孔聚合物的毛细管柱。
注:其他满足检验要求的色谱柱也可使用。
犃.2.3进样器:微量注射器,10μL。
犃.2.4配样瓶:约10mL的玻璃瓶,具有可密封的瓶盖。
犃.2.5天平:实际分度值犱=0.1mg。
犃.3气相色谱测试条件
犃.3.1色谱柱: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多孔聚合物的毛细管柱,
25m×0.53mm×10μm。
犃.3.2进样口温度:250℃。
犃.3.3检测器温度:300℃。
犃.3.4分流比:5∶1。
犃.3.5柱温:程序升温,100℃保持2min,然后以20℃/min升至130℃并保持3min,
再以30℃/min
升至200℃保持5min。
犃.3.6载气:氢气,流速6.5mL/min。
注:也可根据所用气相色谱仪的性能、色谱柱类型及待测试样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气相色谱测试条件。
犃.4测试步骤
犃.4.1测试水的相对响应因子犚
在同一配样瓶(A.2.4)中称取约0.2g的蒸馏水(A.1.1)和约0.2g的内标物(A.1.3),精确至
0.1mg,记录水的质量犿w和内标物的质量犿i,
再加入5mL稀释溶剂(A.1.2),密封配样瓶(A.2.4)并
摇匀。用微量注射器(A.2.3)吸取配样瓶(A.2.4)中的1μL混合液注入色谱仪中,记录色谱图。按式
(A.1)计算水的相对响应因子犚:
11
犌犅30981—2020
犚=犿i×犃w
犿w×犃i
……(A.1)
式中:
犚———水的相对响应因子;
犿i———内标物的质量,单位为克(g);
犃w———水的峰面积;
犿w———水的质量,单位为克(g);
犃i———内标物的峰面积。
若内标物和稀释溶剂不是无水试剂,则以同样量的内标物和稀释溶剂(混合液),但不加水作为空白
样,记录空白样中水的峰面积犃0。按式(A.2)计算水的相对响应因子犚:
犚=犿i×(
犃w-犃0)
犿w×犃i
……(A.2)
式中:
犚———水的相对响应因子;
犿i———内标物的质量,单位为克(g);
犃w———水的峰面积;
犃0———空白样中水的峰面积;
犿w———水的质量,单位为克(g);
犃i———内标物的峰面积。
平行测试两次,取两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其相对偏差应小于5%。
犃.4.2样品分析
称取搅拌均匀后的试样约0.6g以及与水含量近似相等的内标物(A.1.3)于配样瓶(A.2.4)中,精确
至0.1mg,记录试样的质量犿s和内标物的质量犿i,再加入5mL稀释溶剂(A.1.2)(稀释溶剂体积可根
据样品状态调整),密封配样瓶(A.2.4)并摇匀。同时准备一个不加试样的内标物和稀释溶剂混合液作
为空白样。用力摇动或超声装有试样的配样瓶(A.2.4)15min,放置5min,使其沉淀[为使试样尽快沉
淀,可在装有试样的配样瓶(A.2.4)内加入几粒小玻璃珠,然后用力摇动;也可使用低速离心机使其沉
淀]。用微量注射器(A.2.3)吸取配样瓶(A.2.4)中的1μL上层清液,注入色谱仪中,记录色谱图。
犃.4.3计算
按式(A.3)计算试样中的水分含量狑w:
狑w=犿i×(
犃w-犃0)
犿s×犃i×犚
×100%……(A.3)
式中:
狑w———试样中的水分含量,以质量分数计;
犿i———内标物的质量,单位为克(g);
犃w———试样中水的峰面积;
犃0———空白样中水的峰面积;
犿s———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犃i———内标物的峰面积;
犚———水的相对响应因子。
平行测试两次,取两次测试结果的平均值,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
21
犌犅30981—2020
犃.5精密度
犃.5.1重复性:水分含量大于或等于15%,
同一操作者两次测试结果的相对偏差小于1.6%。
犃.5.2再现性:水分含量大于或等于15%,
不同实验室间测试结果的相对偏差小于5%。
31
犌犅30981—2020
附录犅
(规范性附录)
六价铬(犆狉
6+)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警示———对测试方法中使用所有潜在包含六价铬(犆狉
6+)的样品和试剂应采用适当的措施进行预
防。含六价铬(犆狉
6+)的溶液和废料应进行妥善处理。
犅.1原理
若试样中总铬含量小于8mg/
kg
,则六价铬(Cr
6+)含量的结果以“未检出”报出,检出限为
8mg/kg。若试样中总铬含量≥8mg
/
kg
,则试样(同时进行基体加标)在超声分散后,使用碱性消解液从
试样中提取六价铬(Cr
6+)化合物。提取液中的六价铬(
Cr
6+)在酸性溶液中与二苯碳酰二肼反应生成
紫红色络合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试验溶液中的六价铬(Cr
6+)含量(波长540nm处);同时测定试样的
不挥发物含量,最终结果以干膜中的六价铬(Cr
6+)含量报出。
犅.2试剂和材料
分析测试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所用水符合GB/T6682—2008中三级水的要求。
犅.2.1犖甲基吡咯烷酮(NMP):试剂存放在20℃~25℃的棕色瓶中,
避免阳光直射。使用前应在每
100mL的试剂中添加10g活性分子筛,保存12h以上。容器打开后,储存期为一个月。
犅.2.2硝酸:约为65%(质量分数),密度约为1.40g
/mL;不应使用已变黄的硝酸。
犅.2.3硫酸:约为98%(质量分数),密度约为1.84g
/mL。
犅.2.4氢氧化钠。
犅.2.5无水碳酸钠。
犅.2.6磷酸氢二钾。
犅.2.7磷酸二氢钾。
犅.2.8二苯碳酰二肼。
犅.2.9无水氯化镁。
犅.2.10丙酮。
犅.2.11硝酸溶液:硝酸+水=1+1(体积比),将1体积浓硝酸(
B.2.2)加入到1体积的水中。
犅.2.12硫酸溶液:硫酸+水=1+9(体积比),小心地将1体积浓硫酸(
B.2.3)加入到9体积的水中。
犅.2.13消解液:称取20.0g氢氧化钠(B.2.4)和30.0g无水碳酸钠(
B.2.5),用水溶解后移入1000mL
的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转移至塑料瓶中保存。此消解液应在20℃~25℃下密封保存,且每
月要重新制备。使用前应检测其
pH
值,且
pH
值应在11.5以上(含11.5),否则应重新制备。
犅.2.14缓冲液:溶解87.09g磷酸氢二钾(B.2.6)和68.04g磷酸二氢钾(
B.2.7)于水中,移入1000mL
的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此缓冲液pH=7。
犅.2.15二苯碳酰二肼显色剂:称取0.5g二苯碳酰二肼(
B.2.8)溶于100mL丙酮(B.2.10)中,保存于棕
色瓶中。溶液退色时,应重新配制。
犅.2.16六价铬(Cr
6+)标准贮备溶液:质量浓度为100mg/L。
犅.2.17六价铬(Cr
6+)标准溶液:质量浓度为5mg/L。用移液管(
B.3.7)移取5mL六价铬(Cr
6+)标准
贮备溶液(B.2.16)于100mL容量瓶(B.3.6)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此溶液应在使用的当天配制。
41
犌犅30981—2020
犅.3仪器和设备
犅.3.1天平:实际分度值犱=0.1mg。
犅.3.2分光光度计:适合于在波长540nm处测量,
配有光程为10mm的比色池。
犅.3.3超声水浴锅:能维持温度60℃~65℃。
犅.3.4酸度计:精度为±0.2pH单位。
犅.3.5消解器:50mL具塞锥形瓶。
犅.3.6容量瓶:25mL、50mL、100mL、1000mL等。
犅.3.7移液管:1mL、2mL、5mL、10mL、
25mL等。
犅.3.8量筒:5mL、10mL、25mL、50mL等。
犅.3.9烧杯:150mL。
犅.3.10注射器式过滤器:0.45μm滤膜。
犅.3.11普通实验室仪器设备。
犅.3.12所有的玻璃器皿、样品容器、玻璃板或聚四氟乙烯板在使用前都需用硝酸溶液(
B.2.11)浸泡
24h,然后用水清洗并干燥。
犅.4试验步骤
犅.4.1平行试验和空白试验
平行做两份试验。空白试验与测试平行进行,不加样品,测试一次。
犅.4.2试样制备
试样平行测试的称样量和基体加标回收率平行测试的称样量应近似相等。
称取试样约0.1g(精确至0.1mg)和移取10mL的NMP(B.2.1)置于消解器(B.3.5)中,记录试样
量犿,盖上塞子,然后放置于超声水浴锅(B.3.3)中,在60℃~65℃温度下超声1h。
同时进行基体加标回收率的测试,称取试样约0.1g(精确至0.1mg)和移取10mL的NMP(B.2.1)
和0.5mL的六价铬(Cr
6+)标准贮备溶液(
B.2.16)置于消解器(B.3.5)中,盖上塞子,然后放置于超声水
浴锅(B.3.3)中,在60℃~65℃温度下超声1h。
在每个消解器(B.3.5)中加入约200mg无水氯化镁(B.2.9)和0.5mL缓冲液(B.2.14),摇匀。用量
筒(B.3.8)量取20mL消解液(B.2.13)缓慢加入每个消解器(B.3.5)内,摇匀。消解液(B.2.13)应完全浸
没试样,可加入1滴~2滴润湿剂(无水乙醇),以增加试样的润湿性。将消解器(B.3.5)盖上塞子,置于
超声水浴锅(B.3.3)中,在60℃~65℃温度下超声1h。
从超声水浴锅(B.3.3)中取出消解器(B.3.5),逐渐冷却至室温,将消解器(B.3.5)中溶液(即使溶液
浑浊或者存在絮状沉淀物,也不要过滤溶液)转移至干净的烧杯(B.3.9)中,在搅拌状态下将硝酸
(B.2.11)滴加于烧杯中,用酸度计(B.3.4)测试,调节溶液的
pH
值至7.5±0.5,得到提取液。提取液应
尽快显色测定。
犅.4.3测试
犅.4.3.1显色溶液的制备
在每个烧杯(B.3.9)中的提取液中缓慢滴加硫酸溶液(B.2.12),用酸度计(B.3.4)测试,调节溶液的
pH
值至2.0±0.5,混合均匀。然后用移液管(B.3.7)准确移入2.0mL二苯碳酰二肼显色剂(B.2.15),混
51
犌犅30981—2020
合均匀。然后将其全部转移至100mL容量瓶(B.3.6)中,用水稀释至刻度,得试验溶液。试验溶液静置
5min至10min后尽快测定,30min内完成上机测试。
犅.4.3.2系列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
用移液管(B.3.7)分别移取0.0mL、2.0mL、4.0mL、6.0mL、8.0mL、10.0mL、20mL六价铬
(Cr
6+)标准溶液(
B.2.17)至100mL容量瓶中,用量筒(B.3.8)分别加水50mL,分别滴加硫酸溶液
(B.2.12),用酸度计(B.3.4)测试,调节溶液的
pH
值至2.0±0.5,用移液管(B.3.7)分别移入2.0mL二苯
碳酰二肼显色剂(B.2.15),分别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合均匀。静置5min~10min后,在30min内尽快
完成测定。此系列标准工作溶液中含六价铬(Cr
6+)的质量浓度分别为0.0mg/L、
0.1mg/L、0.2mg/L、
0.3mg/L、0.4mg/L、0.5mg/L、1.0mg
/L。
犅.4.3.3试样中六价铬(犆狉
6+)含量的测定
分别将适量的系列标准工作溶液移入10mm比色池内,在分光光度计(B.3.2)上于540nm波长处
测定其吸光度,以吸光度值对应质量浓度值绘制校正曲线。校正曲线的校正系数应≥0.99。否则应重
新制作新的校正曲线。
在同样条件下,测试经0.45μm的注射器式过滤器(B.3.10)过滤后的试验溶液(B.4.3.1)的吸光度,
根据校正曲线计算试验溶液中六价铬(Cr
6+)的质量浓度。如试验溶液中吸光度值超出校正曲线最高
点,则应对加显色剂前的提取液适当稀释后再测试,加标溶液量根据实际进行调整。
犅.4.3.4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水性涂料和溶剂型涂料的不挥发物含量,按GB/T1725—2007的规定进行,称取试样约1g,烘烤
条件为(105±2)℃/1h;辐射固化涂料的不挥发物含量,按GB/T34675—2017的规定进行;粉末涂料
的不挥发物含量以1计。
犅.4.4结果的计算
犅.4.4.1试样(以干膜计)中六价铬(犆狉
6+)含量
按式(B.1)计算试样(以干膜计)中六价铬(Cr
6+)含量:
狑=(
ρ-ρ0)×犞×犉
犿×狑(NV)
……(B.1)
式中:
狑———试样(以干膜计)中六价铬(Cr
6+)的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千克(
mg
/
kg
);
ρ
———试验溶液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
mg
/L);
ρ0
———空白溶液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升(
mg
/L);
犞———试验溶液的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
犉———试验溶液的稀释倍数;
犿———称取的试样量,单位为克(g);
狑(NV)———不挥发物含量,以质量分数计,单位为克每克(g/g)。
结果取两次平行试验的平均值。
犅.4.4.2基体加标回收率
按式(B.2)计算基体加标回收率:
SR=SS-US
SA
×100……(B.2)
61
犌犅30981—2020
式中
SR———基体加标回收率,%;
SS———加标后试样(以干膜计)中六价铬(Cr
6+)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千克(
mg
/
kg
);
US———未加标试样(以干膜计)中六价铬(Cr
6+)含量,单位为毫克每千克(
mg
/
kg
);
SA———加标溶液中六价铬(Cr
6+)含量折算成以试样干膜计的六价铬(
Cr
6+)含量,单位为毫克每
千克(
mg
/
kg
)。
示例:
如加入0.5mL的六价铬(Cr
6+)标准贮备溶液(
100mg/L),试样的不挥发物含量为0.50g
/g,称取的试样量约0.1g,
则SA=0.5mL×(100mg/L)/(0.1g×0.50g/g)=1000mg/
kg
。
根据被测样品的六价铬(Cr
6+)含量,可以选择其他合适的加标溶液量,保证加标后的质量浓度在
合适的曲线范围内。
犅.4.4.3结果和检出限的校正
基体加标回收率的可接受范围应为≥50%且≤125%。
基体加标回收率<50%时,应重新加入两倍量的加标溶液量进行测试;基体加标回收率>125%时,
应重新加入等量的加标溶液量进行测试。如重复测试的基体加标回收率仍在≥50%且≤125%的范围
之外,碱性消解法不适用所测试的样品,则试样中六价铬(Cr
6+)含量按GB/T9760—1988中第6章、
8.1、8.2.3、8.4的规定进行酸萃取液的制备(制备的颜料的称样量约0.5g),再按GB/T9758.5—1988进
行六价铬(Cr
6+)含量测试。结果除以不挥发物含量后,以干膜中六价铬(
Cr
6+)含量报出。
如基体加标回收率>75%且≤125%,则无需校正结果,检出限为8mg/
kg
。
如基体加标回收率在≥50%且≤75%范围内,应根据基体加标回收率校正结果和检出限,即为:结
果乘以100%加标回收率与实际基体加标回收率的比值,检出限按同样方法进行校正。
示例:
如样品的测试结果为100mg/
kg
,基体加标回收率为50%,则该测试样品的校正检出限=8mg/kg×(100%/50%)
=16mg/kg,该测试样品的校正测试结果=100mg
/kg×(100%/50%)=200mg/
kg
。最终报出结果为200mg/
kg
,检
出限为16mg/
kg
。
犅.5精密度
犅.5.1重复性:同一操作者两次测试结果的相对偏差小于20%。
犅.5.2再现性:不同实验室间测试结果的相对偏差小于33%。
71
犌犅30981—2020
参考文献
[1]GB/T199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最新文档
- 项目实施中的团队文化建设试题及答案
- 飞机结构维护规程试题及答案
- 医疗美容行业2025消费者心理与服务质量研究报告
- 2025年海上风能资源评估与深远海风电场设备维护报告
- 高效备考市政学考试的试题及答案
- 2025经济法概论考试必看试题及答案
- 高级审计师复习过程试题及答案
- 工程项目管理建设经验试题及答案
- 高级审计知识分享试题及答案
- 公共关系在旅游市场营销中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造船电焊工合同协议
- 成人舞蹈合同协议书
- 2025超市承包经营合同
- 舞厅合作协议书合同
- 第23课《“蛟龙”探海》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大气遥感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山东省临沭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岗笔试题带答案
- 自动生成的文档-2025040814-11
- 贝氏体钢轨超高周疲劳行为的研究课件
- GB∕T 2518-2019 连续热镀锌和锌合金镀层钢板及钢带
- 讲人工智能的诞生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