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常见病证,浙医一院中医科,感 冒,一、定义:,是因外邪侵袭人体所致的以头痛、鼻塞、流涕、恶风寒、发热、脉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可有传染性。病情轻者称为“伤风”。 在一个时期内引起广泛流行的,称为“时行感冒”。特点:起病急、病程短、病情重,全身症状明显,鼻咽部症状轻,有高度的传染性。,西医学中的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参照本节辩证论治,二、病因病机:,1、外感邪气:主要是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风者百病之始也” 。常与当令之时气相兼夹为病。以冬春季节多发,故挟寒、热多见而成风寒、风热证。 2、卫外不固:是否发病,和人体正气的强弱有关。 3、时
2、行病毒:具有传染性的时行疫邪病毒侵袭人体致病。 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卫,肺气失宣,表卫失司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病机,平素体虚 气候突变 起居失当 劳累过度 肺有宿疾,风邪外袭夹 热,寒,暑,时行病毒,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疏懈,侵 袭 肺 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感 冒,三、病因病机小结 (一)、病位-涉及脏腑肺卫 (二)、病性-外感表实证 (三)、病机关键-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四)、病势-风寒、风热、暑湿及时行感冒 (五)、预后-一般而言预后良好,感冒风寒证与风热证的区别,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主要证候特征: 以卫表的症状最为突出。 卫表不和则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肺失宣肅则鼻塞
3、、流涕、咳嗽、咽痛。,辨证要点:1、分清表寒、表热。 2、辨别普通、时行。 3、区分体虚感冒的气虚、阴虚。 治疗原则: 病变多在肺卫,治疗以宣肺、解表为原则。 注意对于夹暑、夹湿等兼证的治疗。,四、辨证论治,一、外感风寒: 证候: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四肢酸楚,鼻塞流清涕,喉痒或咳嗽声重,吐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病情轻者,葱豉汤 病情重者,荆防败毒散 风寒夹湿者,可用羌活胜湿汤加藿香、神曲、厚朴、陈皮等。,二、外感风热:,证候: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出,头痛且胀,咳嗽咯痰黄稠,口干微渴,咽喉红,疼痛,舌苔薄白
4、微黄,脉浮数。,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 头痛,加桑叶、菊花、蔓荆子。 咽喉痛甚,加板蓝根,马勃、玄参等。 风热夹湿者,加藿香、佩兰、滑石、扁豆花。 有咳嗽者,可合桑菊饮加减。,三、外感暑湿,证候:身热,微恶风寒,有汗不解,肢体酸重或疼痛,头重而晕,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证机概要: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治法:解表清暑,芳香化湿,方药:新加香薷饮加藿香、佩兰、米仁、荷叶、六一散等,四、气虚感冒,证候: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头痛鼻塞,咳嗽痰白,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
5、淡苔白,脉浮无力。 证机概要:阳气虚者,感邪易从寒化,且易感受风寒之邪即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治法:益气解表,方药:参苏饮,五、阴虚感冒:,证候: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头痛头晕,心烦口渴,干咳少痰,手足心热,舌红,脉细。,证机概要:阴血虚者,感邪多从热化燥化,且易感受燥热之邪即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治法:滋阴解表。,方药:加减葳蕤汤 表证明显,加荆芥、桑叶 咳嗽咽干,咯痰不爽,加牛蒡子,瓜蒌皮 心烦口渴较甚,加竹叶,花粉。,六、表寒里热证:(寒包火证) 证候: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6、治法:表里双解 方药:双解汤麻黄、防风、荆芥、薄荷、黄芩、栀子、生石膏、桔梗。,时行感冒:重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药物如连翘、银花、板蓝根、柴胡、黄芩、贯众等,附:,感冒的药物预防: 主要药物有贯众、板蓝根、大青叶、藿香、鸭跖草、佩兰、薄荷、荆芥等。 根据季节变化有所区别: 冬春季:贯众、紫苏、荆芥 夏季用:藿香、佩兰、薄荷 时邪毒盛:板蓝根、大青叶、菊花、金银花等。 葱、蒜、醋、姜等亦有预防作用。 注意药物的煎煮方法。,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多由忧思郁怒,肝气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以上腹胃脘部
7、疼痛为主症者,一、定义:,1、郁怒伤肝,肝郁气滞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3、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素体虚弱、劳倦内伤、久病不愈,用药不当。 病机: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或胃失濡养。“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二、病因病机:,病机,三、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还应辨兼夹证。 实者:病程短,起病急,多痛剧,固定不移, 拒按,脉盛; 虚者:病程长,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 脉虚。 寒证:胃痛遇寒则痛甚,得温则痛减。 热证:胃脘灼痛,势急迫,遇热则痛甚,得寒 则痛减。,初病在气,气滞:多见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 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气虚:指脾胃气虚,除见胃
8、脘疼痛或空腹痛明显外, 兼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 色少华,舌淡脉弱等。,久病在血: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紫暗或有瘀斑, 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等。,治疗原则 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1、肝郁气滞: 证候: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痛处游移不定,食后胀甚,按之稍舒,嗳气频繁,或有泛酸,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川芎、枳实、香附、陈皮、厚朴、白芍、半夏、甘草 疼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元胡、佛手 泛酸嗳气者,加瓦楞子、乌贼骨、沉香 胀甚于痛者,可加木香、厚朴,2、瘀血阻络: 证候:肋脘刺痛,痛有定处,痛甚于胀,或只痛不胀,拒按,食后痛增,
9、或伴有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失笑散加减 疼痛甚者可以加丹参、元胡、枳壳、青皮 反复呕血便血者,加白芨、大黄炭,紫珠草 气虚血少者,加党参、黄芪、炮姜,3、饮食积滞: 证候: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之食物,吐后较舒,不思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导行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焦山楂、六神曲、制半夏、茯苓、陈皮、连翘、炒莱 菔子 胃脘胀痛甚者,加香附、枳实 食积化热者,加大黄、芒硝,4、脾胃虚寒: 证候:胃脘隐痛,喜暧喜按,饿时痛增,得食则减,呕吐清水,肢冷畏寒,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大便溏,舌质淡白,脉虚或细弱。
10、 治法:温中补虚,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胃寒痛甚者,加高良姜、香附 呕吐清水多者,加陈皮、法夏、茯苓,5、胃阴亏损 证候: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益胃汤加减 沙参、麦冬、细生地、玉竹、冰糖 如肾水不足,可选用一贯煎加减 疼痛较甚者,加芍药、甘草 兼有瘀滞者,加丹参、桃仁,6、湿热中阻证 症状: 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代表方:清
11、中汤加减。 黄连、栀子清热燥湿,制半夏、茯苓、草豆蔻祛湿健脾,陈皮、甘草理气和中。,病案分析: 1. 患者,男、22岁、9月就诊 数年来,因上班路途太远,早去晚归,不能按时吃饭,常一日两餐,早起饱餐整天不思饮食,晚餐半饱,早起不知饥饿,此症已年余,胃脘渐有疼痛,时呕清水,初起时痛无定时,发作频繁,疼痛多在饥饿时发生,或天阴时发病明显,饭后痛减。经检查为十二指肠球溃疡。其人略瘦,面不华泽,语气低微,诊脉沉缓,舌淡苔白。自述早年长吃瓜果、冰糕,近因胃痛,不敢多吃。,证属脾胃虚寒之胃痛,宜温养脾胃 党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菖蒲 台乌 黄芪 炙草 生姜 连服六剂后,胃脘逐渐舒适,余无它感,原方又服六剂
12、,疼痛稍缓,食欲略增,时有口干津少之感,原方去菖蒲、台乌、生姜、加麦芽,连服十剂,疼痛缓解,食欲渐趋正常。嘱节饮食。,2. 患者,女性,55岁,杭州上城五金交电化工有限公司退休职工。2005年4月30日就诊。 刻见胃脘胀痛,牵连两胁,伴有腹胀,得嗳气或矢气则舒。纳食尚可,口不干。大便溏薄,日23次,不成形,便前腹痛,解后痛减。舌质淡红,苔白,脉两关弦细。患者平素性情抑郁。 方药:炒陈皮12 g白芍15 g枳壳12 g炒防风6 g木香12 g炒川连6 g郁金9 g柴胡12 g大腹皮9 g冬术12 g茯苓12 g香附12 g首乌藤30 g淮小麦20 g炙甘草6 g合欢皮12 g丹皮9 g焦山楂15
13、 g 柒剂 患者服药后,胃脘胀满感觉消失,大便成形,每日一次,无腹痛。两胁胀痛感觉已明显减轻。 二剂:去丹皮,加入八月札12,以加强理气之力。,黄 疸,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黄疸的危重证候称为“急黄”。 本证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湿浊中阻,运化失调,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所致,与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定义,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及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凡出现身目黄染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治。 黄疸常与胁痛、癥积、鼓胀等病证并见,讨论范围,黄疸的共同特征 目黄、身黄、小便黄。关键性的
14、特征? 三类黄疸各自的特征 阳黄:黄色鲜明,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腻 等湿热之象。 阴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伴有神疲畏寒, 苔白腻,脉濡缓等寒湿之象。 急黄:黄色如金,伴有高热烦渴,神昏谵语 等湿热挟毒,内陷心营之候。,病 因,1、感受外邪 2、饮食所伤 3、禀赋不足或后天失治 4、劳伤久病。,饮食不节,湿浊内生,感受外邪,湿热疫毒,郁遏不达,寒湿入侵,困阻脾胃,中焦湿热,中焦寒湿,熏蒸肝胆 胆汁外溢,瘀阻胆道,病 机,热重于湿 湿重于热,阳 黄,热毒炽盛 伤及营血,热迫胆汁 外流,急 黄,胆汁受阻,阴 黄,素体脾胃虚寒 (禀赋不足),脾阳不振,积聚日久,延误失治,重 感 外 邪,病因:湿热疫毒
15、 概 病机: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 汁外溢 括 病位:脾胃肝胆 临床特征:目黄、身黄、尿黄 黄疸的发生,主要是湿邪为患,内涉脾胃运化,影响肝胆疏泄,进而瘀阻脉络。,(一)辨证要点 1.辨阳黄与阴黄 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伴有口干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脉弦数,预后良好。 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脘闷腹胀,畏寒神疲,口淡不渴,舌淡白,苔白腻,脉沉迟或濡缓,病情缠绵,不易速愈。,辨证论治,2.阳黄宜辨湿热轻重 热重于湿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赤,便秘,苔黄腻脉弦数。 湿重于热身目俱黄,其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头重
16、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3.辨急黄 灼阴口干尿少 伤气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动血衄血、便血、尿血 窍闭神昏谵语,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 化湿可以退黄,如属湿热,当清热化湿,必要时还应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泄;如属寒湿,应予健脾温化。 利小便,主要是通过淡渗利湿,达到退黄的目的。正如金匮要略所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至于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者,又当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主。,(二)治疗原则,(一)阳黄 1、热重于湿证 主证:身目俱黄迅速加深,黄色鲜明如橘子色, 兼证:发热口渴, 胁腹部胀闷或疼痛,口干而苦,恶心欲呕,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
17、黄腻,脉象弦数。 证机概要:湿热熏蒸,困遏脾胃,壅滞肝胆,胆汁泛溢。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茵陈蒿汤加减。茵陈 大黄 栀子 常用药:茵陈蒿为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栀子、大黄、黄柏、连翘、垂盆草、蒲公英清热泻下;茯苓、滑石、车前草利湿清热,使邪从小便而去。,证治分类,2、湿重于热证 主证: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 兼证:头重身困 ,口苦,口干不欲饮,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烂。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弦滑。 证机概要:湿遏热伏 困阻中焦,胆汁不循常道。 治法: 利湿化浊运脾, 清热退黄。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常用药:藿香、白蔻仁、陈皮芳香化浊,
18、行气悦脾;茵陈、车前子、茯苓、苡仁、黄芩、连翘利湿清热退黄。,1.寒湿内困证 主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 兼证:纳少脘闷,腹胀便溏,神疲畏寒,口淡不渴, 舌脉: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寒湿滞留,肝胆失于疏泄。 治法:温化寒湿,健脾和胃。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茵陈、 白术、 附子、 干姜、炙甘草、 肉桂 常用药:附子、白术、干姜,温中健脾化湿;茵陈、茯苓、泽泻、猪苓,利湿退黄。若脘腹胀满,胸闷、呕恶显著,可加苍术、厚朴、半夏、陈皮,以健脾燥湿,行气和胃;,(二 )阴黄,.瘀血内阻: 主证:阴黄日久,面黄晦暗, 兼证:胁下徵积胀痛,痛有定处,按之硬,痛而拒按,形体
19、日渐消瘦,体倦乏力,或纳呆便溏。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细弦。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通络。 方药:膈下逐瘀汤。 五灵脂、 当归、 川芎、 桃仁 (研泥) 、丹皮、 赤芍、 乌药、 玄胡索、 甘草、 香附、 红花、 枳壳,主证: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 兼证: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譫语,烦燥抽搐,或见溺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或洪大。 证机概要:湿热疫毒炽盛,深入营血,内陷心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代表方:清热解毒地黄汤。 常用药: 水牛角、黄连、栀子、大黄、板蓝根、生地、玄参、丹皮清热凉解毒;茵陈、土茯苓利湿清热退黄。,(三)
20、急黄(疫毒炽盛证),李某,男,23岁,2006年8月初诊 患者素有乙肝大三阳病史5年。最近1周感冒后自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胸脘痞闷,心烦懊恼,时有低热,小便色黄,大便干结,皮肤瘙痒发黄。 查皮肤巩膜黄染,色鲜明,腹平软肝于右肋缘下锁骨中线3CM处触及,质软轻压痛,莫非氏征(一),脾未触及;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肝功能:总胆红素160 mol/L,直接胆红素90mol/L,间接胆红素70mol/L,谷丙转氨酶700u/L。 提问:1.中医诊断为什么病证?辨为何种证型?2. 中医怎样治疗,消 渴,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点的病证。 其主要的病理
21、变化是阴虚燥热,与肺、胃、肾三脏关系较为密切。,定义,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西医学的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与现代医学的关系,1、饮食不节。 2、情志失调。 3、劳损。,病因病机,病 机,病机:燥热偏盛,阴津亏虚。阴虚为本,燥热 为标。两者相互为因果。 病变脏腑:与肺胃肾三脏关系密切。尤以肾为 重要。 三脏虽有所侧重,但往往又互为影响。 燥热在肺-肺燥津伤-多饮 热壅于胃-消灼胃液-多食 肾为关键 虚火在肾-封藏失职-多尿,消渴病日久病机转化: 阴损及阳,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 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消渴变证或称并发证: 气阴两虚,瘀血内阻 心痛、中风、四肢麻木 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水肿 瘀阻络脉,热毒内生或疮毒外袭 疮疡、痈疽 正气亏虚,感染痨虫 肺痨 耳目失养 视朦、耳聋 肝肾阴亏 虚风内动眩晕 阴液极亏,虚阳上浮或阴竭阳亡 神昏或昏迷、死亡。,辨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个人征信基础考试:征信报告分析与应用实务试题集锦含答案
- 2025年A股投资策略分析报告:消费定海神针
- 海洋生态养殖富农策略
- 老年用药安全课件
- 老年护理专科课件
- 老师这个职业
- 餐饮厨师职业晋升与薪酬调整合同
- 茶馆与茶叶种植技术研究院合作协议
- 老妖老师消防课件笔记
- 车辆购置税减免及退税合同协议
- 亲社会倾向量表(26题版)
- 2022年浙江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验收表参考模板范本
- 煤矿门益门区益门
- 八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专项训练
- 国际贸易出口业务一般流程
- 2023年物流公司介绍PPT
- 2023山西高考志愿填报指南(详细)
- GB/T 8431-199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光致变色的检验和评定
- GB/T 19889.5-2006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5部分:外墙构件和外墙空气声隔声的现场测量
- GB/T 18391.1-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1部分:框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