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_第1页
自然科学-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_第2页
自然科学-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_第3页
自然科学-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_第4页
自然科学-大理苍山世界地质公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科学1932年3卷4期民国十九年云南地理考查报告 第三卷 第四期民国十九年云南地理考察报告(1930年)第二篇 地质及地形克勒脱纳著林 超 译(一)地形与地形发生经过这观察,实地理学者及地形学者所最关切之事也,欲说明此现象,则对于地质构造,岩石分布,地层关系自应加以不断之注意。故除测绘地形图(traverse map)外,并须记录地质要点。在旅行时期中,常因每日工作繁多,对于地层方面,无暇研究。但地质学者,则以地层研究为其最重要之工作,故作者于归校后,得以途中观测所得,与其游其地之地质学者所见相参证,获益殊多。惜广州方面,地质藏书极少,事前未能将有关系之书籍先行阅览,实为憾事。试举一例,若

2、当时我业能携带Coggin Brown之地图以俱,则其裨益我等,当非浅鲜。彼于西部各地之地层状况既研究有素,且专心致志于地质现象之探讨,故关于各地层位置之结论,自远较我等为正确,而其著作遂为我辈最有价值之参考资料焉(Coggin Brown,J.1913a-1923b)。自大理腾越,我辈亦循LvLoczy所取之路。Loczy之结果,与以前各旅行家之所见,昔已经Coggin Brown之选择而见于其著作中,Loczy原书,现甚难得,购求匪易,我辈亦未能得之(Loczy,Lv1982)。幸承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借来图幅一册,藉见其大概,不然,则除Coggin Brown书中所引用者外,几无从采用。至关

3、于JDeprat及HMansuy研究之区域,则仅于归昆明途中一小段经其范围内。因程途太短,实未足以断AHeim(Heim,A,1930,26),对于Deprat工作之严刻批评为当否也。然余在说明地形时,与Deprat意见,亦颇相左(Deprat,J及Mansuy,H1912)。对于余自己之观察最足资参证者,则为HvHandel Mazzetti之研究,其结果具详于关中(Handel Mazzetti,Hv1923)。由兰坪至剑川一段,则我辈所取之道,与J Wand CJGregory父子所行者同,彼之地形观念,在根本要点上,亦与我辈不同也(Gregory JWand CJ1925)。(一)昆明

4、至大理(甲)地质昆阳海之西,昆明之南,二叠石灰纪(Perms Carboniferous)石灰岩崛起而为陡崖,是为西山,崖间有楼阁庙宇之点缀,风景殊佳。西山高出湖面六百公尺,而湖之海拔则为千八百九十二公尺,当我辈离昆明,越碧鸡关而过,对于西山石灰岩地层,未有测勘之机会。但据古力齐(KKrejei,)报告谓其岩层为二叠石灰纪,向西倾斜,上有玄武岩覆之,即我辈过碧鸡关后所见之优玄武岩也。其西接以红色砂岩及页岩层(red sandstone-shale-forumtion)。其倾斜初向西南,斜角自三十度至四十度不等。殆后走向倾斜,复杂非常,成褶曲构造。此即云南红色岩层之一,年代在二叠石灰纪之后。后当

5、详论。安宁以西,此岩层多向东南东倾斜,在禄丰之东,则陡然直立,共其边缘与一种暗红色有条纹硬板岩成不整合接触。此页岩层理极密,令余想及斯千的郑维亚之Hellellint岩。Coggin Brown根于岩石性质之类似,定其时代属于古生代前期(Old Palaeozoie)。再西行,则又见雄厚之二叠石灰纪石灰岩,如此,安宁一带似为一向斜层构造,其中间之新红色岩层,受两旁坚硬石灰岩之挤压,其旁殆如一夹钳焉。由腰站东南山上向西北望之景,见于第十三关。平如盆地而有弯曲之砂岩层,造成一显然之断崖。崖之上层为平铺之坚硬红色砂岩所构成,其下部低坡,则红色砂页岩(red sandy shale)及绿色砂页岩丰间成

6、层,宽实之谷,正相当于后一种之岩层,向西北望,可见一山岭地形,与引谷相接。我辈原道本应登崖度红色砂岩之崖顶以至禄丰,但因此路不靖,乃绕道循崖西之一顺向河谷(依Davis)。在此地乃作一极有趣味之观察,即向东倾斜之页岩,其角度增至六十,而覆于其上如离原形之红色砂岩,则仍近地平,与腰站所见者无异,二者之间,未见不整合(unconformity)。此现象表示全体岩层之沉积,与逐渐停止之褶曲运动同时进行。禄丰位于一软质页岩所构成之盆地中,上盆地一部分为新河流沉积物(river deposit)所被覆,自禄丰南之山上东望及东北望时,可见一层面甚平之新红色砂岩构成之断崖逶迤而北,一望无际(图十五),故知此

7、新红色分布甚广。次日,自禄丰进入山岳地带,此乃我辈在腰站东南山上所望见由平展红色砂岩层下,伸出之山岳也。但有出乎意外者,则构成此山之红色砂岩及页岩层,褶曲甚烈。倾斜角度皆直立成九十度,且有作倒转褶曲者。走向自北三十度东至北三十度西不等,但此系就大体而言,间亦有作东西走向者。在禄丰至舍资途中之响水关附近,我辈复见在此剧烈褶曲之岩层上,有平铺之红色砂岩覆盖之,二者之间,作显然不整合接触。此红色砂岩与在禄丰所见者,大略相同。故在此区域,仅就构造言之,可别出二种红色砂岩层。其时代之断定,因气管化石,颇感困难。但若以之与安南及逻罗之地质相比较,亦可略得端倪。此二岩层之较古者,当属中生代,或为中生代后期之

8、产物。在安南称为“terrains rouges。”HCounillon在此红色岩层中曾觉得牙龙(dicynodon)之头盖骨碎片,IRepelin定其大约为三叠纪之物。(IRepelin1923)。故含此头盖骨碎片之红色岩层当属同一时期或较后之时期。在逻罗北部。WLee曾于一褶曲之灰色及黄色砂岩页岩及石灰岩层(sandstone-shale-forumtion)中,采得化石,据谓(Lee W1923,5)经美国地质调查所TWStanton之鉴定,属于三叠纪。此种岩层,较红色岩系为古,红色岩系在逻罗北部亦有发现,且与法国“terrains rouges”相当,大约属于中生代后期。在逻罗,除此褶

9、曲之红色岩层外,亦尚有不褶曲之红色岩层,广覆逻罗东部Korat高原之上。此新红色岩层与古红色岩层作不整合接触,甚为显著。在此二红色岩层之沉积时期中间,须经喜马拉雅剧烈之褶曲运动时期。故此较新之红色岩层,即禄丰所见之平展红色碧层,大约当属第三纪中期或后期。沿途褶曲之红色岩层继续不断,直至云南驿盆地之东边。含于此地层中而有经济之价值者,厥为盐之沉积物。鏧井取之,煮成食盐,为此地贸易大宗,亦云南运输中最重要这货物也。此岩层中尚含薄煤层,其质甚杂,无开采之价值。在此红色岩层区域中,关于地质构造上,最重要之点有二。一为东西绵亘之广,二为其面积虽广,且现垂直构造之处不少,然未见有何种更古岩层现露其下。对此

10、有趣之现象,地质学者至今尚未有人加以注意。在此褶曲地层中,一切较古地层之不发现,与变质现象之不存在,蓋即表示此褶曲运动乃一表面之活动而已,由此表面之褶曲活动,在地壳最上部之红色岩层即受挤压成为褶曲甚烈之岩层,至于深藏其下者,或为性质较坚之岩石,其地层及构造,我辈无从知悉。腰站东南,为我点辈得见此年代较古褶曲甚烈一部变质之幹部(Rumpf)之地方。直至云南驿盆地及其西大理西之点苍山,始见有更古之岩层,伏于红色岩层之下。此即二叠石灰纪之石灰岩,雄厚伟大,造成红崖西之高山。此石灰岩与腰站东南所见者相同。但在此地层与云南驿盆地之在干燥气候下生成之(aridogeat)已褶曲红色砂岩及页岩层之间,另有一

11、石灰岩与黄灰色砂岩及页岩之交互层,Coggin Brown依岩石之性质,定为三叠纪。彼此为此岩层较褶曲之红色岩层年期捎新,而定红色岩层为二叠纪上部(Upper Permain)之物,与我辈意见微异。在东部较新之燥生红色岩层覆于已褶曲之燥生红色岩层,作不整合接触,二者间无湿生(Humidogene)之砂岩及页岩等层。但在西部则此砂岩及页岩绕二叠石灰纪岩层之边缘。此种情形,使我辈对于已褶曲红色岩层所定较新之年代,较近事实,古力齐(KKrejci)于其自昆明至打箭鑢之纵剖面图,亦谓黄色砂岩及煤系岩层之时代,应在二叠石灰纪及中生代后期红色岩层之间(Krejci,K,1931)。今假定此种由偬促测勘方法

12、所得之结论为可信,则据观察所得古红色岩系沉积之前,须有一剧烈褶曲之时期。此褶曲体幹部(Rumpf)之石灰岩,石英岩砂岩及旧喷发岩等岩石,共供给红色岩层中基础砾岩之构造分子。较古之红色岩层,其雄厚当至数百或数千公尺,其后一剧烈之表面褶曲,时期大约在喜马拉雅期。在此褶曲体幹部之上,即有新红色岩层沉积,其最上之岩层几作地平。关于此早期之地壳变动,当俟我辈于后文经地较广,所见与此早期活动有关系之岩层稍多时再论之。(乙)地 形1、地形特性此次因行期偬促,致出发及归来之时,皆未能一究昆明盆地,殊为憾事。但觉此盆地,大半亦起源于侵蚀作用,与其他盆地一例。湖水充溢处之盆地,最深处据云为三十公尺,似为一石灰岩侵

13、蚀所成之盆地(Karst basin)。于此应提明者,则云南东部之湖,皆位于石灰岩区域内。此种现象,随处可见,例如河流之潜伏地下,伟大之天然井(Karst well)石灰穽等构造。在云南东部之石灰岩地带,极为自然。此时代较古之石灰岩层因受近代地壳震动而升起,以此升起作用,最低限度,沿大河流所经之地,成为深谷。此种新生深谷,位于较古石灰岩之四周,故恒见河流潜入穿鏧岩穴之象,使其顶部陷落,即成石灰岩侵蚀盆地,(Karst basins)。自昆明盆地以西,即度碧鸡关后诸地,在他种岩石中,盆地亦甚多,高度不一,而每与河流同一方向,最初见者为安宁盆地,位于普渡河流经之地,此河即使昆阳海之水,流注金沙江者

14、也,在安宁之西,我辈经一较古而平展之幹部地带,约高于安宁盆地六十至八十公尺,此幹部中河流,均入安宁盆地,安宁盆地即为其侵蚀触基准(base level of erosion)。沿山谷剖面,有红色砂岩及板岩出露,向东南倾斜,斜角二十五度。我等所经之路,即横截此种构造,实为昔时较大盆地之遗留物,现在安宁平原,即由此盆地受普渡河侧向侵蚀作用(lateral erosion)所剥削而成者。次日复至一相同之平原,海拔较低,是为禄脿。其后自东至西,所经同类平原甚多,兹列其河流及海拔于下,以资比较。平原名称(依重要地方而名)高出海面(以公尺计)平原纵向及河流方向河流名称河流注入之大河昆明1895北南昆阳海金

15、沙江(一)安宁1803东南西北普渡河金沙江禄丰1603北南星宿江红河舍资1766北南罗苜河红河广通1830东南东-西北西龙川河支流金沙江楚雄1810西北东南龙川河金沙江吕合1880北南白龙河支流(二)金沙江镇南西北东南白龙河金沙江云南驿1990西南东北石流江金沙江祥云县1990西北东南或潜入地下至赤水河红河红崖1810西北东南赤水河红河凤仪2000东南东-西北西波罗江澜沧江大理2676北北东南南西洱海澜沧江由河谷拓展而为盆地之现象,乃亚洲东南部最显著特点之一,著者前于著论逻罗时,亦曾论及(Credner,W1920b)。在逻罗北部,最初记述之者为BHugbom,彼称之为“山中之平原”(intr

16、a-mountainous plains),此名辞我辈现亦采用之。在逻罗北部,此等平原大抵位于高出海面约三百公尺之地,关于其分布状况,著者曾绘一图以表示之(Credner,W,1930)。但在昆明至大理途中所见者,则其海拔自千七百六十公尺至二千零七十公尺不等,此等平原之异于昆明盆地者,仅面积较小耳,但自小至大,根本上无甚差别也。余于论及逻罗时,已指明此等盆地大都起原于侵蚀作用,与WLee意见不同。在云南,则此点更为明显。在我辈所经金沙江与红河分水岭之地,地形较平,侵蚀作用较弱,故昔日平坦之地形,尚得保存,前于谈及安宁盆地时,已提及有一较古而平坦之幹部,高出现在盆地八十公尺。至普淜,则可见同样之

17、较古平原遗迹,位于现在平原之上,海拔则高低不等。昔日经过各埋藏之遗迹,皆在同一地方,但位置较高。是知在现在平原以前,当曾有年期较古面积较大之平原存在。举凡观察所及,皆足以证明前此必有一平坦地形,如总和平原者,为现在“山中平原”之前身。关于平原起原于构造之说,尚有一可反驳之点,即其形多不整齐是也,至如在大理平原之西边,有一颇整直之线,兴山相接,但此现象亦可谓为因此处,褶曲之变质岩,结晶质片岩,及片麻岩等关系,大理平原之西边,即沿变质岩层之东边而成。但在大理一带,构造运动,至今未已。剧烈地震,时时发生,最近一次为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三日之大地震,大理下关及四郊乡村,半为废墟,此构造运动之证据也。此外尚

18、有一地形上事实,足以证明点苍山在最近时代尚在升起者,即洱海两岸线性质之殊异也。西岸在山与湖之间,有广大之扇形谷地。而东岸则湖水侵入山地,成一不整齐海岸(rias coast),可为湖水内侵(ingression之证,而与西岸地方近代之升起颇有关系。地质构造之活动对于洱海盆地及湖之造成,殆有相当影响。洱海之水,西流横穿点苍山而过。在亚洲东南部,鏧山而过之深谷,大抵皆上层遗留谷(epigenetic or superimposed valley),而于最后之构造活动,为先成之关系。洱河西流鏧山而过之深谷,当亦为其一例。洱海之水即由此谷流入漾濞江。其谷之鏧深,与山岭之升高当在同时,至少河流之鏧深,必

19、保持其对于山地升起之均衡,使保持其西流之河道。但历时既久,其谷渐狭,盆地之水,不能尽量西流。国防军一部分之水遂停蓄于湖中。综言之,此种上层遗留谷正为盆地大半起原于侵蚀作用之证据。设盆地确皆起原于构造,如以前学者所假定,则上层遗留谷之生成,常因湖水泛溢所致,而此构造盆地自必自始即充满湖水。但如此则河流必就四围中择一最低处而下流,且当初次湖水泛溢时所遗留之沉积物亦当于高地得见之。然此二现象皆不可见。反之,湖水往外注者皆为河流,且向四围山岭之高处流行,昆明盆地及大理盆地皆如此。且除在现在湖面及其附近之地外,亦未见湖沉积物。故知现在山上河道为昔日旧河道所遗下无疑。换言之,即谓窄狭之上层遗留谷及宽广之平

20、原,皆起原于侵蚀作用,且发生于同一时期也。以下当进论侵蚀作用对于 毗邻之地如此种上层遗留谷及广大冲积平原(river plain)之影响之悬殊。此问题前已屡曾提及(Credner ,W,1929b,1931),且信此问题之解决 ,即在属季风之亚洲东南部之侵蚀力与亚洲东南部所显然经过之构造运动特性二者之关系。兹将此假定之意义解释于下。前交已提明“山中平原”,亚洲东南部各地皆有,且为其地形特殊现象之一。在此种平原之底,皆有沉积物充填之,其厚平均约自六公尺至二十公尺不等。此沉积物之厚度,视每年河水泛滥之高度而定,河水泛滥之时,即在季风发生而多雨之夏季,此时雨量甚多,遂使河水高涨。沉积之物,将下层岩石

21、覆盖,故欲一究沉积物下面岩石,颇为困难。著者曾于马来半岛海滨平原之锡矿区中,得一探此种平原底下之岩石,因在矿场,沉积物被搬开之面,积为广也。著者于此初见此种沉积物,满舍已受分解之水,在沉积物底下之岩石,虽坚硬如花岗岩,亦深受分解而成为一种软质似高岭土之粘土。此种土质对于任何侵蚀作用之抵抗力非常薄弱。若一地之侵蚀基准(local baselevel)下侵甚弱,河流即能向侧面侵蚀,使其全面积皆降至此新侵蚀基准,而造成平原。故侵蚀基准下移之速度,可解决平原之表面,速度之大小,大抵视水量多少而定。假定所侵蚀之物质相同,则河流愈细,侵蚀基准移下愈绥。故河流愈细,欲保存一平原于地地侵蚀平原之上,亦愈易。平

22、原之保存,惟于下面情形下,始为可能;即假定河流在某段内,力量太弱,不足以破开其沉积物与平原底部之表面风化物质而鏧入较坚固之未风华岩石内。当河流鏧至未风华岩石时,岩石坚度与侵蚀力之关系,即完全变更。河道乃成一直线,流于石中。而其破坏力仅限于直线侵蚀(linear erosion)。此种状态,河流即流经石质狭谷中,但在其附近之地,当河道流经高度不等之“山中平原”时,此河流摻以侧侵蚀力(lateral erosion),削平昔日海拔较高之平地,而为今日之平地。今日之平原,实即昔日同样平原之遗形,不过昔日者面积较大,海拔较高耳。而此昔日之平原,又为同样更古平原之遗形。窄狭河谷之发生,仅限于游泳以育经过

23、中,其侵蚀基准,下移甚速之一段,其下沉积物及风华物质,均被削去,而深鏧于未风化岩石中。此种“山中平原”,亚洲东南部任何河流,及各河流之各段皆有之。此现象使吾人不得不假定在亚洲东南部全境,曾有一颇平坦之地形存在。 此假定当以我辈能否在现在地形中,求得昔日平坦地形之遗迹为证明。照我辈所经各地,则最高平坦地形之上,常有较峻削之地形,此为更古地形之遗物。由破坏之力始成一复杂之地形系统,而由其上部之古代平垣地形遗物,尚可想见现在地形所由来这古代平坦地形之性质。至在下部,则地形愈峻削,幼年之直线侵蚀力,渐次扩展其势力范围,向平坦之分水岭地方而进。2、地形发育过程以下所述,俱关“文化风景”(cutural

24、landscape)。岗响之上,有松树散生;湿润之谷中,亦有关叶树成林。及猓猓人居住区域,有稀疏森林。皆古代曾荫被全地之原始森林所残留之物。森林毁坏对于风景之影响,能使地形发育过程对于地面所生之效果,完全改变。故于采用沿途之观察,以说明所见地形之由来时,应极端谨慎。我辈于行经水量丰足森林茂密之西部诸大山时所见地形发育过程之不同,表现甚明。西部森林之区,虽雨量极大,而河流水,仅含少许泥质。至于东部森林已毁之区,则大漠细流,皆挟带巨量之微粒物质如泥沙等物以俱流。著者于马来半岛及逻罗热带地多雨之树林中,曾试研究季风季候巨量雨水对于森林下部之影响,及雨水在地面流注之情形。屡风当大雨初下流水奔溢之时,地

25、面却安若无事中,地面土壤吸水力甚大。但其后当土壤中之空隙蓄水已满,乃沿坡而流下,途中又遇害阻碍之物,如落叶及居于植物最下层之苔藓地衣等树根,以及断枝碎木等,故水之流下甚徐缓,直至汇为细流时,始能挟带微波之物质以下坡面。当雨下倾盆时,雨打树叶其声如雷,但此时雨点已碎为无数小点,在抵地之前,又碎为无数更小点矣,森林保护土壤,免受剥削,并力阴土壤之一切移动均如此。在大理以东,森林毁壤之地,其情形正相反。大雨才过雨水即流聚成沟,风化物随水河流而下,在红色岩层中则现深赤色,循细谷而下流,交切坡面。雨水与碎屑由细谷汇于河中,河水立刻高涨,中挟巨量自山坡剥削而下之物。此种地方,山坡上之土壤已剥削殆尽,地面荒

26、硗,石块垒垒,有时估地达数百方公里之广。深峻之细谷为其特有之象。此活动愈进行不息,则植物亦愈荒芜,衰草散生,松树现残曲之形。然凡此种种。皆最近之事,而为人工造成者,故对于大体之普通性质之起原,不甚重要。若以此种细谷与彼平坦地形相较,则见其为将要之现象而已。(二)点 苍 山大理盆地之西,雄巍之点苍山耸峙,山麓有不少扇形谷地,大理城即位于谷地之下部,东距洱海二公里。七月十七日,我辈度此扇形之谷地,由点苍山之东麓,以攀跻点苍山绝顶,点苍山高处,正在城西。惜为导者所快,仅达能臬峰,低于中和峰约百五十公尺,依七月十八日晨十时五十分,在峰上以测高温度计实测之结果,知龙泉峰之海拔为四千一百三十公尺。(甲)地

27、 质扇形谷地组成之分子颇形复杂,一见即可知点苍山构造之复杂也。初见之岩石为风华甚深之片岩。此片岩之异相,直至中和峰附近始得见之,此处有千枚岩之露头,走向北二十度西,向东倾斜,角度颇峻。自海拔二千八百公尺,即高出湖面八百公尺处起,为结晶质石灰岩层,宏厚奇伟,直达三千三百公尺处,白色大理石即成此岩层。大理石矿坑,在我辈登山道之北,石色美润,且富画意,遐迩驰名。运至广州,人多珍视,嵌之以为木架,以供清玩。大理石与眼球片麻岩花岗岩(augengneiss-granite)相接触,此种岩石之流状构造,即示点苍山之体走向,北二十度西,向东倾斜自五十度至七十度。再西上则为微粒灰色片麻岩,此片麻岩直达最高峰,

28、成其特有之形,峭拔之状,见第十九图。点苍山为我辈途中初见高出海面四千公尺之峻岭。亦为初见结晶质岩石之地。在其东西,为年代较新之水成岩层。古生代之岩层,覆于此更古之结晶褶曲体上,作为整合(unconformity)之接触。此更古之褶曲体,以作彼较新之阿尔泰系褶曲(Altaic Folding)中一背斜层之核心。在最近之喜马拉雅褶曲时期中,即红色岩层受剧烈褶曲之时期,点苍山之结晶质岩石,似为挤压新沉各物之大山(massive)之一也。(乙)地 形扇形谷地,没点苍山东麓面扩展,乃由无数小溪涧所造成,此种溪涧多来自岭上峰际。每一溪涧即自积成一扇形谷地,侵入平原中。所含之物甚粗,大如婴头。巨大之石块亦随

29、之而漂下。在扇形谷地上面,有溪涧造成碎石一层,面积颇广。每次硕士过后,雨水流经碎石层上,即搬运之到扇形之谷地上。此次考察队大理一组曾屡于大雨之后,见此种“急流”漂下之情形,据云每年春季,当山上积雪融化时,其量尤大也。扇形谷地之上,点苍山山坡陡然而起,在狭谷之间,岩级(Riedel-treppe)直趋峰上,上山之路,即循此岩级。此种岩级,乃由两边狭谷,向崖壁侵击而成。大雨之后,始有水流谷间,并即搬莲砂石而下,此谷自山顶至脚,其势屡挫而下坠,成剥削作用中之局部侵蚀基准,而为倾斜平缓与倾斜峻急处之分线。但就地形之全体而论,常视幼年之侵蚀作用对谷底即侵蚀总基准之关系而定。但至龙泉峰顶之下,此通则即变。

30、在海拔三千八百公尺处,坡势突然中断,谷之上部,显然县于下面峻削几成直立之山坡之上,其前面有一平坦之谷底。在谷底与山峰之间,有地一片,石块混乱,皆由峰上堕下者,因高峰之上,机械的风化力甚强也。此平坦之谷底,乃地形变迁中较前一时期之遗迹也。此遗迹何以保存于此地,无从说明。且在点苍山之他处能否见此同种遗迹,亦无从知也。另一重要之观察,则在海拔三千九百二十公尺处,见一近圆形之小湖。合其平坦之V形谷地观之,则此湖颇似起原于冰蚀。但欲于地上寻得有冰蚀刻痕(striation)之石地,则不可得。若云此湖由山崩堰塞而成,则又乏证据,因在其四周之山坡上,未见有山崩之痕迹也。故最合理之解释,仍需假定此湖乃由以前此

31、地一小块冰川掘成者。以前之旅行家,在此地以北,以见甚多冰川时间痕迹,若以此湖为冰川时期所成之现象,当不致牵强也。若以上之假定为然,则此地当具有特殊之意义,因点苍山为高出海面四千尺最南之高山,换言之,即在远印度(Earther India)见深沉积世冰川时代痕迹之极南之地也。在报千第一篇中,余已提及据HvHandel Mazzetti云,在此地以北可见冰川之处,其雪线为海拔五知四百公尺。如此地之洪积世雪线比现在至小低于五百公尺。(三)大理至腾越(甲)地质洱海之水,经一V形狭谷横贯点苍山,西流注于漾濞江,漾濞江又南流注澜沧江。历来旅行经此者,皆惊叹此上层遗留谷之狭小而记述之,至其起原,则上文已曾论

32、之矣。在此谷中,点苍山岩层构造毕露,脸花岗岩及细粒片麻岩露头。点苍山以西,接以古生代石灰岩,过此又进红色岩层区域,与点苍山之东在云南驿与昆明中间之红色岩层完全相同。盐场亦甚多,作盐之法,或鏧井汲卤,或开采岩盐。道上商旅熙攘,驿马成队,皆运盐者。销用之远,直至缅甸,与自仰光附近海滨盐场运来之海盐,竞争颇烈。此红色岩层,其初走向为北六十度西,向北倾斜,斜角四十五度。漾濞江在漾濞以下,未遇点苍山之结晶盐层而折向南流时,即显示此走向之方向,漾濞江沿点苍山西麓,乃一后成河流(subsequent)。自漾濞西行十公里,红色岩层之重要走向,自东至西,直至漾濞江与胜备河之分水岭区域,乃复改为南北走向。自此以西

33、之水成岩,走向亦变化无常,自北六十度东至北六十度西不等。因此现象数见不鲜,帮不得不假定在红色岩层发生褶曲时期中,不懂有东西方向之压力,且当有近南北方向之压力也。此褶曲甚烈之红色岩层,延展甚广,直至大花桥之西。此为第二红色岩层区域,其而积仅次于东部红色岩层。大花桥以西,为灰黄色页岩及片岩,Coggin Brown以之为高艮系变质岩(Kao Liang formation)之代表。自此以西,有状甚雄厚褶曲甚烈之古生代及以前之水成岩层数层,相间而生,重复数次。此现象为当地之等斜构造所致。欲分析此褶曲构造,尚需详细研究地层。但Coggin Brown已于数处采得化石,经鉴定后,知其石灰岩及页岩属下奥陶

34、纪,志留纪及二叠石炭纪,至我辈采得之化石,大约属二叠石炭纪。除化石外,与此岩层有连带关系之玄武岩及变质喷发岩数常发现于此岩层中,亦为此岩层延展甚广之一又佐证也。自见石灰岩,盐基性喷发岩并附带页岩及砂岩之后,直扩展而西,渡澜沧江及怒江(又名潞江)接高黎贡山东麓。上高黎贡山,即入晶质岩石之区,其西部皆属晶质岩石。在红木树有千枚质页岩(phyllitic shales)。近岭之地,所见岩石为风化甚深之流状角闪花岗岩,含云母甚高。岭上则见石英片岩与析岩互间而生,造成龙川江边之陡坡。龙川江谷以西,又为角闪花岗岩,构成横于龙川江与腾街中间之分水岭。下入腾街盆地,则见新喷发岩,为灰色,深浅不定,呈杏仁状(a

35、mygdaloidal)组织之表面喷发岩Coggin Brown及Cregory皆假定其时代属第三纪,若然,则其六十度之倾斜,盖表示此结晶区域,亦曾受新近之第三纪褶曲所影响也。(乙)地形自点苍山面西,地形上最重要之现象,为高低相距数之增大。途中所经非复前此平坦之分水岭地形,而为崔嵬之山岭与幽深之河谷。此地属澜沧江流域,澜沧江在此一叚,其支流偏于一方,所纳之水,皆出东岸。其西则碧罗山陡耸立,为澜沧江与怒江分水岭。怒江夹于碧罗山与高黎贡山之间,高黎贡山则为怒江与龙川江之分水岭。龙川江为伊洛瓦谛江(Irrawaddy River)支流,向西南流注之。关于主要江谷形势,有数通例,可得而言。河谷之深度,

36、大抵与水量成正比例。河流愈大,所鑿之谷亦愈深。其次可得而见者为:河谷愈侠,鑿入地中愈深。水量愈少,河谷愈浅,在河道中生成之平原亦愈多;依我罪上文所用之解释而方,亦可以谓“保存之平原愈多”,其意即谓此种平原系由古代平坦地形遗留于现在在形者也。澜沧江谷,成窄狭之V字形。其支流自高处流注之,支流之河谷,仅一部分为狭窄之V形谷,但在比较的狭窄部分之间,为人烟稠密之平原,此平原即为谷与谷间之交通道路所由经也。此种河流之直线侵蚀(linear erosion)力量较弱,在其河道之某叚中,每能保持其宽度。在此冈峦起伏之地,古代平坦地形遗迹,颇不易见。其山坡大都上趋至于岭脊而合。但即在此山岳崇峻之地,显然尚可

37、见底部峻峭之狭谷与在此新近侵蚀谷上部之平缓山坡之别。在广延无际之红色岩层中,尤为显著,下部陡削之状,与上部之平缓,一望瞭然。如立于岭上高处,展眼远眺,则所得之印象,仅为一起伏平常之地形,因其深峭之V形河谷,藏于下部隐而不可见故也(图二十一)。此种向下侵蚀,发生于近代,其原因或为地壳运动,时期甚新,或因此极烈之隆起,使后退之侵蚀力,最近始及于此地。途中所经高处平坦地形,仅有二地,一为澜沧江与保山平原及河流之分水岭(海拔二千四百公尺),为善于保存原形(form-conserving)石灰岩地。一则龙川江与腾越盆地之分水岭,为花岗岩(海拔二千二百公尺)。此二处皆为古代平坦地形遗迹之代表物无疑。此次旅

38、程中所见古代平坦地形,除在更北之碧罗山上(二千九百六十公尺)所见外,常以此二处为最高。但虽在此甚高之古代平坦地形,亦尚有更古之地形可见,或为低邱或为崇岭,挺出于平坦地形之上。此盖表示即在此极高之地,亦尚非广延之侵蚀平原(peneplain),实不过山脚之平原耳,尚有崇峻之地形高出其上也。若于他处,例如在蒲缥“山中平原”之上,得以见平坦之阶级地(terrace)逐层下降直至现在之平原,此则令人感觉云南西部,亦有相同之地形发生力(morphogenetic force)活动。又在古代平坦地形升起之各部,渐次削低,而此古代平坦地形之面积逐渐缩小,因直线之侵蚀势力渐增,占地渐大,平坦地形之发展逐渐为其

39、所破坏也。河流沉积物(river deposits)在本叚行程中,我辈初见面积较大之新沉积物,此沉积物复为现在河流所交切。在各河谷中,非皆得见之。但我辈于此自应提明所经之河谷,皆自北向南,渡江之地,仅在一处,不能循河查察也。在漾濞江盆地及永平盆地,及在渡怒江处之盆地,皆有显著之沉积物。至于胜备及澜沧江谷,我辈所渡之处,皆为深峭峡谷,自无此类沉积物也。以前旅行者对于此项沉积物亦皆曾观察说明之。最显著者为怒江谷之沉积层,成厚自八十公尺至一百公尺之阶叚(terrace)。惜我辈抵怒江谷时,适大雨狂注,工作为之阻滞,一方面复集中注意于其他之泰族村落,以研究此饶有趣味之文化地理问题,至未见Gregory

40、所记述此地之红色似黄土(Loess)之沉积物。据谓怒江西岸之高阶叚即此沉积物与红砂所构成者也。Gregory对此沉积物之说明,假定在形成现在地面景象之侵蚀作用之后,有一干燥时期,并谓此时期相当于Willis所言中国北部之忻州(Hin Tshow)期。Willis谓中国西北部之黄土盆地,即在此时期内所填积而成也。由研究欧洲中部情形,吾人知凡黄土沉积物,不必尽属干燥时期。欧洲中部不受冰川侵蚀地方有洪积期黄土沉积物,怒江谷之沉积物,或亦能以同类洪积期沉积物说明之。在云南北部及西北部,每有古时冰川广延之遗迹可寻。Gregory等于丽江附近之玉龙山见一冰川,其最低之遗迹高出海面为三千五百公尺,此观察与余

41、对于点苍山意见,颇有互证之妙。当时机械的风化作用力量剧增,搬动之碎片遂增多,而树林线之低降,使此种风化物之移下更为容易。细质之冰川粘土(glacier clay)与较粗粒之砂石同沉积于一处。一至干燥时期,则成为一宽广干燥无水之石子平原,风吹其上,最微细之粒即被刮起,而沉积于附近之河阶中,成为黄土。其后风化物逐渐减少,至于今日则一部分之沉积物已另受搬移至他处,所留之沉积物则受最新之交切作用,所成之谷,一部分尚狭削如峡谷,尤为显著。著者于一九二九年,于由景迈(Chieng Mai)至孟得来(Mandalay)途中渡怒江时,曾见雄厚之河流沉积物,现在复受江流之交切。当时著者曾一究其造成此现象之情形,

42、(Credner, W, 1929, 182)。此种沉积物为在湄南(Menam)低地所未见,湄南河流之起原,远在澜沧江与怒江之南。当口在怒江所见沉积物,可作简单解释如下。怒江水源来自远北,流贯崇山峻岭,此高山在古时皆曾受大规模之冰川切削者也。此沉积物即为当日河流中之普通洪积期沉积。主河之沉积,自然使支流亦生同样之沉积,此又不待言者。总之,以上观察,无非表示现在所见之地形,于冰川时期,皆已完成。自此以后,河流作用,皆集中于破坏方面,且搬运甚多之洪积期沉积物以去。(四)自腾冲北行沿龙川江谷东越高黎贡山至怒江北抵泸水(甲)地质腾冲盆地为南底(Nam Ti)河侵蚀而成,此河为大平江支流,大平江西南注伊

43、洛瓦谛江。自腾冲东北行一日,度一低岭,即为龙川江谷,有新喷发岩,一部分尚留火山累积之形。Coggin Brown (1931)曾见此种火山数处,如石头山(She Toe Shan),老鬼坡(Lao Kuei Po)打鹰山(Tay In Shan)。初见此种新火山喷发岩及山岳者为J. Anderson。其后L.v. Loczy始断此种火山岩较他种喷发岩之灰色安山岩年代为新。此种灰色安山岩,我辈自腾冲之东下降至腾冲平原时亦曾见之,此岩尚含于此地最近之褶曲中,前文已言之矣,故知其老于现丰之地形无疑。反之,新玄武岩及熔岩则喷出于现在地形之山谷盆地中,故此喷出与老火山岩中间当隔一时期,末次之喜马拉雅系褶

44、曲,地面之新隆起及现在山岳之形成即皆在此时期中。此新火山岩之北端,在次日渡西练习河(Si Lian Ho)之桥北,受流水之切蚀而为低平山邱。玄武碧与溶岩覆于花岗岩之上,此花岗岩连续直至瓦甸,由此即在龙川江东岸,复入变质岩石中。高黎贡山西麓全部,皆此变质岩所构成者也。在马面关将度岭处,重见作此山岭核心之角闪花岗岩。自岭头下怒江,初仍为角闪花岗岩,继复接以褶曲甚烈之变质片岩,怒江即沿此岩石而流者也。怒江东岸大抵悬岩陡壁,峻削特甚,乃极坚硬之古代前期石灰岩所构成。我辈沿江而上,北止泸水。怒江西为结晶质岩石,东为古生代石灰岩,湃然流于二者之间,作其分界。新喷发岩与老喷发岩同见于一地,此种现象,使人觉在

45、此云南最高之山岭中,其下殆有岩浆之活动。故吾人可以假定此地地壳之隆起与岩浆之活动有关系。此种岩浆活动,为时似已甚久。另有一现象为吾人所应注意者,即此地一切水成岩石,皆已剥削净尽,由其地质构造可以知之。在末次褶曲时期以前,水成岩所成之表面,当即已剥蚀无余,因含于褶曲中之第三纪安山岩,已覆于花岗岩及其他晶质岩石上面也。当红色岩层构成之时,此地或已为一高地,且给予红色岩层以构造之材料,亦非不可能之事。此高出的构造,直保留至于近代。即在此远印度山脉之主干中(其南部余特称之曰远印度之中央山系“Central Cordillera”)及其以南各地,有数属于火山喷发岩区域,即景线(Chieng Sen)之玄

46、武岩,在暹罗极北澜沧江滨;兰邦(Lampang),在暹罗北部山地之南端;波普罗(Bo Ploi)在暹罗西部山中,其地又产蓝宝玉;及其他S.B. Scrivenor所述在新嘉坡之北普劳那那斯(Pulau Nanas)及柔佛(Johore)等地所见而列之与苏门答腊(Sumatra)北部火山喷发岩同时期者。凡有此火山喷出之地方,适皆沿地壳上隆起最烈之地,此现象或与地下之岩浆压力有关系。现在此种活动固尚进行未息,由此地带之地震顿仍可以证明之。高黎贡山及其附近之地,屡次地震,世人多知之。据当地居民谓常有地动,及真地震,地下雷鸣怒吼诸现象。八月廿五日当我辈自泸水下怒江谷时曾亲历同种地动,其时觉是底地面微动

47、如波,且闻地下有轰声隐隐,低长如远雷。殆我辈回广州后,复接腾冲尹明德君来函,述其他附近之地震情形甚详。谓自民国十七年初震,后渐增剧,高黎贡山西麓数常震动,片马一带受灾最烈。九月二十二日即我辈由此地东归之后不久,片马一带,有大地震,房屋倒坏甚多,人畜亦死伤不少云。(乙)地形当我辈至此地时,阴雨连绵,云雾蔽天,故观察地形,颇觉困难。但其大略,尚可得而言之在此一带地形之主要分子为龙川江及怒江伟大之江谷,及两江中间之雄峻山岭高黎贡山。我辈度山之岭为马面关,高出海面三千一百九十公尺。关于二大江谷之异点,本报告之第一篇中已曾述之,要与其侵蚀力之大小相关。龙川江水,半来自高黎贡山西麓,半自西岸低山,其江至瓦

48、甸时,距江源约仅六十公里。距离虽短,而流泻之水量甚大,蓋此地雨水甚丰也。在瓦甸所见之江面广约三十公尺,深约三公尺,深度系就此雨季时而言。河之侵蚀力因沉积作用而大减。在较干燥之时,河床上即生沉积。大水来时,此沉积物始复为洗去在未被洗去之前,河流之直线侵蚀作用,不能施展,河流削至河谷石质谷底时甚罕,因此位于充填平原之沉积物以下而风化甚深之谷底,乃藏于粗砂砾石块之下。此种粗物质,由高黎贡山之急涧搬运而下,及抵上流,水势弛缓,遂难移动。故河水侵蚀力,遂取地平之方向,向本河两旁之沉积物侵蚀。其河底之岩石,则风化甚渐,以达于岩石下部。故龙川江河为河谷全宽受剥削而成之宽广河谷平原之代表。但龙川江在最近时期其

49、直线侵蚀力似稍增大,由其支流西练河(Si Lien Ho)可以见之。我辈于离腾越后次日即渡此河。其水自西而来,河谷颇宽,在最后一千公尺,遽向正流奔降,高低不下八十公尺,成为激滩瀑布。正流则流于一形似峡谷之窄谷中,四围有阶叚地(terrace),表示其为昔日之河谷平原。在河之东岸,高黎贡山山根,此种阶段,尤为显著。此种阶叚乃岩石所成,故亦可谓为石阶叚,其上有旧河流沉积物如冲积石砾等。其所以发达于东岸者,则因地邻高黎贡山,冲积石砾亦较多,此多量之沉积物迫河流离山旁向西移徒。殆河流于旧河谷平原之上施行直线侵蚀而鑿一狭沟之后,东岸即成阶叚。至于今日,东岸阶叚之近高山者,自皆为山涧细流所交切,成为无数低

50、山(Riedel),即高黎贡山西麓之山脚低山也。其全部过程之进行,皆与山麓构成之规律及宽平地形由低削而缩小之规则相符合。至于此种地形在人文地理上之表现,前于报告第一篇时,已曾及之,河谷平原及其宽广之阶叚,灌溉便利,为此地汉化深固之主因。反之,怒江谷就位置而论,于汉族移民之分布趋向上,虽较近捷,而汉化程度反形浅弱。高黎贡山乃一整齐之峻岭嶂壁,东西二面,皆为无数峻谷所交切。其岭上顶线,据我辈所作之路线图,距龙川江在十二公里左右,距怒江则在十六公里左右。自山根至顶,虽峻削异常,但未见有未风化岩石露出,虽在局部之巉岩峻坡,亦未之见。山坡上之剥削作用,皆施于风化甚深之已分解物质之上。即在岭道之上,亦不能

51、见一未风化岩石之露头。仅能就堆积于谷中之石块,或漂于风化层上之风化遗留石块得一窥未风化之岩石。覆于岩石上面之风化物质所以受剥削作用之影响甚缓者,推其原因,当由于茂密植物之保障无疑。在此风化层之上,化学的分解作用,进行不懈,使岩石分解为极微细之物质。惟此细微物质,始得随涓涓流水而流于山下。茂密之植物直被覆至山上绝顶。低部为带苔藓之雨林,再上为冬季落叶树,最上为山踯躅属矮树,长草及亚尔俾斯草地(Apline meadow)。沿山坡砂土搬运之迟缓,由其石道之完好情形,亦可以见之。路系就山土辟通者,两旁有壁陡立。但路虽距建筑之时已二百年左右,未见崩土覆其上,且全路之中,亦未见石块有崩落滑动之迹也。自岭

52、下至怒江谷,需二日程,其道路较上山时尤陡峻难行。怒江谷与龙川江谷迥然不同,乃一V字形谷,谷底全部几皆为江水所淹浸。河床广自百二十公尺至百八十公尺不等,此时为雨季,故为水所占。江流迅急,击岸有声,两岸绿树成荫,中多柳树。流水于转折处,时或激起而为巨涛,高一二公尺,状至壮美,其下又平静无澜,泻流无声,在六库土司之下,即为一例。Young于一九五年十二月曾在此处测得江水流速每秒钟为一公尺,最深处为十七公尺(Bouterwek, 1919, 218)。当彼测量之时,已为冬天,江水高度,较之此时八月雨季或常低三四公尺也。至于流速,其中流依我辈之估测,当在三公尺左右。江流作平和回折,更迭而起,向左右岸冲击

53、。每一曲折之处,在其对岸,必有一扇形谷地或阶段,位于江流与山之间(图二十二)。较高之阶段,亦时或见之,如在六库者,高于江面约八十公尺。但在高黎贡山尚有更高者,例如鲁掌及泸水,高于江面九百六十公尺,而距江仅八百公尺。鲁掌为一村,居民多猓猓,其附近之泸水则为一汉人与土人贸易市场,并有官署,设行政委员,为距片马最近之行政官署。高黎贡山,西峙如屏,形势险要,英人以武力强定为二国疆界焉。(五)至澜沧江北行抵营盘街(甲)地质 自六库难怒江谷,东行越碧罗山,抵澜沧江。六库所在之阶叚,乃黑色似角砾岩之石灰岩所构成,中离方解石石哌(calcite vein)甚多。其东为分解甚烈之斑状喷出岩,复次则为石灰岩,延展

54、直至老窝街,即本日停宿之地也。行程末叚,已在昏夜,黑暗之中,莫能细辨。老窝街所见之岩石,与六库同。但东行三公里,则复为高黎贡山所见之晶质片岩,碧罗山即为此种片岩所构成,直至澜沧江边。但在澜沧江东岸,则复为黑色石灰岩,或与六库及老窝街所见者同。故怒江与澜沧江,似循向斜层构造而流,向斜层岩石为古生代沉积岩,而其两翼,则为高良系变质岩及晶质侵入岩所构成之背斜层。若加以详细考查,其构造或不如是简单,因有数次褶曲时期可使此构造成变动也。而事实上由观察所得之走向及倾斜,亦与以上假定之简单等斜构造常不相合。据晶质岩石之分布而言,则此峻岭正为此构造之最低部分所构成。构造上之高山,亦为现在地形上之高山。此种事实

55、若非假定最近之构造的垂直动力活动最烈之处,即沿旧构造的过程中变动最烈之线,则殊难解释之地。(乙)地形自地形学观点上言之,碧罗山与高黎贡山相异之点,厥有数端,碧罗山较为宽平,上山之路,亦不似高黎贡山之陡峻。我辈东行循老窝河V形河谷行一日程,始劳登陟。高黎贡山之岭顶,成一特别之峰脊,但碧罗山之岭道,在我辈度越之处为海拔二千九百公尺,其地形广平似高原,与其下受深峻溪谷切削之山坡判然不同。在此高原之上,有二岭拔起。此地形殆为一古时旧地形无疑,既受开高之后,其形状因其在分水岭区域之内得受积存。在高黎贡山岭上之最上部,凡平坦可以居处之地,概未之见;在碧罗山则紧接岭道之下,即有黎苏人村落,彼等在此山之上部平

56、坦坡地,即可耕种。碧罗山其次最显著之点,为植物之较稀疏。此现象一因碧罗山之位置在高黎贡山之后,自西南来之雨水为高黎贡山所阻蔽,次因其山之石灰岩占地其广,石灰岩能使雨水渗入地下,遂影响及于植物之生长。山势之较平坦,自西面登山之较平易,亦皆发生同种影响,因其使人口较密,村落较多,焚林而耕之象随处可见。故植物之逐渐稀少,半由天然,半由人为。植物之稀疏,对于当地风化物向下搬运影响之大,颇可惊异。路上所见情形,与高黎贡山者迥然不同。细泥砂土,自坡上冲刷而下,无处无之。自山上坠下之砂土,堆积横径,山中道路,有时因山坡崩坏而致毁去。我辈又曾亲睹一山崩之景,于报告前篇中,已略及之。当其崩时,声巨如雷,有石多块

57、大约半立方公尺,自空中直滚下谷底,正经我辈之前,声轰轰然。自然力之伟大,颇可畏也。凡此种种,无非昭示吾人以植物对于土地之剥削作用关系之重大耳。自山上下澜沧江谷之路,颇觉陡峻。澜沧江谷之地形,各叚不同,时或窄如峡谷,或朗然宽展,互相更迭,在开展之处,则临江有村落簇然。至于高踞谷上之阶级地上,亦每见孤村独户。峡谷之成,皆在石灰岩之处,若在一较开展之江谷之前或后,有峡谷销之,则在此种地方,常有绳桥,以作渡江之用。江谷两旁之坡。皆受自东西下注小流所交切,而成无数个体的坡面,如第二十三图所示。每一坡面,各与其低山(Riedel )上部有林木之地合成一严整之文化地理单位。其村落之位置,或在于中央,或因地形

58、之特别情形而偏于和隅。至其生活之范围,即在此地形的分区以内,人民除赴市场外,少有离其地者。当其赴位于彼岸之市场时,背上负物,先纡行于环山如线之小径,乃由一绳桥渡江,以达目的地。澜沧江谷之峡谷,较之怒江,贸易更便,因怒江在两岸高山之间,尚隔扇形之谷地及阶级地,以致谷面太宽,绳桥无法安置。故在我辈所经过之怒江,未见绳桥,其最南之绳桥,北距泸水,尚需四日程也。营盘街位于一东来支流与澜沧江相接处之突坡上。在此处澜沧江自西来,出一峡谷,突折而南流,我辈遂别去,循其支流东行。(六)自营盘街经剑川至金沙江边之朵美(甲)地质自营盘街沿澜沧江支流东行,其北岸之坡为石灰岩所构成,层次极显明,走向自东至西,向北倾斜三十度。在此石灰岩层之下,有红色砂岩露头,其性质与次日所见之红色岩层相同。喇鸡井盐井即位于此红色岩层之中,其盐井与我辈在较南之横切线自漾濞至永平所经红色岩层区域中之盐井,属于一类。与自昆明以西共历七日程之红色岩层中盐矿,亦无不同。此岩层我辈曾定之属喜马拉雅期间,或属中生代后期。至于覆于红色岩上面之雄伟石灰岩,依其质地之坚硬及颜色观之,颇似二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