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886.2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生姜油》与《GB 8318-2008 食品添加剂 生姜(精)油(蒸馏)》相比,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差异和更新:

  1. 标准名称调整:新标准将名称简化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生姜油”,去除了原标准中的“(精)油(蒸馏)”字样,这反映了新标准可能更加泛化,不局限于特定的提取工艺。

  2. 适用范围扩展:新标准可能对生姜油的应用范围进行了重新定义或扩展,以适应更广泛的食品类别和加工需求,虽然具体变化需查阅标准原文确认。

  3. 技术指标更新:GB 1886.29-2015很可能会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对生姜油的质量指标(如纯度、杂质限量、感官特性等)进行了修订,以确保食品安全性和产品质量。这些更新可能包括了对某些成分的检测方法和限量要求的调整。

  4. 食品安全要求提升:遵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的最新要求,新标准加强了对生产过程的卫生控制、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限量以及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安全性评估,确保生姜油符合当前食品安全的高标准。

  5. 检验方法优化: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新标准可能引入了更精确、高效的检验方法来测定生姜油的各项指标,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6. 标签标识要求:考虑到消费者知情权和食品安全追溯的需要,新标准可能对生姜油的标签标识提出了更详细的规定,要求明确标注产品信息、成分、过敏原提示等内容。

  7. 标准体系融合:新标准作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系列的一部分,其发布实施标志着生姜油的标准与国家整体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进一步融合,增强了标准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15-09-22 颁布
  • 2016-03-22 实施
©正版授权
GB 1886.29-2015 食品添加剂 生姜油_第1页
GB 1886.29-2015 食品添加剂 生姜油_第2页
GB 1886.29-2015 食品添加剂 生姜油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 1886.29-2015 食品添加剂 生姜油-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

犌犅1886.29—2015

????????

????????

20150922??20160322??

???????

????????????

??

犌犅1886.29—2015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8318—2008《食品添加剂生姜(精)油(蒸馏)》。

本标准与GB8318—200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生姜油”。

犌犅1886.29—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生姜油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生姜(犣犻狀犵犻犫犲狉狅犳犳犻犮犻狀犪犾犲Rosc.)的根茎中提取的食品添加剂生

姜油。

2技术要求

2.1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要求检验方法

色泽淡黄色至黄色

状态液体

将试样置于比色管内,用目测法观察

香气具有生姜特征香气GB/T14454.2

2.2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指标检验方法

相对密度(20℃/20℃)0.873~0.885GB/T11540

折光指数(20℃)1.488~1.494GB/T14454.4

旋光度(20℃)-45°~-26°GB/T14454.5

皂化值(以KOH计)

a/(

mg

/g)≤20.0GB/T14455.6b

重金属(以Pb计)/(

mg

kg

)≤10.0GB5009.74

砷(As)/(

mg

kg

)≤3.0GB5009.11或GB5009.76

a食品添加剂生姜油气相色谱图(面积归一化法)参见附录A。

b计算结果不需减去酸值。

犌犅1886.29—2015

附录犃

食品添加剂生姜油气相色谱图

(面积归一化法)

犃.1食品添加剂生姜油气相色谱图

食品添加剂生姜油气相色谱图见图A.1。

说明:

1———α蒎烯;

2———莰烯;

3———甲基庚烯酮;

4———β月桂烯;

5+6+7———苎烯+1,8桉叶素+β水芹烯;

8———芳樟醇;

9———樟脑;

10———龙脑;

11———橙花醛;

12———香叶醇;

13———香叶醛;

14———乙酸香叶酯;

15———β榄香烯;

16———芳姜黄烯;

17———姜烯;

18———α金合欢烯;

19———β红没药烯;

20———β倍半水芹烯。

图犃.1食品添加剂生姜油气相色谱图

犃.2操作条件

犃.2.1柱:毛细管柱,长60m,内径0.25mm。

犃.2.2固定相:聚二甲基硅氧烷。

犃.2.3膜厚:0.25μm。

犃.2.4色谱炉温度:60℃恒温2min;然后线性程序升温从60℃~150℃,

速率3℃/min;再线性程序

升温从150℃~180℃,速率1℃/min;接着线性程序升温从180℃~220℃,速率5℃/min;最后在

220℃恒温5min。

犃.2.5进样口温度:250℃。

犃.2.6检测器温度:250℃。

犃.2.7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犌犅1886.29—201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