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8章2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ppt_第1页
宏观经济学第8章2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ppt_第2页
宏观经济学第8章2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ppt_第3页
宏观经济学第8章2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ppt_第4页
宏观经济学第8章2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第一节经济增长 第二节经济周期,第一节 经济增长,一、经济增长的概念 二、经济增长源泉 三、经济增长因素 四、经济增长模型,一、经济增长的概念与衡量指标,1。概念 一国所生产的商品与劳务总量的增长。 2。衡量指标 实际GDP增长率 人均实际GDP增长率,注意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二、经济增长的核算,用宏观生产函数进行分析: yt=At f(Lt,Kt) 得到投入要素增长率(GL为劳动的增长率, GK 为资本的增长率)、产出增长率Gy、技术进步增长率GA之间关系的方程: Gy=GA+GL+GK +=1 y/y= A/A+ L/L+ K/K,为劳动的产出弹性(劳动收益在产

2、出中所占份额),为资本的产出弹性(资本收益在产出中所占份额) A/A的求解即求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例:,已知资本增长率为4%,劳动增长率为2%,产出或收入增长率为6%,资本的国民收入份额为30%,在以上假定条件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多少?,三、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2。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1。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1)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变化: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投入,由于土地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因而主要考虑劳动、资本量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 导致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资源配

3、置的改进 规模经济 知识进展,如何理解两种经济增长方式?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又称投入型经济增长方式。 2。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又称效益型增长方式。,要素贡献率的国际比较,时期 经济增长率 综合要素生产 资本投入 劳动投入 率增长率 增长率 增长率 1953-1993 7.1% 1.0% 10.3% 2.7% (100%) (14.1%) (65.3%) (20.6%) 1953-1978 6.0% 0.4% 9.3% 2.6% (100%) (6.7%) (69.6%) (23.7%) 1979-1993 9.2% 2.3% 12.0% 2.85% (100%) (25.0%) (58.

4、45%) (16.6%) 1985-1990 8.5% 1.7% 11.7% 2.8% (100%) (20.0%) (62.45%) (17.6%) 1991-1993 12.4% 4.1% 15.8% 2.2% (100%) (33.1%) (57.1%) (9.8%),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贡献比较:,2。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1)知识存量的增长 (2)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3)结构变化 (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 人力资源 自然资源 资本 技术,四、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1。假设条件 (1)储蓄函数为S=sY (3)不存在技术进步 (4)劳动

5、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增长 (5)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2.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设人口增长率n=N/N, 人均产量= yY/N , 人均资本 k=K/N。s是储蓄率,S=sY。 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均衡的条件为I(总投资)=S。 假定折旧是资本存量K的一个固定比率K(01)。 资本存量的变化(净投资)K =I-K。 所以K = sY-K,即资本存量变化储蓄折旧 同除以劳动数量N,得到: K/N=sy-k, 因为资本增量有两个去处:K=N k+ Nk, 所以k+ Nk/N=sy-k, k=sy-(n+)k sy =k+(n+)k 人均储蓄资本广化+资本深化,3.稳定性分析,稳态:指一种长期的均衡

6、状态,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忽略技术变化,人均产量也达到均衡的稳定状态。 稳态中,总产出的增长率资本存量增长率劳动人口增长率 要实现经济的稳态增长,即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在稳态中,总产出和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均与劳动力的增长率相等,即经济增长率gn。 如果k0,人均储蓄必须正好等于资本的广化。所以稳态条件是: sy = (n+)k,当储蓄增加时,人均储蓄曲线向上移动。 形成新的稳态。在新的稳态时: 1)人均产出增加,人均资本增加。 2)稳态时的产出增长独立于储蓄率,所以增长率在短期提高后,会逐渐降低到劳动人口增长率水平。,4.储蓄率的提高,黄金分割律:使人均

7、消费最大化的人均资本。 1)由于总产出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 = C + I,若两边同除N,则有:Y/N = C/N + I/N 2)由于Y/N = f(k),I/N=K/N = k+ nk, 则有: f(k) = C/N + k+ nk 人均产出f(k)可以配置到人均消费C/N、资本深化 k 、资本广化nk三种用途上。 C/N = f(k) - k- nk 要使人均消费达到最大,对上式两边对 k 求导,则有:f(k) = n 3)如果要使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的人均资本量应该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人口增长率。,5.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第二节 经济周期理论,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及阶段的划分 二、

8、经济周期的类型 三、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 四、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及阶段的划分,1。定义: 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注意: (1)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 (2)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3)虽然每一次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的共同之处是每一个周期都是衰退与扩张的交替. 现代经济周期,建立在经济增长变化的基础上,经济周期指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2。经济周期的阶段:分为2个大阶段:衰退阶段和扩张阶段,4个小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 衰退阶段的特征: (1)消费者购买力急剧下降 (2)对劳动的需求下降,失业率上升 (3)产出下降,导致通货

9、膨胀步伐放慢 (4)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降,二、经济周期的类型,1。基钦周期短周期 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基钦 提出时间:1923年,发表论文经济因素中的周期和倾向) 周期长度:40个月 2。朱格拉周期中周期 代表人物: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 提出时间:1861年,发表论文论法国、美国和英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发生周期 周期长度:9-10年 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 代表人物: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 提出时间:1926年,发表论文经济生活中的长度 周期长度:50年,4。熊彼特的多周期 代表人物:美籍澳地利经济学家 提出时间:1939年,出版著作经济周期 提出存在三个层次的经济周期,短周期、中周期和

10、长周期,这三个周期是并存和互相联系的,每一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3个短周期。 其中短周期40个月,中周期9-10年,长周期50-60年。,三、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一)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一)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1。纯粹货币理论 2。创新理论 3。心理理论 4。消费不足理论 5。投资过度理论 6。太阳黑子理论 7。政治周期理论,(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实际上是国民收入决定的动态化,凯恩斯主义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关于总需求决定的理论,因此,认为引起国民收入波动的是总需求,而且是总需求中的投资。 (1)净出口不是国民收入

11、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 (2)政府购买也不是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反而是平抑经济波动的因素; (3)消费支出虽然在总支出中占很大比重,但消费支出相对较为稳定; (4)导致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投资的变动,(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1。加速原理与加速数 2。用乘数加速数的相互作用解释经济周期的形成(定性) 3。乘数加速数模型(定量),1。加速原理与加速数,(1)加速原理: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投资与国民收入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乘数理论只是说明了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没有说明国民收入对投资的影响。 (2)加速系数: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资本量。,K为资本量,y为国民收入,在讨论加速系数时,可以用资本-产量比来分析 资本产量比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几单位的资本量,即资本与产量比例。 假定资本产量比不变,则加速系数也不变,同时等于资本产量比。 例:如果一单位货币产量所需资本货币量为2单位,K y,=,2 1,=2,那么加速系数,资本增量就是净投资 i表示净投资 Kt=vyt K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