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ppt_第1页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ppt_第2页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ppt_第3页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ppt_第4页
中风(脑梗死急性期)中医护理方案.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风(急性脑梗死)中医护理程序,曹西安中医院护理部,2014年1月1日。常见证候要点,1。痰清窍证:神志不清,半身不遂,舌质歪斜,口齿不清或沉默不语,面色苍白,嘴唇发黑,四肢无力,手脚微温,心神不宁。舌质紫暗,苔白腻。2.痰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舌歪斜,口齿不清或沉默,鼻鼾痰多,或肢体停跳,或坐立不安,或体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头又红又黄又油腻。元气不足症:不明言词,闭目张口,四肢松驰无力,四肢出冷汗,然后死亡。舌头是卷曲的,紫色和黑色,有白色和油腻的皮毛。(2)中脉1号。风火扰:头晕、头痛、面红、口苦、咽干、易怒、尿红、尿干。舌质红紫、黄、腻、干,有数条脉弦。2.风痰阻络证:头晕

2、,痰多粘滞。舌淡,苔薄白或腻,脉弦光滑。因腹胀、头痛、头晕、咳痰或痰多引起的痰热腑实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半身不遂侧弦滑而大。4.气虚血瘀证:面色苍白、气短、乏力、流涎、自汗、心悸、大便稀稀、手脚浮肿。舌质暗白腻,有齿痕,脉细。5.阴虚风动证:头晕耳鸣,手脚发热,咽干口燥。舌头又红又细,几乎没有苔,脉弦也很细。2。常见症状/综合征的护理,(1)意识障碍1。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心率、血压、呼吸、出汗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并配合抢救。2.保持病房的空气流通,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安静,避免被许多人打扰。3.采取适当的体位,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头颈过度扭曲和用力,保持呼吸

3、道通畅等。定期变换体位,用温水擦拭身体,保持局部气血运行,防止压疮。5.如果眼睑不能闭合,用盐水纱布覆盖或涂金霉素眼膏;取藿香、佩兰、金银花、荷叶等。按照医生的建议煎服后进行口腔护理。6.流质饮食的鼻饲,如胃肠外营养液、匀浆膳、混合奶、米汤等。医生开的处方。7.根据医嘱留置导尿,并护理导尿管。8.根据医生的建议,给病人一个醒脑开窍的药枕,放在病人的枕头里,用中药的香味刺激头部穴位,如风池、风府、独门、大椎。(2)偏瘫1例。观察患肢的感觉、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肢体活动度的变化。2.加强对病人的安全保护,如在床边睡觉,防止从床上掉下来,每天用温水擦拭全身12次,按摩骨突和经常受压的部位,促进

4、血液循环,防止压疮等。3.协助康复医生摆放好肢体,经常观察并及时纠正,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如伸展、弯曲、抬高肢体等被动运动,并注意保持患肢的温暖和寒冷。按医嘱按摩并取穴于患侧上肢:鸡泉、赤泽、肩、合谷等;患侧下肢穴位:胃中、阳陵泉、足三里等。5.按医嘱施灸,取患侧上肢穴位:鸡泉、赤泽、肩、合谷等。患侧下肢穴位:胃中、阳陵泉、足三里等。6.遵医嘱中药熏洗: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局部中药熏洗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4.遵医嘱穴位按摩:适用于风痰阻络、阴虚风动所致的头晕头痛。取百会、孙、风池、内关、曲池等。一天45次,每次30分钟。5.按医嘱按耳穴(耳穴埋豆):取神门、肝、脾、肾、降压沟、心

5、、交感神经等。每天按35次,每次3分钟,每隔一天换一次,并交替洗耳。6.按医嘱穴位贴敷:每天一次,取双脚涌泉穴。密切注意痰的颜色、性状、数量和气味,是否有呼吸困难、紫绀等伴随症状,必要时吸氧。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外部寒冷。3.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用中药漱口水每天清洁口腔两次;痰液粘稠时,应大量饮水,或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雾化吸入,以促进痰液排出;机械吸痰对那些因痰多而昏厥或不能咳嗽的人是可行的。循经拍背:排痰前,沿脊柱两侧的膀胱经自下而上轻轻扣压,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根据排痰量增加强度、时间和频率。5.按照医生的建议取穴,服用舒菲,治疗

6、失明、哮喘和突发性皮疹。(5)高烧1。根据医生的建议定期观察体温,监测生命体征和出汗情况,及时擦干皮肤,更换出汗的衣服和被褥,保持皮肤和床的清洁和干燥。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亚低温治疗仪、中药浴和头部冷敷。3.遵医嘱穴位按摩:服用大椎、合谷、曲池。4.指导你喝温开水,用漱口水漱口,使用中药时遵循医生的建议。5.食用清热生津的产品,如西瓜和马蹄。避免辛辣、芳香、干燥和辛辣的产品。(6)失禁1。观察排便的次数、数量和质量,是否有紧迫感;尿液的颜色、质量和数量、尿频、尿急和疼痛。2.保持会阴部和肛周皮肤清洁干燥,慢慢使用厕所,避免拖拉,以免划伤患者皮肤,每次如厕后将会阴部和肛周皮肤擦干

7、。如果留置导管,做好留置导管的护理。3.根据医生的建议,吃健脾、养胃、益肾的食物,并补充肠内营养。4.遵医嘱用艾条灸:适用于气虚、体虚引起的小便失禁。取神阙、气海、关元、百会、三阴交穴和足三里穴。5.按医嘱进行穴位按摩:适用于气虚力衰所致的大小便失禁,服用肾俞、八髎、足三里、舒天等。(7)便秘1。观察排便频率、特征、排便努力和伴随症状。2.指导病人遵守生活规律,适当锻炼,定时排便,避免艰苦工作。习惯性便秘的人可以放松情绪,克服对排便的恐惧和焦虑。3.鼓励病人多喝水。建议每天饮用超过1500毫升。饮食以粗纤维为主,多吃有利于通便的食物,如黑芝麻、蔬菜、水果等;多喝水,戒烟戒酒,吃会产生更多刺激性

8、气体的快餐,如糖果、豆制品和青葱。有热秘的病人最好清热润肠通便,可以吃白萝卜和蜂蜜汁;气虚型便秘的患者,宜采用补气养血、润肠通便的饮食。吃核桃仁、松仁和芝麻粥适合各种症状的便秘。按医嘱按摩穴位:舒威、脾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等。腹胀者,加涌泉穴,用揉法。5.腹部按摩:取仰卧位,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建议在2030周的时间里,一次感受腹部的热量。公元23年包括放松疗法、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呼吸训练、发音训练和语言矫正等。在早期阶段,我们可以用手势或书面谈话来加强交流,然后从简单的词语、声音和文字开始。鼓励患者阅读书籍和报纸,并适当收听广播。4.按医嘱进行穴位按摩,取穴如厉安全、独门、澄

9、江、大椎。(9)吞咽困难1。协助医生进行吞咽测试,观察是否有水或食物堵塞。2.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鼻饲,并注意留置胃管。3.进食训练和体位训练是轻度吞咽困难的主要方法。如果通过改变食物特性和采取姿势、手法等补偿性进食方法来改善患者的吞咽状况,通常先用糊状或凝胶状食物进行训练,几次后逐渐过渡到普通食物。间接训练主要用于中重度吞咽困难患者,主要包括:增强面部肌肉运动、舌头运动和下颌开合运动;咽部冷刺激;空吞训练;呼吸功能训练。5.保持环境安静舒适,减少吃饭时的干扰因素,如关掉电视和收音机,并指导病人吃饭时不要说话,以防意外吸入。3、中医治疗与护理的特点,(1)药物治疗1。口服中药(详见附件1)2。注

10、射(详见附件1)(2)康复护理1。安全保护:康复运动期间必须有人陪着你,以防止外伤、跌倒和从床上摔下来。2.实施早期康复计划,鼓励患者锻炼,如身体运动、语言功能、吞咽功能训练等。以增强自理能力。3.在康复过程中,经常联系康复治疗师,及时调整训练计划。(3)特色技术(1)穴位按摩: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烈刺激。常用的按摩技术包括揉捏和揉捏,也可以结合其他技术,如拔毛,轻敲和摩擦。(2)中药熏洗。(3)穴位贴敷。(4)艾灸。(5)耳穴贴压(耳穴埋豆)。(4)健康指导(1)日常生活(1)病房应安静、整洁,光线柔和,避免噪音和强光等不良刺激。2.指导患者有规律的日常生活,小心避免外邪,保持排便通畅,养

11、成经常排便的习惯,不要努力。3.注意安全。防止窒息、窒息、坠落、坠床、烫伤等事故。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的预防意识。(2)饮食指导中出现内脏昏迷或吞咽困难者,应根据病情给予禁食或鼻饲,以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液,如米汤、匀浆膳、混合奶等,避免饮食中出现脂肪、甜味、浓稠味等生湿、助火的产品。情绪调节1。关心和尊重病人,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咨询。2.缓解患者因突发疾病而产生的恐惧、焦虑和悲观情绪:释放和宣泄可以用来释放患者心中的焦虑和痛苦。3.鼓励家人多陪病人,多看望亲戚朋友,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4.鼓励患者相互交流治疗经验,提高认知,增强治疗信心。谢谢你!附录

12、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1。口服汤剂1。服用时间每剂药物一般分为23次,具体服用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疗效和病情选择,如解表药和清热药应在饭前1小时服用,解表药应避寒或增衣或加粥助汗;药物的消化和积累,通常在饭后服用;腹泻药应在饭前服用;杀虫剂应该在早上空腹服用;睡前应服用精神药物;补药应空腹服用;杀虫剂应该空腹服用,尤其是在睡前3.密切观察药物反应,特别注意特殊人群,如婴儿、老人、孕妇等。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协助处理。服用胶囊时不要打碎或咬破;混合物、悬浮液、糖浆、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例如,番泻叶和胖大海应该在沸水中浸泡。3.中药注射剂1。服药前仔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2

13、.根据药物说明书中推荐的分配要求和给药速度进行配置和给药。3.中药注射剂应该单独使用,现在已经可以使用了。严禁混合和配伍。4.中西药合用时,中西药应分开使用,前后应使用隔离液。5.除非另有规定,两个或多个品种不宜同时共用一个静脉通路。密切关注药物反应,特别是对老年人、儿童、肝肾功能障碍等特殊人群和首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如有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7.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并通知医生。(2)密封有不良反应的药品和管道,并按要求送检。(3)做好过敏标签,明确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避免再次用药。(4)在治疗过敏反应时,指导患者食用清淡、快速的鱼毛制品。4.外用中药的使用

14、使用前注意皮肤的干燥和清洁,必要时进行局部清创。用药后应注意观察反应。如有局部症状如烧灼感、红肿、瘙痒、刺痛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出现头晕、恶心、心悸、气短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用药,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并报告医生。过敏体质者慎用。附录2:应用特性技术的注意事项,1。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遵医嘱耳穴埋豆,选穴准确。2.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状况。禁止发炎、溃疡和冻伤。(2)对疼痛的耐受性。(3)怀孕期间禁止女性患者。3.使用探头时,强度应适中、均匀,并准确探查穴位区的敏感点。4.用75%的酒精擦拭耳朵至干燥。5.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立即停止,并通知医生配合治疗。对于常规操作,建议

15、使用一只耳朵,可放置37天,交替使用。指导病人正确按压。7.观察(1)耳穴贴压是否固定好。(2)症状是否减轻或减轻。(3)耳部皮肤是否红肿、破损。8.手术后,记录在耳穴埋豆的位置、时间和病人的感受。2.艾灸注意事项1。艾灸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并应选择适当的灸方法,如艾条灸、艾条灸和艾条灸。2.护理评估(1)艾灸后的皮肤状况。(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3)艾灸不适用于孕妇的面部、大血管、腹部和腰骶部。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采取合理的姿势,充分暴露灸位,保暖,保护隐私。5.艾灸应从上至下进行,首先在头顶、胸部和背部,然后在腹部和四肢。6.问病人艾灸过程中是否有灼痛感,

16、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板,防止灼伤皮肤。7.注意艾灸的时间。对于失眠,艾灸应该在睡觉前进行,不能在饭前或饭后空腹进行。8.艾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发红和灼热,这是正常现象。如果艾灸后出现水泡,可以不经治疗自行吸收。如果信号(3)高热惊厥和凝血障碍者应避免拔罐。(4)女性患者怀孕期间禁止进入腰骶部。3.采取合理的姿势,充分暴露拔罐姿势,保暖和保护隐私。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纹。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合适大小的拔罐。5.观察拔罐过程中拔罐的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注意询问病人的感受。如果他们感觉不舒服,及时取出罐头以防烫伤。6.拔罐时要稳、准、快,拔罐时不要拉。当使用一个以上的锅时,锅与锅之间的距离是合适的,否则会因拉锅而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