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盛唐诗歌.ppt_第1页
李白杜甫盛唐诗歌.ppt_第2页
李白杜甫盛唐诗歌.ppt_第3页
李白杜甫盛唐诗歌.ppt_第4页
李白杜甫盛唐诗歌.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杜 甫,李 白,盛唐诗歌,杜 甫,双星并峙的,李白,一、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或曰山东人,或曰蜀人。 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初隐岷山,益州长史苏颋见而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可比相如。”,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 有诏供奉翰林。 白犹与酒徒饮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帝爱其才,数宴见。,清平调三首 _李 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2、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永王璘都督江陵,辟为僚佐。,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云。 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十五卷。,二、 传奇一生 几入长安所为何? 1 一入长安说

3、。 玄宗天宝元年(742)秋奉诏入京、供奉翰林,至天宝三载(744)春出金门离开长安。 2 二入长安说。 首次到长安的时间为开元十八年730。 3 三入长安说。 李白还在天宝十一二载间第三次到长安 。,现实追求: 建不世之功,1、少年时代,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2、中年屡入长安,叩问报国之门。 3、晚年投主不明,尴尬就死。,现实生活中演绎悲剧的一生,精神呼唤:达绝对自由,1、入山访道,落拓不羁。 2、仕进失利,不为所缚。,精神世界里放飞自由的梦想,儒道思想的融合,入世出世的矛盾,大诗人精彩的一生终归静寂。,三、李白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一)主要思想 1、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4、古风59首是其代表作品。其中第一首开宗明义,以继承诗经“风雅”的传统自任,鲜明地显示了关心现实的创作精神。远别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篇,表现了他对权奸当道、国运濒危的忧虑。,安史乱起,他参与李璘幕府, 企图杀敌报国,收复两京,“誓欲 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 镐),“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 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 十一)。这种热烈的爱国感情至 老不衰。在流放回来后,他还因 安史之乱未平而“中夜四五叹,常 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 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在临终歌中,他对自己的 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感到非常遗憾, 把自己经作“中天摧折”的大鹏鸟。,2、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5、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丁都护歌、秋浦歌“炉 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 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 劳动人民的关怀。,3、李白 “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他喜爱、歌颂高山大川。 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蜀道难)、“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 复回”(将进酒)、“飞流 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等,都是 传诵千古的名句。,4、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 和友谊的诗篇,有的写得真 挚动人。 他歌颂“愿同尘与灰” (长干行)那种热烈纯 真的爱情。其乐府诗篇,常 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 委婉深挚的爱情。,(二)艺术特色:

6、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 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 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 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 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1、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 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 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2、李白诗歌

7、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 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 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 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 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 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躪;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 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 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对蜀 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 人评为“奇之又奇”(殷璠河 岳英灵集),“变幻错缩,窃 冥昏默”(胡应麟诗薮), 正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 句纵横变化的

8、特色。,李 白 长干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长干行 其一 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 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 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 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 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 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 可触。 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 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 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 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 直至长风沙。,注释: 长干行: 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长干里:在今南京 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 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抱柱信

9、: 曲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 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 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滟堆: 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 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长风沙: 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南京约 里。床:这里指坐具。,欣赏 这是李白学习民歌写的一首诗,内容非常简单,但写法却很新颖,充满了浓郁的民歌气息。 诗人用思妇的口吻,以第一人称来写。从自己幼年与丈夫初次见面写起,按照时间顺序,写十四如何、十五如何、十六如何,一直到如今。而且把重点放在对如今的描写,大约用了一半的篇幅,反复渲染叙写自己的思念之情。,有趣的事,这一段又套上了月份和时令的变化,五月如

10、何,八月如何。这种写法让我们想起汉代孔雀东南飞开头的方式。 此诗前半追述往事,带着温暖与甜蜜,很有生活气息,对少女的感觉也把握得非常准确。特别是“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低头向暗壁。 千唤不一回”等句,可谓神来之笔。 诗的后半部分抒写今日之哀愁,用了不少自然界的意象,如“猿声”“绿苔”“落叶”秋风”“蝴蝶”“西园草”,点缀了从夏到秋季节的变化和思妇哀愁的加深,情与景的交融妙合无垠。最后四句是期望之语,希望丈夫回家前先寄信来,自己去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

11、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到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注 释: 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 谢眺楼:又称谢公楼,也称北楼。 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 云:李云。 蓬莱:指东汉时藏书的东观。 建安骨: 指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 七子的作品风格,刚健清新,被后世 称 为“建安风骨”。,简 析 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全诗感情沉郁、奔放几乎句句都是精华,是李白诗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借送别来赞美对方,感慨自己生不逢时,人生失意。 开头两句不写叙别,不写楼,而是突兀而来

12、,直抒胸臆,道出自己胸中烦忧。 三四句突然转折,从苦闷一转为 对爽朗壮阔境界的描写,展开了 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 点出了饯别主题。 “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 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 骨;又以谢眺自比,表达了对高洁 理想的追求。 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诗人烦忧苦闷,只好遁迹江湖,在“弄舟”中寻求寄托。,诗人思想感情瞬息万变,突兀而来,突兀而去。与之相适应的艺术结构,也是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的表达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这首诗语言豪放自然, 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 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句,成为描摹愁绪的千古 名句。,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

13、 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仲宣楼 (湖北襄樊),1、解题: 五言律诗,友情诗。 2、层次: (1)开篇点题,指出对孟浩然 的敬仰。 (2)“红颜”一联,赞美孟浩 然从年轻至年老漫长的人生旅途 终全部受荣华富贵诱惑、淡泊宁 静的人生态度。,(3)第三联,着意刻画孟夫子风流 倜傥、潇洒傲岸的风格气度。 (4)尾联, 作者直抒胸臆 之语,表示对孟浩 然高洁品行的景仰。,3、艺术 (1)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 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 李诗纬: “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 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

14、归, 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 近焉。”,(2)语言上自然古朴。 首联看似平常,但格调高古,萧散简远。它又 一种舒展的唱叹语调来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自有 一种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尾联也具有同 样风调。 中二联不斤斤对偶声律,对偶自然流走,全无 板滞之病。如由“红颜”写至“白首”,象流水淌泻, 其中运用“互体”,耐人寻味:“弃轩冕”、“卧松云” 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这样写,在自然流走之中 又增加了摇曳错落之美。,(3)诗中用典,融化自然,不见斧凿痕迹。 如“中圣”用曹魏时徐邈的故事,他喜欢喝酒,将 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之 意,与“事君”构成巧妙的对偶。“高山”一句

15、用了诗 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典故,后来司马迁又 在孔子世家中用来赞美孔子。这里既是用典,又 是形象描写,即使不知其出处,也仍能欣赏其形象与 诗情之美。 (4)在结构上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 开头提出“吾爱”之意,自然地过渡到描写,揭出 “可爱”之处,最后归结到“敬爱”。依感情的自然流淌 结撰成篇,所以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表现出诗人 率真自然的感情。,赠孟浩然译文 我多么敬爱孟夫子啊! 他的风韵潇洒闻名天下。 少壮时代就鄙弃为官作宦。 到了晚年陪伴松林云霭过着 隐居生涯。 每当月夜常常因酒而醉, 迷恋风花景色不去侍奉皇家。 如同高山的品格怎样去景仰? 只好在此拱手敬慕他的清芬高雅。,

16、杜 甫,杜甫和他的诗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 生于河南巩县南瑶湾村,又名杜 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一生分为四个时期: 1、 712年746年,即诞生到35岁,读书漫 游。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岁至44岁。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三年。 4、飘

17、泊西南时期(760770)49岁至59岁去世。,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

18、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

19、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综 述 思想方面 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艺术方面 杜诗风格,基本

20、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有杜工部集。,杜甫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一、从思想性方面来说,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具有深沉的现实感和历史感。 诗中始终贯穿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这也就是杜甫诗歌中表现出的鲜明强烈的人民性特征,并达到了以前作家不曾有的高度。 1、对人

21、民的深刻同情。 2、 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3、 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罪行的强烈憎恨。,杜甫的创作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叙事诗: 一、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 二、寓主观于客观。 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四、采用俗语。 五、细节描写。 抒情诗: 杜甫善于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解剖,抒情诗中,诗人往往寄情于景,融景于情,且常有富于激情的议论,提出对时政的意见和批评。在现实主义的抒发中,有着理想主义的激情和光彩。,艺术特色,杜甫诗歌赏析,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

22、倒新停浊酒杯。,介绍 见杜工部集,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时其流落夔州(今四川奉节)。古九月九有登高习俗,此诗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写其长年飘泊、老病孤愁之感。,诗的开头几句,是对登高所见秋景的描绘,夔州本多高山,有之秋月登高,自然有”风急天高”之感。夔州多水,故有飞鸟环渚的景象。天高猿哀,风急鸟回,这是自然景象的描写,何尝不是作者心境与处境的描写呢? 首联从小处着笔,写作者所见所感。颔联又从大处宕开,写叶落萧萧,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句,让人想起湘夫人诗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山鬼中“风飒飒兮木萧萧”,杜甫化用二句,写尽登高所见,意境开阔,动感十足,为下面的悲秋作了水到渠成的铺

23、垫。,作者离家万里,多病一生,一“常”,一“独”,写尽自己终身漂泊,身世浮沉之悲;世事途穷,心境孤苦之感。 其悲非一,而是多重的:他乡为客,此其一;经常为客,此其二;离家万里,此其三;值此萧瑟的秋季,此其四;当此佳节,无饮酒高会的朋友,此其五;只能独自登高,此其六;身体不健,扶病登高,此其七;病常有,此其八;年过半百,老境凄凉,此其九。无限感慨,尽在两句之中。,诗的尾联,以眼前处境写悲秋之感,因为江南苦恨,所以白发日多,眼下又因为身患肺病,不得不戒了酒瘾,连接酒浇愁派遣苦闷都做不到了。 杜甫的这首诗,凝聚了诗人毕生艰难追求,而始终不遇的感喟。虽然是一首悲歌,但不是一味的哀伤,而是蕴含着一种悲壮

24、的感情,依然能够感受到他那阔大的胸怀。,在艺术方面,前四句写景,景中含情,后四句即景抒怀。语言精练,对仗自然,不仅句句对,而且末两句,使用了当句对法,“艰难”对“苦恨”,“潦倒”对“新停”。胡应麟评其为古今七律第一。,兵 车 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百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棘,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

25、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处?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介绍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是年,唐征伐作战,大肆征兵,致使民无宁日。杜甫有感于此,作兵车行以抒其愤忿之意。,杜甫京华困顿十年,功业无成,但却对上层社会和统治阶级有了深入地了解,开始创作出许多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生活,反对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的诗篇,为后来现实主义光辉乐章的不断涌现奏响了序曲。,开元末年以及天宝年以来,唐玄宗委政于李林甫、杨国忠,政治始乱。尤其是李林甫,为保有宰相之位,任用武将和边将,而这些边将为了邀功请赏,发动了很

26、多次不义之战,如伐石堡城和征南诏,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石堡战后,哥舒翰官进鸿胪员外卿,与一子五品官,赏赐物、宅,加御史大夫。而事实却是“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而反对此战的边将王忠嗣,却受到了宰相集团和玄宗本人的打击。可见当时的玄宗皇帝已经是脱离群众,好大喜功,而惑于奸佞了。对南诏的战争也是如此,损失了大量士兵的性命,真正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了。,值得注意的事,这些战争所用士卒,都是从民间征来或骗来的贫弱者。这一时期,府兵制已经遭到破坏,为募兵制所代替,这就导致了所招士兵,都是既贫且弱失去土地和生存依据的平民,他们都成了政府的雇佣军。相对于在节度使军中的杂胡人来,他

27、们的地位更低,战斗力更弱。 南诏始终不想叛唐,但唐军的屡次挑衅,使得他们不得不走上战争的道路。因此战争既有了非正义的性质,士卒又是被迫作战,且皆病弱怯懦之士,那么战争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兵车行一诗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中产生的。关于这首诗所写战争,以往各家多认为是为用兵吐蕃所作。 钱谦益认为:“君不闻以下,言征戍之苦,海内驿骚,不独南征一役,不独征人焉。君不见以下,举青海之故,以明征南之必不返也。不言南诏,而言山东,言关西,言陇西,其辞哀怨而不迫如此。曰君不闻,君不见,有诗人呼祈父之意也。是时国忠方贵盛,未敢斥言之,杂举河陇之事,错互其辞,若不为南诏而发者,此作者之深意也。”,诗人根据生活实感,构思一个“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如今又被驱南征,备受开边之苦的老战士,以设为答问之辞,让他现身说法,在自诉平生经历的谈论中,自然而然得将多年来海内人民,从前方到后方,从役夫到农夫,从兵役、徭役到赋税,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