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7课 陈情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_第1页
2017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7课 陈情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_第2页
2017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7课 陈情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_第3页
2017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7课 陈情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_第4页
2017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7课 陈情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单元,第七课陈情表,经 典 晨 读,与诸子登岘首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作者背景】 岘(xin)山,又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南,是襄阳名胜。晋代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曾有过江山依旧、人生短暂的感伤。孟浩然于此吊古伤今,感念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写了感时伤怀这一古老的主题。 【主旨感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说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在

2、无情地流逝。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之情。,【艺术鉴赏】 1结构严谨,主旨明确。 开头两句揭示诗意,点明全诗主旨。第三句的“江山”“胜迹”照应“人事”“代谢”,第四句的“我辈”“登临”照应“往来”“古今”,极为贴合;五、六两句写登临所见;最后两句扣实,真有“千里来龙,到此结穴”之妙。诗的前半部分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半部分描写景物,富有形象,充满激情。,2情动于古,真挚动人。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暗寓羊祜的故事。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在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为他树碑立庙,“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

3、碑”。孟浩然登岘山,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流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神伤。,“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是描述登山所见。诗人把视线从羊祜庙暂时移开,远眺岘山周围景色。进入眼帘的是岘山旁日夜流淌的汉水,冬天草木凋零,水落石出,使人感到了水“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司马徽、诸葛亮为友,数次拒绝刘表延请的隐士高贤庞德公。更远处,无边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长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分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云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

4、般湖泊和沼泽地。诗人登临岘山,冬天草木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一句,蕴涵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是晋初的名将,相隔400多年,但因为羊祜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又为国家建立了功业,所以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自己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不得已才以隐逸终了一生,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灭无闻,这与“尚在”的羊公碑相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间,与江山同不朽,岂不令人感伤?自然就要“读罢泪沾襟”了。,高 考 导 航,(2016年高考全国卷)(原文在第四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5、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解析】翻译文言语句一定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1)句中“锡”“虔”“人主”各1分,其中“锡”通“赐”。句意2分。第(2)句中“从容”“救正”“持禄固宠”各1分,句意2分。 【答案】(1)如果不参加我朝君主赐给您的筵席,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如果还一定要他亲自设宴,(您)能安然处之吗? (2)苏轼曾经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加固宠幸。,学 习 目 标,1结合作者的身世,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了

6、解“表”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理解“夙、凶、薄、息、寻、除、听、卒”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2理解把握本文融情于事、以情动人的特色;体会作者复杂真挚的感情,学习本文巧妙的语言表达方式。 3了解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亲情,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及对晋武帝的忠敬之心;揣摩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以及抒发思想感情的技巧。,课 前 预 习,1走近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西晋文学家。父早死,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刘氏抚养。少时师事谯周,通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称。在蜀汉做官,任尚书郎,曾数次出使东吴,极有辩才,为吴人所称赞。蜀亡后,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

7、,遂上书陈情,辞不赴召,是为陈情表。后祖母死,李密才出仕晋朝,历任太子洗马、尚书郎、河内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因怀怨赋诗,得罪权贵,遂免官。后老死于家中。,(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2了解背景 晋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晋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

8、“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以及孝顺祖母的拳拳衷情。,3开阔视野 文体知识:表 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的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刘勰文心雕龙章表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意思是:“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表,就是“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是秦汉时代开始有的,秦汉以至唐宋以后,虽皆沿用,但它的功用和使用范围,却有所变化。如唐、宋以后,表文不仅多用四六文体,而且诸如谢恩、劝谏、辞免、庆贺、贡物等事项,一般皆用“表”。,表

9、,虽是古代的一种公文,但有些表文,内容充实,语言简洁流畅,特别是表文与其他一般上书奏状不同,常含有表志陈情、诉说心曲的意思,因此,某些写得好的表文,就成为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唐、宋以后用骈体写的表文,有的由于用典精切、辞藻清丽,也成为骈体文学中的代表作。,(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xn,mn,zu,j,yng,qing,ji,r,xin,wi,yn,b,jn,zhu,w,通“悯”,指可忧患的事 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通“褥”,草垫子,草席 通“又”,因为,由于,用法同“而”,表示承接关系,用,用来,称代性副词,代“我”,表被动,被,看见,授予官职,清除,去掉,拳拳,少,小,诚挚,愚拙,凡庸,

10、终,士兵,终于,同“猝”,突然,志向,想法,心意,愿望,早时,早晨,不幸,凶恶的,凶暴的,不吉利,行凶,浅薄,迫近,少,轻视,子,叹息,休息,气息,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名词作动词,做官 名词作状语,向上 使动用法,使知道,判断句 否定判断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进 入 课 堂,第1段,首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境。“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幼年时期的悲惨遭遇,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下面分述自己的不幸:“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是一不幸,幼年失去父母疼爱确实让人同情;“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是二不幸,幸亏祖母的慈爱、关怀与精心照顾,才能侥幸

11、生存下来,他怎能不由衷感激祖母的抚养之恩呢?“孤弱”是三不幸,表现为“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这既是祖母躬亲抚养作者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下文作者“区区不能废远”的原因,可谓一笔双关。,第一课时(研读课文第一、二段),(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恩深似海;自己对祖母的感情也特别深厚,“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现在祖母生活不能自理,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与生活依靠,他怎能置之不理?作者在此陈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与祖母的深厚感情和亲密关系,旨在以此作为请求暂缓赴任的理由,以期得到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发,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

12、愿乞终养”作好了必要的铺垫。,第2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如果说第一段侧重叙述祖孙之情的话,此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突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表达了自己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首句以“逮奉圣朝”作为过渡,接着历数两次被荐举而“辞不赴命”的经过和原因:即祖母“供养无主”,与此次辞命的原因是一样的,表明情况属实,并非托辞,以消除晋武帝的疑惑。接着写对朝廷征召的无限感激之情:“寻蒙国恩”“猥以微贱”“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甚至“欲奉诏奔驰”。“奔驰”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欲赴任就职,以尽忠报国的焦急心情。这样使晋武帝相信其不欲负朝廷的器重及眷爱后,才又笔锋一转,说出自己确

13、有隐情:“刘病日笃”。面对情况急迫的征召:“特下”“切峻”“责臣”“催臣”等等,“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几句情真意切而含蓄精当的叙述,将忠诚之心与孝顺之情并提,句句合情入理,使人信服。然而,此刻李密并未就此提出请求,反而含蓄住笔。,在第一、二两段里,又集中一个“孝”字进行叙说。“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是从“孝”字立论的;“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也是从“孝”字立论的。事亲孝,不仅为当时社会舆论所称誉,而且也为当时统治阶级所提倡,“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就说明了这一点。这就为第三段进而写“圣朝以孝治天下”打下了基础。,1文章开头,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

14、起什么作用?“夙遭闵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该句在全段中起总摄作用。作者起笔用这八个字概括了自己的坎坷命运,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紧接着作者写出了“夙遭闵凶”的具体内容:,2.第二段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答:,1李密不愿出来做官,晋武帝为何要征召李密? 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63年建立了西晋王朝。为了稳定民情,笼络人心,对于西蜀的名人贤达,或征召他们到洛阳供职,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做官。晋武帝下诏征李密为太子洗马。,(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2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废远赴命而已。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

15、却要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先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因而作者于首段先从自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开篇就把对方也带进悲怆酸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有了第一段父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话,才有所依凭,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的情状,也才能唤起他人的同情心。,3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也就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

16、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 李密曾入仕“伪朝”,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他要回避也回避不了。而且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帝会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怜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由李密自己把窗户纸捅破,来一个“实话实说”,反倒容易得到晋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所“蒙国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仕,确乎是出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4在晋武帝屡次征召的情况下,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

17、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次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第3段,首先列出晋武帝的施政纲领“圣朝以孝治天下”,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也为自己不立即奉诏赴职作了言之有理的开脱。将自己的言行巧妙地纳入晋武帝的治国体系中,使之产生认同感。接着写到最关键的问题,以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有不事二主之心。先写自

18、己在蜀汉既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接着自贬身份,说自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地位,对皇帝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感到无比荣幸,所以不可能“盘桓”“有所希冀”。此处委婉得体,顿挫有致,有力地消除了武帝的疑惑,取得认同。,第二课时(研读课文第三、四段,总结全文),(一)精读文本,自主研讨,最后着重陈述了祖母刘氏的病情以及与之血肉相连不可须臾分开的密切关系。而祖母已经“朝不虑夕”,由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关系,让他“区区不能废远”,至此才明确而语气和婉地摆出自己的真实态度。可谓水到渠成,有理有据,情真语切。,第4段,为了防止晋武帝利用“徇私情”和“报国恩”的矛盾而

19、采用高压手段,作者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解决尽忠与尽孝的矛盾,即请求晋武帝赐他在“日短”之内“报养刘”,那么他以后将“日长”地“尽节于陛下”。说明终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国家,可以并行不悖,只是有先后缓急之分而已。紧接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难处,而且这难处真实到“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尽知的程度。最后再次明确恳求“听臣微志”,那么以后“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忠爱之情溢于言表。在这种环环相扣、入情入理的分析后,标榜以孝治国的晋武帝,失去了所有的借口和退路,只能对李密的行为表示支持和同意了。,1在朗读第四段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中哪句话是本文主旨? 答:_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答:_ 答

20、:(1)“愿乞终养”。 (2)“尽节”“报养”忠孝两全。,2本文运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试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 (2)“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乌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尚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比喻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1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特殊

21、关系,作为陈情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大旗,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2第四段中作者是怎样为自己忠孝两难寻找合适的出路,使自己既能尽“忠”又能尽“孝”的? 李密要想真正达到自己“愿乞终养”的目的,还必须向皇帝具体表明自己的心志。于是他便从时间上来谈“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的实际情况,况且“乌鸟私情”,希望皇帝能允许自己为祖母养老送终,并指天为证“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祖母百年之后,自己定

22、当不遗余力地为国家尽忠,报答皇帝对自己的恩情。至此作者才完全提出了自己的先尽“孝”后尽“忠”的主旨。对于一个“忠”“孝”两全的臣子,晋武帝还有什么疑问和理由拒绝他的合情合理的要求呢?,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交错出现了几种感情:处境狼狈的忧惧之情,对晋武帝恩遇的忠敬之情,对祖母的孝顺之情。如奉诏,则是不顾相依为命的祖母;如顺私情,陈述苦衷又不被允许。况且李密作为蜀汉旧臣,如果坚持不从新朝天子的命令,便容易被怀疑为坚守名节,蔑视当朝,恐怕要被视为心怀不满、图谋复辟的贼子贰臣了。因此在爽快明言之后,李密便语带感激地表达出以“我”“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身份,承皇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3、”的待遇,“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的忧惧之情,理在情中。而今,九十有六的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病榻之前唯有他一人常“侍汤药,未曾废离”。,在下文中,作者又一次对这种感情作了照应:“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此情之下,要让李密撇开祖母远去,实在是天理良心所不容的。作者就是这样将感情真真切切地表露出来,在他人听来既合乎情,又达于理。文章的第四段,李密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所以,“愿乞终养”。即先尽孝后尽忠,合情合理。晋武帝阅其表后,竟赞扬他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但停诏,而且给予优厚待

24、遇: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从这惊人的效果中,足见这篇奏表写得多么成功。,4本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得如此感人的?请举例加以说明。,本文是一封写给皇帝的信,作者将自己的心情、感受、愿望都凝聚于叙述之中,融情于事,表达了报养祖母的孝敬之情和“尽节”于皇上的尽忠之心。,1从感化入手,写真情,诉肺腑,以情感人。 李密力图向晋武帝透露这样一个信息:并非不愿为官,实在是割舍不下年迈的祖母。为此,李密大打“情”的旗号,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李密无祖母不能长大成人。“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未解人语而失父,一不幸也;“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又失去了母亲温暖的怀抱,二不幸也;“少多疾病,

25、九岁不行”,生活不能自理,三不幸也。多亏祖母的悉心抚养,李密才侥幸有了今天,“乌鸟私情”,不能不报。二是祖母无李密不能终余年,“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由于多年为孙子操劳,祖母积劳成疾,卧床不起,没有李密的照顾,显然不行,此其一也;,李密“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没有亲人替他尽孝,此其二也;李密“门衰祚薄”,经济拮据,无力请仆人照顾,此其三也。所以必须事事躬亲,不能片刻远离,祖孙二人相依之情可见一斑。三是李密并非因私害公,他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一“长”一“短”,显示出李密的良苦用心,谁也不会再说李密私心太重。特别是结尾的“臣生当陨首,死当

26、结草”的誓言,更是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如不“恩准”,将大失人心。,2围绕“孝”字严密推理,以理服人。 当然,李密深知万民之上,视民如草芥的国君,岂能是以一个简单的“情”字所能动容的?所以,他在“孝”字上做足文章,以理服人。 首先,李密打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李密明白,辞诏之行稍有闪失就会因不忠之罪惨遭杀身大祸,甚至满门抄斩。为此他寻找了一个响亮的政治依据,这就是当朝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口号,并称赞朝廷言必行,行必果,“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而自己“特为尤甚”。李密之所以这样写,实际是为了把自己的“苟顺私情”之举纳入治理天下的大道理之中,从而启示皇上从中悟出自己不便言说的理由:我乞养祖母的行

27、为,其实是在践行皇上您提出的“以孝治天下”的口号啊!不奉诏固然有不忠之嫌,但晋武帝既然高举孝道,作者就以“孝”来打消他的疑虑,顺应政治潮流,使“乞养”之行为有理有据。,3语言特色 (1)使用短句,形成排比和对偶。如第一段中开头几句,自叙苦情,为不能“废离”祖母伏笔。又如,以“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陈述祖母之危,语句痛切,感人至深。四字短句,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2)长短交错,对比鲜明。如“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