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中国传统文化论文_第1页
孔子之中国传统文化论文_第2页
孔子之中国传统文化论文_第3页
孔子之中国传统文化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时代背景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旧制度溃败(天子失去号召力),新制度未建立。各地方势力崛起,军权高过相权,利益角逐激烈,存在各种新格局建立的可能性,给知识分子提供了制度建构多选的可能。关于君子的品德,孔子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阐述。“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5(宪问) 由此可见,仁、智、勇是君子最重要的三种品德。三者有

2、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君子达到不忧、不惑、不惧的境界。之后的中庸更是将仁、智、勇三者称为“天下之达德”。君子,作为孔子理想人格的现实版,是有可能实现的。孔子强调“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5 (雍也)由此可知,塑造君子人格也应该从“质”和“文”出发,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唯有将二个方面完美地结合起来,一个人才能最终成为受众人敬仰的谦谦君子。总结孔子塑造君子人格的途径,主要有立志、好学、内省和依礼而行四种。其中前三种偏重于“质”,最后一种偏重于“文”。仁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一般儒学 研究 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克己

3、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关于这两句话的讨论,实在已经很多很多了,用不着我再罗嗦。仁当然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需要说清楚,孔子的爱,并不是卿卿我我、男欢女爱的那种爱。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总之,孔子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而这种爱的根本是仁。孔子讲仁,是从本体上、人之为人的根本上说,而不是从情感上说。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的核心,在“三达德”中处于主导地位,甚至可以说智与勇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达到仁的境界而服务的。作为孔子理想人格的君子,是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仁的。孔子说:

4、“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 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5 (里仁)而且他还强调,君子在实践仁的过程中,要做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5(卫灵公)将“仁”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仁,是君子人格的基础,君子必须要以仁为本。总的来说,在论语一书中,仁有四种主要含义。即仁是爱人、是忠恕、是克己复礼、是做到了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其中,忠恕,是对孔子关于仁的思想的一个最重要诠释。曾参在总结孔子学说时,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5(里仁)孔子本人也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5(雍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卫灵公)一个人

5、能从自身角度出发,真心诚意地为他人着想和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此即为“忠”,是仁的积极一面;能从自身角度出发,不让有害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便是“恕”,是仁的消极一面。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便成为了仁者待人处事的一种尺度、一种基本准则。此外,孔子思想体系的两大核心仁与礼,通过“克己复礼为仁”而联系在了一起。礼,成为了实现由一个普通人向一个仁者转变的关键性一环。这也就要求他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5(颜渊) 如何做君子1. 立志 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首先取决于他是否立志成为像君子那样的人。孔子认为,人要先有其心,然后才能有其行,并以“仁”为例,说到“我欲仁,斯

6、仁至矣。”5(述而)而且对于“志”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5(子罕)可见,即便是一个普通人,他的志向尚且不能够被轻易地改变,更何况是作为孔子理想人格的君子呢?立志成为君子,关键是要做到和君子有着同样志向,做到为之奋斗一生。君子的志向在于“道”,在于“修己以安人”,在于“修己以安百姓。”正是这些远大的志向,促使他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以实际行动去实现它们。 既然已经立了志,就要尽自己的一切能力去实现,做到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对此,孔子有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5(子罕)这表明了即便是成功就在眼前,也会因

7、自己的停止而功亏一篑;反之,只要自己一直努力,即便只是刚刚开始,却能获得最后的成功。其实,君子也正是这样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并从中得到不断地提高,进而成为了众人心目中的道德典范和理想人格。 今人往往误以为读的书多、知识多就是有智慧,甚至以为智慧不过是聪明的另一种说法。其实不然。知是知,智是智。知至多不过的技能,依靠它,人可以做许多事情,可以造出常人做梦都想不出来的机器、武器。智却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关系到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知识多不一定解决人生的困惑,智却可以做到这一点。2. 好学 要成为君子,持之以恒、刻苦勤奋地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关于学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六言六弊”。“好仁不好

8、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5(阳货)显然,如果失去了“好学”,仁、智、信、直、勇、刚这些原本好的品德,也会因此而变质。虽然,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5(季氏)但即便是被称为“至圣”的他,也仅仅只是自评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5(述而)孔子本人的修养历程,便是从“志于学”开始的。在他那里,学习的 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5 (雍也)君子不但要学习诗、书、礼、乐、易、春秋等书本知识外,还应该掌握天文、地理、政治、军

9、事等方面的知识。10( P43) 同时,学习为人的道理,学习各种优良品德也是必须的。在学的过程中,孔子主张,不仅要注意向身边的人学习,还要有所选择,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述而)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5(学而)“朝闻道,夕死可也”。5(里仁)学习与体验高明的修养之理是成为君子的必经之途,没有经过这一阶段,就不可能真正体会到道德修养的内涵。11 同时,孔子还指出了“好学”在君子身上的体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5(学而)不去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向有道之人虚心求教来端正自己,这

10、才是真正的好学。综上所述,可知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好学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内省 一个人在向着成为君子这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这就要求他必须不断地内省,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而内省的最主要表现,便在于思。“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里仁)思,作为一种内省的修养方法,不但是达到君子人格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而且也是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中心环节。同时,只有把思与学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在修己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否则,就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为政)君子区别于他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思考,特别是对自己一举一动的反思,从思想到行为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自

11、己的言行与仪表的完美。12其具体表现,便是“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5(季氏) 孔子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5(卫灵公)又说:“躬行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5(卫灵公)“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5(颜渊)他的弟子曾参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学而)君子,不会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担心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因此要不断地内省。又正因为如此,君子在做到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继而不会受到他人怨恨的同时,还能够不忧不惧。总而言之,一个人唯有经常地、不间断

12、地进行自我反省,及时发现并改正自身存在的错误,才能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才能更快地达到君子的境界。 4.依礼而行 要成为君子,光靠立志、好学和内省还不够,还必须做到依礼而行。行,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内在修养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体现。对于一个想成为君子的人而言,就是要将自己具备的很高的道德修养、道德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身体力行带动他人,做一“躬行君子。”11孔子十分强调“行”,认为这是判定一人是否为君子的一个重要标准。他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5(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5(为政)“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5(宪问) 然而,真正的君子之行并非不受任何约束,它要以礼作为尺度和准则。孔子说:“

13、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5(卫灵公)“君子博学 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5 (雍也)礼,在孔子那里被引申为一切符合道义的社会规范和规则。对于礼的重要性,孔子在强调“不知礼,无以立也”5(尧曰)的同时,还指出了:“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5(泰伯)可见,如果缺乏礼的约束,即便是恭、慎、勇、直这些优良品德,也会因此而产生不好的结果。君子要把礼贯穿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具体来说就是应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5(颜渊)更有甚者,在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关于君子服饰的规定。“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5(乡党)显然,在君子那里,就算是穿衣这种看似平常小事也依然要按照礼的规定去做,从而体现自身高尚的道德修养,维护其良好形象。只有在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