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2010版微生物检验——现状与展望(胡昌勤).ppt_第1页
中国药典2010版微生物检验——现状与展望(胡昌勤).ppt_第2页
中国药典2010版微生物检验——现状与展望(胡昌勤).ppt_第3页
中国药典2010版微生物检验——现状与展望(胡昌勤).ppt_第4页
中国药典2010版微生物检验——现状与展望(胡昌勤).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药典2010年版微生物检验的现状与展望,胡长勤,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上海,2010年5月26日,1。中国药典2010年版微生物检验的框架和特点简要介绍了中国药典2010年版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特点。2.摘要:药品微生物检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基于近年来几起与微生物污染密切相关的药品损害事件,分析了目前药品微生物检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3.微生物检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发展药物微生物检验重点实验室的现实意义及其在未来药物微生物检验、控制和监督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摘要:阐述了以微生物实验室分析技术为平台,重点加强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监测和监管,改变我国医药产品中微生物高风险现状的基本思路。药品质量标准

2、特征鉴别检验无菌/微生物限度含量测定,药品微生物检验概况,药品质量体系,安全性和有效性,图1药品质量体系的组成和相互关系,药品是人类战胜疾病的工具。在全世界的医学实践中,由药物中的微生物污染引起的悲剧经常发生。药品微生物检验概述,药品中被污染的微生物引起过敏、中毒、感染等。通过微生物及其分泌的代谢物,可直接导致菌血症并危及生命。此外,一些药物中的污染微生物改变了药物的组成,通过代谢活动破坏了有效成分,导致疗效的改变或丧失。药品微生物检验的概况,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药品微生物检验,而无菌/微生物限度检查是国家药典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药品微生物检验概况,我国开展药品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已有几

3、十年。新中国第一部药典(1953年版)载有无菌检查方法。我国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始于1972年。1978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药品卫生标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心和重视下,经过我国药品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我国药品微生物检验工作不断发展,标准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药品微生物检验标准体系。截至2010年版中国药典,我国药品无菌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方法和标准在科学性、合理性和与国际标准接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我国药品无菌和微生物限度检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药品微生物检验概况:2006年7月至8月,震惊全国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事件”发生,图2: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

4、糖注射液患者丧生,图1:新抚县儿童死亡。2006年11月1日晚,造成事故的原安徽华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邱祖义在公司办公室自杀。据推测,他自杀的原因可能是他无法承受“克林霉素磷酸葡萄糖注射液克林霉素磷酸葡萄糖注射液”事件的沉重压力。技术落后,标准化程度低;被忽视的重要性和频繁的事故!标准的进步与标准化的滞后之间的矛盾,药物微生物学检验的现状,药物微生物学检验的机遇与挑战,从“克林霉素磷酸葡萄糖注射液”到“刺五加注射液”以及频发的不良事件,都将药物微生物学检验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在药品质量事故高发时期,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得检测结果也是对当前药品微生物检验工作的挑战建立合理

5、的药品微生物风险评估体系。企业:建立合理的上市药品监管和抽样机制。监督管理部门:以不良反应为先导的国家抽样计划。建立健全药品微生物检验控制体系。检验和质量控制部门:建立微生物检验的新概念。检验实验微生物控制体系认证与监督生产部门:生产过程验证与实施监督,基本对策,微生物检验与微生物控制的关系,图2药品微生物控制,微生物检验与参数发布,参数发布,中国药典2010年版框架,中国药典2010年版已编制,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2010年7月1日正式实施。中国药典2010年版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组织编纂的第九版。新版中国药典在总结以往药典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近年来国内外药品标准资源,注重创新和发展,实事

6、求是地反映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和临床用药水平,为进一步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中国药典2010年版分三部分出版,一部分为中药,两部分为化学药品,三部分为生物制品。第一、第二、第三部门常用的附录应在各部门收集,并尽可能做到统一协调、求同存异、体现特色。中国药典2010年版微生物检验框架主要有以下特点:规定眼用制剂应符合无菌制剂的要求,明确烧伤或严重创伤外用剂型应符合无菌要求。这是中药橡皮膏首次提出不得检出致病菌的要求。为缩小附录与国外药典在微生物学方面的差距,增加了抑菌效果试验的指导原则、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的验证、微生物限度检查的应用以及药学微生物实验室的标准指导原则。中国

7、药典2010年版框架,USP31-Chart10微生物检验抗微生物有效性检验生物指标-抗性性能检验微生物限度检验()无菌检验非无菌药品的微生物属性水活性测定在非无菌药品中的应用洁净室和其他受控环境的微生物评估微生物实验室最佳实践替代微生物方法的验证,中国药典2010年版,无菌检验指南,微生物限度检验,灭菌方法,抑菌效果检验, 微生物限度检查替代方法验证指南、微生物限度检查应用指南、药物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南、中国药典2010年版微生物检验标准的变化,质量标准体系基本与国外接轨,强调微生物检验的验证和过程控制,大大提高了滴眼液的质量控制水平。 一些品种,特别是抗生素品种的无菌检验方法,从附录、无菌

8、检验方法指导原则、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灭菌方法和抑菌效果检验方法、药物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微生物限度检验方法应用指导原则、药物微生物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进入了各种理论,如何建立我国的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体系!药品标准中的药品质量标准、质量控制项目、分析方法和质量控制限值构成了药品标准的主体。质量控制项目和限值的合理性以及检验方法的可操作性直接影响质量标准的可执行性。质量标准和质量公司的现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微生物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药品标准实验室,增补和修订2010版微生物检验方法要点、药品微生物检验要点、药品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规范指导原则、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验证指导原则、微生物限度

9、检验方法指导原则、中国药典与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无菌检查方法比较、中国药典与英美药典比较、 与国外药典的差异、巯基乙酸液体培养基、大豆胰蛋白胨培养基(TSB)与改良马丁培养基的比较、微生物限度检查培养基、通用营养琼脂、中国药典细菌计数培养基的比较; 美国药典细菌计数培养基。培养基体系的差异使得中国药典的结果与国外药典的结果不具有可比性。中国药典培养基体系的灵敏度低于国外药典。制药微生物实验室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是否有污染,从那里污染了什么样的细菌污染,结果判断-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事件,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培养,清洁环境中常见细菌:葡萄球菌、溶葡萄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微球菌)葡萄球

10、菌、肺炎克雷伯菌、巨大芽孢杆菌、粘质沙雷氏菌、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结果判断-刺五加事件,培养革兰氏染色,培养革兰氏染色,直接涂片与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江苏、浙江、广州、四川、宗后等9家药品检验所的业务主管和微生物检验部门负责人一起,首先讨论了浙江省杭州市药品检验所微生物检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增强系统应对紧急检查的能力。第一阶段: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强微生物实验室建设,建立FTIR细菌谱库,提高检验结果的可信度;建立应急检验操作规程,提高实验室快速检验能力;开展细菌鉴定,实现污染细菌鉴定。第二阶段:追踪污染细菌的来源,开展分子生物学工作:分析细菌基因物理图谱(脉冲场电

11、泳分析技术)16S RNA鉴定分析(RCP分析技术)形成独立应对突发紧急事件的能力,微生物红外图谱测定的基本步骤、固体培养基划线培养、取样并在水中制成均匀悬浮液,取样并真空干燥制成菌膜,液体培养基培养,离心, 盐水洗涤、水洗、扫描光谱、培养、样品制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标称光谱振动类型代表的细胞组分(cm-1) 3000-2800 CH、细胞膜脂肪酸1800-1500酰胺(,)细胞蛋白质和肽、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结构1500磷酸酯1500-1400二级脂肪酸区两性质膜组分(蛋白质和脂质)1200-900碳氧伸缩振动区细胞壁多糖900-700指纹区长不同来源阴沟肠杆菌的红外一阶导数光谱(1180-900cm-1)的比较蓝色来源于实验室无菌阳性样品中分离的细菌绿色来源于其他无菌阳性样品,中国实验室判断药物污染方案,定期采集环境细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外部环境细菌库,内部环境细菌库,药物微生物检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类似。 摘要:药物污染,实验环境污染,相似性,差异性,误操作,进一步比较,重试,药物微生物学实验,环境微生物监测,药物微生物检测,环境细菌与药物细菌的比较,结论,保证药物微生物检验结果可靠的有效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