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结构的欣赏》PPT课件.ppt_第1页
《经典结构的欣赏》PPT课件.ppt_第2页
《经典结构的欣赏》PPT课件.ppt_第3页
《经典结构的欣赏》PPT课件.ppt_第4页
《经典结构的欣赏》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节、 经典结构的欣赏,经典结构的欣赏,优秀的结构设计不仅表现在结构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功能与形式 的统一上。古今中外许多能工巧匠把结构的功能与形式恰当地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些经典的结构。,如何赏析结构设计作品?,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1)技术的角度主要有:结构的使用功能实现、结构的稳固耐用、结构造型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力、材料使用的合理性,工艺制造的精湛程度等。,如何赏析结构设计作品?,赏析结构设计作品,可从技术与文化两个角度进行。 (2)文化的角度主要有:结构的文化寓意与传达,公众认可的美学原则,反映的时代、民族、习俗方面的特征、结构的个性特征等。

2、,一、中西经典结构赏析,阅读:课本30页案例分析赵州桥,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

3、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

4、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饕餮,最贪吃,能吃能喝,常饰于鼎的盖子上。因它能喝水,几乎在古代桥梁外侧正中都能见到,防止大水将桥淹没。 赵州桥栏板上的饕餮(仿隋朝栏板),1991年9月,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取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碑。,广西特色建筑-程阳风雨桥,程阳风雨桥,形式和结构具有侗族独特的艺术

5、风格。桥上有五座亭阁,亭阁之间长廊相接,长廊之中雕梁画栋,光彩夺目,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侗族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才能。,“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有屋檐的桥。按照泰顺先祖们的“交通规划”,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边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脚的风雨亭。而“廊桥”这一称谓泰顺其实是最近几年才开始采用的,几百年来,泰顺人一直称木拱廊桥为“蜈蚣桥”。,泰顺-廊桥,故宫,文化:汉族文化的代表。建筑色彩以朱墙黄顶为主,表现皇帝的威严。屋顶的飞檐结构减轻了大屋顶的沉重感,既增添了飞动轻快的美感,同时又体现了高贵华美的风韵,丰富了建筑文化。,技术:采用了典型的木结构建筑形式。木结构建筑主要采用榫铆连接。屋顶的飞檐

6、结构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苏州园林,岳阳楼,案例分析: 飞檐、斗拱 (课本31页),飞檐5层,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黄鹤楼,斗拱,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顶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它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屋顶和屋身的过渡。此外,它还是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的建筑尺度衡量标准。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中,称为大式建筑。因为斗拱的重要性,历代建筑对它十分重视,使它成为判断建筑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文化:体现了明显的文艺

7、复兴时期提倡的古典主义形式,主要特征是罗马式的圆顶穹窿、希腊式的石柱以及平的过梁相结合,是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整个教堂采用巨大的石材结构,象征着不朽和永恒。,技术:穹顶轮廓浑圆饱满,穹顶上的肋与围绕鼓座一圈的双柱一一对应并向上延伸至顶部的采光亭,肋间以十道断面小强度大的环形铁箍抵抗穹顶向外的侧推力。,法 国 巴 黎 圣 母 院,德 国 科 隆 教 堂,比 利 时 布 鲁 塞 尔,荷 兰 阿 姆 斯 特 丹,中国式古典建筑,通过复杂的柱、梁、檩等结构工艺,实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意境,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深度空间的庭院或庭园式建筑形式。 西洋式古典建筑则以体势雄豪宏壮争胜。通过巨大的岩石堆垒与雕刻

8、,以单体建筑自身的巨大穹顶、高廊伟柱,从而形成一种立体布局的壮伟的城堡式结构。,文化:,中国的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体,可以说,从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西方建筑,从埃及和巴比伦到希腊罗马的花岗岩、大理石体建筑,到近代、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和合金金属建筑,同样一脉相承,形成了另一种独特的西方艺术风格。,技术:,中国的古典建筑沉静幽思 欧洲的古典建筑雄壮奔放,中国的古典建筑沉静幽思 欧洲的古典建筑雄壮奔放,二、中国民间建筑赏析,福建客家土楼,客家土楼大多采用了圆形的几何形状,厚实的夯土外墙和木结构为主的内部结构,土楼对外不开窗,表现出客家人具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和安全意识,贵州吊脚

9、楼,苗族、水族、侗族、瑶族、土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干栏式建筑。这种楼房往往依山傍水建成,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江苏水乡民居,江苏气候温和湿润、水域丰富,城镇及乡村民居大都利用地形、自由灵活地散列在流水萦坏的隙地上,临河依水而建或跨溪而筑。住房布局紧凑、一般为2层楼房并建有楼阁,形成独特的水乡人家。,内蒙古蒙古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圆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圆形住宅。,上海石库门,石库门,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大片住宅成排布置,互相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

10、2-3层,青瓦铺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美丽的装饰。,陕西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北京四合院,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总的特点是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以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地布置各种用房。它表现出中国人对家族和谐完整的追求以及抵御外来势力的强烈意识。,东北马架房,吉林蒙古话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

11、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山东民居,其建筑具有东北地区部分汉族住房特点,以石、土混合筑房壁和院墙,屋顶有一层较厚的泥土,以保护房内的温度。有的房顶类似东北地区蒙古族 “马架房” 的房顶。,云南傣族竹楼,傣族竹楼,相传是傣族祖先根据凤凰降落在傣乡的姿态演化而建造。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离地面2.5米左右,以木桩或青竹为柱。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杂物,屋顶为双斜面呈人字型,覆盖“草排”或瓦。室内用竹墙隔开,内间卧室,外间为客室。地板富有弹性,阳光和风经竹缝透入,雅致舒服。,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

12、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山西瓦房,山西民居以土坯大砖为建筑材料,常为瓦房。瓦房的布局、结构一般以三间为主,院墙和房屋形成四合院,院墙大门和房顶都建有独特的装饰。,四川楔式民居,采用全楔式木结构建造,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随势而筑,以石下基础,以木制梁、楔、柱、椽,以竹隔墙夹楼,以砖或土、石砌墙,以草、瓦盖顶,空间丰富多变,层次错落有致。,浙江黄岩天长街住宅,黄岩天长街住宅,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

13、,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高有低,轮廓线明显。,广西广西民居,广西民居建筑主要是木、竹结构,漓江沿岸主要以竹为建筑材料,有类似傣族竹楼的竹房。房屋下部有一高度不大的底层,房前一般设有小走廊,类似城市建筑中的阳台。在壮乡,房屋往往依水而建。,宁夏回族民居,宁夏主要是回族聚居,其民居旧地取材以土为主。院墙、屋墙均用泥土而筑,土墙上加有一定民族风格、习俗装饰,房檐为单面,形成独特的风格。,青海高原民居,青海民居青海地处高原,是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聚居的地区,是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丰富的建筑材料使其民居富丽堂皇而典雅。前房为高台阶平

14、房,大门凹进,左右两扇窗户形式各异。后院的房屋为一楼一底,楼上有凸出的明式走廊。,湖南风火墙,湖南民居建筑平面多为前后两个一明两暗的三间组成,中为内院,植以花木,房屋空间高,设有阁楼,建筑选型均衡;青瓦粉墙,墙内设有风火墙,背山面水,环境优美。一般的农民房屋并没有高大的山墙,如毛泽东同志的韶山旧居就是典型的湖南农宅。,台湾三合院,卑南王家三合院为传统三合院形制,庭院分内埕、外院,门樘上还崁有“瑞村堂”的大理石刻,为砖造层楼建筑,为钢筋混凝土,为闽日合璧建筑,采闽式三合院建筑格式,内部格局与外部工构都充满了浓浓的日本风味。,西藏碉房,碉房多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作人的居室、储藏

15、室等,三层可以作经堂,供佛像、点酥油灯等。最地道的碉房为石头所砌。墙壁最厚处甚至达米,大多数墙壁上面都比下面薄,整面墙呈梯形。也有的碉房为土木结构,都是冬暖夏凉。,清末至民国初年西关的传统民居建筑,从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构成、剖面到细部装饰等都有浓厚的广州地方特色和风格,其规模较大的建筑被称为“西关大屋”。一般每座大屋面积400平方米,从入门起设有门厅、天井、轿房、神厅、内房、房厅,还有青云巷、挂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内部装饰多采用木刻的花眉、花罩、屏风和满州花窗,门前有水磨青砖石墙墙、矮角门、趟龙门、回字门廊等。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独特的结构又利于穿堂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岭南文化代表

16、建筑,西关大屋,在窄窄的街道两旁,一幢幢房子被架于半空,底层的房子似乎往里掏空两米左右。这样,在马路两边便形成了一条自由步行的宽敞的人行走廊,它长可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广州骑楼,岭南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骑楼往往底层是商铺,楼上是住家,充分利用马路空间,行人走在骑楼的廊下,完全不必担心日晒雨淋。,骑楼街,三、中国古典家具榫卯结构欣赏,古代的木工技艺一直是中国古典家具中令人神往的一面,木工运用巧妙的构思创造出传奇般的榫卯结构。中国榫卯的起源可能比汉字还要早。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榫卯技术已经出现在原始先民们居住的木结构的房子中。榫卯是中国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

17、的语言,在我们民族文明发展史上,如同汉字的发明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家具发展规律是传承了传统建筑木结构原理。传统建筑的精华是以无与伦比、错综复杂的榫卯斗拱设计而赋予它生命的。经典的家具如同建筑的浓缩,让我们更容易体会先民们的智慧。,中国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到明代达到高峰。海外性坚质细的硬木因郑和下西洋而不断进入中国。使匠师们对于硬木操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复杂而巧妙的榫卯结构按照他们的意图制造出来。构件之间,完全不用金属钉子。全凭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连接合理,面面俱到。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硬质材料对榫卯要求特别高,这是硬质材料本身的特点所致,它不像其他软木那

18、样有耐受性。硬质木材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硬”字,大凡硬木都坚而脆,无伸缩性。,榫卯必须做得松紧得宜、科学合理,如果榫大眼小,装榫时用力过大则易开裂,榫小眼大则易脱落。而软木榫眼,一般榫大眼小,用力装榫,打入眼中,眼不裂而榫则压缩变小不会损坏。标准要求是:硬木榫用锤子轻轻敲打可以装入眼中,即不裂开,也不脱落。明式家具制造工艺技术之精湛,结构之合理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在使家具达到所需要的力学强度的同时,又实现了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阅读:案例分析 蛋形椅(课本32页),阿纳雅格布森被认为是20世纪丹麦最有成就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和手工艺品设计师,也是仅有的几个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建筑与设计这两个领域历史里的设计师。 他的作品不仅是博物馆中的经典藏品,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