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1页
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2页
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3页
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4页
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52015 届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届北京市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一、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 本大题 4 道小题,共 14 分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 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 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 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 更多时候就像 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 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 对在座的诗人们说, 如果她

2、唱的不是他 的诗, 他从此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 凉州词 “黄河远上” 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 即使是李白, 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 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 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 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 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 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

3、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 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 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 李商隐的无题诗, 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 我和你 和王勃的 “海内存知己, _”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 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 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 再别康 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 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 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 甚至是徐

4、志摩的诗 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 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 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 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 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 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 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

5、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 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 一斑。 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 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 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 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

6、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 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 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 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 崇的。 4 “海内存知己,”,这一名句的作者王勃, 与杨炯、卢照邻、并称“初 唐四杰”。文中提到的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属于诗派;“小李杜”则指的 是晚唐著名诗人和。(5 分) 本大题共 5 道小题,共 15 分(18 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新闻作为一种

7、媒体信息, 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 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 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 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 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 新闻素养。 在信息时代, 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 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 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 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 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 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 降低,新

8、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 “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 出不穷。 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 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 这样才能 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 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 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 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 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 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 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

9、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 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 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 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 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 ,要么是 “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 拒绝相信一切。 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 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 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 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 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 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 提高他 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

10、量。 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 这可能 都有更大的价值。 5第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状况。(2 分) 6第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 分) 7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内,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 分) 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 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 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 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 有时会遮蔽 事实真相。 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 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 必不可少。 A B C D

11、8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 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9根据第三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5 分) 本报讯综合多家媒体报道, 昨天傍晚 6 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 从出现 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 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 研究提供了素材。 本大题 4 道小

12、题,共 16 分 文化的梅岭 徐怀谦 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人的足 迹,缔听驿道上“嚼嚼”的马蹄声来到这里的。 梅岭, 这座横亘于江西、 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 这条沟通长江、 珠江两大水系的古驿道, 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 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到了我的面前。 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曾经以为这座令无数流 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 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这条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古 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然而并不,这里

13、古木参天,绿意葱茏 (lng),枝叶密得 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 4 米半,远比我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要宽阔、 平坦得多。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 时任宰相的广东韶关人张 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路开通后, “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了明 清时期,这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 看来,“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早在唐代就已经被认识并付诸实践了。 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道上,除了 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 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 而由于这些官员大

14、多是文人 或儒将,他们于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 年)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靛青斜角头 巾、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 58 岁的苏东坡。他的身旁是儿子苏过、小妾朝云和两个 老女仆。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 又再贬为宁远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就要远 离中原,过梅岭,投身那蜚荒之地了。小船在漩(xan)涡中艰难前行,东坡触景生情,吟 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 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 郁闷、苍凉的。在

15、赣州盘桓数日后,苏东坡来到梅岭,留下一首过大庾岭:“一念失垢 污,身心洞洁净。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顶,结发 受长生。”数日之间,心境为之一变,说明他在梅岭参拜过寺庙的高僧,心中得到了许多的 慰藉(ji)。 7 年之后,苏东坡蒙宋徽宗开恩,奉诏内迁。北归途中,他又一次登梅岭,穿行在古驿 道上。此时正是正月,漫山梅花盛开,东坡精神为之一振,诗兴大发,又写下一首诗: “梅 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在山头的一家村店 休息时,一老翁问苏东坡的随从:“官为谁?”随从答:“是苏尚书。”老翁即走上前来, 向东坡施礼, 对他说: “今日

16、北归, 是天佑善人也! ” 东坡听了很受感动, 把老翁视为知己, 写了一首赠岭上老人,题于村头壁上。诗云: “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 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是啊,苏东坡的红颜知己朝云就没有回来,而是永远留 在了惠州! 宋史载,宋代因罪贬岭南的知名官员有144 名,多为全家南徙,能活着回老家去的确 实不多,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就是贬雷州后病死的。 与苏东坡心境同样苍凉的还有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万历十一年二月, 54 岁的戚继光受 张居正牵连,由蓟镇总兵贬为广东总兵。 那是一个清秋时节,他登上梅岭时,一弯明月挂在 天际,他写下这样一首诗: “五岭山头月半弯,照人千古去

17、未还。青鞋芒履途中味,白简红 缨天上斑。姻水情多鸥意惬,长林风静鸟声闲。依稀已觉黄粱梦,却把梅关当玉关。”戎马 一生的他多么希望眼前的梅关是玉门关,他可以出关卫国,战死疆场!然而,这是梅关,南 下是无兵可练的广东。在广东,他除经营军务之外,编篡 整理了十四卷本纪效新书和文 集止止堂集。万历十二年十一月,戚继光被罢官,几经辗转,回到故乡蓬莱,三年后在 孤独凄凉中溘(k)然长逝,享年 60 岁。 除了贬官文化,梅岭留给游客印象最深的就是梅文化了。赤乌四年(公元241 年),东 吴大将陆凯奉命南征,过梅岭时,正值梅花怒放。他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 头好友范晔,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便折下

18、一枝梅交给驿使,并赋诗一首: “甲,。,。”据考证,这是最早赞叹梅岭梅花 的诗句,开创了梅岭梅文化的先河。 梅是友谊的见证,更是美丽、刚强、高洁的象征。宋代诗人张道洽梅岭诗,赞的是 梅花的美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何香凝老人 1926 年 和1927年 两 度 梅 岭 , 咏 梅 赋 诗 , 写 的 是 梅 花 的 品 格 : “乙,。,。” 据说梅岭最美的景致在冬天,踏雪寻梅才别有一番情趣。我乐于赏梅,更乐于品赏这里 的文化。 小小一座梅岭所负载的太过悠久太过深厚的文化, 显然是需要慢慢行来, 慢慢体悟, 慢慢消化的。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 10文中加点的注

19、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缔听慰藉(ji) B编篡溘(k)然长逝 C 蜚荒葱茏(lng) D苍凉漩(xan)涡 11下面的5 首古诗都是写梅花的,其中有三首摘自上文中的甲、乙、丙空白处,请你按顺 序选出合适的古诗填在空白处。(2 分)甲:乙: A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B 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 C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树春。 D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12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梅岭关隘“比我预想的要青春、 靓丽得多”?主要运用什么 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

20、分) 13文中既写了苏轼贬官的例子,又写了戚继光贬官的例子, 两个例子看似重复,请分析作 者为什么这样组织材料。 (4 分) 14作者以“梅香依旧在,何日可重来”收笔,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 分) 二、文言文阅读(题型注释)二、文言文阅读(题型注释) 文言文阅读。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 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寓意于物, 虽微物足以为乐, 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留意于物, 虽微物足以为病, 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老子曰: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 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阮孚之放

21、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 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 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 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 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 见可 喜者虽时复蓄之, 然为人取去, 亦不复惜也。 譬之烟云之过眼, 百鸟之感耳, 岂不欣然接之, 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

22、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 。平居攘去膏粱,屏 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 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 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 锻炼:打铁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蓄:收藏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 分) A 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 B 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 C 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 D 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

23、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 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 凶其身 C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 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 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 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 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 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 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 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

24、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 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19“平居攘去膏粱”中“膏粱”指,后来我们用膏粱借指富贵人家 及其后嗣,我们用借指平民,用缙绅借指(3 分) 20你是否赞成苏轼的“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观点,结合文章谈谈你 的理由。(4 分) 2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6 分) 夫 童 心 者 真 心 也 若 以 童 心 为 不 可 是 以 真 心 为 不 可 也 夫 童 心 者 绝 假 纯 真 最 初 一 念 之 本 心 也 若 失 却 童 心 便 失 却 真 心 失 却 真 心 便 失 却 真 人 人 而 非 真 全 不 复 有 初

25、 矣 三、默写(题型注释)三、默写(题型注释) 22在下面横线处填出诗文原句(7 分) (1)、王勃滕王阁序用,。盛赞滕王阁宴会宾客中,文人 雅士的非凡文采,用,。极写阁中宴席上英雄豪杰的雄才大略。 (2 分) (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作品)中的 “青,。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2 分) (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 之意。琵琶行中的“,”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1 分) (4)诗经多运用比兴的手法,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及年长色衰的句子分别是“桑 之未落,”,“桑之落矣,”。(2 分) 四、诗歌鉴赏(题型注释)四、诗歌鉴赏(题型注释) 本大题共 4 道小题,共 13 分。 甲: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乙: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君平:西汉严遵的字,严遵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 为生。 23两首诗都是近体诗, 而且都属于近体诗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