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规划简介.ppt_第1页
上海历史规划简介.ppt_第2页
上海历史规划简介.ppt_第3页
上海历史规划简介.ppt_第4页
上海历史规划简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海历史规划简介,中国城市建设史历史文化名城介绍 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系,1,古代上海 (1919年以前),张海涛 1909140201,1,总述,上海最早从东海之滨的小渔村开始,因港设县、以商兴市。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上海县至今,建城已有725年的历史。 1843年上开埠成为城市近现代化的起点。城市空间从老城厢拓展至租界(32.4平方千米),进而向外蔓延,形成租界和华界共存的局面。在此后173年的历程中,随着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上海的城市职能也不断发生变化调整,并逐渐形成今天的城市空间的格局。,1,城市起源,虽然现代考古已经证明上海文明史可以远溯至6 0 0 0 年以前,

2、 然而今黄浦区老城厢才是上海历史直接的发祥地。 北宋时期, 朝廷设立了负责酒类专卖的官方机构上海务。 南宋时期,朝廷设立了上海镇、上海镇襟海带江, 原野衍沃, 川陆之产兼而有之。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 公元1 2 9 1 年) 中央政府批准设立上海县, 次年正式建县,元朝行政区划图,1,上海老城厢,座落在黄浦江边上的上海老城厢,面积约2平方公里,是大上海的发端,也是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见证 上海老城厢在历史上是指晚清以来人们对上海县治的习惯称谓,是与租界新城区相对而言的。其区域范围,不仅包括原城墙以内的行政区和商住区,也包括东门外沿黄浦江的商业码头区,1,历史变迁,从晋代到唐代上海地区基本隶属吴郡

3、,长江口的地方还没形成今天的崇明岛,从唐代开始长江口开始有岛屿形成,五代十国时期上海地区隶属吴越,1,历史变迁,北宋嘉定时期到民国期间,上海的版图不断扩大。长江口的泥沙不断淤积形成岛屿,崇明岛由几个小岛分散排布到逐渐连成一体,1,历史变迁,清代, 上海城厢市政建设发展更快 主要街巷在康熙年间有25 条, 嘉庆年间增至63 条, 同治年间多达80 条 城内街巷如网, 太平街为最宽阔的大街 县城濒临浦江, 城里河洪密布,城中另一个特点是桥多,1,历史变迁,1843年上海开埠后,1845年英租界首先在县城北郊的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建立 1848年美租界在虹口建立 1849年法租界也在护城河(今人民路

4、)以北,洋泾浜以南的地方建立 租界的商业经济发展很快,仅几年后,租界内的商业贸易已有替代老城厢之趋势。上海的经济中心向北转移,1,近代上海 (1919-1949),岳宏坤1909140212,2,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 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 1840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上海为中国5个通商口岸之一 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式开埠通商。标志着上海城市近代化的开始,2,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 1895年,华界的既有城市改造主要是以马路主义城市建设模式为基本范型

5、 1895年这之后,上海对既有城市的改造主要就是街一马路一马路网的改造。以改善城市凌乱的环境和交通状况。可以说马路主义建设模式是上海既有城市改造时期的主要特征,2,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 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 上海市分区计划将整个上海城划分为五大区域:行政区、工业区、商港区、商业区和住宅区, 1927年。最早注意到上海的重要、要把上海建成东方第一大港的国际商港城市、且拟有“大上海建设计划”的是孙中山先生,上海市中心区域分区计划图,2,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

6、942)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编制上海新都市建设计划 在城市规划阶段上,日本采取了与国民政府相同的顺序,以原上海特别市政府编制的大上海计划的新市中心区为中心,划分十种地区 对军事、交通运输方面的特殊要求,表现明显的殖民性、军事性。,2,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 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1945) 1942年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完全占领租界。在大上海都市 建设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上海城市规划改订案此项规划是上海近代史上第一个“总体规划” 加强了工业地带的规划;制定了建筑条例和技术标准,1,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

7、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 欧美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主导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 田园城市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理论、绿地带理论、区域规划理论等都被引入中国,成为一些大城市重建与恢复规划的范型 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一稿中规定了用邻里单位构成市区的最小单元。有区域规划理论的运用,规划中还设置了若干卫星城镇,疏散过剩人口 人口规模推算为1000万人;绿化及农田环形地带,卫星城,大上海都市计划一稿土地使用总图初稿,2,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大上海都市计划二稿显然是受田园城市和有机疏散理论的影响,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初期草图仍运用了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理论、绿地带理论、区域规划理论,

8、2,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3,现代上海的规划(1999-2020),李卉淼 1909140220,3,近现代上海,1949年12月,政务院邀请苏联专家希马柯夫、巴莱尼柯夫来上海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 1953年9月,穆欣来上海指导编制城市总图规划,并作专题报告,为上海引进了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和工作方法,推进了上海城市规划工作的开展 1958年,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的嘉定、上海、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为上海城市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80年代中期以来,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上海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1992年,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以后,上海又出现了19931995年三年大变样的新局

9、面,3,近现代上海,现代上海是中国国家的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达2400多万,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黄浦区、浦东新区等15区、1县,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3,上海市的总体规划,上海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个龙头:浦东开发开放 三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 城市发展规模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规模,引导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疏解202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600万左右,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500平方公里。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600平方公里;郊区城镇规划人口约560万。,3,上海市

10、的总体规划,形成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组成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及由沿海发展轴、沪宁、沪杭发展轴和市域各级城镇等组成的多核、多轴空间布局结构。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市城镇体系的主体,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人口控制在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00平方公里 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规划新城11个,分别是宝山、嘉定、松江、金山、闵行、惠南、青浦、南桥、城桥及空港新城和海港新城。新城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 中心镇: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集镇,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

11、规划朱家角、泗泾、周浦(康桥)、奉城、枫泾、堡镇、南翔及罗店等22个左右中心镇,规划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 集镇:由现有建制镇根据区位、交通、资源条件等适当归并而成(现状约170个)。规划约80个左右的一般镇,人口规模一般为13万人。,3,交通规划,对外交通规划 以三港两路建设为重点,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现代化信息港和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骨干航道为构架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系统,形成衔接国内外、辐射长江三角洲的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运输网络。,市域交通规划 市域交通以两网建设为重点,加快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形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完善中心城道

12、路网络;加强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的衔接,建设客运换乘枢纽和停车场,充分发挥交通系统的综合效率;贯彻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客运交通基本政策,形成以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密切衔接、各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3,交通规划,上海轨道交通,又称上海地铁,其第一条线路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于1995年4月10日正式运营,是继 北京地铁、天津地铁,建成通车后中国大陆投入运营的第三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上海轨道交通规划与 已建轨道交通对比,可以看出上海的轨道交通还没有达到规划的要求,现已有十四条线被启用。,3,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前者着重保护好现有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

13、物保护单位、市级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心城11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以及郊区历史文化名镇。后者着重继承和发扬优秀健康的地方传统文化、民俗民风、戏剧曲艺、民间工艺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必须继承和发扬历史文脉,保护名城特色,保护及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注重区域整体风貌的保持与延续,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与环境的整治;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要求,在保护范围内改建建筑或者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应当不破坏原有环境风貌。,中心城旧区风貌保护 中心城旧区风貌保护是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对中心城旧区中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有保护价值的花园住

14、宅、公寓、新式里弄、旧式里弄及其他有特色的建筑进行保护。规划确定234个完整的历史街坊、440处历史建筑群,保护的历史建筑总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3,住宅发展规划,中心城的建设采取了以下规划原则: “中心城分区地区居住区” 使每个分区都具有居住、工作、劳动、学习、游憩和发展经济、科技、教育,加强行政管理等功能,并使新区为邻近的旧区提供住宅建设条件。,在住宅建设中,配建相应的人防工程,新居住区的地下人防工程尽可能结合地面建筑,建成地下连通的设施。 远期将建造一些与地下铁道相通的大型地下商业街、救护站、油粮库、车库、冷库等地下建筑。 在旧区重点改建地段、新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附近、地质条件较好的

15、地区,多建一些高层住宅,并建造一批办公、商业、居住等相结合的高层综合楼。,4,未来上海(2020-2040),马洪俊 1909140213,4,城市发展目标,城市愿景: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 在 2020 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 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具体的发展措施,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构建开放紧凑的空间体系,建设绿色生态的低碳环境,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营造多元融合的城乡社区,4,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构建开放紧凑的空间体系,2014 年,上海常住人口规模已达

16、2425 万人,建设用地总量超过3100 平方公里,面临着人口继续增长和资源环境 紧约束的压力。为应对资源环境紧约束的挑战和城市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未来上海将以成为高密度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城市为目标,牢牢守住土地、人口、环境、安全等底线,实现内涵发展和弹性适应,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睿智发展的转型路径。,实现海陆统筹发展,长三角协作发展,突出交通-空间联动发展,4,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当前上海生态用地占市域面积比重不足50%,且重要生态空间被逐步蚕食,城市的生态游憩空间相对匮乏,生态环境有待改善。未来上海将贯彻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承诺,锚固和建设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空间体系,促进生产

17、生活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向绿色、低碳、宜居转变,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城市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建成全国生态环境最优的超大型城市之一。,增加城市景观绿化 形成以区域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至2040 年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力争达到15 平方米。主城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30 平方公里,实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倍增。,4,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促进低碳节能发展 一、全面降低碳排放/ Reduce Carbon Emission 保护各类碳汇空间,降低碳排放。实现全市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2025 年之 前达到峰值,至2040 年,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总量。 二、合理优化

18、能源结构/ Optimize the Energy Structure 倡导“源头- 输配- 应用”全过程优化,提高能源经济运行效率。推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煤、油等 能源,大幅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并推进城市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至2030 年,低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达到较高比重。 三、降低产业和建筑能耗/ Lower Energy Cost of Industries and Buildings 核定工业碳排放阶段减排目标,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建构低碳化、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体系,降低城市的综合碳排放。全面推广绿色建筑,鼓励装配式

19、市政基础设施和建筑的技术应用,新建建筑绿色建筑达标率100%。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提高既有建筑的能源使用效率。 四、倡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 Encourage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 通过智能交通技术推广交通需求管理,强化以公交为主导的交通出行结构,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推进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清洁能源使用。完善慢行系统,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条件,加强其与公共交通间的无缝衔接,鼓励作为短途出行的主导方式。,4,打造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上海当前面临国际海空枢纽服务能级不高,交通对城镇空间引导不足,客货运交通环境和品质较低等问题。未来上海将进一步提高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服务辐射能力,提升上海海港、空港、铁路等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强化上海作为国家交通枢纽的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构建智慧友好的绿色交通系统,建立“枢纽型功能引领、网络化设施支撑、多方式紧密衔接”的交通网络,形成“安全、便捷、绿色、高效、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强化亚太航空门户枢纽地位,推动国际海港枢纽服务升级,强化铁路枢纽辐射能力,5,完善大都市市区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