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T 1993.2-2010 接入网技术要求 2Gbit∕s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2G EPON) 第2部分:共存模式_第1页
YDT 1993.2-2010 接入网技术要求 2Gbit∕s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2G EPON) 第2部分:共存模式_第2页
YDT 1993.2-2010 接入网技术要求 2Gbit∕s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2G EPON) 第2部分:共存模式_第3页
YDT 1993.2-2010 接入网技术要求 2Gbit∕s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2G EPON) 第2部分:共存模式_第4页
YDT 1993.2-2010 接入网技术要求 2Gbit∕s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2G EPON) 第2部分:共存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M I C S 4 2 3 3 . 0 4 0 . 5 0 Y l l 标准信行中华共业人和通国民 丫O 汀1 9 9 3 . 2 一2 0 1 0 接入技术求网要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Z G E P O N ) Z G b i 灯s 存第模2 部分:共式 T e c h n i c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f o r a c c e s s n e t w o r k Z G b i 仃5 e t h e r n e t p a s s i v e o p t i c a l n e t w o r k ( Z G E P O N ) P a r t Z : C

2、 o 一e x i s t m o d e 2 0 1 0 一1 2 一2 9 发布2 0 1 1 一0 1 一0 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E 和信息化部发布 厅丫D1 9 9 322 0 1 0 - . 次目 前言n 范围11 性件范引文规用 21 ” 术定义语和 31 缩略语42 系统总体求要53 模考参型 513 . 栈协议 253 . 求要3O D N54 . 编率速码和544 . 求要 55D G M l l 5 . 求要56V F B I5 . 接协栈议求和要P O N 口6 6 层子 61P M D 6 . 子层6.2P M A1 0 层子63P C S1 1 . 子层6.4R

3、 S巧 子层6O A M51 6 . 层子 66hP M C 1 6 . 共存性求和要 7Z G E P O NI G E P O N 1 9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Y D 汀1 9 9 3 . 2 - 2 0 1 0 月l J舌 接入网技术要求Z G b i 比以太网无源光网络2 (G E P O N )分为两个部分: 第1 部分:兼容模式: 第2 部分:共存模式。 本部分是接入网技术要求Z G b i 灯s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Z G E P O N )的第2 部分。 接入网技术要求Z G b i 此以太网无源光网络(Z G E P O N )是无源光网络(P

4、O N )系列标准之 ,该系列标准中已经发布的有: 一一一Y D 汀1 0 7 7 一2 0 0 0 接入网技术要求窄带无源光网络(P O N ) - Y D 汀1 0 9 0 一2 0 0 0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A T M 的无源光网络A 一P O N ) - Y D 厅1 2 5 0 一0 0 3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一一基于A T M 的无源光网络(A 一P O N ) - Y D 厅1 4 7 5 一0 0 6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E P O N ) - Y D 厅1 5 3 1 一2 0 0 6 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一一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 P O N ) - Y

5、D 厅1 7 7 1 一2 0 0 8 接入网技术要求E P O N 系统互通性 - Y D 汀1 5 0 5 一0 0 8 接入网设备侧试方法? E P O N 系统互通性 - Y D 厅1 9 4 9 一2 0 0 9接入网技术要求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 P O N ) - Y D 厅1 9 9 5 一2 0 0 9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一一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 P O N ) 随着技术的发展,还将制定后续的相关标准。 本部分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欧鹏、王盾。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丫D 厅1 9

6、 9 3 . 2 一0 1 0 求术接技要入网 光络太源网以网无E P O N )( Z G b i U sZ G 模共存第式部分 2: ,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共存模式下传输速率为Z G b i 比的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2 (G E P O N )系统的参 考模型、速率、光分配网络(O D N )、无源光网络(P O N )接口协议栈、物理媒质相关(P M D )子层、 兼容性等方面的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公众电信网的Z G E P O N 设备,专用电信网也可参考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

7、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Y D 厅1 3 2 1 . 1 一2 0 0 4具有复用去复用功能的光收合一模块技术条件第l 部分:2 . S G b i 公光收发合 一模块 Y D 厅1 4 7 5 一2 0 0 6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 P O N ) Y D 厅1 9 9 3 . 1 一0 0 9 接入网技术要求Z G b i 此以太网无源光网缴Z G E P O N )第1 部分:兼容模式 I E C 6 0 7 9 3 一2 一5 0 (

8、 2 0 0 8 ) B 类单模光纤规范 I E E E 8 0 2 . 3 a l i 一2 0 0 4I E E E 信息技术标准一系统间的通信和信息交换一局域网和城域网一特定要 求第3 部分:C S N D 灯C D 接入方法及物理层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 . 1 吉比特以太网无源光网络I G b i 灯5 E t h e r n e t P a s s i v e o p t i c a l N e t w o r k ( I G E P O N ) 符合Y D 厅1 4 7 5 一0 0 6 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 P O N )

9、) )的E P O N 系 统,业界又称为G E P O N 。1 G E P O N 系统G M n 接口处的上下行工作速率为1 G b i 吮(对应P M D 层工作 速率为l . 2 5 G b i 确)。 3 . 2 Z G b i U s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Z G b i 灯5 E t h e r n e t P a s s i v e O p t i c a l N e t w o r k ( Z G E P O N ) Z G E P O N 系统可以有两种模式:兼容模式和共存模式。 兼容模式的Z G E P O N 系统定义见Y D 汀1 9 9 3 . 1 一2 0 0 9 接

10、入网技术要求Z G b i 比以太网无源光网络 ( 2 G E P 0 N )第1 部分:兼容模式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Y D 厅1 9 9 3 . 2 一2 0 1 0 共存模式的Z G E P o N 又分为对称模式(s 丫m m e t r i c )和非对称模式(a s y m m e t r i 。)。对称模式是指上 下行工作在对称Z G b i 灯s 的E P O N 系统,对应P M D 层工作速率为上下行对称2 . S G b i 灯s 。非对称模式是指下行 工作在Z G b i 此的模式下,上行工作在I G b i 此的模式下,对应P M D

11、层工作速率为下行2 . S G b i 确,上行 1 . 2 5 G b i 珑。共存模式下的Z G E P O N 系统与I G P O N 系统通过波分方式共存。 3 . 3D G M l l 双倍吉比特比媒质独立接口D u a l G i g a b i t M e d i a I n d e p e n d e n t I n t e r f a c e ( D G M l l ) 是共存模式Z G E P O N 系统的M A C 层和P H 丫层之间的接口,位于R S 子层和P C S 子层之间,支持下行 Z G b i 口s ,上行Z G b i 吮双向传输。 3 . 4V F

12、B I 甚高速4 b i t 接口V 6 r y h i g h F o u r - b i t I n t e r f a c e ( V F B I ) 是兼容模式Z G E P O N 系统P C S 子层和P M A 子层之间的接口,支持全双工数据码组传输,其中O L T 侧 发送数据位为4 b i t ,接收数据位为4 b i t ; O N U 侧发送数据位为4 b i t ,接收数据位为4 b i t 。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部分。 C A T VC a b l e T e l e v i s i o n有线电视 o G M n o u a l o i g a b i t

13、 M e d i a 顶d e P e n d e n t 功t e 而c e 双倍吉比特媒质独立接口 V F B I V e 砂H i g h F o u r - B i t I n t e r i 滋e更高速4 b i t 位接D E P O N E t h e m e t P a s s i v c o n t i c a l N e t w o r k 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 F E CF o r w a r d E r r o r C o r r e c t i o n前向纠错 r T T B F i 比r t o t h e B u i l d i n g 光纤f l J 大楼

14、 o 姐1 G i g a b i t M e d i a l n d e p e n d c n i l n t e 而c e 吉比特媒质独立接口 L L C L i n k L a y e r C o n t r o l链路层控制 L L m L o g i c a l L i 砍I d e n t i 五e :逻辑链路标识 M A CM e d i u m A c c e s s C o n t r o l 媒质访问控制 M D I M e d i u m D e p e n 由n t 玩t e 币c e媒质相关接口 M 工M M u l t i 一L o n g i t u u i n

15、 a l M o d e 多纵模 M P C PM u l t i 一P o i n t C o n t r o l P r o t o c o l多点控制协议 淤M c M u l t i 一p o 谊t M A c c o n t r o l 多点M A C 控制 o A M o p e r a t i o n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M a i n t e n a n c e操作管理维护 o D N o p t i c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N e t w o r k 光分配网络 o 盯 o p t i c a l L i

16、 n e T e r m i n a l o r光线路终端 o N T o p t i c a l N e t w o r k 介r m 访a t o r 光网络终端 O N U o p h c a l 陇t w o r k u n i t光网络单元 0 5 1 o p e n s 邓t e m 玩t e r c o n n e c t i o n R e f e r e n c e M o d e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P Z M 卫 P o i n t t o M u l t i 加访t点到多点 P c s P h y s i c a l c o d e s u b l a y e r物理编

17、码子层 P H Y P h y s i c a l L a y e r物理层 2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Y D 厅1 9 9 3 . 2 一2 0 1 0 P M A P h y s i c a l M e d i u m A t t a c b m e n t 物理媒质附加(子层) P h 幻O P h y s i c a l M e d i u m D e P e n d e n t 物理媒质相关(子层) P O N P a s s i v e O P t i c a i N e t w o r k 无源光网络 R S R e c o n c i l i a

18、t i o n S u b l a y e r 调和子层 T B IT e n 一B i t I n t e r i 触c e1 0 b i t 接口 T D M A T i m e d i v i s i o n m u h i p l e a c c e s s 时分多址 5系统总体要求 5 . ,参考模型 Z G E P O N 系统是一种采用点到多点(P Z M r )结构的单纤双向光接入网络,其典型拓扑结构为树型。 Z G E P O N 系统参考结构如图1 所示。 Z G E P O N 系统与现有I G E P O N 系统构成相同,由局侧的光线路终端(O L T )、用户侧的光

19、网络单元 O N U )和光分配网络(O D N )组成,为单纤双向系统。在下行方向(O L T 到O N I J ) , O L T 发送的信号 通过O D N 到达各个O N U 。在上行方向(O N U 到O L T ) , O N U 发送的信号只会到达O L T ,而不会到达其 他O N U 。为了避免数据冲突并提高网络利用效率,上行方向采用T D M A 多址接入方式并对各O N U 的数据 发送进行仲裁。O D N 在O L T 和O N U 间提供光通道。 本部分中,如无特别声明,Z G O L T 表示Z G E P O N 系统的局侧设备,Z G O N U 表示Z G E

20、 P O N 系统的用 户侧设备;I G O L T 表示I G E P O N 系统的局侧设备,I G O N U 表示I G E P O N 系统的用户侧设备:O L T 、O N U 泛指E P O N 系统的局侧、用户侧设备。 I F z 0 P O N l e s e s e s , O D N Z G O N I J I O N r I P Z o F o N 竺Z G O N U 1 0 N T Z O L T 网络侧 无源光分路 用户侧 接口接口 I F Z o . : P O N 专用接口 Z G O N U I O N T 。 注:O D N 中的无源光分路器可以是一个或多

21、个光分路器的级联 图1 Z G E p O N 系统参考结构 Z G E P O N 系统的O 卜几刀O N T 可放置在用户、大楼和小区等不同的位置,形成F T T H 、F T T B 、F T T C a b 等不同的网络结构。光网络终端(O N T )是指F T T H 网络结构中包括用户端口功能的O N U ,在本部分中 将O N U 和O N T 统称为O N U 。 5 . 2协议栈 图2 描述了Z G E P O N 共存模式系统的协议分层以及与1 5 0 庄E C 0 5 1 参考模型之间的关系。 由图2 可以看出,在P C S 层I G 和Z G E P O N 使用了不同

22、的编码模块。通过G M l l 接口和D G M n 接口分别 跟R S 层连接。在Z G E P O N 对称模式下,土了下行数据都是通过D G M n 接口使用Z G P C S 层。在Z G E P O N 非 对称模式下,下行数据通过D G 如I 接口使用Z G P C S 层,上行数据因为是1 . 2 5 G b i 比速率所以使用I G P C S 和G M n 接口。详细使用过程见6 . 4 节R S 层说明。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丫O 厅1 9 9 3 . 2 一2 0 1 0 0 5 1 参考L A N 分层 L 人N 模型分层 一一一 门 L

23、 L C 应用层 - O A MO A M 一一一 - - 表示层 一一 M P M C 会话层 一一 M A C 2 0 Z G 传输层 0 一一一 0 N u 网络层 L T 一t 一广 数据链路层 卜 节 G M l l e s e s 卜- D G M 丫孟了几 彗司 物理层 粗写祥裂罕;v 罗 塑些 P M U M D I 刁卜 无源光介质 二夕 O G M n 双倍吉比特媒质独立接口O N I J 光网络单元 M D I 二媒质相关接口 P c s 物理编码子层 O A M 运行、管理和维护 P H Y 物理层 O L T 光线路终端 P M 气物理媒质附加 F E C 前向纠错

24、P M D 物理媒质相关 V F B 卜更高速4 b i t 接口R S 调和子层 图2Z G E p O N 共存模式协议分层和0 5 1 参考模型间的关系 5 . 3O D N 要求 共存模式Z G E P O N 系统应使用符合I E C 6 0 7 9 3 一2 一5 0 ( 2 0 0 8 )B 类单模光纤规范规范的B I . l 、B I . 3 或B 6 类单模光纤。 共存模式Z G E P O N 系统为单纤双向系统,在共存模式下Z G b i 确速率的下行波长应不同于I G h i 叮s 的下 行波长,所以Z G b i 此下行波长使用1 5 9 5 一1 6 0 肋m ,

25、I G b i 确下行波长与原有E P O N 波长相同,应使用1 4 8 0 一 1 5 0 0 n l n 波长。其中上行波长与E P O N 使用相同波长,应使用1 2 6 0 一1 3 6 0 n m 波长,采用T D M A 方式实现Z G 与I G 共存如果采用第四波长方式实现C A T V 业务的承载,则应使用1 5 4 0 一1 5 6 0 n l n 波长。 共存模式Z G E P O N 系统应支持1 : 3 2 分路比、2 0 拓m 传输,或者1 : 6 4 分路比、1 0 幻r n 传输。 5 . 4编码和速率 当共存模式Z G E P O N 系统工作在对称模式时(即

26、上下行都是Z G b i 吮速率模式),上下行都采用 6 4 B 6 / 6 B 编码。当共存模式Z G E P O N 系统工作在非对称模式时(即下行Z G h i 珑,上行I G b i 眺速率模式), 下行采用6 4 B / 6 6 B 编码,上行采用8 B / 1 0 B 编码。 在共存模式下,Z G E P O N 的对称模式下行支持Z G b i 此速率(6 4 B / 6 6 B 编码前),上行也支持Z G b i 吮 速率(6 4 B / 6 6 B 编码前)。Z G E P O N 的非对称模式下行支持Z G b i 叮s 速率(6 4 B / 6 6 B 编码前),上行支持

27、I G b i 灯s 速率(8 B / 1 0 B 编码前)。Z G E P O N 系统上吓行速率要求见表1 。 表1Z G E P O N 上了下行速率要求 E P O N 系统编码线路速率(G B d )比特速率(G b i 比) I G E P O NS B / 1 0 B 1 . 2 5 (上行)/ 1 . 2 5 ( T 行)l (上行)/ l (下行) Z G E P O N (对称模式) 6 4 B 6 / 6 B . 2 (5 上行)/ 2 . 5 (下行)2 (上行)j 2 (下行) Z G E P O N (非对称模式) 6 4 B / 6 6 B 2 . 5 (下行)2

28、 (下行) S B / 1 0 B 1 . 2 5 (上行)l (上行) 注l :比特速率是指发送端在6 4 B / B 编码前的速率,对应协议栈D G M n 、G M l l 接口上的速率。 注: 2 I G E P O N 的速率用于对比参考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Y D 厅1 9 9 3 . 2 - 2 0 1 0 在本部分中Z G E P O N 用于表示符合以上编码和速率要求的E P O N 系统。 5 . 5D G M l l 要求 D G h l l l 提供了Z G E P O N 的M A C 层和P H Y 层之间的接口,位于R S 子层和P

29、 C S 子层之间,支持以下特性: )1 支持全双工数据收发操作; )2 支持下行Z G h i 珑、上行Z G b i 此速率全双工收发; 3 )数据和定界同步于参考时钟: ) 4 Z G b i 比速率模式下,提供独立的下行1 6 b i t 宽数据和上行1 6 位b i t 宽数据,其速率为1 2 5 h l l 七。 O L T 和O N U D G 加f l l 信号定义见图3 ,其中各信号定义与G M n 中的各信号定义相同。 MAC1RSP C S R X R X E R R X C L K 图3 O L T 和O N U D G M l l 信号定义 5 . 6V F B I

30、要求 W B I 位于Z G E P O N 系统的P C S 子层和P M A 子层之间,支持完全独立的4 b i t 数据总线,即发送和接收 都是4 b i t ,时钟频率为6 2 2 . 0 8 为n j z 其定义规范详见Y D 厅1 3 2 1 . 1 一0 0 4 具有复用去复用功能的光收合 模块技术条件第1 部分:. 2 S G b i 此光收发合一模块。 V F B I 接D 定义见图4 。 R X D R X C L K ( 6 2 2 . 0 8 M h Z ) P M AP C S T X D T X C L K ( 6 2 2 0 8 M h z ) 图4V F B I

31、 信号定义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丫U l l l 日日3 . 2 - Z U I U 6P O N 接口协议栈和要求 6 . 1P M D 子层 6 . , . 1户M O 子层基本要求 Z G E P O N 系统P M D 子层应支持2 0 0 0 B A S B P X 3 0 。 2 0 0 0 B A S E 一P X 3 0 具有以下特征: l )点到多点的光纤传输; 2 )在单模光纤上,下行Z 0 0 0 M b i 吮速率,上行Z 0 0 0 M b i 讹或I 0 0 0 M b l 吮速率,传输距离达到2 0 k l n ; 接上码率小于等于

32、 2 3 )在物理层业务 口,误1 0 一 。 Z G E P O N 系统单个下行P M D ( D 一P M D )在下行方向(D 一P M D 到U 一P M D )通过广播方式向多个上行 P M D ( U 一P M D )发送数据;在上行方向接收多个U 一P M D 的突发数据。上下行方向使用同一根光纤。 2 0 0 0 B A S E 一P X 3 0 的一端使用2 0 0 0 B A S E 一P X 3 0 一U P M D ,另一端使用2 0 0 0 B A S E 一P X 3 0 一D P M D 。后缀 U ”和“D ”分别用作表示链路对端的收发方向。如果网络使用前向纠

33、错(F E C )技术,可增大分路比 或增加传输距离。最大可获得的传输距离不受此协议限制。 图5 为D 一P M D 和U 一P M D 的示例。 O L TO N U Z O N T 燕画 发送器 、2 鸿8 8 G 接收器 吞丽狱注b 小 2 一一一 l 接收器 杰、磅”一、发送器 2 4 8 8 G 单纤双向 图S D 一P M D 和U 一P M D 示例 表2 定义了Z G E P O N 系统的P M D 基本类型。 表2户M O 类型定义 描述 2 0 0 0 B A S E 一P X 3 0 一D单位 光纤类型 B I . I 、B I . 3 和B 6 类单模光纤 光纤数目

34、标称发射波长 1 3 1 01 5 9 7 发射方向 上行下行 最小范围 0 . s m ? 2 0 k m 最大通道插入损耗b 2 7 . 5 d B 】 最小通道插入损耗。 】 1 0 一一土 d B a如果在链路上启用前向纠错,可获得较大的最小传输范围;也可以允许链路上有较高的通道插入损耗 b在标称发射波长处。 链路的差分插入损耗是通道最大插入损耗和最小插入损耗之差 62收发器户M O 到M D I 的光特性 D 内2 . ,发送器光特性 2 0 0 0 B S E 一P X 3 0 一D 和2 0 0 0 B A S E 一P X 3 0 一U 发送器特性应符合表3 的规定。 w w

35、w . b z f x w . c o m 丫D 厅1 9 9 3 . 2 一2 0 1 0 表3 2 0 0 0 B A S E 一P X 3 0 - D 和2 0 0 0 B A S E 一P X 3 仆U 发送器特性 描述Z o o 0 B A S E 一P x 3 0 - D 发送器 Z o o 0 B A S E - P x 3 O 一U 发送器单位 信号速率范围2 . 4 8 8 3 2 士1 0 0 p p m2 . 4 8 8 3 2 士l 0 ) ( p p m G B d 波长范围 1 5 9 5 ? 1 6 0 01 2 6 0 ? 1 3 6 0N 止 S L M 激光

36、器的一2 0 d B 谱宽(最大) llN m S L M 激光器的边模抑制比(最小) 3 03 0d B M L M 激光器的R 州S 谱宽(最大) N 人同Y D 汀1 4 7 5 一0 0 6 表A . 7N 功 平均发射功率(最大) + 7+ 4d B m 平均发射功率(最小) + 3均5d B m 发射器平均关断发射功率(最大) 一3 9一4 5d B m 消光比(最小) 99d B 侧时,5 0 M A (最大) 一1 1 5一1 1 5d B 旧之 发射O M A (最小)2 . 8 ( 1 . 9 )一0 . 2 2 ( 0 . 9 5 )d B m ( m 节门 发射器眼图定

37、义X l , x 2 , Y l , Y 2 , Y 3 )毛0 . 2 2 , 0 . 3 7 5 , 0 . 2 0 , 0 . 2 0 , 0 . 3 0 0 . 2 2 , 0 . 3 7 5 , 0 2 0 , 0 . 2 0 , 0 3 0 ) U I 打开时间T o 。(最大) N . A .5 1 2N B 关闭时间T a 压(最大) N . A .5 1 2N S 光回波损耗容限(最大) l 5l 5d B 光配线网络(O D N )的回波损耗最小) 2 02 0d B 发射器反射系数(最大) 一1 0一1 0d B 发射器色散代价(最大) 2 3l 8d B T D P 的

38、采样时间偏移(最小) 土0 . 1士0 . 1 2 5U I 注:此标称设备类型不作原型要求,可被任何满足该表所定义发送器特性的设备替代 a代表R M S 谱宽的中心波长幻a 的范围 6 . , . 2 . 2接收器光特性 收特性应表的规2 0 0 0 B S E 一P X 3 0 一D 和加0 0 B A S E 一P X 3 0 一U 接器符合 4 定 表4 2 0 0 0 B A S E 一P X 3 0 - D 和2 0 0 0 B A S E 一P X 3 0 - U 接收器特性 描述Z 0 0 0 B A S E - P X 3 0 - D 接收器2 0 ( X B A S E -

39、 P X 3 0 一U 接收器单位 信号速率范围2 . 4 8 8 3 2 士1 0 0 p p m2 4 8 8 3 2 士1 0 0 P P m G B d 波长范围 1 2 6 卜1 3 6 01 5 9 5 一1 6 ( X ) n n 乍 误码率(最大) 1 0 - 1 2 平均接收功率(最大) 一6一3d B m 损伤门限(最大) 科+ 7d B m 接收灵敏度(最大) 一3 0一2 8d B m O M A 接收灵敏度(最大)一2 9 2 ( 2 . 4 )一2 3 . 2 ( 5 )d B m (卜助 信号检测门限(最小) 一4 5一3 9d B m 接收器反射系数(最大) 一

40、1 2一1 2d B 严格条件下的接收机灵敏度(最大) 一2 4 8一2 2 . 1d B m 严格条件下的O M 叭接收灵敏度(最大)一2 4 0 ( 4 3 )一2 1 3 ( 7 4 )d B m (协V O 垂直眼图关闭代价(最小)b 2 . 21 . 5d B m 发送器稳定时间T r e c c i v e r s e t t l i n g - -(最大) 4 0 0N . A . 刀名 严格条件下的眼图抖动(最小) 0 2 80 2 5U I 即 丫O 厅1 9 9 3 . 2 一2 0 1 0 表4(续) 描述2 0 0 ( ) B A S E 一P X 3 0 一D 接收器

41、Z 0 0 0 B A S B P x 3 O 一U 接收器单位 抖动截止频率6 3 76 3 7k H Z 严格条件下接收器一致性测试时所加正弦0 . 0 5 , 0 . 1 50 . 0 5 . 0 . 1 5J I 抖动的限值(最小,最大) a 严格条件下的接收机灵敏度可选。 b 垂直眼图关闭代价和抖动规范是严格条件下的接收灵敏度的测试条件并非接收器的特性要求。 c 子民C e i v e r - - s e t U i n g 规定仅供参考。而毛闭c e i v e r - - s e 川i n g 和C D R 锁定时间的组合己经标准化。C D R 锁定时间可参见Y D 厅 1 4

42、7 5 悦O 伪C . 3 节 6 . 1 . 32 0 0 0 B A S E 一P X 3 0 收发器在T P I 到T P 4 点的抖动(参考性定义) 图6 给出了P M D 的4 个参考点,其中第一个数字代表下行方向,第二数字代表上行方向。仆2 和T P 3 是兼容性参考点,T P I 和开4 是实现所用参考点。光发送信号定义在距接插线输出端2 一s m 处(T P 2 ) , 该接插线的光纤类型与发送器类型应一致光接收信号定义在连接接收器的光纤的输出端(T P 3 )。 P M D 服务接口( 1 和T P 4 )的电气规范并非系统的强制要求,仅供参考。 M D I入江)1 众蚤 l

43、 : 1 6 光 9 叮抽一与 分路器 P M D I 接插经 0 N I J 加 l 5 1 颐刀a l 一e 认t ! I l l I T x T n a b l e I I l lC N U l P 初材1 6 . !l l光缆和无源光分路l 州卜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器(信道) 一一一书叫 味一 习 一一 系统边界 - 图6 2 0 O O B a s e 一P X 3 0 功能框 表5 和表6 定义了高频抖动(大于6 3 7 k H z ) ,并不包含低频抖动和漂移,其理论计算公式见式() l 和式(2 )。它们是基于峰峰值的测量。表5 应用于下行方向,表6 应用于上行方向,所有的值仅仅

44、是参考 性定义。对于Z 0 0 0 B A S E 一P X 的上行抖动预算,式()2 定义了抖动转移函数。通过该函数,接收器(O N U 的输入端)应满足当输入正弦抖动见I E E E 8 0 2 . 3 a l l 一2 0 0 4 中5 8 . 8 节模板)时图7 和表7 定义的抖动预算值, 以及表5 和表6 中定义的抖动预算值。 丫D 厅1 9 9 3 . 2 - 2 0 1 0 表6 定义了两组上行抖动值,一组对应于下行无抖动的条件下上行链路的测试,另一组对应于下行有 最大抖动的条件下上行链路的测试。 2 误比特率刀五况1 。一是表6 中的总抖动值的测试条件在通用模型中: Z 了1

45、4 . 1 0 且了 ( l ) 式中:Z 了一总抖动; 刃J 一确定性抖动。 带纂黯 抖动转移 ( 2 ) 一2 0 1 0 9 1 。 表5 Z o 0 0 B A S E 一P X 3 O T 行抖动预算(参考值) 总抖动确定性抖动 参考点U Ip S U I p S T P I0 . 3 21 9 20 . 1 08 0 仆l 到T P Z 0 . 1 9 11 5 30 . 1 51 2 0 T P Z0 . 4 3 13 4 50 . 2 52 0 0 T P Z 到仰3 0 . 0 0 9700 T P 30 4 43 5 20 2 52 0 0 T P 3 到T P 4 0 .

46、 3 0 92 4 70 . 2 1 21 7 0 T P 40 . 7 4 95 9 90 . 4 6 23 7 0 表6 2 0 0 0 B A S E 一p X 3 O 上行抖动预算(参考值) 无抖动输入到O N U有抖动输入到O N U 总抖动确定性抖动总抖动确定性抖动 参考点 J I p S U I p S U I p S U I p 8 T P 10 1 91 5 20 . 0 64 80 2 41 9 20 1 18 8 冲l 到仰2 0 . 1 61 2 80 . 1 41 1 20 1 61 2 80 1 41 1 2 仰20 . 3 52 8 00 . 2 01 6 00

47、. 4 03 2 00 . 2 52 o o T P Z 到T P 30 . 0 97 2 0 . 0 54 00 . 0 97 20 0 54 0 T P 30 科3 5 20 2 52 0 00 . 4 93 9 20 . 3 02 4 冲3 到冲4 0 . 1 81 科0 . 1 51 2 00 . 1 81 4 40 . 1 51 2 0 钾40 . 6 24 9 60 一4 03 2 00 , 6 75 3 60 . 4 53 6 0 抖动增益(d B ) 尸 斜率一2 优I B Z d e c 频率 图7 Z O 0 0 B A S E 一P X 3 0 一U 抖动增益曲线值 表7

48、 2 0 0 0 B A S E 一P X 3 0 - U 抖动增益曲线值 值单位 P0 3d B f e1 2 7 4k 妇吮 Y D 厅1 9 9 3 . 2 ? 2 0 1 0 6 . 1 . 4P M D 子层服务接口 P M D 子层服务接口支持P M A 和P M D 实体间的码流交换。P M D 子层将P M A 的串行数据转换成适合于 特定媒质的信号,并将来自特定媒质的信号转换成P M A 的串行数据。规定了相关的原语: P M D - - U M T D A T A . r e q u e s t : P M D U N I T D A T A . i n d i c a 让

49、; P M D _ S I G N A L . r e q u e s t : P M D S I G N A L . i n d i c a t e 。 6 . 1 . 4 . 1 P M D _ U N I T D A T A . r e q u e s t 该原语定义了从P M A 到P M D 的串行数据流的传输。 该原语的语法为P M D - - U I T D A T A r Nr e q u e s .叹饮e s b i t )。P M D w e u 爪T D A T A . r e q u e s 嘶携带的数据是连续的 比特流。T x 一i t 参数的取值范围为1 或。P M

50、 A 以标称速率Z G B d 向P M D 连续发送比特流。一旦收到该原语, P M D 将特定的比特流转换为M D I 处的相应信号 6 . 1 . 4 . 2P M D U N ! T D A T A . i n d i C 8 t 6 该原语定义了从P M D 到P M A 的数据传输。 该原语的语法为P M D - - U I T D A T A r N. i n d i c a t 以少i t )。P M D U - - 初T D A T A . i n d i c a t e 所携数据是连续的比 特流。R x b i t 参数的取值范围为1 或O 。根据从M D I 收到的信号,

51、P M D 向P M A 连续发送比特流。 6 . 1 . 4 . 3 P M D 一I G N A L . r e q U e s t 在上行方向,该原语由P C S 生成,用以根据授权时间打开和关闭P M D 发送器。 该原语的语法为P M D _ s I G N A L . r e q u e s 饮少n a b l e )。T x - - e n a b l e 参数的取值范围为启用(E N A B L E )或 禁用(D l s A B L E ) ,用于打开或关闭P M D 发送器P C s 产生该原语用以指示饮少n a b l e 值的变化。一旦收 到该原语,P M D 相应地打

52、开或关闭发送器。 6 . 1 . 4 . 4P M D S ! G N A L . i n d i 口t e P M D 子层产生该原语用以指示从M D I 接收到的信号的状态。 该原语的语法为P M D e s S I G N A L . i n d i c a t e ( s I G N A L e s D E T E C T )。S I G N A 几D E T E C T 参数的取值为成功 ( O K )或失败F (A U L T ) ,用来表示P M D 接收器是否能检测到激光。如果s I G N A L . - - D E T E C T = F A U L T , 则P M D

53、一u 肛T D A T A . i n d i c a t e (以一b i t )无明确定义P M D 产生此原语用来指示s I G N A L e s D E 花C T 值的变化。 注:s I G N A L - - D E T E c T 。K 并不能保证P M D U 仗件D A T A . i n d i c a t e (以b i t )的正确与否有时,在质量较差的链路上, 即使P M D 检测到了足够的激光(S I G N A L D E T E C T = O K ) ,也不能满足链路正常传输的误码率的指标要求。 6 . 1 . 5P M O 延迟约束 P M D 延迟约束见Y

54、 D 厅1 4 7 5 一0 0 6 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 P O N ) 附录A I . 4 的规定。 6 . 2P M A 子层 Z G E P O N 系统的P M A 子层与I G E P O N 系统类似,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l )映射来自去往P C S 子层的码组,信号定义见V F B I 定义: )2对发送码组进行串并变换处理并送至P M D 子层,或对来自P M D 子层的接收码组进行并串变换 处理; 3 )从来自P M D 子层码流中恢复时钟: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Y D 厅1 9 9 3 . 2 ? 2 0 1 0 7

55、 ) 将4 0 个字节的校验块分成5 个校验块,将这5 个校验块添加预设的第一组校验块同步头o o ,1 1 , 0 0 , 1 1 ,川和第二组校验块同步头1 1 , 0 0 , 1 1 , o o , 0 0 中的一组,且第二组校验块同步头为对第一组 校验块同步头取反得到的: )8将添加同步头后的2 4 数据块和5 校验块组成帧; 9 ) 最后将组成后的帧通过串并转换器(g e a r b o x )进行串并转换,然后发送到系统中。 第l 组数据子第2 组数据第3 组数据 第4 组数据 l 0; 0781507815078 1 5 同 涌 6 4 B D lD 2D 3D 月D 5D 6D

56、 7 侧)D lD 2D 3D 闷D 5D 6 收集2 4 个6 5 b i t 致据块 R S ( 2 3 5 . 1 9 5 )编码 沌c 帧叫6 5 b i t 数据块l 6 肠i t 数据块2 6 5 b i t 数据块2 4 M b i t 校验块l 日日 卜 6 5 b i t 数据块1 l o l 6 s b i t 数据块2 。s b 、t ,据块2 4 6 4 b i t 校验块1 串并转换器 物理层 图9p C S 层下行处理流程 按以上步骤执行完后得到如图1 0 所示的帧结构。 N 个教据块(人任2 4 )材个校验块(五矜5 )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困叫小 ,6 63 困

57、 数据块同步头 l 2 校验块同步头 0 1 或1 0 l二0 0 或1 1 图,O下行帧结构 6 . 3 . 2P C S 层上行部分 上行P C S 层功能模块如图1 1 (从O N U 到O L T )。 由图1 1 可以看出,上行P C S 层就是下行P C S 层的反过程,也分为空闲帧删除空闲帧插入、6 4 B I B 、 F E C 和转换盒同步器4 个部分。在0 卜川端,P C S 层接收到来自R S 处D G M n 接口的数据后首先进行I D L E 的 删除和插入,再进行6 4 B 6 / 6 B 编码。在6 4 B 6 / 6 B 编码后形成6 6 B 的数据块,再送到R

58、 S ( 2 3 5 , 1 9 5 )中进行 F E C 校验计算。F E c 计算完成后把生成的校验字节放到数据块的最后面,加上同步头(s y n c h e a d )组成 一个完整的帧。最后把这个完整的帧送给G e a r B o x 进行串并变换,通过V F B I 接口发送给P M A 。 w w w . b z f x w . c o m Y D 厅1 9 9 3 . 2 - 2 0 1 0 O L T 。闷U 千 】 赫 习 , 洋 一?叫口一叫 空闲帧插入 空闲帧删除 6 4 B / 6 6 B 解码 6 4 B / 6 6 B 编码 甲厄C 朋妈F 皿C 目码 湘山引l 她

59、)斑帅凹门均 同步器转换盒 图1 1P C S 层上行功能模块 O L T 端通过同步器(s)同步接收到的码字再将同步后码字送给F E C y n c h r o n i z e r F E C ,F E cR s ( 2 3 5 , 1 9 5 )解码器进行解码最后将解码完成后的数据送给6 4 B / 6 6 B 线路编码的解码器进行解码,得到的最终 数据通过D G M l l 接口发给R S 层。 O N U 侧数据位流处理流程见图1 2 所示。 第1 组数据第2 组数据第3 组数据第4 组致据 l 0; 0781 50781 50781 581 5 r 沁D lD 2D 3D 4D 5D 6D 7 口)D lD 2D 3D 4D 5D 6 R S ( 2 3 5 ,1 9 5 )解码 收集2 4 个6 5 b i t 数据块 F 民帧日6 5 b i t 数据块l 6 5 b i t 数据块26 4 h i t 校验块l 6 4 b i t 校验块5 一 口尸 际0 1 6 5 位数据块1 l o l 6 5 b i t 敬据块2 一6 5 b i t 数据块2 4 因比翻b i t 校验块1 。r i 6 4 b i t 校验块5 F E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