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6.2《感受竞争 追求创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6.2《感受竞争 追求创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6.2《感受竞争 追求创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6.2《感受竞争 追求创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 6.2《感受竞争 追求创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课感受竞争 追求创新第一课时一、教学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竞争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根据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技能要求,即着重发展学生的合作竞争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本课就是全部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课。而第一课时就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竞争能力的培养上。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竞争问题进行分析:1.竞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竞争无法回避;2.参与竞争,无论成败都是有益的,应该积极面对和参与竞争。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明白在我们生活的世界,竞争无处不在;理解积极参与竞争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生活实例,感受竞争无处不在;通过分析“鲶鱼效应”和“羚羊的命运”,体验竞争的积

2、极意义。(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时的探讨,形成积极面对竞争、勇于参与竞争的乐观向上的心态。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形成积极面对和参与竞争的乐观向上的心态。教学难点:正确面对竞争中的成败问题。4.教学方法体验法、讨论发现法、辨析(辩论)法。5.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访问父母,收集关于竞争的故事;课前师生收集资料数据等,为课堂辩论做准备。二、教与学的过程【叙述】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当今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并提供了我们的建议。这节课,我们将要讨论另外一个人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那就是竞争。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培训资料教学设计与反思JIAOXUE SHEJI YU FANSI【提问】

3、请同学们先说说自己收集到的竞争故事。【总结】大家刚才讲述了许多你们父辈所遇到的竞争的故事,这些故事确实使人感慨万千。老师相信,你们自己也曾亲身经历过竞争。谁来说说在这些经历中,给你最深印象的一段。【总结】通过刚才的讲述,我们了解到无数关于竞争的故事。这些竞争都发生在个人或者单位之间。下面,老师再给大家讲一些规模更大,更加惊心动魄的竞争故事。【讲述】美国与众多国家关于“特别301条款”之争、中日关于俄国输油管道之争的故事。【提问】咱们上面所讲这些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当今社会,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要在当今社会立足,就必须面对竞争。)【承转】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

4、面对竞争,是一个多么无奈的选择啊!要是能找到一个世界,让我们避开竞争;在那里,我们的生活会不会轻松快乐得多呢?请大家看教材第182页专题探究生存的法则。思考: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总结】大家说得很对。这两个故事正好印证了一句中国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能以前大家想,人们是没办法才面对竞争的。这两个故事却让我们明白了,竞争于我们有益,人类不能离开竞争。【承转】可是,只要有竞争,就一定有失败者。难道在竞争中失败了也是有益的吗?【辩论】辩题:参与竞争,即使失败也有益。正方全体学生。反方教师。目的辩论也是一种竞争,让学生在辩论中感受竞争。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白:积极参与竞争,即使失败,也是

5、有益的。限时810分钟。辩论过程略。这场辩论无论最后的结局如何,其结果都有利于正方。因为这场辩论的输家,无论如何总会有所收获。这恰恰证明:即使失败也有益。辩论结束后,可以请输的一方谈谈自己从这场辩论中得到的收获。【承转】通过辩论,我们明白了: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竞争、参与竞争,即使失败也有益于自己的成长。但是,毕竟没有人愿意在竞争中做输家。教材第182页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一句流传千古的中国名言,意思是:宇宙的规律是不断运动,一个有出息的人应当自强不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自强”而“不息”呢?怎样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呢?【提问】请大家看教材第183页的专题探究“竞争的能力”并思考教

6、材中的问题。【总结】其实,提高竞争力的途径因人而异,并不是一些僵化的条条框框。在“不断学习,勤于实践”这个大前提下,每个人都能够找到符合自己特点的方法。我想,今天的课一定让我们每个人都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不可能而且不应该逃避竞争。我们应该以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去面对竞争、学会竞争。成功了,不得意忘形;跌倒了,爬起来再继续奋斗。最后,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但是,大家还要注意,在竞争中我们是不能任意而为的。下节课我们将讨论竞争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三、问题研讨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有这么一个现象:明明教材中的材料很典型、很精彩,只要用透了,即可很好地落实教学目标。但是,有些教

7、师偏偏对此熟视无睹,另外找来大量可有可无的材料。比如本课时,“鲶鱼效应”本就是诠释竞争的积极意义的最著名、最经典的材料。假如我们对此视而不见,却花费大量精力去另外收集一些无关痛痒的材料,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如何对待教材提供的资源?如何恰当地补充教学材料?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另一个问题。第二课时一、 教学目标1、预设目标:通过本堂课的互动,希望学生在相关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的同时能树立一种明确的意识:现代社会的竞争只有遵循一定的规则,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合作创造双赢是现代社会竞争的趋势。2、生成目标: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生成。(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亮点)二、 教学方法:以谈话法为主。三、 学情分析:本课针

8、对初三同学设计,该年龄段的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型阶段的中后期,渴望思维的美,又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同时比以前更关心周围及社会上的事,社会事物的参与意识有明显的增强;独立的意识日渐强烈,常常有自己的建议和看法;由于初三学生较初一、初二的同学成熟,可能有不愿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显得沉闷等情况。初三七班整体比较安静,学生喜欢静静思考,几乎没有人举手主动要求发言,教学中更要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空间。学生程度相差不大,教学设计时,思维的跨越不需要太大。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宽,所以可以让他们多联系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 四、 教学、难点:重点:理解规则的重要性;

9、明了合作创造双赢是现代社会竞争的趋势。难点:初步树立规则与合作的意识。五、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设置目的导入出示FLASH 龟兔赛跑,同时思考“FLASH的主题是什么?”观看并思考。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并引入课题。新课开始引导学生对“龟兔”进行定义,思考具体它们可能代表我们生活中的什么?对定义的思考:综合性思维。对具体什么事物的思考:发散性思维。 深化课题。 思维训练。 对课堂的专注的态度培养。出示多个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龟兔赛跑的启示。思考并回答龟兔赛跑前三回合对我们当今社会的竞争有什么启示。 回顾上节课“竞争无所不在”的知识点。 明确现在社会的竞争要取胜必须注意:竞争的态

10、度、不气馁、发挥潜能和长处等。出示ROUND 4。思考龟兔这一回合竞争没有胜利者的原因。小组讨论“我们社会中你知道有哪些因不公平竞争导致两败俱伤的事例。” 小组合作,共同思考提高。 联系实际,走入生活。 学生在课堂上有成功表现的机会。引导“面对不公平竞争我们社会应该怎么办”。思考,最后得出除了道德谴责,社会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回答后,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引导学生思考竞争的目的和法律出台的目的。认真阅读法律的部分条文。自我阅读思考的能力培养。出示伊拉克踩踏事件的图片和9.11事件的图片,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意外与慌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对比图片,思考。是否都是

11、对生命的竞争呢?思维能力的培养。升华竞争的概念。ROUND 5观看图片,思考。引出“合作可以创造双赢”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双赢”的概念。分析思考概念。分析能力的培养。说一说,我们社会中有哪些合作创造双赢的事例。小组讨论,选出一个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事例,由代表说与全班分享。培养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体现本堂课合作创造双赢的精神。举例:中国与WTO。分析:优势互补;双赢的结果;中美努力维持相互的信任,这是合作的基础。了解中国与WTO有关知识,强化合作谋求双赢的概念。理解与感悟。发表自己的一些思考。联系国家发展,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师概括“现代竞争,双赢是目的,合作是途径,信任是基础。”知识的梳

12、理与归纳。贯穿全课,整理线索。结束语: 福特汽车公司的竞争密码解析。讨论得出:强健-勇于面对竞争;弹性-不怕失败与挫折;感情-竞争中信任产生情感。在回顾整堂课的基本要点的同时,强化对成功竞争者成功理念的认同。六、 教学后记。略。第三课时内容点析1参与竞争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但是如何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取得竞争的胜利,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教材将赢得竞争的关键因素创新提出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创新对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的重要作用。2关于创新的概念,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是指一种创新精神,例如经常所说的“要创新,不要保守”“要开拓创新,不要因循守旧”等;第二种泛指创造任何一种新的事物,这

13、种创新概念可应用于各种社会事业;第三种是对科学发现、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等科学、技术上创造性成果的一种注称;第四种是西方经济学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提出的一种概念,包括引进新产品、引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和实现企业的新组织五种情况。教材中的创新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专题探究:解析“创新”内容点析1.创新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流传至今的许多格言中蕴含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品质,对后世影响很大。求新就是要与时俱进,引领时代潮流。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从科学实验到发明创造,从工作到生活,没有求新,社会就不能发展,人类就不会进步。2.“君子之学必日新,日

14、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出自程颢、程颐的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意思是君子在学习上必定会日日更新,日日更新的人才会每天都有进步。不能日日更新的人就会日日退步,从来没有不进也不退的人。这段话表达了学习中“进”与“退”的辩证关系。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据说这是商朝的建立者汤刻在浴具上的铭文,旨在激励自己不断创新,每天都有所作为。汤能够推翻夏朝,一统天下,与他日新又日新的追求是分不开的。活动目的关于创新,学生从媒体或书籍中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但对于人类社会为什么要创新,怎样才是创新,创新的意义何在并

15、不十分清楚。因此,专题探究是在课文解释创新的基础上,先讲述一些包含创新思维的故事,让学生对创新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体现创新的事物,最后联系前人对创新的认识,提升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以达到解析“创新”的目的。“解读创新思维的故事”,选取了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但经常被忽略的事例,让他们从中领悟“创新思维”的特点,并由此发现创新无处不在,只要勇于发现,善于思考,就能够不断创新。“创新者的轨迹”是在阅读故事后,给学生提供一次动手动脑活动的机会。其中,连线是一种形式, 本质是让学生理解创新的几个不同特点,知道创新的途径。通过连线,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找寻每一个创新背后的轨迹。教材提

16、供的案例是有限的,因此探究的最后建议开展一次创新故事交流会。它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利用多种途径和多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并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材料,加深对创新的认识。实施建议导入建议故事导入教师在课前讲述一个关于创新的小故事:在荷兰某城市,曾发生过垃圾污染的问题。人们不愿意或不习惯使用垃圾桶,把整个城市弄得乌烟瘴气。市政府首先采取增派巡逻人员、提高罚款数额、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后来,改用了奖励性措施垃圾入桶者可听到垃圾桶播放笑话或者幽默故事,且内容每周更换一次。此举深受市民欢迎,特别是爱听故事的孩子们,常常主动捡拾地上的垃圾扔进桶内,以便欣赏那些能让人笑出眼泪的

17、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指出故事中包含的创新思维,由此导入新课。此外,创新的故事很多,且比较有趣,教师可适当选择一些在课堂上使用,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由于本专题探究的层次、脉络比较清晰,每一个案例所要达到的目的在问题中都有所体现,因此,在讨论创新问题时,建议教师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逐步展开。1.对创新思维的教学建议教师应在教材提供的案例基础上,多给出一些创新故事(见“参考资料”),让学生从多个案例中归纳、分析出创新思维的特点。通过补充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分析出创新思维的特点,即为什么会有新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课堂交流后,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学习之后,将创新运用到

18、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以获得更大进步。【活动答案】 敢于向权威挑战; 善于发现、思考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办法; 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勤于实践。2.对创新者的轨迹的教学建议学生对教材中的事物并不一定都很熟悉,教师可结合“参考资料”中的资料或其他资料开展教学。关于创新故事交流会, 所需时间可能较长,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完成,应放在课下进行。在学生准备一段时间后,教师再选择合适的机会开展一次活动。教师可联系“提示”中的中华传统美德,和学生一起来寻找还有哪些格言能够反映古人对创新的追求。教师也可直接利用“参考资料”中给出的格言,和学生共同解释、理解这些格言的内涵,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创新、求新。【活动答案】

19、连线如下 略第四课时内容点析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自荀子劝学,这句格言意在说明,要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出自郑燮题画竹石。郑燮就是郑板桥,清代画家,一生喜爱画竹子。他在画竹中寄托了一种精神,或是高洁不俗,或是虚心有节。竹石这幅画和四句题诗,歌颂了那种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和气节。3.“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出自袁采袁氏世范处己,这句格言强调的是诚信,诚信是古人推崇的一种人格境界,它要求人们真实无妄,诚实无欺。诚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言论要与事实相

20、符,二是言论要与实践相符,三是言论要发自内心,不能口是心非。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集体、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这句格言强调的是人要勇于改过。改过就是改正过失或错误,古人认为,即使是圣贤,也难免有过失。只要知错能改,就是好人。但是,如果有了过错,却不想改正,那就真的错了,正如孔子所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出自孟子离娄下。孟子这句话表达的是仁爱的思想,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仁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核心是“爱人”,即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孔子认为,自下而上都能仁爱

21、遵礼,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爱人”的思想,对维系社会秩序和调节人际关系,至今仍有积极意义。6.“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出自宋朝林逋的省心录,这句格言强调的是“和”。“和”的本意是和谐、协调。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和”,重视合理地开发自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维持社会的稳定;主张善待邻邦,平等互利。贵和一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7.“事父母,能竭其力。”出自论语学而。儒家把孝弟忠信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孝就是孝敬父母,弟就是敬爱兄长,忠就是忠于国家,信就是做人要讲信用。孝是放在第一位的,中国古人又有“百善孝当先”的说法。这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各

22、民族中颇具特色的道德尺度。在现代社会,尽管家庭伦理和道德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父慈子孝、敬老爱幼还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原则。8.“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出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用众。这句格言意在提醒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做事才有望臻于完美。9.“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自明朝朱柏庐治家格言。这句格言强调的是节俭,它包括努力工作和节约用度两个方面。我国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家治国的美德,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左传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

23、是关系到生存成败的大事,不可轻忽。现代社会,经济增长和物质消费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勤俭作为一种美德,作为一种工作态度和生活作风仍然值得提倡。10. 愚公移山的寓言出自列子。传说,愚公家的门正对着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出入很不方便。愚公决心把这两座山搬走。他带领全家人凿石挖土,用筐把泥土石块运到海边,他深信这样不间断地干,总有一天,他的子孙后代能够实现他的心愿。后来,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了两个天神把两座大山搬走了。活动目的“感动中国”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格言、案例以及案例收集活动, 让学生了解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格言荟萃”选取了一些能够反映传统美德的代表性格言,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具体

24、意义,并把它们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认识传统美德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同时,让学生例举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对待传统,进而认识到对待传统文化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怀远行洪”则是提供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最后,让学生制作展板或举办演讲会的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产生认同感。实施建议导入建议建议一:提问导入教师可以先列举学生比较熟悉的古代人物如屈原、诸葛亮和关羽等,最好把与这些人相关的风俗或者古迹联系起来讲,然后提问:“为什么中国人对这些人物千百年

25、来推崇有加?”由此导入新课。建议二:举例导入教师还可列举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让学生回顾八年级学习过的内容,并介绍这些传统节日所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由此导入新课。1.对格言荟萃的教学建议这些格言大多通俗易懂,教师可对个别字词给予必要的解释。教师在学生说出格言的具体意思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每一格言所强调的是传统美德或民族精神中的哪一方面,如明志、持节、自强、诚信、改过、厚仁、贵和、好学、勤俭、敦亲等等,这样一方面学生更容易把握传统美德,另一方面也容易在此基础上举例。学生在探究第三个问题时,可能围绕一些格言的是否已经过时产生不同意见,例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6、”“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以让学生就其中的某一条格言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在小结“格言荟萃”这一段活动时,可以提出问题或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思考。 你最欣赏的传统美德格言是什么?为什么? 假如要自己拍摄一段有关诚信的公益广告,你会怎样充分利用传统美德格言的魅力? 假如要举行一个大型的关于民族精神的展览会,需要在展览会大厅中挂一横幅来突出中华民族精神这一主题,如果让你来写这个横幅,你会写什么?(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对怀远行洪的教学建议本案例主要是为了突出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民族精神在当代的体现, 教师可以收集新中国成立后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但注意不要突出某一个人,而要突出群众这一整体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如支援西部建设等。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提出问题或设置情境让学生思考。 当地群众这样的做法是否值得?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假如你是一名电视台记者,在怀远行洪的现场进行报道,并对这一事件进行现场评论,你会怎样报道?在学生说出表达这一民族精神的格言时,教师可以追问这一格言的来历或者背后所蕴含的典故,联系课文中的案例,适时加以讲解,从而把历史与现实贯穿起来。3.对展板或演讲会的教学建议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按照不同的主题来做展板,或者以不同历史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