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散文阅读精讲ppt课件.ppt_第1页
中考散文阅读精讲ppt课件.ppt_第2页
中考散文阅读精讲ppt课件.ppt_第3页
中考散文阅读精讲ppt课件.ppt_第4页
中考散文阅读精讲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写人散文篇 叙事散文篇 写景状物散文篇,中考散文阅读精讲,概念与要求: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写人散文篇,一、感知文章大意,概括文章主题。 任何文章都会有主题,领会文章的主题是我们阅读文章的一个重要目的。只有领会了文章主题之后,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出更多生活道理来。因此准确把握文章主题是写人散文的重要考点之一。,同人民在一起,读出了文章所选 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 么样的观点、态度、 感情,我们就可以从 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 主题思想。,玉树不哭,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或暗示主题的提示语

2、、关键词语,从中领悟文章主题。,玉树,我们不会忘记你们!,格式:本文通过记叙(描写)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二、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顺序。,找出文章线索、过渡句,划分段落层次,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结构特点等。,从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事情的进展、人物的活动、感情的发展、一线穿珠的物件等方面入手分析;文章顺序可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包括事物发展的变化或思想感情的变化)等方面分析;结构特点可从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几种结构分析。,三、解析描写作用,分析人物形象。,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

3、描写。 人物的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的,所以这里的环境是展示人物性格的环境,它对人物形象起着衬托或烘托的作用,因而它是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服务的;,刻画人物形象是此类文章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所以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是阅读文章的重点。分析人物形象,要从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出发,从描写人物的各种有关句子、关键词入手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人物对揭示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人物描写主要分为肖像(包括外貌、神态、衣着)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而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细节描写我们一定要格外注意,它抓住了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往往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

4、描写之中,它会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和盘托出。从描写角度分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我们也要分辨出来。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四、联系语言环境,品味文章语言。,1.字词含义 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结合文章或段落的主题来解答词语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2.词语妙用:品评加点词语作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分析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有时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有时要考虑词语对描写的景物意境起的作用或对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3.赏析重要句子的意义。,要仔细体味和推敲,抓住中心词,有的句子运用了某种修辞手

5、法,这时我们不仅要分析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分析该修辞手法的作用,可参考此种模式进行答题:运用了(修辞手法)的方法,(修辞的作用)写出了(内容的特点)。至于含有哲理性的句子,我们要仔细体会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五、开放测试题目,体验生活感悟。,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一般情况下,这种题目要根据文章的主题来谈;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是针对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情况,从正面看待问题;,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我们应先谈这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然后再说自己对他的看法;4.要求对文中的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谈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时我们

6、不必面面俱到,可以从某一个方面进入,但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叙事散文篇,叙事性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一种是着重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阅读叙事性散文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把握记叙的“六要素”“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抓住它们,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弄清中心事件,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二、明确人称,理清顺序,记叙的人称有三种,以第二人称“你”来写的甚少,但第二人称好像是面对面的对话,较易抒发作者的感情。第一人称“我”较常见,但文学作品中的“我”只能视为人物形象,起串联情节的作用,为线索人物。记叙的顺序通常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7、。使用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艺术效果。,三、抓住线索,掌握布局,记叙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线,它可以是人、物、事、情、活动,也可以是某种行为、问题、认识,甚至是一句话。它是作者展开文章内容、安排情节的思路,因而理清线索,有利于掌握全文的布局。散文的线索可以使散文由分散到聚合,由朦胧到明朗,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记叙内容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一定的语言标志、文章的题目等都是捕捉线索的主要切入点。,四、抓住特殊语句,领会文章主旨,叙事性散文是以记叙为主的,但其中也有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阅读中抓住这些特殊句,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描写能较好地刻画出人物的

8、神情、动作、心理以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场景等;抒情则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与作品内容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显示中心;议论能直接点明或加深所叙之事的内涵,提示段旨乃至全文主旨,有画龙点睛之妙用。,五、研读重点段落,对散文中精彩铺陈的段落,要感受形象、领悟内涵、捕捉情感、揣摩语言;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段落,位于开头的往往是总起全文,中间的往往是承上启下,结尾的往往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是主题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记叙描写以外的议论段落,是散文明事析理的关键段落,是文章的中心主旨所在;环境描写段落往往是为烘托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的。,六、透析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散文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回答问题时通常以

9、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寓意、寓情于景、对比、联想和想象、欲扬先抑等作为鉴赏的术语。,写景状物散文篇,一、整体感悟。 文章是谁写的,在什么时间写的,为什么写,写的是什么内容,写得怎么样等一系列有关文章全局性的问题,还要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景、物等形象的形、声、色、味、情态特征以及其内在蕴涵的道理、情感等。这些都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整体感悟的方法有三:首先,作者的语言形成过程,就是作者的情感表露过程,文章的言与意是水乳交融的,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通过阅读文章语言,初步感受其内容。其次,是将自己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与文章的内容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世界,不同的认

10、知水平,不同的情感态度,避免千篇一律的肢解分析与千人一面的阅读结果。再次,文章的语言具备了使读者进行整体认读和理解的优势。我们应该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从整合出发到整合终结。,二、找准契合点。即析“景、物”入“情”。作者之所以要写景状物,是因为要借所写之景,所状之物,来言志、明理、抒情,为的是让读者与他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三、合理的联想。写景状物的文章,属于美文,在阅读文章时,既要排斥主观臆断,又要有合理的联想。品评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重要词句的含义等都离不开必要的联想。常见的考题有“请续写本文的结尾部分。”或“读了文章,你产生了

11、哪些联想?”,四、明确技法,分析效果。,1本文的抒情方式是什么?备选答案有借景抒 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抒情方式; 2本文的表达方式有哪些?备选答案有描写、 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 3本文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备选答案有对比、 衬托、象征、铺垫、渲染、联想、想象等表现 手法; 4本文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备选答案有比喻、 比拟、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对偶、排比 等修辞手法。,作用:,1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的作用是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夸张的作用是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加感染力,增强联想,营造气氛; 4借代的作用是以实代虚

12、,以奇代正,以事代情; 5设问的作用是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增加行文变化;,哲理散文篇,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哲理散文往往通过一两件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深刻的哲理。阅读时,应先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辨明是托物言志,还是阐述人生哲理?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哲理散文一般采用“卒章显志”的结构方式,所以,如果我们认真研读文章的结尾部分,大多能明确文章的主旨。,一、整体阅读,明确主旨,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找准文章线索的办法是抓文章的关键词句。作者写作时,往往会在文章的开头

13、、结尾或者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现作用的词语或句子。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和句子,找准文章的线索,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三、鉴赏技巧,品悟效果,常见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2.结构安排: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4.表达方式: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肖像、心理、语言、动作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抒情和议论等。,四、关键词句,潜心推敲,从表达角

14、度来说,作者只有在遣词造句上下一番工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才能完美地表情达意;从阅读角度来说,读者只有认真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和语言,才能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朱自清的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中的“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从而表现了深沉的父爱。,在具体解答试题时,还要仔细审题,按要求答题:,1审清题干的提示语。诸如“结合某段”“联系全文”“通观全文”等词语,这是命题人为我们暗示的答题区位。 2审清题干的分值。分值的多少往往取决于答

15、题要点的多少。因而,在审题时,我们可以从分值中推断出答题所需的要点,避免答题时的疏漏。,3审清题干的字数限制。一般来说,如果在规定字数内还未把答案表述完,说明其中有些信息是不必要的或次要的;反之,如果概括字数太少,则说明答案没能把一些主要信息概括进去。须知试题要求规定的字数与答案的字数之间差距不会太大,如出现上述问题则需要重新概括组合答案。,考点概念与考点,一、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

16、面描写、侧面描写等。,二、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及作用,(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

17、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三、修辞手法与作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

18、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

19、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

20、,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1)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2)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3)表示例举。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4)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

21、、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

22、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1、排比句的作用 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2、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3、递进句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行文中适当运用它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论辩说服力。 4、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也可以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 设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

23、启下。,五、句式作用,考点及答题要领,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

24、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

25、评价是“并不见佳”。,、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26、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

27、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充当事实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充当道理论据,证明前(后)一句话,进而证明中心论点;说明了前(后)一话(说明事物的特征),答题格式:,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多从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入手),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22第12段

28、“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2分)(2007年),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答:22.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意思对即可)。,20结合文意,解释第段中加点词“世界”的含义。(3分) 20 答案:句中的“世界”不仅指“我”所处的环境。也指“我”的思想和情感空间。(意思相近即可) 20第段“春天,悄悄儿地飞

29、落在林边了”中的“飞”字用得好,为什么?(3分) 2009年,20.采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春天来得 迅速、来得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 给“我”带来惊喜和欢愉。,19、结合语境,体会第段中加点词“冒出”的含义?,分析:“黄山松、泰山松、华山松”以天下之美为尽在眼, “忽然”一词暗示“突然、预料之外”之意。,答案:“冒出”有意料之外、突然出现的意思, 表现了作者见到美人松的惊喜心情。,22、“看一会儿书种一会儿庄稼,写一首诗侍弄一会儿花草”中“侍弄”一词流露了“我”怎样的情感?(2分)2009,22、语言流畅言之成理即可。,答题示例:“侍弄”一词流露了“我” 对花草充满怜爱的情感。

30、,20、第段中“瞪大了眼睛”与第段中的“瞪大了眼睛”含义是否完全相同?试作简要分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通过词语深入人物内心的语言感受能力。理解这些词语一定要结合全文,不能只看到一处就匆匆做题。同时,要从不同的语言环境去考虑作者的心理感受。 第段中“瞪大了眼睛”的意思可以从下列词中读出“司空见惯浑无事”审美疲劳,“惊诧不已:原来这就是美人松呀!”大吃一惊形态之美一看。 第段中的“瞪大了眼睛”的意思是对美人松的描写中表现出来,描写的越充分愈能体现出作者的惊诧,更何况还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象征修辞手法内在的气质美二看。相同的词组出现在不同的段落必然有着不之处,在作答 的 时候一定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

31、共同点;二是不同点。,答案:两处的 “瞪大了眼睛”虽然都有惊诧的意思,但含义却不完全相同,第段是突然见到美人松及对美人松的外在形感的惊诧不已,第段更多的是对美人松的精神气质惊诧不已。,21第段和第段都引用了“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其用意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2007,21.不同。第段引用“草色遥看近却无”,表达的是“我”的顿悟:原来正如古人所言,初春的草色是远看可见而近觅却无。第段引用“草色遥看近却无”,表达的是“我”对之前的顿悟的确认与肯定,引出下文对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的解说。,21、请结合第段内容,概括“美人松”的特点。,皮:柔腻细嫩没有一点儿疙瘩,颜色还是粉 红色的; 树干:又

32、细又长,很高,仿佛拼命着命往上 猛长,直刺白云青天; 叶子:都是不折不扣的松树的针叶,仿佛都 像钢针一般,坚硬挺拔。,题解:此类题同学们不需多想,只需到相应的段落 中找出关键词,进行连接就可以了。,句子类,(一)首先分清句子的类型: 句子依据用途或语气、长短等分类,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设问句和反问句、一般语序句和特殊语序句、长句和短句、单句和复句等 (二)弄清楚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

33、垫、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推动情节发展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使结构严谨 (三)答题思路: 找到原句,读这句话大前两句和后三句,一般答案在次范围,有时分数高的时候,则要仔细阅读全文 方法: 1.这句话的运用手法及作用2.这句话本身的意思3.这句话在文中的意义及作用,(四)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

34、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19、第段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段上承第*段放题与动物相处,通过转折,表现人们与动物相处中的遗憾,自然地引出文章抒写中心对象植物,并领起后面的文段。,19、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第段 在文中的作用。(3分)2009,请说说“这个转说难道不是十分壮烈又异常优美吗?难道还不是能剧烈地拔动每一个人的新鲜吗?”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3分)2010年市毕业测试,答例:运用反问句,强调了这个转说十分壮烈又异常优美,剧烈地拔动了每一个人的心弦。在文中

35、起到过渡作用。,剖析: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反问句式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更为有力,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 承接上文(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 承上启下(过渡)(4) 为后文作铺垫,22下列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3分)2008 (1)(他)目睹着蝴蝶如同仙子一样飘舞着。 (2)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愿意将蝴蝶想象成动物界里的花朵。 (3)它的双翼如伺菊花一样金黄夺目,中间点缀着的点点黑,像很多明媚动人而又含情脉脉的眼睛一样。,知识导读:比喻的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 形象,给

36、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 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22答题要点:能抓住形象,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比喻的方法 结合起来该出喜欢的理由(2分),语言流畅(1分)。,20、请说说“我来到植物面前,它们是我的老师和朋友”在文中的含义。(3分),20、在与植物的相处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理解符合文意即可),剖析:与植物呆在一起,人会变得诚实、善良、温柔并懂 得知恩必报。植物开花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它是为自己开 的,却无意中把你的眼睛照亮了。植物终生都在工作, 即使埋在土里,它也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你无意洒落 一滴水,植物来年会回报你一朵花。没有谁告诉它生

37、活的 哲理,植物的哲学导师是深沉的土地。,23结合文意,说说你对第11段中“舞蹈便是蝴蝶的生命,美丽便是蝴蝶的一生”的理解。(2分),23答题示例:蝴蝶是天生的舞者,它的一生,以舞者的姿态穿越、飘舞于花草之间,为世界奉献了一种独特的美丽(言之成理即可。),剖析:本文不只是停留在表达自己对蝴蝶的喜爱之情,作者把对蝴蝶的喜爱扩展到每一个爱美的人,因为,蝴蝶在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中是美的象征。“蝴蝶不仅是在我的世界里飞翔,它同时也飞翔在每一个爱美的人心里。”本文更由蝴蝶想到了人,“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舞者,面对生活,也许我们也应该像一只蝴蝶一样,飘舞一次,美丽一次。”这一画龙点睛的语句使文章

38、意义更深广了。 这也是本文成功之所在。,23、请从内容和表现方法方面对“你无意洒落一滴水,植物来年会回报你一朵花”作简要赏析。(4分)2009,23、答题要点:能从内容和表现方法方面作简要赏析要即可。 答题示例:该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水与植物的关系,写出了植物“知恩必报”的性格,平中见奇,给人联想,促人深思(2分)。该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了植物生动的性格,突出了植物的行为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类(2分)。,24朱自清春的结尾是“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 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就表达而言,这样的结

39、尾与本文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07年,剖析:可从综合表达方式、语言运用、修辞等 方面的特点进行比较,也可以任选一个角度进行 比较,言之成理即可。,第三是排比句连用。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将三个比喻连用,用“刚落地的娃娃”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新”;用“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比喻春天,突出春天的“美”;用“健壮的青年”比喻春天,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突出了春天的“强壮”,给人一种健康、壮美的感觉。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来赞美春天,层层相关,步步深入,比喻鲜明、生动、形象,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又增加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结尾鲜明、有力。,启示类题,设问方式: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启发;谈谈你的看法、体会、认识;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分析这一现象等等。,记叙文,主要考查点是:提取重点内容信息,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含义,联系上下文谈对句子的理解,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或写法赏析,概括作者观点或自己的感受启示。为此,备战2010年中考,应该对以上知识点作重点复习掌握,具体讲要注意四点: 首先,仔细阅读全文,做好整体感知,如写了什么事,有哪些过程;记了什么人,写了他的几件事;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基本感情与观点;主要表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