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血液学一般检查,项目三 白细胞检查,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形态检查 白细胞分类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LE细胞检查,项目三 白细胞检查,白细胞概述,白细胞概述,白 细 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分叶核 杆状核,根据细胞动力学的原理, 将粒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过程划分为 干细胞池(stem cell pool)、 分裂池(mitotic pool)、 成熟池(maturation pool)、 贮存池(storage pool)、 循环池(circulating pool)、 边缘池(marginal pool)。 贮存池的杆状核及分叶核粒细胞仅有约
2、120释放到外周血中。 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约50运行于血循环之中,构成循环池,另一半则附着于血管内壁而形成边缘池。,白细胞概述,任务一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 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检测原理 (显微镜计数法)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稀乙酸), 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成熟红细胞和固定白细胞 充入改良牛鲍(Neubauer)计数板, 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 经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白细胞数=N/4 10 20 106/L,【质量保证】 1计数误差 (1)技术误差:规范、熟练的操作,仪器的校正
3、、 试剂的标准化和操作人责任心。 1)器材:清洁、干燥,校准,合格试剂。 2)标本要求:血液分析仪检测的标本要求及质量保证 3)加盖玻片影响:WHO推荐采用“推式”法,此法较“盖式”法更能保证充液体积的高度为0.10mm。 4)充池影响: 充池前充分混匀白细胞悬液,避免气泡。 充池应避免充液过多、过少、断续,避免气泡及充液后移动盖玻片。,技数误差,技数误差,5)计数原则:计数压线细胞时, 数上不数下, 数左不数右。 6)计数室内细胞分布要均匀: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时,各大方格间的细胞数不得相差8个以上。2次重复计数误差不超过l0。 7)有核红细胞影响: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可使白细胞计数结果
4、偏高,须校正。,技数误差,(2)固有误差:主要是指计数域误差(field error)。 是由于每次充池后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同 计数域误差变异系数(CV)可随计数的细胞数量增多而减小。 白细胞数量太少时(15X109L) 稀释 固有误差还应包括计数室和吸管的使用次数,即计数池误差(chambererror)和吸管误差,技数误差,3)生理状态影响: 运动、劳动、冷热水浴、酷热、严寒等常出现一过性白细胞增高;一日之内白细胞数最高值与最低值可相差1倍。另外,吸烟者白细胞总数平均较非吸烟者高30。最好在固定检查时间。,技数误差,血涂片上WBC密度与WBC数量关系 血涂片上WBC数:HP WBC(1
5、09L) 24 4 7 4 6 79 6 10 10 12 10 12 13 18,经验控制,成人: (410) 109L 新生儿: (15 20) 109L 6月2岁: ( 11 12) 109L,参考区间,10109L称白细胞增多(1eukocytosis), 4109L称白细胞减低(1eukopenia)。 白细胞数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均可有变异。 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中性粒细胞增减的意义与白细胞总数的增减的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有时两者的数量关系也有不一致的情况,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临床意义,任务三 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
6、(differential count,DC)是将血液制成涂片,经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求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 。 分析白细胞分类变化意义时,必须计算各类型白细胞的绝对值(各类型白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值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率),才有诊断参考价值。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传统显微镜分类法, 一种是血液分析仪分类计数法。,显微镜分类法: 将血液涂成薄膜, 经Wright染色后, 放置于显微镜下,按白细胞形态学特征逐个分别计数,得出各种白细胞百分率。 结合白细胞计数结果,可间接求出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绝对值。,检测原理,质量保证 1计数误差 (1)血涂片
7、制备和染色: (2)观察部位:体尾交界处或片头至片尾的34区域 (3)分类计数的范围和移动规律 :“城垛式” (4)分类计数的白细胞数量:计数越多,误差越小,全国临床检验方法学学术研讨会推荐的方案见表。,(5)注意事项: 1)观察全片: 2)计数异常和幼稚血细胞: 白细胞包括在白细胞分类的比值或百分率中。 幼稚红细胞以分类100个白细胞时见到幼稚红细胞的数量来报告。 3)观察其他血细胞或成分:红细胞、血小板,质量保证 1计数误差,2质量考核与评价 由于手工制备的血涂片细胞分布不均匀,分类计数结果变化大,很难对每张血涂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目前亦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方法,关键在于熟练操作技术,严格
8、控制各个操作环节,尽量减少误差。,质量保证,形态识别: 杆状核和分叶核标准的不同, 单核细胞与大淋巴细胞的鉴别、 染色较差的涂片, 脱颗粒的嗜碱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的区分等。 凡不能识别的细胞应归为“未能识别的白细胞”。,质量保证,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尚无统一 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使用的参考方法是:使用EDTA-K2抗凝的静脉血,人工制成血涂片,以Romanowaky液进行染色,使用“城墙式”移动法,油镜下分类计数200个白细胞。 当以其他分类法与此法作为标准
9、进行比较时,需要4个熟练检验人员对同一张涂片,各计数200个白细胞(即总数为800个细胞)后,求出平均值来作为各类白细胞的靶值。,成人白细胞分类参考值 百分率() 绝对值(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 5 0.04 0.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 70 2 7 嗜酸性粒细胞 0.5 5 0.05 0.5 嗜碱性粒细胞 0 1 0 1 淋巴细胞 20 40 0.8 4 单核细胞 3 8 0.12 0.8,参考值,1.中性粒细胞增多 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及减少的定义见表. 在外周血中,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一70,临床意义
10、基本一致。 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数量上的改变也会引起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还应具体分析。,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改变。 年龄:,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多: 日间变化: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倍。 运动、疼痛和情绪的影响:如剧烈运动可使短时间内白细胞高达35X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即恢复原有水平。 妊娠与分娩:分娩后2 5d内恢复正常。 其他:吸烟者 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30%以内波动多无意义,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2)病理性:数量变化,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
11、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shih to the right):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低。,核象变化,2)病理性增多:外周血白细胞10X109L 反应性增多,可见于: A、 急性感染或炎症:为引起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 球菌、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 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 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等有关,B、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在有明确病因的刺激下,出现白细胞数中度增高(50Xl09L),多以成熟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原始、早幼粒细胞增多少见(10),常伴较明显的
12、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其他细胞均无明显变化。,C.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 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以及血管栓塞(如心肌梗死、肺梗死)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使组织严重损伤者,在1236h内常见白细胞增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有无术后感染,与心绞痛鉴别。,D、急性溶血:缺氧及分解产物刺激 E、急性失血: 消化道大量出血、内脏破裂如脾破裂或输卵管妊娠破裂等,白细胞总数常在12h内迅速增高,可达(10 20)X109L, 但此时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仍可暂时保持正常范围,待组织间液吸收回血液或补充循环血容量后,才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低。 早期诊断内出血的参考指标。,F、急性中毒:
13、a、外源性中毒:化学物质或药物如汞、铅、安眠药急性中毒,生物毒素如昆虫毒、蛇毒以及植物毒素如毒蕈中毒。 b、内源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子痫、内分泌疾病危象等。,G、恶性肿瘤: 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可出现持续性白细胞增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 其机制可能为: 肿瘤坏死分解产物刺激 肿瘤细胞(如肝癌、胃癌等) 促粒细胞生成因子。 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破坏骨髓调控作用等 H、其他原因: 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痛风及严重缺氧 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氯化锂等。,异常增生性增多 A、 白血病:,B、骨髓增殖性疾病: 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骨髓纤维
14、化症(也可包括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本组疾病均系多能干细胞的病变引起,具有潜在演变为急性白血病的趋势。 其特点为除了一种血细胞成分的主要增多外,常伴有其他一种或两种血细胞的增生,故常有中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数常在(1030)X109L。,(2)中性粒细胞减低(neutropenia): 白细胞减低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低。 粒细胞减低症(granulocytopenia):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成人 2.0X109L, 儿童1.5X109L 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 : 外周血白细胞2.0X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X109L,(2)中性粒细胞减低(neutropeni
15、a):,(2)中性粒细胞减低(neutropenia):,1)嗜碱性粒细胞增多(basophilia): 指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浓度绝对值超过参考值的上限(0.05109L)的一种征象,(2)嗜碱性粒细胞减少(basopenia): 多无临床意义。 减少可见于过敏性休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应用过量以及应激反应等。,3淋巴细胞(lymphocyte,L) (1)淋巴细胞增多(lymphocytosis): 指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增高 成人:大于 4.0109L; 儿童:4岁以上大于7.2109L、 4岁以下大于9.0109L。,(1)淋巴细胞增多:,(2)淋巴细胞减少(1ymphopen
16、ia): 指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减低(成人 1.0109L)。 凡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的各种病因均可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少。,(2)淋巴细胞减少,(2)淋巴细胞减少,4单核细胞(monocyte,M) 成人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3-8。 正常儿童稍高,平均为9; 2周内的婴儿可达15或更多; 妊娠中、晚期及分娩增多. 骨髓释放入外周血的单核细胞为成熟的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36d,即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经59d,发育为巨噬细胞,形成单核-巨噬系统,,单核细胞增多,任务二 白细胞形态检查,检测原理外周血液经涂片、染色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作白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分析。 血涂片染色方法有:瑞氏染色法和
17、吉姆萨染色法,一、正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在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一系列变化。 大小不均(anisocytosis):中性粒细胞的体积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常见于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与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于骨髓内早期中性粒细胞,使其发生顿挫性不规则分裂、增殖有关。,异常白细胞形态,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称中毒颗粒。 与嗜碱性粒细胞区别:中毒颗粒较粗大且染色深,中毒颗粒数量少、分布稀疏散。嗜
18、碱性粒细胞胞核分叶较少,颗粒大而不均,染色更深,可分布在胞核上而使胞核分叶不清。,异常白细胞形态,空泡(vacuolation):提示细胞发生吞噬现象。,Dohle小体(Dohle body):常见于严重感染,如猩红热、白喉、肺炎、麻疹、败血症、烧伤等。 退行性变(degeneration):常见者有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在正常情况下为数极少。,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核象标志着中性粒细胞从新生细胞以至衰老细胞的发育阶段。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分叶核为主,胞核常分为25叶,杆状核较少,分叶核与杆状
19、核中性粒细胞的比值为13 :1。 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可发生核左移或核右移,异常白细胞形态,(1)核左移(shihtotheleft):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的现象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并伴有中毒颗粒、空泡、退行性变等毒性变化。 核左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但白细胞总数也可正常甚至减低,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nuclear shift) 1)再生性核左移(regenerativeshifttotheleft):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造血和释放能力旺
20、盛,机体抵抗力强,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和急性失血。 2)退行性核左移(degenerativeshifttothe left):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表示骨髓释放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伤寒等。,轻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略增高,仅有杆状粒细胞增多(5%),表示感染程度较轻,机体抵抗力较强。 中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增高,杆状核粒细胞10%并伴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及中毒性改变,表示有严重感染。 重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杆状核粒细胞25%并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常见于粒细胞白血病或中性粒细
21、胞型类白血病。,(2)核右移(shifttotheright):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核右移严重者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反映造血功能衰退,与缺乏造血 物质、DNA合成障碍和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3.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 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病毒性感染时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异常白细胞形态,I型(空泡型,浆细胞型):最多见。 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 型(幼稚型):,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 淋巴细胞是白细
22、胞中对电离辐射最敏感的细胞。 数量减低。 出现形态学改变,如核固缩、核破碎、双核的淋巴细胞以及含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卫星核淋巴细胞 理化因素对细胞的损伤,致畸、致突变的客观指标之一,4.其他形态异常的白细胞 巨杆状核粒细胞和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这种细胞的体积较大,细胞直径达1625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 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异常白细胞形态,棒状小体:在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m,1条或数条不定,称为棒状小体。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型)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均可出现。而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则不出现。,Pel
23、gerHuet畸形(PelgerHuetanomaly):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异常,一般无临床症状,但也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如秋水仙胺、磺基二甲基异嗯唑)治疗后。,ChediakHigashi畸形患者容易感染,常伴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此异常颗粒也偶见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AlderReil畸形(AlderReillyanomaly):在中性粒细胞中含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染深紫色。 此异常颗粒与中毒颗粒的区别是颗粒较大,不伴有白细胞数增高、核象左移和空泡等其他毒性变化。,MayHegglin畸形(MayHegglin anomaly
24、):患者粒细胞终身含有淡蓝色包涵体。其他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内亦可见到。,任务四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是粒细胞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 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只占全身嗜酸性粒细胞总数的1左右,大部分存在于骨髓和组织中。,检测原理 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 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其他白细胞, 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 滴人细胞计数板中, 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性粒细胞数, 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参考值 成人:(00505)X109L,临床意义 生理变化 (1)年龄:5岁以下 (008)X
25、109L, 515岁 (005)X 109L (2)日间变化:白天低夜间高;波动大,早晨8时为基础水平。 糖皮质激素作用: 抑制骨髓释放成熟嗜酸性粒细胞进入外周血。 使血循环中嗜酸性粒细胞附着于小血管壁并向组织浸润。 (3)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减低。,病理变化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X109L。 (1)寄生虫病:寄生在肠道外组织的寄生虫,如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包虫等,以及寄生在肠道的钩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更为显著 成熟型,(2)变态反应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 坏死性血管炎:伴有贫血。 其他: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
26、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枯草热等。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4)血液病:如慢粒、真红、MM、脾切除术后、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 (5)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 (6)某些传染病:感染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减低,恢复期可见暂时性增高;唯有猩红热急性期嗜酸性粒细胞却可增高。,病理变化 嗜酸性粒细胞减低(eosinopenia) 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5 109L。 主要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传染病急性期、严重组织损伤、大手术,还可用于判断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 是一种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的血液中存在着红斑狼疮因子,简称LE因子,是一种抗细胞核抗体。,任务五 LE细胞 检查,特 点 累及多系统、多脏器 皮肤、肾脏、血液、神经系统等 具有多种自身抗体 多见于青年女性,男女之比约为 1:9 发病年龄高峰 1340 岁,60岁约5%,原 理,血液中存在的抗细胞核抗体,在体外可使受损的白细胞核DNA解聚,核溶解和破坏失去原有的致密结构变模糊而形成形成一种圆形云雾状的均匀体。均匀体同时吸引数个有吞噬功能的白细胞在其周围形成花形细胞簇,在补体的作用下,被其中一个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LE细胞。,LE形成需要的条件,患者血清中存在LE因子 受损或退变的细胞核,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18012-4: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Home electronic system (HES) - Guidelines for product interoperability - Part 4: Event encoding
- 惠州市中考数学试卷
- 海泉小升初数学试卷
- 河南平舆小升初数学试卷
- 医院被服管理课件
- 健康管理师配套课件
- 健康管理师总结课件
- 2025年中国液位显示仪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中国劈开式皮带轮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健康社会课件图片素材
- 生活垃圾分拣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农业合作社农机具租赁合同模板
- 2025-2030年中国电镀工业前景规划及投资决策建议研究报告
- 小学生消防暑期安全
- 《海运出口操作》课件
- 《四川省信息化项目费用测算标准》
-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岐山小学-2024-2025年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勤于细微)【课件】
- DB33 1121-2016 民用建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配置与设计规范
- 电信研发工程师L1认证培训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DB12T 1102-2021 邮政投递服务规范
- 反酸病因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