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章矿质营养.ppt_第1页
2章矿质营养.ppt_第2页
2章矿质营养.ppt_第3页
2章矿质营养.ppt_第4页
2章矿质营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Chapter 2 植物的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矿质元素)的吸收、转运和同化,称为矿质营养或矿质营养代谢。,土壤中的矿质营养不能完全、及时的满足作物的需要,所以施肥成为关键措施之一。,有收无收在于水, 收多收少在于肥。,重要性,第一节 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 第二节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及运输 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 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第三节 氮的同化 第四节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第一节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一、植物体内的元素,植物材料,水分,干物质,有机物,灰分,105C,600C,(10%95%),(5%90%),(90%95%),(5%10%),挥发,残留,矿质元素

2、(灰分元素),各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因植物种类、器官、部位不同、年龄、不同生境而有很大差异。 老龄植株比幼龄的灰分含量高 干燥、通气、盐分含量高的土壤中生长的植物灰分含量高 禾本科植物:Si较多 十字花科:S较多 豆科:Ca和S较多 马铃薯:K多 海藻: I和Br多,一、植物体内的元素,表 植物体中化学元素的含量,一、植物体内的元素 必需元素(essential element) 是指在植物完成生活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直接生理作用的、不可缺少的元素。,第一节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第一,由于缺乏该元素,植物生长发育受阻,不能完成其生活史 第二,除去该元素,表现为专一的病症,这种缺素病症可用加入该元素

3、的方法预防或恢复正常 第三,该元素在营养生理上能表现直接的效果,而不是由于土壤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善而产生的间接效果,1.判断必需元素的标准,第一节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一、植物体内的元素,(1)大量元素 C、H、O、N、P、K、Ca、Mg、S 、Si 约占植物体干重的0.01%10%,植物对此类元素需要量较多。,第一节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一、植物体内的元素,(2)微量元素 Fe、B、Mn、Zn、Cu、Mo、Cl、Ni、Na 约占植物体干重的10-5%10-3%。植物对这类元素的需要量很少,但缺乏时植物不能正常生长;若稍有过量,反而对植物有害,甚至致其死亡。,2. 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3

4、、确定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方法,(1)溶液培养法(或砂基培养法) 水培法(water culture method) (solution culture method) 是在含有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中培养植物的方法 砂基培养法(sand culture method)则是在洗净的石英砂或玻璃球 等基质中加入营养液来培养植物的方法。 (2)气培法(aeroponics) 将根系置于营养液气雾中栽培植物的方法称为气培法。,第一节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一、植物体内的元素,几种营养液培养法 A.水培法:使用不透明的容器(或以锡箔包裹容器),以防止光照及避免藻类的繁殖,并经常通气; B. 营养膜(nut

5、rient film)法:营养液从容器a流进长着植株的浅槽b,未被吸收的营养液流进容器c,并经管d泵回a。营养液pH和成分均可控制。 C.气培法:根悬于营养液上方,营养液被搅起成雾状。,a,b,d,c,第一节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二、植物必需元素的生理功能 1.是细胞结构物质的组成成分。 2.是生命活动的调节者。 3.起电化学作用。,三、植物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及缺素症,(一)作为碳化合物部分的营养 1、氮(N) 吸收方式:NH4+或NO3- ;尿素、氨基酸。 生理作用: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核酸、叶绿素、某些植物激素、维生素等也含有氮。氮在植物生命活动中占有首要的地位,故又称为生命元素。 氮

6、肥过多时,营养体徒长,抗性下降,易倒伏,成熟期延迟。然而对叶菜类作物多施一些氮肥有好处。 植株缺氮时,植物生长矮小,分枝、分蘖少,叶片小而薄;叶片发黄发生早衰,且由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第一节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一)作为碳化合物部分的营养,2、硫(S) 含硫氨基酸、磷脂、生物膜的组成成分。 是CoA、Fd的成分之一。 硫不足时,蛋白质含量显著减少,叶色黄绿,植株矮小。类似缺氮,但它是从嫩叶开始。,三、植物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及缺素症,三、植物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及缺素症,(二)能量贮存和结构完整性的营养,3、磷(P) 生理作用 磷脂和核酸的组分,参与生物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的构成。 磷在糖类代谢

7、、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液中的磷酸盐可构成缓冲体系。 缺磷时,分蘖分枝减少,幼芽、幼叶生长停滞,茎、根纤细,植株矮小;叶子呈现不正常的暗绿色或紫红色。症状首先在下部老叶出现,并逐渐向上发展。磷过多,易产生缺Zn症。,棉花-P,白菜缺磷,油菜缺磷,4、硅(Si) 以单硅酸(H4SiO4)形式被吸收和运输。与多酚类物质形成复合体,可使细胞壁加厚。适量硅可促进生长和受精,增加籽粒产量。 缺硅时,蒸腾加快,生长受阻,易受真菌感染和易倒伏。 5、硼(B) 与甘露糖、甘露醇等形成复合体,参与细胞伸长、核酸代谢。对生殖过程有影响,影响花粉发育。 缺B时,酚类物质含量过高,嫩芽和顶芽坏死

8、,无顶端优势,分枝多。甘蓝型油菜“花而不实”,甜菜“心腐病”,蕃茄缺硼,葡萄缺硼,6、钾(K) 很多酶的活化剂,是40多种酶的辅助因子。 调节水分代谢,调节气孔开闭、蒸腾。 促进能量代谢。 钾不足时,叶片出现缺绿斑点,逐渐坏死,叶缘枯焦。,三、植物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及缺素症,(三)保留离子状态的营养,茶叶-K,甘薯-K,水稻-K,7、钙 构成细胞壁。 钙与可溶性的蛋白质形成钙调素(CaM)。CaM和Ca2+结合,起“第二信使”的作用。 缺钙典型症状:顶芽、幼叶呈淡绿色,叶尖出现钩状,随后坏死。缺素症状首先表现在上部幼茎幼叶和果实等器官上。,三、植物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及缺素症,(三)保留离子状态

9、的营养,葡萄缺钙,8、镁 叶绿素的组成成分之一。 许多酶的活化剂。 缺乏镁,叶绿素即不能合成,叶脉仍绿而叶脉之间变黄。,三、植物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及缺素症,(三)保留离子状态的营养,10、锰 在光合作用方面,水的裂解需要锰参与。 缺锰时,叶绿体结构会破坏、解体。叶片脉间失绿,有坏死斑点。,9、氯 氯在光合作用水裂解过程中起着活化剂的作用,促进氧的释放。10、,11、钠 在C4植物和CAM植物中促进PEP的再生。促使细胞膨大,促进生长。可代替K的作用。 缺Na时植物出现黄化和坏死现象,不能开花。,12、铁 叶绿素合成所必需。Fd的组分。因此,参与光合作用。缺铁时,由幼叶脉间失绿黄化,但叶脉仍为绿

10、色;严重时整个新叶变为黄白色。 13、锌 色氨酸合成酶的组分,催化吲哚与丝氨酸成色氨酸。玉米“花白叶病”,果树“小叶病”。 14、铜 参与氧化还原过程。光合电子传递链中的电子传递体质体蓝素的组分。 缺铜时,叶黑绿,有坏死点,先丛嫩叶叶尖发病。禾谷类“白瘟病”,果树“顶枯病”,三、植物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及缺素症,(四)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营养,15、钼 钼的生理功能突出表现在氮代谢方面。钼是硝酸还原酶和固氮酶的成分。 缺钼时,老叶叶脉间缺绿,坏死。花椰菜叶皱卷,不开花,甚至死亡。 16、镍 镍是近年来发现的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镍是脲酶的金属成分,脲酶的作用是催化尿素水解。 缺镍时,叶尖出现较

11、多的脲,出现坏死现象。,三、植物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及缺素症,柑橘-Fe,葡萄-Fe,胡瓜-Fe,白菜缺铁,葡萄-Zn,甜瓜-Mo,-CU,小结: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作为碳化合物部分的营养:N、S 能量贮存和结构完整:P、SI、B 保留离子形式:K、CA、MG、CL、MN、NA 参与氧化还原反应:FE、ZN、CU、MO、NI,三、植物必需元素的生理作用及缺素症,BACK,第1节完,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方式,被动吸收,主动吸收,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有两类,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复习,生物膜,植物细胞是一个由膜系统构成的细胞器,生物膜的特性和化学成分,具有选择透性,基本成分,

12、蛋白质30-40%:外在蛋白与内在蛋白 脂类40-60%:磷脂、糖脂、硫脂 糖10-20%,磷脂分子结构既有疏水基团,又有亲水基团。,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细胞膜的构造: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位于膜的表面,疏水性尾部在膜的内部 内在蛋白嵌合在磷脂分子层中 外在蛋白与膜两侧的极性部分结合,细胞吸收离子的方式和机理 离子通道运输 载体运输 离子泵运输 胞饮作用,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主动吸收,被动吸收,被动吸收或主动吸收,被动吸收,扩散作用,被动吸收,(一)离子通道运输 被动吸收 ( ion channel transport ),离子通道运输理论认为:细胞质膜上有内在

13、蛋白构成的圆形孔道,横跨膜的两侧,离子通道可由化学方式及电化学方式激活,控制离子顺着浓度梯度和膜电位差(即电化学势梯度)被动地和单方向地垮质膜运输。,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1、通道具有离子选择性,转运速率高。比载体运输快1000倍 2、离子通道是门控的。,有K+、Cl-、Ca2+、NO3-等离子通道,(二)载体运输 被动吸收或主动吸收,内容:质膜上的载体蛋白选择性地与质膜一侧的物质结合,形成载体-物质复合物,通过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透过质膜,把物质释放到质膜的另一侧。 载体蛋白有:单向运输载体、同向运输器、 反向运输器。,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 Carrier transpor

14、t ), 单向运输载体 Fe2+、Zn2+、Cu2+等 同向运输载体在与H+结合的同时又与另一分子或离子(Cl-、NH4+、PO43-、SO42-)、氨基酸、肽、蔗糖等结合,同向运输。 反向运输载体:与H+结合的同时又与另一分子或离子(Na+、K+)朝相反方向运输。,(二)载体运输 被动吸收或主动吸收,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二)载体运输 被动吸收,(二)载体运输 主动吸收,(二)载体运输 被动吸收或主动吸收,特点 载体运输可以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被动运输(如扩散) 也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主动运输。104105离子/秒。,(三)离子泵运输主动吸收,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Ion pu

15、mp transport ),H+ATP酶(又称离子泵学说),ATP驱动H+-ATP酶(质子泵)将H +泵出细胞外,阳离子顺浓度梯度经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内,H +携带阴离子经过载体蛋白进入细胞内,1、质子泵(生电质子泵),生电质子泵工作的过程,初级主动运输: 利用能量逆浓度梯度转运H+的过程 次级主动运输: 间接利用能量(H+建立的电化学势梯度)转运矿质元素的过程,2、钙泵(CA+-ATP酶),(三)离子泵运输主动吸收,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四)胞饮作用(pynocytosis),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通过膜的内陷和内折,将物质及液体包围在小囊泡中而将物质及液体转移到细胞内的吸

16、收物质及液体的过程。 胞饮作用是一种非选择性吸收。,第二节 植物细胞对溶质的吸收,back,第三节 植物对矿质的吸收及运输,一、吸收部位,根毛区为主,叶片,根系,根系的根毛区是植物吸收矿物质的主要器官,根毛区吸收离子最活跃 根尖分生区积累最多,第三节 植物对矿质的吸收及运输,植物的吸盐量和吸水量之间不存在直线依赖关系。,第三节 植物对矿质的吸收及运输,二、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2.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生理酸性盐:对于(NH4)2SO4一类盐,根对NH吸收多于和快于SO42-(根系吸收阳离子多于阴离子) ,故溶液中留存许多SO42-,导致溶液变酸,这种盐类叫生理酸性盐,生理碱性盐:对于Na

17、NO3一类盐,植物吸收NO3-较Na+多而快(根系吸收阴离子多于阳离子),这种选择吸收的结果使溶液变碱,故称这类盐为生理碱性盐。,生理中性盐:对于NH4NO3一类的盐,植物吸收其阴离子与阳离子的量几乎相等,不改变周围介质的pH值,故称这类盐为生理中性盐。,第三节 植物对矿质的吸收及运输,二、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3.单盐毒害及离子颉颃 单盐毒害 将植物培养在单盐溶液中时,即使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仍然要受到毒害以致死亡。这种溶液中只有一种金属离子对植物起毒害作用的现象叫 离子拮抗 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加入少量其他金属离子,即能减弱或消除这种单盐毒害,离子间的这种作用称为离子拮抗,也称离

18、子对抗。例如在KCl溶液中加入少量Ca2+,就不会对植株产生毒害。,第三节 植物对矿质的吸收及运输,二、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4.平衡溶液 将必需的矿质元素按一定浓度与比例配制成混合溶液,使植物生长良好。这种对植物生长有良好作用而无毒害的溶液,称为平衡溶液(balanced solution)。 Hoagland培养液就是平衡溶液。对海藻来说,海水就是平衡溶液。对陆生植物来说,土壤溶液一般也是平衡溶液。,第三节 植物对矿质的吸收及运输,三、根系吸收矿质的过程,土壤 养分,根系表 面养分,植物体 内养分,离子被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离子进入根部导管,过程,三、根系吸收矿质的过程 1.离子被吸附在根

19、系细胞的表面,间接交换(对土壤溶液中的离子的吸收) 交换吸附,接触交换(对黏附在土粒表面的离子的吸收),第三节 植物对矿质的吸收及运输,H,接触交换,第三节 植物对矿质的吸收及运输,三、根系吸收矿质的过程,2.离子进入根部导管,质外体途径(自由空间),共质体途径,离子通过自由空间迅速达到内皮层。,内皮层上有凯氏带,离子和水不能通过,离子和水必须转入共质体进入木质部薄壁细胞。,三、根系吸收矿质的过程,2.离子进入根部导管,离子从薄壁细胞被动地随水流进入导管 离子主动地有选择性地进入导管,第三节 植物对矿质的吸收及运输,四、影响根系吸收矿质的因素 1.温度 2.通气状况 3.土壤溶液浓度 4.土壤

20、pH,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 (1)温度 在一定范围内,根部吸收矿质元素的速率随土壤温度的增高而加快 因为温度影响了根部的呼吸速率,也即影响主动吸收。但温度过高(超过40)或过低,吸收困难。 原因:高温使酶钝化,影响根部代谢;高温也使细胞透性增大,矿质元素被动外流,所以根部纯吸收矿质元素量减少。温度过低时,根吸收矿质元素量也减少,因为低温时,代谢弱,主动吸收慢;细胞质粘性也增大,离子进入困难。,图 温度对小麦幼苗吸收钾的影响,(2)通气状况 在生产中要注意根部通气,增加氧的含量,减少CO2,如中耕,铲地 (3)土壤溶液浓度 土壤溶液浓度很低时,吸收矿质的速度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具有饱和效

21、应;过高导致 “烧苗”. (4)土壤PH值,图土壤PH值对有机土壤中营养元素利用的影响,1)影响细胞质的带电性 直接影响,2) 影响矿物质的溶解性 碱性环境,Fe、Ca、Mg、Cu等呈不溶态,植物的利用量少;酸性环境, Fe、Ca、Mg、Cu等易溶解,易被雨水淋走。 (3)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间接影响,(4)土壤PH值,一般阳离子的吸收速率随PH值升高而加速,阴离子的吸收速率随PH增高而下降。 一般作物生育最适pH是67 ,但有些作物(如茶、马铃薯、烟草)适于较酸性的环境,有些作物(如甘蔗、甜菜)适于较碱性的环境 。,第三节 植物对矿质的吸收及运输,五、叶片对矿质的吸收 根外营养 植物除了根

22、部吸收矿质元素外,植物地上部分吸 收矿质营养的过程。 地上部分吸收矿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故又称为叶片营养。 方式:气孔、角质层 (为主),jiao,角质层裂缝,表皮细胞质膜,溶液,细胞壁的外连丝,细胞内部,叶脉韧皮部,吸收过程,1、补充根部吸肥不足或幼苗根弱吸肥差 2、某些肥料易被土壤固定,叶片营养可避免,节省肥料 3、补充微量元素,效果快,用药省 4、干旱季节,植物不易吸收,叶片营养可补充,五、叶片对矿质的吸收,叶面喷肥的时间在傍晚或下午4时后浓度一般为1.5-2%,叶面喷肥的优点,第三节 植物对矿质的吸收及运输,六、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1.运输的形式,N:主要以酰胺和氨基酸,少量以

23、硝酸盐形式,P:主要以磷酸盐形式,也可磷酰胆碱形式,S:主要以硫酸根形式,少数以蛋氨酸形式,金属:离子形式,第三节 植物对矿质的吸收及运输,六、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2.运输的途径 短距离通过共质体和质外体 长距离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木质部运输:从下向上运输,根部吸收的离子沿木质部上运,也可横向运至韧皮部。以木质部运输为主。,韧皮部运输:双向运输,叶片吸收的离子通过韧皮部向下运输,也可横向运至木质部。以韧皮部运输为主。 叶片吸收的离子通过韧皮部向上运输,也可横向运至木质部。,运输速度30100cm/h,矿质元素运到生长部位后,大部分与体内的同化物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如由氮合成氨基酸、蛋白质

24、,磷合成核苷酸等。它们进一步形成植物的结构物质。,第三节 植物对矿质的吸收及运输,六、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未形成有机化合物的矿质元素,有的作为酶的活化剂,如Mg、Mn、Zn等;有的作为渗透物质,调节植物水分的吸收。,3、矿质元素的利用,矿质元素不只在植物体内从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同时还可排出体外。,3、矿质元素的利用,已参加到生命活动中去的矿质元素,经过一个时期后也可分解并运到其它部位去,被重复利用。 N、P、K、Mg、 Zn易重复利用, 病症首先从下部老叶开始。Cu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利用,S、Mn、Mo、B较难重复利用,Ca、Fe不能重复利用,它们的病症首先出现于幼嫩的茎尖和幼叶。

25、 氮、磷可多次参与重复利用;有的从衰老器官转到幼嫩器官,有的从衰老叶片转入休眠芽或根茎中,待来年再利用;有的从叶、茎、根转入种子中等。,第四节植物N、S、P的同化,一、植物的氮源,空气 N2,土壤,无机氮化物,有机氮化物 (氨基酸、尿素等),氨态氮,硝态氮,自学!,自 然 界 中 N 素 循 环,第四节 氮的同化,二、硝酸盐的还原,硝酸盐,硝酸盐还原酶,亚硝酸盐,氨,亚硝酸盐还原酶,第四节 氮的同化,二、硝酸盐的还原,第四节 氮的同化,二、硝酸盐的还原,第四节 氮的同化,三、氨的同化,第四节 氮的同化,三、氨的同化,第五节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一、作物的需肥特点,1.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的不同品

26、种需肥情况不同 以收获子粒为主的,如禾谷类作物需要P肥较多,以使籽粒饱满;豆科能固空气中的N,需P、K多,根茎类作物以K肥为主;叶菜类多施N。,2.作物不同,需肥形态不同 烟草和马铃薯用草木灰做钾肥比氯化钾好。 水稻宜施氨态氮而不宜施硝态氮,3.同一作物在不同生育期需肥不同 营养优先分配到生长中心。,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不同生育期施肥效果不同,其中有一个时期施用肥料的效果作好,这个时期叫最高生产效率期或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生殖生长期,第五节 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二、合理追肥的指标 1. 土壤营养丰缺指标 2.作物营养丰缺指标,形态指标,生理指标,长相,叶色,体内养分状况,叶绿素含量,酰胺和淀粉含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